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陽: 附子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陽、補火助陽之功效。腎氣丸本身主治腎陽不足,而附子的加入可以加強溫腎陽氣的作用,幫助患者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 助藥力: 附子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腎氣丸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滋補藥物,其藥性偏寒涼,附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引導藥力、促進藥物作用於腎臟的作用。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運水液: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腎氣丸以補腎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濕困,導致水液代謝不暢。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運化水濕,改善腎虛水腫等症狀。
2. 和中補脾,協調藥性:茯苓能和中補脾,緩解腎氣丸中補腎藥物可能造成的燥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利於脾腎協調。同時,茯苓亦能防止滋膩藥物影響脾胃運化,使藥效更加顯著。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的功效。腎氣丸主治腎虛水腫,而澤瀉可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水腫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腎虛水腫。
- 健脾利濕: 澤瀉亦可健脾利濕,對於脾虛濕盛所導致的腹脹、食少、便溏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加味腎氣丸中加入澤瀉,可增強其利水健脾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腎氣不足,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等症狀。山茱萸能補腎固精,改善這些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滋腎補陽藥物相輔相成。
- 收斂止瀉:山茱萸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能固澀腸胃,減少腸道蠕動,緩解腎虛所致的脾腎不固、大便溏瀉等症狀。此作用與方劑中其他收斂固澀藥物如肉桂、茯苓等相配合,共同達到固澀止瀉的目的。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補腎的功效。腎氣不足,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等症狀,而山藥可補益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 健脾益胃: 山藥亦能健脾益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腎虛常伴有脾胃虛弱,影響營養吸收,山藥可補脾益氣,促進營養吸收,從而更好地滋養腎氣。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腎氣丸本就以補腎益精為主,加入車前子可針對部分腎虛患者伴隨的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狀,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
- 清熱降火: 車前子對於腎陰虛引起的虛火上炎,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加味腎氣丸中加入車前子,可有效提升整體方劑的清熱利濕功效,更全面地針對腎虛患者的各種症狀。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所致的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遺精滑精等症狀,而牡丹皮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因腎虛火旺而導致的陰虛內熱、血瘀等症狀,進一步改善腎氣不足。
- 輔助滋陰補腎: 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的血液供應,從而輔助滋陰補腎,提高藥效。
總之,加味腎氣丸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更好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輔助滋陰補腎,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陽、助陽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心、脾經。其溫陽之力可溫煦腎陽,促進腎氣的生成和運行,有助於改善腎虛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
- 引藥入腎、助藥力: 肉桂辛香走竄,能引導藥物深入腎經,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肉桂亦可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升藥效。
總而言之,肉桂在加味腎氣丸中發揮溫腎助陽、引藥入腎的作用,有助於全面改善腎虛陽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味腎氣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腰: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藥等共同作用,更能增強補腎壯腰的功效,改善腰膝酸軟、乏力等腎虛症狀。
- 活血通絡: 川牛膝亦具活血通絡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故川牛膝的加入,既能增強補腎功效,又能改善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是加味腎氣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加味腎氣丸中添加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益精: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其能補益腎精,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並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
二、溫陽化寒:熟地黃性溫,能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同時,熟地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障礙,改善腎臟功能,提高腎臟的代謝能力。
綜上所述,熟地黃的加入,能夠有效地增強加味腎氣丸的補腎益精、溫陽化寒之效,使其更加適合腎虛、陽虛等患者的治療。
主治功效
加味腎氣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腎氣丸源自宋代嚴用和的《嚴氏濟生方》,是由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八味丸)加味牛膝、車前子而成。
古文獻記載的主治功效
綜合多篇古文獻記載,加味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水腫: 這是加味腎氣丸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適應症,涵蓋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水腫:
- 脾腎陽虛型水腫: 表現為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腰膝痠軟,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如《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引薛氏云:「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醫學從眾錄》曰:「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求之古法,惟薛立齋先生加味腎氣丸,誠對症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
- 產後水腫: 婦女產後氣血虧虛,脾腎功能受損,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引起的水腫。如《胎產心法》中提到「小便不通,金匱腎氣丸可加減用之。予謂當用加味腎氣丸為是。」以及「如惡露不來,敗血閉澀水瀆,小便不通,其證則小腹脹滿刺痛,乍寒乍熱,煩悶不寧,用加味五苓主之。予謂初產,自當用生化湯則瘀行便利矣。」。
- 小便不利: 包括小便量少、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等症狀。
- 冷淋: 《醫學三字經》曰:「外冷淋,腎氣咽,五淋之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惡冷,喜飲熱湯,宜加味腎氣丸以鹽湯嚥下。」
- 癃閉: 《醫學三字經》曰:「點滴無,名癃閉,小便點滴不通,與五淋之短縮不同。」
- 腰膝痠痛: 尤以腎虛所致的腰重腳腫為典型表現。《嚴氏濟生方》記載:「加味腎氣丸,治腎虛腰重腳重,小便不利。」
- 消渴: 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頻數,甚至飲一溲一(即喝多少尿多少)。《成方切用》記載:「亦治消渴,飲一溲一。(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則為胕腫。腎消者,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於肺,消渴引飲。飲入於胃,下無火化,直入膀胱,故飲一溲一也。用桂附辛熱,引真火歸元。地黃純陰,壯真水滋腎,為治下消之劑。)」
- 喘急痰盛: 肺腎兩虛,水飲內停,上逆犯肺所致。《古今名醫彙粹》指出:「若肺腎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喘且脹者,宜用《金匱》加味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
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腎氣丸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的法則。
- 溫補腎陽: 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腎陽虛衰,則氣化無力,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濕內停,形成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方中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補腎陽,增強腎的氣化功能,使水液正常代謝。
- 滋補腎陰: 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灼傷津液,導致消渴、腰膝痠軟等症。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養血生津,以制約陽熱,達到陰陽平衡。
- 健脾益氣: 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方中山藥健脾益氣,茯苓健脾滲濕,協助腎臟排除水濕。
- 利水滲濕: 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促進小便排出,減輕水腫。
- 活血化瘀: 水濕久停,易阻滯氣血運行,形成瘀血。牡丹皮活血化瘀,牛膝引藥下行,並能活血通經,利水消腫。
因此,加味腎氣丸通過溫補腎陽、滋補腎陰、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活血化瘀等多重作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改善相關症狀。正如《醫方論》費伯雄所言:「此方之妙,全在導龍歸海。命腎之火衰微,濁陰日漸凝結,始則小便不利,繼則水氣泛溢,腹脹肢腫。但用分利之劑,徒然耗正劫陰,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達命腎,使命門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腎中之真陽發越,則腎氣通暢,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則氾濫之水如眾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發陽光以消陰翳,此類是也。」
總之,加味腎氣丸是一個溫陽利水、標本兼治的經典方劑,廣泛應用於臨床多種病症。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2個, 白茯苓1兩, 澤瀉1兩, 山茱萸(取肉)1兩, 山藥(炒)1兩, 車前子(酒蒸)1兩, 牡丹皮1兩(去木), 官桂(不見火)半兩, 川牛膝(去蘆,酒浸)半兩, 熟地黃半兩。
溫腎化氣,利水消腫。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米飲送下。
慢性腎炎:用本方(熟地四錢,山藥、山萸、澤瀉,丹皮,肉桂、車前子、淮牛膝各一錢,茯苓三錢,附子五分)治療慢性腎炎6例。臨床觀察結果:本方能使浮腫逐漸減退或減輕,尿量逐漸增多,尿蛋白消失或減少,腎功能改善,患者食慾增加,體力增強,血壓降低。治療過程中未發現副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腎氣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附子(炮)2個,白茯苓1兩,澤瀉1兩,山茱萸(取肉)1兩,山藥(炒)1兩,車前子(酒蒸)1兩,牡丹皮1兩(去木),官桂(不見火)半兩,川牛膝(去蘆,酒浸)半兩,熟地黃半兩。 主治:溫腎化氣,利水消腫。主治:蠱證,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亦治消渴,飲1溲1。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