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5)

1. 附方

龍膽草(炒焦),川芎,當歸,梔子(炒),羌活,防風(各一錢),大黃(煨,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下。

導赤散,治心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

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竹葉煎湯調服。

瀉黃散,治脾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口舌生瘡,咽乾作渴等症。

藿香葉(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

瀉白散,治肺經有熱,咳嗽痰壅等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飲食少思,或嘔吐,作瀉,腹痛腸鳴,或寒水反來侮土,以致前症。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陳氏異功散,治元氣虛寒,痘瘡色白,寒戰咬牙,泄瀉,喘嗽等症。

木香,當歸(各三錢半),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肉豆蔻,陳皮,厚朴(薑製),丁香(各二錢半),半夏,附子(炮,各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百祥丸,治痘疹黑陷,耳冷,鼻鼽,咬牙,吐瀉,飲食不進等症。

紅牙大戟(一兩),青州棗(三十個)

上水煎乾,去大戟,將棗焙乾為丸,白湯下。

升麻葛根湯,治痘瘡初見,發熱、頭痛等症。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煎服。

清涼飲,治痘後餘毒,頭面患瘡,目赤,咽痛,發熱飲冷,大便不通等症。

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

柴術參苓散,治肝火風熱,搐搦不寧,肢體瘙癢等症。

柴胡,山梔(炒),川芎,芍藥(炒,各五分),熟地黃,當歸(各八分),茯苓,甘草(炒,各五分)

上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嘔吐、泄瀉等症。病後元氣未復,亦宜用此藥調理。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薑汁拌炒),白朮(炒),蓮肉(去皮心),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煎服。

人參安胃散,治因服峻厲,脾胃虧損,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腸胃有熱,以致前症。

人參(一錢),黃耆(三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溫脾散,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等症。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半),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二錢半)

上每服二錢,薑、棗、水煎。

溫膽湯,治膽氣怯弱,驚悸,少寐,發熱,嘔痰,飲食少思等症。

白話文:

[附方]

龍膽丸: 龍膽草(炒焦)、川芎、當歸、梔子(炒)、羌活、防風(各一錢)、大黃(煨,五分),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白開水送服。主治心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

導赤散: 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竹葉煎煮的湯水調服。主治心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

瀉黃散: 藿香葉(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調服。主治脾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口舌生瘡,咽乾口渴等症。

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調服。主治肺經有熱,咳嗽痰多等症。

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煎煮服用。主治脾土虛寒,飲食減少或不想吃,嘔吐、腹瀉、腹痛腸鳴,或寒邪入侵脾土,導致上述症狀。

陳氏異功散: 木香、當歸(各三錢半)、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肉豆蔻、陳皮、厚朴(薑製)、丁香(各二錢半)、半夏、附子(炮,各一錢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薑、棗、水煎煮服用。主治元氣虛寒,痘瘡顏色發白,寒戰、咬牙、腹瀉、咳嗽喘息等症。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一兩)、青州棗(三十個),加水煎煮至乾,去除大戟,將棗焙乾製成丸藥,用白開水送服。主治痘疹顏色黑陷,耳朵冰冷,鼻塞,咬牙、嘔吐腹瀉、飲食不進等症。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加水煎煮服用。主治痘瘡初起,發熱、頭痛等症。

清涼飲: 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加水煎煮服用。主治痘瘡痊癒後餘毒未清,頭面部患瘡,眼睛紅腫,咽喉疼痛,發熱怕冷,大便不通等症。

柴術參苓散: 柴胡、山梔(炒)、川芎、芍藥(炒,各五分)、熟地黃、當歸(各八分)、茯苓、甘草(炒,各五分),加水煎煮服用。主治肝火風熱,抽搐不安,肢體瘙癢等症。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用薑汁拌炒)、白朮(炒)、蓮肉(去皮心)、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煎煮服用。主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或不想吃,嘔吐、腹瀉等症。病後元氣未恢復,也適用此方調理。

人參安胃散: 人參(一錢)、黃耆(三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煎煮服用。主治服用峻猛藥物後脾胃受損,或慢驚風、腹瀉、嘔吐,或腸胃有熱,導致上述症狀。

溫脾散: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半)、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二錢半),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水煎煮服用。主治脾胃虛損,腹部兩脅脹滿,乳食不進,倦怠乏力等症。

溫膽湯: 主治膽氣虛弱,驚悸,失眠,發熱,嘔吐痰涎,飲食減少或不想吃等症。(藥物組成未在原文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