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een and Lung Qi deficiency

脾肺氣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5-09-06

脾肺氣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脾肺兩虛脾虛及肺

「脾肺氣虛證」是很常見的證型,屬於一種「複合證候」,由「脾氣虛」和「肺氣虛」兩種證候的症狀同時出現所組成,原因在於脾臟與肺臟的氣不足,造成功能減退。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負責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並將其轉化為「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輸布至全身。

肺主氣,司呼吸,主管人體的呼吸功能,並負責宣發衛氣到體表以抵抗外邪,同時也協助脾將這些精微物質輸送到身體各處。

脾肺氣虛證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可能性:

  • 先脾虛、再肺虛:一開始是脾氣虛弱,消化吸收不好,吃進去的營養送不到肺,久而久之就讓肺氣也變得虛弱。
  • 先肺虛、再脾虛:一開始是肺氣虛弱,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不好,水分不能正常下送到脾,結果也讓脾氣變虛。

脾與肺在生理上關係密切,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兩個方面:

1.氣的生成(母子關係)

根據陰陽五行的理論,脾屬於「土」,肺屬於「金」,而土能生金。也就是說,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幫助肺得到充足的能量。

如果脾的氣虛弱,沒辦法供應足夠的能量給肺,肺的功能就會變得越來越差,這種情況叫做「脾肺兩虛」。

依照五行原理,脾胃土可以生肺金
依照五行原理,脾胃土可以生肺金

平常我們呼吸進來的空氣(清氣),要和脾吸收食物轉化出的營養能量(穀氣)結合,才能產生維持生命活動的「宗氣」和「真氣」。

因此,脾是肺獲得氣血的重要來源。若脾氣不足,生不出足夠的能量,就算肺本身沒有毛病,也會因為缺少原料而變得虛弱,這就是「母病及子」(脾土是肺金的母親)的道理。

2.津液的輸布

中醫認為,脾臟的主要工作是把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送到肺,肺再把這些水分透過宣發、肅降的作用,分佈到全身,並把多餘的水分往下送到膀胱排出。

如果脾臟的功能變弱,運送和轉化水分的能力就會出問題,水分就會停留在體內,變成痰或積水。這些痰濕上擾到肺,就會影響肺的正常運作,讓人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所以中醫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所以,脾肺氣虛的主要原因是:脾氣太弱,氣血生不出來,導致肺氣不足;同時脾氣虛又不能正常處理水分,痰濕就會生成並影響肺,進一步加重肺氣的損耗

通常會造成「脾肺氣虛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飲食不當:長期飲食不規律,常常暴飲暴食,或愛吃生冷、油膩、甜膩的食物,會傷到脾胃,時間久了連肺也會受影響。
  • 過度勞累:體力活或腦力活做得太多,會耗損脾氣,接著影響到肺氣。
  • 久病耗損:特別是長期慢性咳嗽等肺部疾病,會讓肺氣變弱,而肺氣不足又會反過來影響脾的功能,造成脾氣也虛。
  • 年老體弱: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自然衰退,脾肺之氣會慢慢變弱。
  • 其他臟腑問題:像是腎氣虛弱,沒辦法溫暖脾陽,也會間接導致脾肺氣虛。婦女產後正氣沒有恢復的人,也容易出現此證。
年紀大的人較容易出現脾肺氣虛證
年紀大的人較容易出現脾肺氣虛證

「脾肺氣虛」的症狀,其實就是「脾氣虛」+「肺氣虛」的組合,可以分開理解:

  • 脾氣虛的症狀(消化系統):食慾不好,吃完飯容易覺得肚子脹、大便稀軟、不成形、臉色蠟黃,沒有血色、四肢沒力、容易疲倦、精神不濟、身體瘦弱,或看起來虛胖(水濕堆積)
  • 肺氣虛的症狀(呼吸系統):咳嗽、氣喘無力,稍微活動就更明顯、面色白、咳聲小,痰多而且顏色淡、比較稀、聲音微弱、容易說累、怕風、胸悶氣短、口乾舌燥、咽喉乾燥、容易出汗(身體抵抗力差,容易感冒)
  • 共同氣虛症狀(全身狀態):全身都很疲倦、缺乏力氣、舌頭顏色淡、舌苔白、脈象細弱或慢弱。

特點總結:通常給人一種「虛弱無力、容易生病」的印象,既有消化系統的問題,又有呼吸系統的問題,且非常容易反覆感冒

脾肺氣虛的人,很容易感冒生病
脾肺氣虛的人,很容易感冒生病

秋天是肺氣虛的高發季節,由於秋季天氣乾燥,燥邪容易侵襲肺部,導致肺氣虛。

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秋季的脾經能量確實到達一年的低點,這容易導致脾肺氣虛

此外夏季以及長夏季節(初秋),濕氣重是容易脾虛的季節,如果沒有保養好身體,進入秋冬之後就會出現脾氣虛。

所以進入秋冬之後,如果經常出現咳嗽,這常常都是在夏天沒有保養好遺留下來的一個後遺症。

《黃帝內經》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如果經常喝冰水傷害到脾胃,到了冬季的時候脾胃不好,結合肺氣虛弱就很容易感冒。

秋季容易出現脾肺氣虛證
秋季容易出現脾肺氣虛證

處理脾肺氣虛的原則很單純,就是「補益脾肺,益氣固表」,千年以來最經典的方劑就是「六君子湯」,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上陳皮和半夏組成,

此外「玉屏風散」也常用,這個中藥被視為是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的方劑,猶如為體表加了一面「玉做的屏風」。

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平時飲食要多吃性味甘平、溫和、易於消化且能補氣的食物。

例如:糯米、小米、薏仁、山藥、南瓜、雞肉、牛肉、魚肉、土豆、紅薯、香菇、胡蘿蔔。

藥膳可以烹煮山藥粥、黃芪炖雞湯、四神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

脾肺氣虛的人,一定要禁止食用生冷寒涼,如冰淇淋、冷飲、生菜沙拉,以免損傷脾陽。此外油膩厚味如炸雞、肥肉,會阻礙脾胃運化。過甜食物容易生濕助痰。

平時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注意背部(督脈、膀胱經)和口鼻的保暖,避免風寒從皮毛、口鼻侵襲入體。

脾肺氣虛證是一個典型的因後天失養、功能衰退導致的虛證。其治療和調養的關鍵在於健運脾胃,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只有脾胃功能強健,肺氣才能得到充養,正氣才能充足,抵禦外邪的能力自然增強。

從經絡理解脾肺氣虛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8%84%BE%E8%82%BA%E6%B0%A3%E8%99%9B2.jpg

造成脾肺氣虛的4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脾肺氣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細脈弱脈

脾肺氣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白咽喉乾燥氣喘口乾口渴皮膚乾燥身體容易出汗身體沉重咳嗽白痰,白鼻涕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失音食慾不振胃腸脹氣大便溏經常疲勞想睡面部浮腫胸悶胸痛感冒口乾虛弱肺癌

脾肺氣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脾肺氣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脾肺氣虛的常用穴道


脾肺氣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脾肺氣虛證常見於脾經虛證的經絡型態,尤其是「鐵三角」經絡型態,這種經絡型態常見於夏季,有些人一年四季都保持這種型態,成為一種體質現象。

若累積多年以後難以避免出現肺病,這是因為脾經氣血長期無法滋養肺臟所致。

肺經與脾經同屬於「太陰經」, 此之間具有「負相關」的連動性。 也就是說,當脾經能量提升之後,肺經能量就會下降,彼此之間會達到平衡的狀態,這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五行的關係。

脾肺氣虛證的進一步發展影響及腎,由於肺金生腎水,久了之後,腎之精氣也就來源日少,可形成「脾肺腎氣虛證」。以病情進展論,脾肺氣虛證較輕,而肺脾腎氣虛證則較重。

若從經絡的角度看來更是容易理解這種抽象概念。下圖是肺經、脾經與腎經同時虛證時的3D人體經絡現象,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三條經絡都會影響到實質的肺臟

肺經、脾經與腎經虛證時,會影響到肺臟
肺經、脾經與腎經虛證時,會影響到肺臟

現代人普遍脾經、腎經長期虛證,只要時間累積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出現肺部的病變

這就足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罹患肺癌女性,一輩子並不抽煙。只要脾經、腎經長期虛證幾十年下來,依然有可能罹患各種肺部疾病。

整個夏天至少50%以上的人脾經呈現虛證,累積數個月到了秋天的時候,自然出現肺虛症狀,因此「秋養肺」也就理所當然了,而秋養肺還是要從根源的脾胃下手

因此《脾胃論》提到:「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疾病是萬病之源。

脾肺氣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感冒」、「咳嗽」、「喘證」等疾病中,是一種相當常見的中醫證候。

列出常見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脾肺氣虛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