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地黃丸

Ba Wei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桂附八味丸,八味腎氣丸,地黃丸,八仙丸,補腎八味丸,附子八味丸,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8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0%
心經 19%
肝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1%
胃經 4%
膀胱經 3%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遲脈

舌象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

疼痛膝蓋痛,坐骨神經痛,腰痛,腳跟痛,腳底內側痛,腰骶痛,小腿後側疼痛,上半身側邊痛,踝關節疼痛,手臂痛,膝蓋後側痛,膝蓋外側前側痛,膝蓋內側痛,下腹部痛,面部疼痛

症狀眼睛乾澀,流鼻涕,經常疲勞想睡,帶下如水樣,夜間遺尿,氣喘,暈眩,排尿後有殘尿感,腹瀉,夜間頻尿多尿,腰膝軟弱無力,腰部冷涼,怕冷,子宮崩漏,噁心反胃

現代疾病遺精,慢性鼻炎,性冷感,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男性勃起障礙,青光眼,尿道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神經衰弱症,骨質疏鬆症,胸部發冷,膀胱炎,慢性肝炎,甲狀腺亢進

方劑組成解釋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八味地黃丸主治腎陰虛,但腎虛往往伴隨脾虛濕盛,茯苓可健脾利濕,使水濕代謝正常,防止水濕停滯加重腎陰虛。
  2. 佐助補腎: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補腎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並防止補腎藥物滋膩礙脾。同時,茯苓還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頭昏乏力、神疲健忘等症狀。

八味地黃丸為滋補腎陰之經典方劑,原方出自《金匱要略》,後世根據臨床需要加入附子與肉桂兩味藥物,形成溫補腎陽之效。方中主藥熟地黃滋腎陰,山茱萸、山藥補肝腎,茯苓、澤瀉利水濕,丹皮清熱涼血。而附子性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有強烈溫補腎陽、回陽救逆之功,能助火生土,使腎陽得以溫煦全身,對治下元虛冷、腰膝酸軟、肢冷脈微等症有顯著療效。其與肉桂相配,一則增強溫陽之力,二則引火歸元,使全方兼具滋陰補陽之效,適用於腎陰腎陽兩虛之證。但附子含烏頭鹼有毒,使用時需炮製減毒,並注意用量,以免中毒。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八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若陰虛火旺,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之性,可抑制陰虛火旺,防止滋補過度,避免出現上火症狀。
  2. 活血化瘀:牡丹皮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腎臟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補腎效果。對於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月經不調等症狀,牡丹皮可起到輔助作用。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陽: 肉桂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陽、補命門、通經絡的作用。地黃滋陰,但過滋陰容易導致腎陽不足,而肉桂的溫陽作用可以平衡地黃的滋陰,使陰陽平衡,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
  2. 助藥力: 肉桂辛溫,可助藥力,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補腎填精的效果。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填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補脾益氣、滋腎填精、健脾止瀉的功效。八味地黃丸主治腎陰虛,而山藥可以滋補腎陰,填精益髓,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滋陰補腎之效。
  2. 固腎止瀉:山藥還有固腎止瀉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改善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盜汗、遺精、尿頻等症狀。此外,山藥還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補肝腎,固精止汗: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止汗的功效。八味地黃丸主治腎陰虛證,而山茱萸可補腎陰,固腎氣,緩解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盜汗遺精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山茱萸與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茯苓等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發揮補腎益精、滋陰養血的功效。山茱萸的酸澀之性可以收斂固澀,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增效,增強方劑整體的補腎作用。

八味地黃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填精: 熟地黃為地黃經蒸制而成,其性溫,味甘,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功效。熟地黃較生地黃溫和,更適合用於陰虛火旺、精血不足等症狀,有助於補腎填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熟地黃經蒸制後,其藥性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並能減少寒涼之性,與其他藥材配伍更能發揮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在八味地黃丸中,熟地黃與山茱萸、山藥、茯苓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改善陰虛內熱、腎精不足等病症。

八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因其利水滲濕之效。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

腎主水,八味地黃丸主治腎陰不足,而腎陰不足可導致水液代謝失衡,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澤瀉利水滲濕,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腎陰不足所致的水腫等症狀,使腎陰得到滋補,達到整體的平衡。

方劑介紹


八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是一個中藥熱門的方劑,類似的名稱很多,例如:「桂附八味丸」、「金匱腎氣丸」、「金匱八味丸」、「腎氣丸」、「崔氏八味丸」...等等。

八味地黃丸出自於漢朝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提到:「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主要功效是「溫補腎陽」主治「腎陰陽兩虛」,偏腎陽不足之證。可以補腎助陽,改善陽虛與虛勞腰痛,是補腎之妙方也!

地黃丸是相當有名的中藥方劑,大家印象中的地黃丸,主要是「六味」地黃丸,而不是「八味」。

所謂的六味,就是熟地黃、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山茱萸組成的六種「補瀉兼顧」的中藥,不理解的人可以先閱讀六味地黃丸

若再加上肉桂、附子兩味藥,就是「八味地黃丸」。由於加入肉桂、附子兩味溫熱藥,所以適合「腎陽虛」的人,這類型體質在老年人中較常見,所以中醫師經常開給中老年人服用。

腎陽虛的中老年人很容易感到怕冷
腎陽虛的中老年人很容易感到怕冷

八味地黃丸補腎助陽,主治「腎陽不足證」及「虛勞」,症狀是:容易疲勞、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很多、入夜頻尿、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沈細、痰飲、水腫、消渴、腳氣...等等。

古人認為「虛勞之人,損傷少陰腎氣,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通常一個人在中年以後,累積的虛勞也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容易腎虛。

腎臟是人體先天之本,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不足,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如腰膝酸軟、耳鳴、盜汗、遺精、舌紅少苔、脈細弱等。

腎陽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腎病日久傷陽:腎臟是人體的代謝器官,腎病日久會導致腎臟功能受損,從而導致腎陽不足。
  • 他臟陽虛累及於腎:心、脾、肺、肝等臟腑的陽氣不足,會影響腎陽的正常運行,從而導致腎陽不足。
  • 高年腎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功能會逐漸衰退,從而導致腎陽不足。
  • 房勞過度:房事過度會耗傷腎精,從而導致腎陽不足。
  • 腎陽不足會影響腎臟的功能,導致腰脊膝脛酸痛乏力。

腎陽不足的人,由於陽氣不能溫暖下身,因此下半身經常感到寒冷。腎與膀胱相表裡,腎陽不足不能化氣利水,水液停留在體內,會導致小便不利、小腹脹痛、水腫、腳氣(腳癬)等症狀。

如果腎陽虛衰,膀胱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就會導致小便反而增多,尤其是夜間尿頻。

腎陽虛的人,夜間容易頻尿且尿多
腎陽虛的人,夜間容易頻尿且尿多

腎陽不足的人,體內不能正常蒸化水液,津液不能上輸到口腔,就會出現口渴的症狀。水液聚集成痰,就會導致痰飲。舌淡而胖,脈弱尺部沉細,都是腎陽虛弱的表現。

由此可見,腎陽不足,導致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是本證的基本病機表現。

服用八味地黃丸時,可以放一點點鹽巴,因爲鹹味入腎,如果服用此方劑開始便秘,可以改用「六味地黃丸」。

在臨床實務上,八味地黃丸經常運用在中年以上的疾病或症狀,中年以後累積大量的虛勞,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容易出現各種慢性疾病

以下是一些中年以後常用八味地黃丸改善的疾病,:

  • 性神經衰弱: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早洩、遺精等。
  • 泌尿系統疾病: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尿失禁
  •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低血壓、心臟病、中風、動脈硬化、腦出血後遺症等。
  • 代謝疾病:糖尿病、腎病(腎炎、腎結石、腎結核、腎盂炎等)。
  • 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健忘症、失眠等。
  • 骨關節疾病:腰腿疼痛、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等。
  • 皮膚疾病:濕疹、乾癬、瘙癢症等。
  • 男女陰部疾病:前列腺肥大症、帶下、陰門瘙癢、慢性淋疾...等等

傳統服藥法


乾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烏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口乾,咽痛,舌紅苔少忌
  • 對於平常胃腸虛弱,時常下痢者;及胃內停水顯著者顏面潮紅而發熱者,多為禁忌,不可服用。於服用本方後,食慾減退或下痢者,則非本方的適應症,應考慮改用別方。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糖尿病患者慎用。

八味地黃丸的經絡型態


腎陽虛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常見的陽虛經絡型態,伴隨腎經虛證,可謂現代人經典的經絡體質現象常用的方劑,可參考此篇文章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八味地黃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丹皮3兩,茯苓3兩,澤瀉3兩,山萸4兩,山藥4兩,熟地黃8兩,川附2兩,桂心2兩,全蠍(炒黃色)3錢。 主治:腎虛耳聾。

八味地黃丸,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上。 組成:山茱萸8錢,山藥8錢,丹皮8錢,茯苓8錢,熟地黃8錢,澤瀉5錢,五味子5錢,炙黃耆1兩。 主治:産後虛汗不止,血塊不落。

八味地黃丸,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熟地黃(懷慶者,酒浸爛,研如泥)8錢,牡丹皮2錢,白茯苓2錢,澤瀉2錢,山茱萸4錢,山藥4錢,黑附子(炮)2錢,厚朴2錢。 主治:腎氣虛衰,不能攝養,使邪水溢上,多吐痰涎。

八味地黃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三三一引《體仁匯編》。 組成:熟地黃(酒蒸)8錢,山茱萸(酒浸去核,取淨肉)8錢,丹皮2錢,澤瀉2錢,白茯神(去皮木)4錢,山藥(蒸)4錢,五味(去梗)5錢,麥冬(去心)5錢。 主治:滋補。主治:産後虛羸久咳,虛損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八味地黃丸,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五。 組成:乾山藥(去黑皮)5錢,山茱萸(酒拌潤,蒸軟去核,取肉焙乾)5錢,熟地(酒洗,焙乾)5錢,鹿茸(蜜塗炙,酒浸炙亦可)4錢,川牛膝(酒洗,焙)4錢,牡丹皮(去心,淨洗)3錢,白茯苓(去皮)3錢,澤瀉2錢。 主治: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合,體瘦語遲,行步多艱,齒生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