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注序
注序
1. 注序
鄞人王節齋,集明醫醫方,而著以己見,覺世濟物之心偉矣。蘇立齋薛翁,大闡節齋所未盡,而為之注。凡起病傳經之因,一覽之如見肺肝,間有損益節齋而直指原委。予雖未暢於醫,要之立齋歷試既效之言,雖節齋復生,亦當視為忠告友矣。嘗聞姑蘇傳劉、張醫學,乃是葛應雷始,自後王安道、趙良仁輩,各著《會同》、《醫韻》、《藥要》等書,世所寶藏,則蘇固有玄妙醫派也。立齋崛起於後,淵源有自矣。
況仕孝廟歷今上三朝,視篆南北兩太醫院,必盡閱中秘奇方,遍交寰海名士,聞見益宏矣。予昔釋褐時,知立齋素以著述為志,而仕宦之足以妨之也。於時致政歸吳,徜徉林丘,上下今古,研精覃思,垂二十年,宜其視色望氣、察見脈理而所投立效也。今天下為醫者,鄉無淵源之承,進無中秘之聞,退無研覃之思,而立齋有此三者,宜其富於著述。今所注《明醫雜著》,乃屢試屢驗焉。
如吾叔東圩公,八十又二,病肩疽,眾以消治,翁以補腎效,又病痰喘,眾以散治,翁以補脾效。蓋因病立方而不執方,雖立齋所自注有不能盡立齋所自用者,若求立齋者,止以所注方焉,則亦剪剪矣。後漢郭玉曰:醫,言意也。奏理至密,隨氣用巧,而神存乎心手之間。意可得而解。
口不可得而言。蓋意也者,活法也;注也者,大意也。因立齋所注之大意,而求立齋所不容注之活法,則得心應手,所存者神矣。昔節齋為《雜著》而不詳盡,如今立齋所注,或亦如是意云!
嘉靖歲己酉正月六日賜同進士出身原任禮科右給事中徵仕郎海鹽海石錢薇拜撰
白話文:
[注序]鄞縣人王節齋,匯集了明朝醫者的醫方,並加上自己的見解,他的想要覺醒世人、救濟萬物的心懷十分偉大。蘇立齋薛翁進一步闡釋了節齋未曾完全表達的觀點,為其著作做了詳細的註解。對於疾病起源和傳播的原因,讀者只需一覽就能如同親眼看到病人的內臟狀況,偶爾修正或增減節齋的理論,直接指出病因和結論。我雖然對醫學不是很熟悉,但立齋經過多次實踐證明有效的理論,即使節齋再生,也應視為忠實的良師益友。我曾聽說蘇州傳承劉、張的醫學,是由葛應雷開始,之後的王安道、趙良仁等人,各自編寫了《會同》、《醫韻》、《藥要》等書,這些書被世人視為珍貴的財富,由此可見蘇州確實有一套深奧且巧妙的醫學流派。立齋在他們之後崛起,其醫學淵源自有來由。
立齋在孝廟及至今上三朝為官,負責南北兩太醫院的職務,必然看過許多祕不外傳的奇特醫方,廣泛接觸到各地的名醫,其見識更加豐富。我過去初入仕途時,就知道立齋一直以寫作作為終身事業,但為官生涯對此有所妨礙。當時他從官場退休回到蘇州,遊歷山林,縱橫古今,深入研究,精心思考,近二十年,他應該能通過觀察面色、診脈等方法,洞察病情,使治療立即見效。現在天下許多醫生,地方上沒有深厚的醫學傳統,進步上沒有機會學習深奧的醫術,閒暇時沒有深入研究的思考,而立齋擁有這三者,他當然在寫作上成果豐碩。他注釋的《明醫雜著》,經過了多次實踐,效果顯著。
例如我的叔叔東圩公,八十二歲時患肩部瘍瘍,眾人主張用消炎治療,立齋卻用補腎法取得成效,他又患有咳嗽哮喘,眾人主張用散寒治療,立齋卻用補脾法取得成效。他根據病情開方,而不是固守一方,即使立齋自己在註釋中也不能完全表達他在實際治療中的運用,如果求教立齋的人只按照他註釋的方子,那也只是淺嘗輒止。後漢的郭玉說:醫學,是心靈的意象。醫學的原理非常細膩,隨著病情的變化而靈活應用,而這種神妙存在於醫生的心手之間。心靈的意象可以理解,但無法言語表達。所謂的「意」,就是活潑的原則;所謂的「註」,就是大致的意思。根據立齋註釋的大致意思,去尋找立齋無法註釋的靈活原則,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所存在的就是神妙。過去節齋編寫《雜著》時未能詳盡表達,如今立齋所做的註釋,或許也是這個意思吧!
嘉靖己酉年正月初六,由禮科右給事中、徵仕郎海鹽海石錢薇拜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