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19)
卷之六 (19)
1. 附方
上為末,每服五分,蜜湯調下。
木香散,治小兒腹脹瀉渴等症。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梨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
雄黃解毒散,治痘瘡後牙疳口臭,或走馬疳齦頰蝕爛,或肢體成痘疳凹陷不愈。
雄黃(一兩),銅碌(二錢五分)
上為末,用米泔水洗淨,乾摻患處,口內不可用。
絲瓜湯,治痘瘡毒。
絲瓜,升麻,芍藥(酒浸),甘草,黑豆,赤小豆,犀角(鎊)
上水煎服。
四聖散,治痘疹出不快及倒靨。
紫草茸,木通,甘草(炙),枳殼(麩炒),黃耆(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獨聖散,治痘瘡倒靨陷伏。
用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燒存性,為末,以木香湯入少酒服之。
快透散,治痘瘡出不快等症。
紫草,蟬蛻,人參,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鼠黏子湯,治斑疹稠密,身熱等症。
鼠黏子(炒),當歸,甘草(炙,各一錢),柴胡,連翹,黃芩,黃耆(各一錢半),地骨皮(二錢)
上每服二錢,水煎。
紫草散,治痘疹黑陷,氣血虛弱,瘡疹不起。
紫草,甘草,黃耆(炙),糯米(各一錢半)
上水煎服。
益元散,治痘疹初起,煩躁作渴等症。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各另為末,每服五、六分,白湯調下。
粉紅丸,治心虛困臥驚動,痰涎不利,或發熱,痰嗽等症。
天南星,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胭脂(一錢)
上用牛膽汁和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湯下。
製附子法:
附子重一兩三、四錢,有蓮花瓣,頭圓底平者。先備童便五、六碗,將附子先放在灶上煙櫃中間,良久,乘熱投入童便,浸五、七日,候潤透揭皮,切四塊,仍浸二、三日,用粗紙數層包之,浸濕埋灰火半日,取出切片,檢視有白星者,乃用瓦上炙熟,至無白星為度。如急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二、三沸,熱瓦熟用之。
白話文:
[附方]
木香散: 治療小兒腹部脹痛、腹瀉、口渴等症狀。配方:木香、大腹皮、人參、桂枝、赤茯苓、青皮、前胡、訶梨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等份。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水煎服。
雄黃解毒散: 治療痘瘡後牙齦潰爛、口臭,或走馬疳(一種口腔疾病)導致齦頰蝕爛,或肢體因痘瘡留下凹陷不愈的症狀。配方:雄黃一兩,銅綠二錢五分。將藥磨成粉末,用米泔水洗淨,晾乾後直接敷在患處,切勿入口。
絲瓜湯: 治療痘瘡毒。配方:絲瓜、升麻、芍藥(酒浸)、甘草、黑豆、赤小豆、犀角(鎊)。水煎服。
四聖散: 治療痘疹出疹不暢或倒靨(痘疹內陷)。配方:紫草茸、木通、甘草(炙)、枳殼(麩炒)、黃耆,各等份。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
獨聖散: 治療痘瘡倒靨陷伏。配方:取穿山甲前足嘴部的部分,燒成灰燼,研磨成粉末,用木香湯送服,並加少量酒。
快透散: 治療痘疹出疹不暢等症狀。配方:紫草、蟬蛻、人參、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份。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
鼠黏子湯: 治療斑疹密集,發熱等症狀。配方:鼠黏子(炒)、當歸、甘草(炙,各一錢)、柴胡、連翹、黃芩、黃耆(各一錢半)、地骨皮(二錢)。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
紫草散: 治療痘疹發黑內陷,氣血虛弱,瘡疹不易發出的症狀。配方:紫草、甘草、黃耆(炙)、糯米,各一錢半。水煎服。
益元散: 治療痘疹初期,煩躁口渴等症狀。配方: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將兩種藥物分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分,用白開水送服。
粉紅丸: 治療心虛、倦怠嗜睡、容易驚動、痰涎阻塞,或發熱、咳嗽等症狀。配方:天南星、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胭脂一錢。用牛膽汁和藥粉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糖水送服。
附子炮製方法: 選擇重一兩三、四錢,形似蓮花瓣,頭圓底平的附子。先用五、六碗童尿,將附子放在灶上煙櫃中間烘烤很久,趁熱放入童尿中浸泡五到七天,待其充分潤透後剝皮,切成四塊,繼續浸泡二、三天。用多層粗紙包裹,埋在濕潤的草木灰中用小火煨半天,取出切片。檢查如有白色斑點,則需用瓦片炙烤至白色斑點消失。如需急用,則切成大片,用童尿煮沸二、三下,用熱瓦片烤熟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