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不納氣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腎不納氣證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指中醫的腎臟功能虛弱,導致氣息無法正常運行,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常見的症狀是:容易感到疲勞、呼吸表淺、動則喘促、呼多吸少、氣喘氣短,氣不接續,只要動一下就會感到有點喘,甚至會流汗。
四肢冰冷,小便常隨咳嗽滲出、胸悶、咳嗽、舌質淡,脈沉細。這種現象尤其容易出現在老人身上。
腎不納氣的醫學概念非常抽象難以被現代人理解,主要是站在中醫生理學的立場,中醫的腎臟、肺臟與呼吸相關。
肺為氣之主,主氣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氣,必須下達到腎,這樣的呼吸才會有根,防止呼吸表淺,所以「腎為氣之根」。肺的呼吸功能和腎的納氣功能協調配合,則呼吸通暢。
腎臟位於腹腔後方,與膈肌相鄰。膈肌收縮時,會將胸腔容積擴大,肺臟擴張,有利於呼吸。腎臟收縮時,也會對膈肌產生一定的牽拉作用,有助於膈肌的收縮。
腎主納氣,氣體透過肺吸入後必須下達腎,交通運輸整理分清別濁,條達氣機。如果腎的運作失常,就會發生腎不納氣的表現。
若從五行來理解,肺主金,金能生水,腎主水,肺腎相生。這些抽象概念,可以透過兩個方向來理解:
1.腎經通過胸部
從字面上看腎經,會以為這應該是在背部、腰部。而《黃帝內經》中記載的腎經運行路線,從下圖中可以清楚看出是通往身體前面的「胸部」與「腹部」,自然與肺部的呼吸相關。
2.腹部呼吸法(吐納)
任何人只要開始練習「腹部呼吸」,就可以清楚觀察到吸氣時腹部凸起,使胸腔的範圍變大,空氣能進到體內更深處的地方(下丹田)。
許多人都直接觀察到後腰的氣也會是充足的。假設古人都是運用腹部呼吸的話,腎不納氣指的就是呼吸無法深沉的一種現象。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一年四季中天氣愈冷時(尤其是每年12月),腎經能量愈低,因此冬天很容易出現腎不納氣的現象。
因此冬天必須要注意養腎!印證中醫說的「寒邪傷腎」的概念。
2024年1月期間經常有寒流,某會員就發現漸漸地走樓梯開始有點氣喘的現象,而他的經絡圖上就是出現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可見「腎不納氣」是在生活中都可以隨時觀察到。
腎不納氣多因勞傷腎氣、久病氣虛、天氣寒冷所造成,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喘證」、「哮證」等病證中。
從經絡理解腎不納氣
造成腎不納氣的4種主要原因
腎不納氣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腎不納氣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腎不納氣的相關證型
改善腎不納氣的常用方劑
改善腎不納氣的常用穴道
腎不納氣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北半球一年四季中,天氣愈冷時,腎經能量就愈低,因此冬天很容易出現腎不納氣的現象,印證中醫說的「寒邪傷腎」的概念,列舉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