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3)
1. 附方
牛黃(一兩二錢),麝香,龍腦,羚羊角(各一兩),當歸,防風,黃芩,白朮,麥門冬,白芍藥(各一兩半),柴胡,桔梗,白茯苓,杏仁(去皮尖),芎藭(各一兩二錢半),肉桂,大豆黃卷,阿膠(各一兩七錢),蒲黃,人參,神麯(各二兩),雄黃(八錢),甘草(五兩),白蘞(七錢半),犀角(二兩),乾山藥(七兩),乾薑(七錢),金箔(一千三百片,內四百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研爛)
上各另為末,煉蜜與棗杵勻,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蘇合香丸,治氣中,或卒暴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症。
沉香,麝香,訶子,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蓽茇,白朮,白檀香(各二兩),薰陸香,蘇合油,龍腦(各一兩),硃砂
上為末,用安息香並煉蜜丸桐子大。溫水化服四丸。每兩作十丸,熔黃臘包裹為善。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步,屬腎經虛寒,其氣厥不至,宜溫之。
熟地黃(生者自制),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炒),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肉桂,麥門冬
上每服三、四錢,薑、棗、水煎,入薄荷煎。
丁香安胃湯,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半錢),吳茱萸(一錢),草豆蔻,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柴胡(五分),升麻(七分),當歸身(一錢半),橘皮(五分),黃柏(二錢),蒼朮(一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白朮,茯苓,半夏,炒曲(各七錢),大麥面(半兩),陳皮,天麻(三錢)
上每服半兩,薑、水煎,食前服。
柴胡半夏湯,治舊有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噁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而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再見風其病即作。(一名補肝湯)
半夏(二錢),炒曲(一錢),柴胡(五分),生薑(十片),升麻(五分),蒼朮(一錢),藁本(五分),白茯苓
上用水煎。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食,嘔吐,不得腐熟等症。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水煎。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等症。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五錢)
上每服四錢,薑、水煎。
三味曲末丸,治中脘宿食流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等症。
神麯(炒,三兩),蒼木(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白話文:
[附方]
蘇合香丸:治氣滯,或突然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症。
配方:沉香、麝香、訶子、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蓽茇、白朮、白檀香各二兩,薰陸香、蘇合油、龍腦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安息香和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溫水送服,每次四丸,每兩藥粉做成十丸,用熔化的黃蠟包裹更好。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腳無力不能行走,屬於腎經虛寒,氣血運行不暢,需要溫補。
配方:熟地黃(生者需自行炮製)、巴戟天(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後烘乾)、石斛、附子(炮製)、五味子(炒)、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肉桂、麥門冬。 每次服用三到四錢,用薑、棗、水煎煮,再加入薄荷煎煮。
丁香安胃湯:治嘔吐呃逆,胃虛寒所致。
配方:丁香半錢,吳茱萸一錢,草豆蔻、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柴胡五分,升麻七分,當歸身一錢半,橘皮五分,黃柏二錢,蒼朮一錢。 每次服用半兩,水煎服。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體沉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困阻於脾胃之間,應先健脾胃。
配方:白朮、茯苓、半夏、炒麥芽各七錢,大麥粉半兩,陳皮、天麻三錢。 每次服用半兩,用薑、水煎煮,飯前服用。
柴胡半夏湯:治舊有風邪,怕風,眼睛澀痛,頭痛,有痰,眼前發黑,噁心,想吐,風吹則皮肉緊繃,手腳沉重難抬舉,在溫暖處略微出汗症狀減輕,再吹風則病症加重。(又名補肝湯)
配方:半夏二錢,炒麥芽一錢,柴胡五分,生薑十片,升麻五分,蒼朮一錢,藁本五分,白茯苓。 水煎服。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食物消化不良等症。
配方: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水煎煮。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嘔吐,頭暈,心悸,或因食用生冷食物,脾胃不和等症。
配方: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五錢。 每次服用四錢,用薑、水煎服。
三味曲末丸:治中脘積滯宿食,胃酸灼痛,口吐清水等症。
配方:神麴(炒,三兩),蒼耳子(淘洗三次,晾乾後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某複方(無命名):
配方:牛黃一兩二錢,麝香、龍腦、羚羊角各一兩,當歸、防風、黃芩、白朮、麥門冬、白芍藥各一兩半,柴胡、桔梗、白茯苓、杏仁(去皮尖)、川芎各一兩二錢半,肉桂、大豆黃卷、阿膠各一兩七錢,蒲黃、人參、神麴各二兩,雄黃八錢,甘草五兩,白蘞七錢半,犀角二兩,乾山藥七兩,乾薑七錢,金箔一千三百片(其中四百片用作藥丸外衣),大棗一百枚(蒸熟研磨成泥)。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和大棗泥混合均勻,每兩藥粉做成十丸,用金箔包衣。每次服用一丸,溫水送服。
備註: 以上劑量單位為中藥傳統計量單位,現代人服用需諮詢中醫師,切勿自行服用。 部分藥材名稱可能因時代差異略有不同,現代藥材名稱可能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