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太,大也。淵,深也,即博大精深。穴為肺經原穴,八會之一脈會。是氣血最旺盛之處,故名太淵。
解剖位置
- 穴位下方是皮膚和皮下組織,再下面是橈骨的骨膜。
- 皮膚受前臂外側的皮神經所管理。
- 在進行針刺時,會先通過皮下的筋膜,接著經過橈神經的淺層分支、頭靜脈以及橈動脈的掌淺支之間。
- 繼續深入,穿過前臂的筋膜,到達橈動脈和靜脈的外側,並位於拇長展肌(和其肌腱)以及橈側腕屈肌(和其肌腱)之間,最後抵達橈骨的骨膜。
- 拇長展肌(和其肌腱)是由橈神經來控制的,而橈側腕屈肌(和其肌腱)則受到正中神經的支配。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注意事項
避開橈動脈
穴道介紹
所謂「肺朝百脈,脈會太淵」,此穴為肺經原穴,八會穴之脈會,脈氣大會於此,是臟腑脈氣會聚之處。有調氣血,通血脈,助心脈搏動之功,故可用於心脈瘀阻的心痛心悸、無脈症。
肺主氣、主呼吸,氣為血之統帥,本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穴對於流行性感冒、咳嗽、支氣管炎、氣喘、胸痛、咽喉腫痛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如果有失眠、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肋間神經痛等疾病的人,長期按壓這處穴位,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的效果。
這個穴位於腕部,可舒筋利節、通經活絡,故可治療手腕疼痛無力。
在季節變換,氣溫變化大時,由於冷熱交替頻繁,按壓「太淵穴」能強化抵抗力,對於平時身體虛弱、容易感冒的人有幫助。
臨床實驗發現,針刺太淵穴可以改善偏頭痛。可以改善肺部通氣功能。
穴道配伍
太淵穴,位於手腕掌面,橈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其性質屬陰,具有宣通肺氣、理氣止咳、降逆平喘的功效。以下分析其常用配穴:
1. 太淵配魚際 (治咽喉痛):
- 原理: 太淵為肺經原穴,主治肺經疾患,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具有清宣肺熱、利咽開音的功效。咽喉痛多因肺熱或肺氣鬱閉所致,太淵瀉肺經實熱,魚際清宣肺熱,二穴合用,標本兼顧,達到清熱利咽之效。
2. 太淵配列缺 (治咳嗽、氣喘):
- 原理: 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具有疏通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咳嗽、氣喘多由肺氣虛弱或肺氣鬱滯所致。太淵瀉肺經實熱或補肺經虛弱,列缺疏通肺經氣機,協同作用,改善肺氣功能,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3. 太淵配人迎、內關 (治無脈症):
- 原理: 此配伍較為特殊,針對無脈症(脈搏微弱或消失)。人迎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無脈症常與心肺功能衰弱相關,太淵補益肺氣,人迎、內關則協同調節心肺功能,共同改善氣血運行,以恢復脈象。
4. 太淵配尺澤、魚際、肺俞 (治咳嗽、咳血、胸痛):
- 原理: 此配伍全面調理肺系。尺澤穴為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具有瀉肺熱、降氣止咳的作用;魚際穴清宣肺熱;肺俞穴為肺經的背俞穴,具有補益肺氣的作用。此配伍針對咳嗽、咳血、胸痛等肺系疾患,通過瀉熱、清熱、補益等多方面入手,全面調整肺部功能。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百日咳
腫瘤
- 胰臟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亢進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嗜眠症(嗜睡症)
- 暴食症
神經系統疾病
- 半身不遂
- 嗜眠症(嗜睡症)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角膜炎
循環系統疾病
- 心絞痛
- 心臟病
- 心律不整
- 心包炎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扁桃腺炎
- 肺炎
- 鼻竇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支氣管炎
- 感冒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胰臟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腕部關節痛
- 背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腹痛
- 月經稀少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因靠近橈動脈,不宜瘢痕灸
按摩推拿
太淵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定位: 找到手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即太淵穴位置。
- 避開橈動脈: 注意避免直接按壓橈動脈。
- 選擇手法:
- 點法: 用拇指指尖輕點太淵穴,力度適中,每秒點按1-2次。
- 揉法: 用拇指指腹輕柔揉按太淵穴,以穴位處微熱為宜。
- 按揉法: 結合點法和揉法,以指尖點按並揉動穴位。
- 點揉法: 用拇指指尖點按穴位,並配合輕柔揉動,力度適中。
- 點按法: 用拇指指尖輕輕點按穴位,力度輕柔,以穴位處微酸脹為宜。
- 掐法: 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掐住穴位,力度適中,每次掐按1-2秒。
- 拇指彈撥法: 用拇指指腹輕輕彈撥穴位,力度適中,每秒彈撥2-3次。
- 時間: 每次按摩1-3分鐘,每天可多次按摩。
注意事項:
- 按摩時力度要適中,避免過度用力。
- 按摩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按摩。
- 孕婦、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應避免按摩太淵穴。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按摩。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