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腎氣丸以補腎固本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濕困,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腎氣丸更好地發揮補腎固本之功。
- 通利水道:茯苓利水滲濕,能通利水道,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改善腎虛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進一步達到補腎固本之效。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陽,助陽氣:附子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陽、助陽氣、散寒止痛的功效。金匱腎氣丸主治腎陽不足,寒凝氣滯之症,而附子恰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
- 助藥力,合藥性:附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例如,與肉桂、桂枝等溫陽藥合用,可增強溫腎散寒之效;與山藥、茯苓等滋陰藥合用,可避免溫陽過度,防止陰虛火旺。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利水通淋: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通利水道之效。金匱腎氣丸原方以補腎為主,加入川牛膝可加強補腎壯陽之力,並促進水液代謝,利水通淋,改善因腎虛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供血,並將藥力引導至下焦,利於治療腎虛腰痛、下肢痿軟等症狀。
「加減金匱腎氣丸」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腎助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膀胱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腎陽虛衰,則可出現腰膝痠軟、畏寒肢冷、小便頻數等症狀。肉桂溫腎陽,可改善腎陽虛弱所致的各種不適。
二、溫通經絡: 肉桂辛溫走竄,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腎陽虛則氣血運行遲緩,容易出現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肉桂溫通經絡,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麻木。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添加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腎氣丸方中,茯苓、山藥等藥材雖能健脾益腎,但對於濕濁內停、水濕停滯者,則需要加入澤瀉以利水消腫,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配伍增效: 澤瀉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茯苓、山藥、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澤瀉偏於利水滲濕,而茯苓、山藥則兼具健脾益腎之效,三者合用,相輔相成,更能有效解決水濕停滯、腎氣虧虛等問題。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金匱腎氣丸主治腎氣不足、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加入車前子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症狀。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具有輔助治療作用。金匱腎氣丸中加入車前子,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促進病邪排出,改善臨牀症狀。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方劑中使用山茱萸,可補益腎氣,固攝精關,改善因腎氣不足導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
- 調和藥性: 山茱萸的酸澀之性,可與其他藥材的寒涼性相制,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山茱萸的補益作用,可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整體方劑功效更加顯著。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肺、滋腎填精之效。金匱腎氣丸主治腎氣虛衰,而山藥可補腎氣,填精髓,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 固腎止遺:山藥能固腎止遺,對於腎氣虛弱導致的遺精、滑精等問題,具有改善作用。配合金匱腎氣丸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茱萸、茯苓等,共同發揮固腎補精、止遺止瀉的效果。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腎氣丸原方以滋補腎陰為主,但對於一些伴隨血熱、血瘀的腎虛症狀,如腰膝痠痛伴有發熱、小便赤澀等,加入牡丹皮可清熱涼血,緩解症狀。
2. 抑制陽亢:腎陰不足容易導致陽氣虛浮,出現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症狀。牡丹皮具有抑制陽亢的作用,可以幫助平抑虛火,使陰陽平衡,改善上述症狀。
加減金匱腎氣丸中加入熟地黃,旨在滋陰補腎,調節陰陽。
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髓充腦,故熟地黃能補腎益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失眠健忘等症狀。
此外,熟地黃還可滋陰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脣色淡白、心悸氣短等症狀。在加減金匱腎氣丸中,熟地黃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滋陰補腎、調節陰陽的作用,達到治療腎虛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金匱腎氣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主要針對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症狀:
- 腎陽不足: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 脾虛水停:肚腹腫脹、四肢浮腫。
- 水氣上犯:喘急痰盛,甚至發展為「蠱症」(古代指嚴重的腹水腫脹)。
此方為「金匱腎氣丸」的加減版本,強化了利水消腫之功,適用於水濕停聚明顯者。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及劑量
- 熟地黃(4兩):滋補腎陰,為君藥,奠定補腎基礎。
- 附子(5錢)、肉桂(1兩):溫補腎陽,助氣化以利水。
- 山茱萸(1兩)、山藥(1兩):補肝腎、益脾精,固攝下焦。
- 澤瀉(1兩)、茯苓(3兩)、車前子(1兩):利水滲濕,引水下行。
- 川牛膝(1兩):補肝腎,引藥下行,兼活血利水。
- 牡丹皮(1兩):清瀉肝火,防溫補過燥。
方劑邏輯與功效推論
- 陰中求陽:以熟地黃滋腎陰為基礎,輔以附子、肉桂溫陽,體現「陰中求陽」之法,恢復腎之氣化功能。
- 利水為先:重用茯苓(3兩),並加入車前子、澤瀉,強化利水消腫作用,針對水濕停聚之標症。
- 標本兼治:
- 治本:補腎陽(附子、肉桂)、益腎陰(熟地黃)。
- 治標:利水(茯苓、澤瀉、車前子)、活血(牛膝、丹皮)。
- 三焦並調:
- 上焦:肉桂助心陽以布散水氣。
- 中焦:山藥、茯苓健脾運濕。
- 下焦:澤瀉、車前子通利膀胱。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溫補腎陽、滋養腎陰以恢復腎的氣化功能,同時配伍大量利水藥物,使水濕從小便而去。適用於腎陽虛兼水濕內停之證,尤其針對水腫明顯者。其加減方向是強化利水(如加車前子、牛膝),使原方的溫補利水作用更加直接有效。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3兩,附子5錢,川牛膝1兩,桂1兩,澤瀉1兩,車前子1兩,山茱萸1兩,山藥1兩,牡丹皮1兩,熟地黃4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空心米飲送下。
加減濟生腎氣丸(《內科摘要》卷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腎益氣、溫陽利水的功效,適合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水腫、喘急痰盛等症狀。但本方含有附子、桂枝,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金匱腎氣丸, 出處:《醫方簡義》卷六。 組成:炒熟地4錢,粉丹皮4錢,澤瀉3錢,茯苓3錢,山藥2錢,淡附片2錢,安桂8分,山萸肉炭8分,車前2錢,牛膝炭3錢,加菔子8分(生)。 主治:産後腫脹腹滿,服益氣化瘀不效者。
加減金匱腎氣丸, 出處:《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白茯苓3兩,附子5錢,川牛膝1兩,桂1兩,澤瀉1兩,車前子1兩,山茱萸1兩,山藥1兩,牡丹皮1兩,熟地黃4兩(掐碎,酒拌杵膏)。 主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