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4)
1. 附方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丸,薑湯送下。
木香寬中散,治七情傷於脾胃,以致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或成五膈之病。
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一斤),甘草(炙)白豆蔻(二兩),香附(炒),砂仁,木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鹽湯點服。屬脾胃虧損之症不可多服,當與六君子湯兼服之。
防風通聖散,治表裡俱實,發熱煩躁,作渴飲冷,二便閉塞,及一切瘡瘍,形症如前。
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朮(各一兩),甘草(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牛黃丸,治小兒驚風,中風,五癇,天釣,容忤,潮熱,痰涎壅盛症。
白花蛇(酒浸),白附子,全蠍,川烏,天麻,薄荷,雄黃(各五錢),辰砂(三錢),牛黃,麝香(各一錢),片腦(五分)
上各另研,和勻,用麻黃煎酒調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天麻防風丸,治小兒驚風,身體壯熱,手足抽掣,精神昏憒,痰涎不利等症。
全蠍(去毒炒),殭蠶,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甘草(炙),牛黃,麝香(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湯下。
消風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及皮膚頑麻,癮疹瘙癢等症。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厚朴(各五兩),殭蠶,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葉,蛇蛻(去土炒),羌活(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清茶調。
白餅子,治小兒咳吐痰涎,腹中痞癖,臟腑積熱,元氣充實者。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水煮),半夏,輕粉,滑石,天南星
上研勻為末,糯米飯丸小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一餅,白湯下。
天麻散,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脾土虛弱,肝木乘侮,以致前症,或吐瀉不食,嗜臥困倦。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薑、棗湯調。
涼驚丸,治小兒急驚抽搐,發熱,痰盛,或肝經風熱、積熱,抽搐,目瞪或連札等症。
防風,青黛,草龍膽(各三錢),鉤藤鉤(二錢),牛黃,黃連(各五分),麝香,龍腦(各少許)
上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
利驚丸,治小兒驚風及風熱生涎,咽喉不利,脾胃無傷,痰涎壅盛者。
辰砂,南星(炮去皮臍),巴豆(去心油,各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生薑煎湯下。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生風,目睛上視,驚搐,痰盛,發熱,便秘等症。
白話文:
[附方]
木香寬中散: 治療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損傷脾胃,導致胸膈痞悶、痰氣逆上,甚至發展成五膈症(指胸膈五臟氣機阻滯的病症)。藥物組成: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一斤)、甘草(炙)、白豆蔻(二兩)、香附(炒)、砂仁、木香(各三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送服。脾胃虛弱者不宜多服,應與六君子湯一起服用。
防風通聖散: 治療表裡俱實(里證指臟腑,表證指肌膚)的病症,症狀包括發熱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大小便不通暢,以及各種瘡瘍,症狀如前述。藥物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朮(各一兩)、甘草(二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水煎煮後服用。劑量需根據兒童年齡、虛實情況增減。
牛黃丸: 治療小兒驚風、中風、五癇(癲癇)、天吊(突然昏迷)、容忤(精神錯亂)、潮熱、痰涎壅盛等症。藥物組成:白花蛇(酒浸)、白附子、全蠍、川烏、天麻、薄荷、雄黃(各五錢)、辰砂(三錢)、牛黃、麝香(各一錢)、冰片(五分)。將各藥材分別研磨,混合均勻,用麻黃煎煮的酒調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天麻防風丸: 治療小兒驚風,伴隨身體發熱、手足抽搐、精神昏迷、痰涎不利等症狀。藥物組成:全蠍(去毒炒)、殭蠶、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甘草(炙)、牛黃、麝香(五分)。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煎煮的湯送服。
消風散: 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頭目昏眩、鼻塞聲音沉重,以及皮膚麻木、癮疹瘙癢等症狀。藥物組成: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厚朴(各五兩)、殭蠶、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葉、蛇蛻(去土炒)、羌活(各二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清茶調服。
白餅子: 治療小兒咳嗽痰多、腹部痞塊、臟腑積熱,且元氣充實的病症。藥物組成: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水煮)、半夏、輕粉、滑石、天南星。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飯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一餅,用白湯送服。
天麻散: 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脾土虛弱、肝木乘侮(肝氣過盛)導致上述症狀,或伴有嘔吐、腹瀉、不思飲食、嗜睡倦怠等情況。藥物組成: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三錢)。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薑、棗湯調服。
涼驚丸: 治療小兒急驚抽搐、發熱、痰盛,或肝經風熱、積熱導致的抽搐、眼球上翻或抽搐不止等症狀。藥物組成:防風、青黛、草龍膽(各三錢)、鉤藤鉤(二錢)、牛黃、黃連(各五分)、麝香、龍腦(各少許)。將藥材製成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送服。
利驚丸: 治療小兒驚風以及風熱導致的痰涎增多、咽喉不利,但脾胃功能沒有損傷,痰涎壅盛的症狀。藥物組成:辰砂、南星(炮去皮臍)、巴豆(去心油,各五錢)。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蒸餅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薄荷、生薑煎煮的湯送服。
瀉青丸: 治療肝經實熱生風導致的目睛上視、驚搐、痰盛、發熱、便秘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