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產後發熱
凡婦人產後,陰血虛,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故多發熱。治法用四物湯補陰血,而以炙乾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使歸依於陰。然產後脾胃虛,多有過於飲食傷滯而發熱者,誤作血虛則不效矣。但遇產後發熱,若胸膈飽悶,噯氣,惡食,泄瀉等症,只作傷食治之。若發熱而飲食自調者,方用補血正法。
愚按新產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外熱,宜用四物、炮姜補陰以配陽;若因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隔陽於外,宜用四君子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若或肌膚髮熱,面目赤色,煩渴引飲,此血脫髮躁,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胸膈飽悶,噯腐惡食,或吞酸,吐瀉,發熱,此為飲食停滯,宜用四君子加厚朴、山楂;若胸膈飽悶,食少,發熱,或食而難化,此為脾氣虛弱,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用峻厲之劑,腹痛,熱渴,寒熱,嘔吐等症,此為中氣復傷,急用六君子加炮姜,若認為熱,投以他劑則誤矣。
白話文:
【產後發燒】
大凡婦女在生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導致體內陰血不足,體內的陽氣失去了陰血的依附,因此會飄散到體表,進而產生發燒的現象。治療上通常會使用四物湯來補充陰血,並加入炙乾薑的溫熱性質,幫助收斂飄散的陽氣,使其重新歸屬於陰血。然而,產後的婦女脾胃功能往往較弱,如果飲食過量或消化不良也可能導致發燒,若錯誤地以為是血虛所致,治療效果可能會不佳。遇到產後發燒的情況,如果伴有胸悶、脹氣、噁心、厭食、腹瀉等症狀,應視為消化系統問題來處理。只有在發燒但飲食正常的情況下,才適用補血的正規療法。
我認為,新產婦因大量失血,導致陰血不足,陽氣無處附著而表現出體溫升高,應該使用四物湯和炮薑來補充陰血,使之與陽氣相匹配;若因誤服寒涼藥物導致體溫升高,這是因為寒氣阻礙了陽氣的流通,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桂來治療,若無效應立即加入附子;如果出現皮膚發熱,臉部泛紅,口渴想喝水,這可能是血液流失過多導致的燥熱,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若胸悶,噁心,對食物反感,或有吞酸、嘔吐、腹瀉伴隨發燒,這可能是飲食消化不良造成的,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厚樸、山楂;若胸悶,食慾減退,伴隨發燒,或是食物不易消化,這可能是脾胃功能減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若使用強烈藥物後出現腹痛、口渴、寒熱交錯、嘔吐等症狀,這可能是中氣受損,應立即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若以為是火熱,亂用其他藥物反而會造成誤診。
2. 傷寒時氣病後調養
凡傷寒時氣大病熱退之後,先服參、耆甘溫之藥一二服,以扶元氣,隨後便服滋陰生津潤燥之藥。蓋大病後汗液外耗,水穀內竭,必有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症,須識此意預防之。
愚按大病後,谷消水去,精散衛亡,多致便利枯竭,宜當補中益氣為要。蓋脾為中州,澆灌四傍,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況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亦皆稟氣於胃,胃氣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別當以辛潤之,以苦泄之。
白話文:
在經歷像傷寒或季節性流行病等重大疾病,且高燒退去之後,首先應服用人參、黃耆等甘溫性藥物一兩劑,以增強身體的基本能量。接著,應轉而服用能滋養陰液、促進唾液分泌及潤滑身體的藥物。因為大病後,身體的汗水大量流失,體內的水分和營養也消耗殆盡,可能會出現小便顏色深紅、排尿困難,以及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等症狀,必須瞭解這些可能的問題並提前預防。
我認為,在經歷大病後,體內的營養和水分都大量流失,精氣散失,保護身體的能量也消失,這常導致身體機能衰弱,應以補充中氣和增強體力為首要目標。因為脾臟是身體中間的部位,負責向四周輸送營養,幫助胃部運行其產生的津液。況且,大腸主導津液的生成,小腸則主導液體的生成,它們都是由胃部供應能量,一旦胃部充滿能量,津液就會自動產生。如果乾燥情況嚴重,應該另外使用辛香且滋潤的藥物,或者用苦味的藥物來疏導。
3. 泄瀉
凡泄瀉病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不能愈,而或變為黃疸。蓋泄屬濕,甘溫之藥能生濕熱,故反助病邪,久則濕熱甚而為疸矣。惟用苦寒瀉濕熱、苦溫除濕寒則愈。泄止後脾胃虛弱,方可用參、耆等藥以補之。
愚嘗治少宰李蒲汀,庚寅冬,濕熱泄瀉,因未生子,惑於人言淡滲之劑能瀉腎,而服參、耆等藥,後變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胸痞。余曰:有是病必用是藥,須以淡滲疏導其濕熱。遂用茵陳五苓散,諸症頓退。至辛卯冬生子。
白話文:
[腹瀉]的部分內容可翻譯如下:
凡是腹瀉疾病,如果誤服了如人參、黃耆這類甘甜溫和的藥物,病情不但不會好轉,反而可能演變成黃疸。因為腹瀉通常是由濕氣所導致,甘甜溫和的藥物會增生濕熱,因此反而幫助病邪壯大,時間久了,濕熱嚴重就會形成黃疸。唯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濕熱,或是苦溫的藥物來去除濕寒,病情才能好轉。當腹瀉停止後,如果脾胃功能虛弱,那時才適合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滋補。
我曾經治療過少宰李蒲汀,在庚寅年的冬天,他因為濕熱導致腹瀉,由於他沒有兒子,聽信他人說淡滲的藥物可以瀉腎,於是服用了人參、黃耆等藥物,結果病情轉變為黃疸,小便不暢,腹部脹滿,胸口壓迫感。我說:有什麼樣的病就必須使用相應的藥物,必須用淡滲的方式來疏導他的濕熱。於是使用了茵陳五苓散,所有症狀立即得到緩解。到了辛卯年冬天,他順利生下兒子。
4. 勞熱
南方人稱發熱為勞發,蓋謂勞苦而發熱,即東垣內傷之旨也。此病輕者一、二發自愈,重者用東垣法補之,甚則加熟附子。若因勞力辛苦而發熱,切不可誤作外感輕易發汗也。
愚按內傷發熱者,因飲食過時,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翕翕然而發熱,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若因勞力辛苦,入房不節,虧損精血,虛火妄動而發熱者,宜用六味地黃丸以補其陰。不可認作有餘之火,而用黃柏、知母之類也。
白話文:
南方人將發燒稱為勞發,意思是因為勞累導致的發燒,這和東垣(李杲)在內傷論中的觀點相吻合。這種疾病,輕微的在一、二次後會自然康復,嚴重的則應採用東垣的方法來補充身體,必要時可加入熟附子。如果因為勞力過度辛苦而發燒,絕對不能誤以為是外感風寒而輕易地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我的看法是,因內傷而發熱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飲食失調、勞動過度,導致元氣受損,陰火趁機上升,從而產生發熱的症狀,這時候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身體的陽氣;若是因為勞力辛苦,房事不節制,導致精血虧損,虛火無端生起而發熱,則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陰氣。千萬不能誤認為是身體過剩的火氣,而使用黃柏、知母這類清熱藥物。
5. 飲食勞倦
東垣論飲食勞倦為內傷不足之證,治用補中益氣湯。《溯洄集》中又論不足之中,又當分別飲食傷為有餘,勞倦傷為不足,予謂傷飲食而留積不化,以致宿食鬱熱,熱發於外,此為有餘之症,法當消導,東垣自有枳朮丸等治法具於飲食門矣。其補中益氣方論,卻謂人因傷飢失飽,致損脾胃,非有積滯者也,故只宜用補藥。
蓋脾胃全賴飲食之養,今因飢飽不時,失其所養,則脾胃虛矣。又脾主四肢,若勞力辛苦傷其四肢,則根本竭矣。或專因飲食不調,或專因勞力過度,或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以不調,故皆謂之內傷元氣不足之症,而宜用補藥也。但須於此四者之間,審察明白,為略加減,則無不效矣。
愚按飲食勞倦頗同而理異也。王安道先生曰:勞倦傷、飲食傷二者,雖俱為內傷,不可混而為一。夫飲食受傷而留滯不化,則有餘矣,有餘者瀉之;傷飢失飽致損脾胃,非有積滯,則不足矣,不足者補之。如東垣枳朮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於其間,然亦施於不甚傷者耳,原非以為通行之藥也。蓋停滯之物,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
若泥於消導而弗知變,則不善用前人之意矣。
白話文:
東垣在討論飲食過量和勞累導致的內傷不足病症時,主張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在《溯洄集》中進一步區分,在內傷不足的情況下,飲食過量造成的是有餘狀態,而勞累疲倦導致的是不足狀態。我認為,如果飲食過量,食物積聚無法消化,會產生鬱熱,熱氣外發,這就是有餘的症狀,應該使用消導方法,東垣在飲食門中有枳朮丸等療法。
補中益氣方則是針對因飢餓或暴飲暴食損害脾胃的情況,這種情況並無食物積滯,因此適合使用補藥。
脾胃健康依賴飲食的滋養,如果飲食不定時,脾胃就得不到應有的滋養,進而變得虛弱。脾臟主管四肢,如果勞動過度,也會損耗體力,造成根本的衰竭。飲食不調或勞動過度,或是先飲食不調後勞動過度,或是先勞動過度後飲食不調,這些都可歸類為內傷元氣不足的病症,應使用補藥來調理。但在這四種情況中,我們必須清楚判斷,適當地調整療法,才能達到效果。
我個人認為,飲食過量和勞累雖然表面相似,但其原理不同。王安道先生指出,勞累傷害和飲食傷害雖然都是內傷,但不能混為一談。飲食過量導致食物積滯,屬於有餘,應採取瀉法;而飢餓或暴飲暴食損害脾胃,屬於不足,應採取補法。像東垣的枳朮丸,雖然被稱為消導法,但其中也含有補益成分,然而,它主要是用於病情不太嚴重的情況,並非適用所有情況的通用藥。因為有些積滯,單靠枳朮丸的力量是無法消除的。
如果固守消導法而不懂得靈活變通,就是未能恰當地應用前人的經驗了。
6. 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經曰:脈大而無力為陽虛,脈數而無力為陰虛。無力為虛,有力為實。
愚按陽虛發熱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陰虛發熱者,宜用六味地黃丸以培補陰血。總論二症,雖有陰陽氣血之分,實則皆因脾胃陽氣不足所致,其發熱,屬形病俱虛,余故禁服黃柏、知母,恐復傷陽氣耳!
閣老李序庵,有門生饋坎離丸,喜而服之。余曰:前丸乃黃柏、知母,恐非所宜服者。《內經》有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今公之肝、腎二脈數而無力,宜滋其化源,不宜瀉火傷氣也。不信,服將兩月,脾氣漸弱,發熱愈甚,小便澀滯,兩拗腫痛,公以為瘡毒。余曰:此肝、腎二經虧損,虛火所致耳!當滋補二經為善。
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諸症悉愈。余見脾胃素弱,肝腎陰虛而發熱者,悉服十味固本丸與黃柏、知母之類,反泄真陽,令人無子,可不慎哉!
白話文:
[內部受傷導致的發燒]
內部受傷導致的發燒,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受損,無法正常運行到身體各部位,反而下降到陰性部位產生內部的熱度,這顯示的是陽氣的虛弱。因此,脈搏會顯得大但無力,這通常和肺、脾兩個器官有關;而因陰虛導致的發燒,是因為陰血受損,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使得陽氣過度活躍,產生內部的熱度,這表示的是陽氣過剩,所以脈搏會快但無力,這通常和心、腎兩個器官有關。古籍記載:脈搏大但無力表示陽虛,脈搏快但無力表示陰虛。無力表示虛弱,有力表示實證。
對於陽虛導致的發燒,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和補充陽氣;對於陰虛導致的發燒,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和補充陰血。總結這兩種症狀,雖然有陰陽氣血的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因為脾胃的陽氣不足所導致的,這種發燒屬於身體和精神都虛弱的情況,因此我禁止服用黃柏、知母,以免進一步傷害陽氣!
閣老李序庵,有學生送他坎離丸,他開心地服用。我說:那丸藥裡含有黃柏、知母,恐怕並不適合你服用。《內經》有提到:壯火會消耗氣力,微火則能生氣。現在你的肝、腎兩個部位的脈象快而無力,應該滋養它們的根源,而不是去消滅火氣傷害氣力。他不聽我的建議,持續服用了近兩個月,脾氣逐漸衰弱,發燒情況更嚴重,小便困難,兩側腰部腫痛,他以為是瘡毒。我說:這是肝、腎兩個部位的損耗,虛火所導致的!應該滋補這兩個部位纔是正確的做法。
於是早上他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我看到那些脾胃本來就弱,肝腎陰虛而發燒的人,如果服用十味固本丸與黃柏、知母這一類的藥物,反而會洩露真正的陽氣,讓人無法生育,這豈能不小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