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明醫雜著》為明代醫家王綸所著,然現今通行版本實為其友薛己補註增益而成,成書於嘉靖己酉(1549年),較王綸原著(1502年)為晚,內容亦因薛氏的發揮而更為豐富且具臨床實踐色彩,使其成為一部綜合性甚強、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醫學著作。全書共分六卷,架構清晰,涵蓋醫論、病證專篇及方藥匯集,體現了明代醫學發展承古創新、融會各家學說的特色。
《明醫雜著》的首要特色在於其「雜」與「綜合性」。卷一的醫論部分是全書理論核心,不僅論述內科雜病、婦產科、眼耳鼻齒等廣泛病證的診治原則,更透過比較與分析,展現作者對歷代醫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書中探討了張仲景、李杲(東垣)、劉完素(河間)、朱震亨(丹溪)這「四大醫家」的理論體系,並強調醫學當以《內經》為宗,而四家學說則是通往《內經》精髓的階梯,各有側重,如外感宗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旨在融會貫通,形成全面的診治觀念,避免固守一家之弊。這反映了明代醫家普遍追求理論整合的學術傾向。
醫論中還涉及多個基礎且關鍵的醫學議題。關於處方藥品多少的討論,對比了仲景方藥精簡與東垣方藥繁多,引出「藥力專精」與「明察藥性」的思考。作者(或薛己)認為,方藥多寡非絕對優劣,關鍵在於醫者對藥性藥理的理解與掌握。李杲能多用藥如韓信將兵,因其「聖於醫」,能協調諸藥之力,使多多益善;而丹溪等醫者若效其多,反可能藥性雜亂,難以取效,故不如學習仲景的精簡,使藥力專精。同時,「愚按」部分引入了「治病必求其本」、《內經》五臟生克以及潔古、徐用誠等醫家的觀點,強調從五臟子母虛實、氣血本源(脾胃)等角度出發,靈活變通地遣方用藥,而非僅拘泥於方藥數量。
「異法方宜論」則關注地理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及治療的影響,這是《內經》「陰陽二十五人」、「方宜」等理論的具體體現。書中分析東南地區地卑多濕、人體腠理疏通、陽氣內虛,故適宜辛熱之物以助陽劫濕;而西北地區地高風寒燥、人體腠理致密、陽氣充實,故不宜辛熱之品以免助燥傷陰。這種因地制宜的診療思想,至今仍是中醫臨床的重要原則。書中引用蘇東坡在黃州用聖散子治疫的案例,以及其在西北地區使用類似方劑卻致死的對比,生動地闡釋了「異法方宜」的重要性。
朱丹溪的學說是《明醫雜著》醫論部分的另一個重點。書中概括丹溪治病不出「氣血痰鬱」四端,並提出其基本治法:氣病用四君子湯,血病用四物湯,痰病用二陳湯,久病多郁則用越鞠丸。更重要的是,書中深入闡述了丹溪對「陰虛」及「相火」學說的重視,糾正了當時醫家見虛便補、不辨氣血陰陽的弊端,特別指出脾胃為氣血之本,若血虛而誤用參耆等補氣藥,反而助氣耗陰,使病情加劇。這強調了辨證論治中辨明氣血陰陽虛實的重要性,並通過具體醫案(如勞役食少、大便下血兩例儒者病案)闡釋了如何結合病因(勞役、飲食失節、思傷心脾)、症狀(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便血、盜汗、惡寒、發熱)、脈象(浮大、澀、洪數無倫次)來診斷氣虛、血虛、心脾兩虛等證,並選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進行治療,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卷一醫論的末尾,還附帶了一些常用方劑(如牛黃抱龍丸、柴芍參苓散、五味子湯、人參平肺散)及其主治病證。這些方劑有的傳自前賢,有的可能是作者或薛己的驗方,它們穿插在理論論述之後,起到印證和補充的作用。
卷四專門論述「風症」,這表明了風邪在當時醫家眼中的重要性以及病機的複雜性。風為百病之長,其病證表現多樣,且常與其他邪氣(寒、濕、熱)相兼,或內風外風夾雜。專列一卷,預示著書中將對風證的病因、病機演變、不同證候的表現及相應的治療方藥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
卷五集中討論「小兒諸證及用藥法」。小兒生理病理有其獨特性,所謂「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又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且難以言狀,診治難度較大。專設此卷,顯示了書中對兒科的重視,並可能根據小兒的生理特點和常見疾病,提供相應的診斷思路、用藥原則和具體方劑,如小兒驚搐、消化不良、感染性疾病等常見問題的處理。
卷六為「附方」,這是對前面各卷所論述病證常用方劑的匯總或補充。綜合性醫書常設附方卷,方便讀者查閱和應用,也反映了當時臨床常用方劑的面貌。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薛己在《明醫雜著》中的作用。他不僅為王綸的原著作註,更「大闡節齋所未盡」,「間有損益節齋而直指原委」,甚至「附以治驗」,並將滑壽的《診家樞要》一併收入,使書稿內容更臻完備,也更具臨床指導意義。薛己自身是明代著名的外科醫家,醫術精湛,歷任太醫院院使,其經驗和理論積累豐富。他的補註和發揮,無疑提升了此書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性,使得這個薛氏補註本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版本。書中的注序和補註序也明確記載了王綸和薛己著述、補註此書的發心與過程,以及薛己對前賢學說的繼承和對後學的提點,這些序言本身也是研究此書及其作者思想的重要資料。
總而言之,《明醫雜著》(薛己補註本)是一部集明代以前特別是金元四大家學說之大成、並結合明代醫家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它以《內經》為理論基礎,廣泛涵蓋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病證,深入探討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原則和治療方法。書中對各家學說的比較分析、對處方用藥原則的討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認識,以及對丹溪氣血痰鬱理論的闡發,都體現了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臨床智慧。薛己的補註更是如虎添翼,不僅彌補了原著的不足,加入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辨證論治思路,使其成為一本理論與實踐並重、承前啟後的綜合性醫學典籍,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是研究明代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學史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