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鬱

赤茯苓,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熟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人參救肺散,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半錢),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甘草(半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短氣不足以息,要須識此。吾妻嘗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暈去,服童便而醒,少頃復暈,急煎服荊芥,隨醒隨暈,服止血止暈之藥不效,忽然嘔吐。予以童便藥汁,滿於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間吐出米飯及齏菜碗許,詢問其由,適方午飯,後著惱,故即崩而不止。予悟曰:因方飽食,胃氣不行,故崩甚。

血既大崩,胃氣益虛而不能運化,宜乎服藥而無效也。急宜調理脾胃,遂用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煎服之。服未半而暈止,再服而崩止,遂專理脾胃,服十數劑胃氣始還,然後加血藥服之而安。若不審知食滯,而專用血崩血暈之藥,豈不誤哉!

愚按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液。其清者入榮,濁者入胃,陰陽得此,是謂之橐籥,故陽則發於四肢,陰則行於五臟。土旺於四時,善載乎萬物,人得土以養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䐜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益氣,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竊謂飽食致崩者,因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協合,濕熱下迫而致。

宜用甘溫之劑調補脾氣,則血自歸經而止矣。若誤用寒涼,復損胃氣,則血無所羈,而欲其止,不亦難哉!大凡脾胃虛弱而不能攝血,宜調補脾氣為主。

一婦人崩漏,面黃或赤,時覺腹間臍下痛,四肢困倦,煩熱不安,其經行先發寒熱,兩肋如束。此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與相火濕熱下迫所致。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煎服歸脾湯而愈。

白話文:

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鬱

將赤茯苓和白茯苓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水洗淨,去除浮沫,瀝乾水分。另取熟地黃汁和好酒,在銀器或石器中熬成膏狀,揉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鹽酒送服一丸。

人參救肺散用於治療咳血、吐血等症。其組成包括: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半錢,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甘草半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至一盞,去渣,飯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吐血久治不愈,或肺氣虛弱、呼吸短促的症狀。我的妻子曾因胎漏,突然大量出血而昏厥,服用童便後清醒,但片刻又昏迷。緊急服用荊芥後,昏迷與清醒反覆出現,服用其他止血、醒腦藥物均無效,隨後開始嘔吐。我給她服用童便藥汁,她感到胸膈飽脹,我用手幫助她嘔吐,不久吐出約一碗米飯和菜餚。詢問得知,她剛吃完午飯,之後又感到煩惱,因此出血不止。我意識到,這是因為剛飽食,胃氣不通暢,所以出血嚴重。

由於大量出血,胃氣更加虛弱,無法正常運化,因此服用藥物無效。應當先調理脾胃,於是用白朮五錢、陳皮二錢、麥芽二錢煎服。服藥未半,昏迷停止;再服一次,出血也停止了。之後專門調理脾胃,服用十幾劑藥後,胃氣恢復正常,然後再加服補血藥物,病情才痊癒。如果不明瞭是食物積滯,而只用治療崩漏、昏厥的藥物,豈不是誤診嗎!

我認為,人體以脾胃為根本,吸收五穀,化生精氣。精氣清者上升濡養周身,濁者下降進入胃腸,陰陽調和,如同橐籥(風箱)一樣,陽氣則發於四肢,陰氣則運行於五臟。脾土在四季中旺盛,能承載萬物,人體依靠脾土滋養全身,脾土虛弱則四肢枯萎。東垣論述飲食自傷,許多醫生誤用瀉下藥物,清氣下陷,濁氣不降,就會產生脹滿,導致胃脘的陽氣不能上升,氣機陷入中焦,應當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使濁氣下降,則疾病自愈。我認為飽食導致崩漏,是因傷脾氣,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合邪,濕熱下迫所致。

應當使用甘溫的藥物調補脾氣,則血自然歸經而止。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再次損傷胃氣,則血液沒有歸宿,要想止血,豈不困難!總之,脾胃虛弱,不能攝血,應以調補脾氣為主。

一位婦女患崩漏,面色萎黃或潮紅,時感腹部臍下疼痛,四肢倦怠,煩熱不安,月經來潮前先有寒熱,兩肋如被束縛。這是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與相火濕熱下迫所致。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再服用歸脾湯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