參苓散
CAN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參苓散
參苓散由人參、茯苓、白朮、桔梗、橘紅、白芷、白芍、當歸、川芎、半夏、厚朴、生薑、肉桂、枳殼、乾薑、麻黃、甘草等中藥組成。本方具有健脾益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寒、百節疼痛、一切虛勞氣痰等症狀。
方解:
- 人參、茯苓、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
- 桔梗、橘紅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白芷、白芍、當歸具有養血和營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阻滯、頭痛眩暈等症狀。
- 半夏、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
- 生薑、肉桂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痰咳嗽、胸腹冷痛等症狀。
- 枳殼、乾薑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痰阻、胸悶氣喘等症狀。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
-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的功效。
注意事項: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黑豆黃(炒)3分,陳橘皮(去白,薑汁浸1宿,炒)3分,京三稜2兩(以冷水浸令軟,薄切,濕杵碎,焙乾,炒),青橘皮(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匕,加生薑、鹽少許,沸湯點服。
方劑組成解釋
- 人參、茯苓、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
- 桔梗、橘紅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白芷、白芍、當歸具有養血和營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阻滯、頭痛眩暈等症狀。
- 半夏、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
- 生薑、肉桂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痰咳嗽、胸腹冷痛等症狀。
- 枳殼、乾薑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痰阻、胸悶氣喘等症狀。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
-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之性,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慎用。
- 本方含有麻黃,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人參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白朮1分,黃芩半兩,乾葛半兩。 主治:小兒風吹著,渾身壯熱,頭疼面赤多渴。
參苓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丁香枝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葛根(銼)1兩。 主治:胃氣逆,乾嘔惡心。
參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 組成:人參1錢,茯神1錢,麻黃(去節)半兩,白朮2錢,乾葛1錢半,白芍藥1錢,升麻1錢,甘草2錢。 主治:鎮心,化痰涎。主治:小兒患驚風,傷寒咳嗽,身熱胸膈下不快,睡卧不安,或疹痘不能勻遍。
參苓散,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 參苓散(《墨寶齋集驗方》卷上。)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組成:人參1兩,白茯苓4兩(蒸),蓮肉8兩(去心),薏苡仁6兩(炒),甘草(炙去皮)2兩,芡實粉5兩,砂仁5錢(炒),白扁豆4兩,桔梗(白者)1兩。主治:養胃氣。 。 主治:養胃氣。
參苓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黑豆黃(炒)3分,陳橘皮(去白,薑汁浸1宿,炒)3分,京三棱2兩(以冷水浸令軟,薄切,濕杵碎,焙乾,炒),青橘皮(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脾臟氣虛,風冷乘之,正氣相擊,心腹疼痛。
參苓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方。 組成:人參2兩,茯苓1兩,白朮20兩(銼細),桔梗10兩(去蘆),橘紅6兩,香白芷3兩,芍藥1兩,當歸2兩(去蘆頭),川芎1兩半,半夏1兩(湯泡7遍),厚朴2兩(去皮,生薑汁制),官桂(去皮)春夏3兩,秋冬4兩,枳殼4兩(麸炒令黃,同桂舂爲末),乾薑春夏1兩半,秋冬2兩,麻黃(去根節),春夏2兩,秋冬3兩,甘草3兩。 主治:傷寒,百節疼,一切虛勞氣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