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急驚變慢驚

急驚屢發屢治,用直瀉藥既多,則脾損陰消,變為慢驚。當主以補脾養血,佐以安心、清肺、制肝之藥。

愚按前症多因吐利,脾胃虛損,肝木所乘,或腎水反來侮土所致,故似搐而不搐,先用鉤藤飲子;如發搐少退,乃用寶鑑天麻散。若吐利不食,急用木香異功散實其脾土,其病自已;如未應,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補脾土;更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蓋慢驚之症,外虛熱而內真寒也,無風可逐,無痰可驅,但溫補脾胃為主。

太凡發搐因風則目青面赤,因驚則叫呼搐搦,因食則噯吐氣悶,肺脾虛則生黏痰,喉間作鋸聲,乃心火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肺金,以致肺不能主氣,脾不能攝涎,故涎氣泛上,而喉中作聲耳!若用祛風、治痰、理氣之劑,則氣散陰消,而促其危矣。

太平王職坊子,患瘧疾,恪用化痰之劑,虛症悉至,殊類驚風,謂余曰何也?余曰:小便頻數,肝經陰虛也;兩目連札,肝經風熱也;作嘔懶食,胃氣虛弱也;泄瀉後重,脾氣虛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舉人余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瞤、氣喘、痰盛。余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乃虛象也。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愈。

一小兒,病後遇驚,即痰盛咬牙,抽搐搖頭,作瀉,卻服腦、麝、硃砂等劑,以致慢驚而卒。

白話文:

[從急驚轉變為慢驚]

急驚症狀反覆發作,治療過程大量使用強烈排瀉藥物,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陰分消耗,進而轉變為慢驚。在這種情況下,治療應以補充脾胃功能、滋養血液為主,輔以安定心神、清潤肺部、調節肝臟的藥物。

我觀察到,此種病情多由嘔吐、腹瀉導致脾胃虛弱,肝臟功能過度影響,或是腎臟功能失調反過來影響脾胃所致。患者看起來像在抽搐,但實際上並非真正抽搐,初起可用鉤藤飲子治療;若抽搐稍有緩解,再使用天麻散。如果患者嘔吐、腹瀉且食慾不振,需立即使用木香異功散以強健脾胃;若無效,可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薑溫補脾胃;若仍無改善,應立即加入附子以回復體內陽氣。因為慢驚的特徵是外表看似熱症,但實際上是內在真寒,無法通過驅風、化痰來治療,主要應著重於溫補脾胃。

通常抽搐如果是風邪引起,會出現眼睛發青、面色紅赤;如果是受到驚嚇,會有尖叫、抽搐;如果是食物引起,會有噁心、嘔吐、氣悶。肺脾虛弱時,會產生黏痰,喉嚨會發出鋸齒般的聲音,這是因為心火不能滋養脾土,脾土又無法滋養肺金,導致肺無法主導氣機,脾無法控制口水分泌,所以口水和氣體會往上泛,喉嚨就會發出聲音。若使用驅風、化痰、理氣的藥物,會導致氣散陰消,病情更加危急。

有個名叫太平王的職員的孩子,患有瘧疾,醫生使用化痰的藥物治療,結果導致所有虛弱症狀都出現,非常類似驚風。他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回答說:頻尿表示肝經陰虛;雙眼眨動不停是肝經風熱;噁心不想吃東西表示胃氣虛弱;腹瀉且大便後仍有便意表示脾氣虛弱。後來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治療,病情得以痊癒。

舉人餘時正的孩子,因為飲食過量引發丹毒,服用發汗的藥物後,手腳開始抽搐;服用抱龍丸後,眼睛眨動、呼吸困難、痰多。我認為這是脾胃功能虧損導致慢驚的轉變,不是風邪也不是痰濕,而是虛弱的表現。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服用一次病情就得到控制,再服用一次就完全康復。

有一個小孩,病後受到驚嚇,立刻痰多咬牙、抽搐搖頭、拉肚子,卻服用腦、麝、硃砂等藥物,最終導致慢驚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