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鬱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又云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余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氣病兼郁,則用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病、痰病皆然。
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丹溪又云: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氣血,但見虛病,便用參、耆,屬氣虛者固宜矣,若是血虛,豈不助氣而反耗陰血耶?是謂血病治氣,則血愈虛耗,甚而至於氣血俱虛。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別氣血明白,不可混淆!
愚按經云,脾胃為氣血之本。若陽氣虛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六君子湯;陽氣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亦用前湯加炮姜;若胃土燥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四物湯;若脾胃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八味丸。其餘當更推五臟互相生克而調補之。
一儒者,每勞役則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余謂此脾胃氣虛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陳、四物、黃柏、知母之類,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先以六君子湯加炮姜,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也。蓋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
牛黃抱龍丸,治風痰壅盛,或咳嗽發熱,或發驚搐等症。
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
上為末,甘草湯糊丸皂子大。每服二丸,薑湯下。
柴芍參苓散,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凡病後宜用此調理。
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或作丸服。
五味子湯,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五味子(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
上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泄、腎泄等症。
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和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茯苓丸,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或赤,或濁,或不利,並宜服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治療疾病,不超出氣、血、痰這三方面。因此,他用藥的重點有三個: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痰多用二陳湯。他又說,久病多半屬於氣鬱,因此創立了治療氣鬱的方子,叫做越鞠丸。因為氣病、血病、痰病這三種疾病,常常會同時有氣鬱的情況,或是氣鬱久了才產生疾病,或是疾病久了才產生氣鬱,又或是因為用藥不當而造成氣鬱。所以,我(指作者)每次用這個方子治療疾病時,都會同時考慮氣鬱的問題。如果是氣病兼有氣鬱,就用四君子湯加上疏肝解鬱的藥,血病、痰病也是這樣。
所以這四個方法,是用藥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原則。丹溪又說:現在的人治病,大多不知道分辨氣虛和血虛,只要看到是虛弱的病症,就用人參、黃耆來補,如果是氣虛當然適合,但如果是血虛,這樣不是反而會助長氣的運行,而消耗陰血嗎?這就是用治療氣虛的方法來治療血虛,反而會使血虛更加嚴重,甚至會導致氣血都虛弱。所以,用藥治病,一定要清楚分辨氣虛和血虛,不能混淆!
我認為,經典上說,脾胃是產生氣血的根本。如果陽氣虛弱而不能產生陰血,就應該用六君子湯;如果是陽氣虛寒而不能產生陰血,也用六君子湯,但要加炮薑;如果是胃腸燥熱而不能產生陰血,就應該用四物湯;如果是脾胃虛寒而不能產生陰血,就應該用八味丸。其他情況,應當再根據五臟之間互相生剋的關係來調理和補養。
有個讀書人,每次勞累後就吃不下飯,胸悶,發熱,頭痛,吐痰,口渴,脈象浮大。我說這是脾胃氣虛導致的血病。他不相信,吃了二陳湯、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結果肚子痛、嘔吐,脈搏洪大而沒有規律。我先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他的疼痛和嘔吐才漸漸好轉,後來又用補中益氣湯才痊癒。
有個讀書人,平時勤勞辛苦,因為飲食不節制,大便出血,時而顏色鮮紅,時而暗淡,後來不是大便出血就是盜汗,不是怕冷就是發熱,六脈浮大,心脾脈澀。這是因為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導致不能將血攝入歸藏。因為血就是汗,汗就是血,這些鮮紅或暗淡的血色、大便出血、盜汗,都是因為體內火氣升降失常的表現。
牛黃抱龍丸,可以用來治療風痰壅盛,或者咳嗽發熱,或者發生驚厥抽搐等症狀。
藥方組成: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甘草湯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用薑湯送服。
柴芍參苓散,可以治療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或嘔吐、腹瀉。凡是病後都應該用這個方子調理。
藥方組成: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
五味子湯,可以治療咳嗽,皮膚乾燥,咳出的痰中帶血,胸部疼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五味子(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平肺散,可以治療心火克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症狀。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小麥湯空腹調服。
薑附赤石脂硃砂丹,可以治療小便頻數且無法控制,心悸,健忘,多夢,下元虛寒,遺尿,精液滑洩,或是陽虛精液漏泄不止,或是腎氣虛寒引起的脾泄、腎泄等症狀。
藥方組成: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到二三十丸。大便不暢,用米湯送服;小便失禁,用茯苓湯送服。
茯苓丸,可以治療心腎都虛,精神恍惚,小便淋漓不斷,或是小便赤澀,或是混濁,或是排尿不暢的症狀,都適合服用這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