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醫論
3. 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宜專主《內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蓋醫之有《內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語》、《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四子之書,初無優劣,但各發明一義耳!仲景見《內經》載傷寒,而其變遷反復之未備也,故著論立方,以盡其變。後人宗之,傳用既久,漸失其真,用以通治溫暑、內傷諸症,遂致誤人。
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明治內傷之法。河間之論,即《內經》五運六氣之旨:東垣之說,即《內經》飲食、勞倦之義。仲景非不知溫暑與內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河間、東垣之於傷寒,則尊用仲景而莫敢違矣。
至於丹溪出,而又集諸儒之大成,發明陰虛發熱類乎外感,內傷及濕熱相火為病甚多,隨症著論,亦不過闡《內經》之要旨,補前賢之未備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一以貫之,斯醫道之大全矣。
白話文:
有人問:張仲景、李東垣、劉河間、朱丹溪這些醫家的著作,哪一本最好?學習時應該以誰為主?回答是:應該專心研究《黃帝內經》,同時廣泛閱讀這四位醫家的著作,這樣纔不會有偏頗。
醫學中的《黃帝內經》,就像儒家學說中的六經,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包。而這四位醫家的理論,就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理解六經的階梯,每一個都不可或缺。他們的著作並無優劣之分,只是各自闡述了一個特定的理論點罷了!
張仲景看到《黃帝內經》中對傷寒的描述,以及其變化過程的描述不夠全面,因此撰寫論文和開創方劑,來完整地描述傷寒的各種變化。後人沿襲他的理論,使用時間久了,逐漸失去了原本的精華,將其用於治療溫病、暑病和內傷等其他疾病,結果導致了誤診。
因此劉河間出現,開始發明治療溫病和暑病的方法,李東垣出現,開始發明治療內傷的方法。劉河間的理論,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五運六氣的主旨;李東垣的理論,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和勞累的定義。張仲景並不是不知道溫病、暑病和內傷,只是他在寫書的時候沒有提及這些。劉河間和李東垣在處理傷寒問題時,仍然遵循張仲景的理論,不敢違背。
到了朱丹溪出現,他綜合了前人的理論,發明瞭陰虛發熱類似於外感,內傷和濕熱相火導致的疾病非常多,針對不同病症撰寫論文,也只是為了闡述《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補充前人未涉及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外感疾病,我們跟隨張仲景;對於內傷疾病,我們跟隨李東垣;對於熱性疾病,我們跟隨劉河間;對於複雜疾病,我們跟隨朱丹溪,這樣就可以全面地掌握醫學知識了。
4. 處方藥品多少論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丹溪云:余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於醫者也。故在東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亂雜矣。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丹溪不過能將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愚按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本於四時五臟之根也。故潔古張先生云五臟子母虛實,鬼邪微正,若不達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誠先生云,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於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
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故有退腎邪、益肝氣兩方。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余仿此,詳見《玉機微義·小兒部》。)
白話文:
有人問道:張仲景開立的處方,所使用的藥材數量很少,而李東垣在使用藥物時,數量常達到二十種以上。丹溪先生曾說:我每次治療疾病,都採用李東垣的藥方,但效果卻像張仲景的簡約處方。為什麼丹溪先生不仿效李東垣,反而效法張仲景呢?他回答:對於藥性的瞭解,沒有人比得上李東垣,他是醫學上的聖人。因此,李東垣可以使用大量藥物,但如果其他人也仿效他的方式,就會造成藥物混亂。李東垣像是韓信領兵,越多越好;而丹溪自己最多隻能帶領十萬大軍,所以不敢使用過多的藥物。
我根據古籍提到,治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這個根本就是四季和五臟的根本。所以,潔古張先生曾經說過,要理解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以及邪氣和正氣的微妙平衡,如果不理解這些,就難以進入醫學的深層次。徐用誠先生也說過,當心臟生病時,必須先調整肝臟和腎臟,因為腎臟是心臟的保護者,肝氣順暢,心氣也會平和,反之,肝氣阻塞,心氣也會衰弱。這就是說,治療心臟疾病,首先要從肝臟著手,清除病源。五臟如果受到侵害,會傳到它們剋制的臟器。
例如,水能克火,所以當腎臟受到侵擾,必然會影響到心臟,所以我們首先要治療腎臟,驅除病邪。因此,就有了「退腎邪」和「益肝氣」兩個藥方。或者在診斷脈象時,如果肝臟和腎臟都健康,而心臟自身出現問題,那我們就要進一步檢查心臟的虛實,然後進行治療。(我也是按照這種方式來治療,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玉機微義·小兒部》。)
5. 異法方宜論
或問:人言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可服溫藥。然今東南之人,常服胡椒、薑、桂,不見生病;而西北之人,畏食椒、姜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熱,然地卑多濕,辛熱食藥亦能劫濕;西北雖寒,然地高多燥,辛熱食藥卻能助燥故耳!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
愚按異法方宜論云:東南之域,下卑濕熱,其人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陽氣內虛,故宜食椒、姜辛熱之物,以助其陽也;西北之域,高陵風寒,其人腠理致密,汗液內固,陽氣充實,不宜食椒、姜辛熱之物,反蓋其陽也。東坡先生仕黃州,其民疫癘流行,先生以聖散子治之,其功甚效。
是其地卑濕,四時鬱熱,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陽氣虛寒,是以相宜。西北疫癘,民用之死者接踵,此余之目擊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人們常說東南方氣候炎熱,適合服用寒性藥物;而西北方氣候寒冷,適合服用溫性藥物。但實際上,東南方的人們常常食用胡椒、薑、肉桂等辛熱食物,卻沒有因此生病;反倒是西北方的人們,對這些辛辣熱性的食物避之唯恐不及,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雖然東南方氣候熱,但因為地勢低窪,環境濕度大,辛熱的食物可以幫助去除身體的濕氣;而西北方雖然寒冷,但因地形高亢,空氣乾燥,辛熱的食物反而會加重身體的燥熱情況。在治療疾病和使用藥物時,必須理解這個道理。
再進一步說明,根據《異法方宜論》中的記載:東南方的地勢低窪,氣候濕熱,當地人的皮膚毛孔較為開放,容易出汗,導致體內的陽氣虛弱,所以適合食用胡椒、薑等辛熱食物來補充體內的陽氣;而西北方地勢高亢,風寒嚴重,當地人的皮膚毛孔緊密,汗液不易排出,體內的陽氣充足,不適合食用辛熱食物,以免過度補充陽氣。
舉個例子,蘇東坡在黃州任職時,當地發生瘟疫,他用聖散子這種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因為那裡地勢低窪,四季炎熱,皮膚毛孔開放,汗液易出,體內陽氣虛弱,聖散子這種藥物正好適應了這種情況。但在西北地區,如果同樣使用聖散子治療瘟疫,死亡率卻非常高,這是我親眼所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