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宜專主《內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蓋醫之有《內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語》、《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四子之書,初無優劣,但各發明一義耳!仲景見《內經》載傷寒,而其變遷反復之未備也,故著論立方,以盡其變。後人宗之,傳用既久,漸失其真,用以通治溫暑、內傷諸症,遂致誤人。

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明治內傷之法。河間之論,即《內經》五運六氣之旨:東垣之說,即《內經》飲食、勞倦之義。仲景非不知溫暑與內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河間、東垣之於傷寒,則尊用仲景而莫敢違矣。

白話文:

有人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的書誰更優秀?學習時應該主要學哪個?我回答說:應該主要學習《內經》,同時廣泛閱讀四子的書,這樣就沒有弊端了。因為《內經》對於醫學來說,就像儒家道學中的六經一樣,無所不包;四子的學說則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理解六經的階梯,缺一不可。四子的書本無優劣之分,只是各自闡明了一個方面而已。

仲景看到《內經》中記載了傷寒,但其變化和反覆未詳細闡述,因此著書立說,以全面探討其變化。後人尊崇並長期傳用,逐漸失去其真義,用於治療溫暑、內傷等症,導致誤診。因此,河間出現,開始闡明治療溫暑的方法;東垣出現,開始闡明治療內傷的方法。河間的論述,即《內經》中五運六氣的精髓;東垣的學說,即《內經》中關於飲食、勞倦的原理。仲景並非不知道溫暑和內傷,只是他的著作未涉及此方面。河間和東垣對於傷寒,則尊崇仲景的學說而不敢違背。

至於丹溪出,而又集諸儒之大成,發明陰虛發熱類乎外感,內傷及濕熱相火為病甚多,隨症著論,亦不過闡《內經》之要旨,補前賢之未備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一以貫之,斯醫道之大全矣。

白話文:

至於丹溪先生的醫學思想,又在集結眾多醫家精華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明了陰虛發熱類似外感,內傷兼及濕熱相火導致疾病的情況很多,他針對不同症狀著述論述,其實不過是闡明《內經》的精髓,補足前賢未盡之處而已!所以說,外感之症效法仲景,內傷之症效法東垣,熱病用河間的醫學,雜病用丹溪的醫學,這一切以貫通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便是醫道之大全了。

2. 處方藥品多少論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丹溪云:余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於醫者也。故在東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亂雜矣。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丹溪不過能將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愚按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本於四時五臟之根也。故潔古張先生云五臟子母虛實,鬼邪微正,若不達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誠先生云,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於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

白話文:

有人問:仲景的藥方藥材很少,而東垣的藥方卻往往有二十多味藥材。丹溪說:我平常治病,雖然用東垣的藥方,但效仿仲景的處方,用藥種類較少,這樣藥力就能專精。丹溪為何不完全效仿東垣,而要效仿仲景呢?答案是:了解藥性,沒有人比得上東垣,他可以稱得上是醫學聖人。所以對東垣來說,藥材多是可以的,但其他人效仿他用很多藥材,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東垣就像韓信帶兵一樣,兵力越多越好;丹溪只擅長帶十萬兵,所以不敢效仿東垣用太多藥材。

我認為經書上說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病根就在四季、五臟的根本。因此,潔古張先生說,要明白五臟的相互關係,以及虛實、邪正,如果不懂這些道理,就難以真正治病。徐用誠先生說,凡是心臟生病,一定要先調和肝腎兩臟,腎是心的“鬼”,肝氣通暢則心氣平和,肝氣鬱結則心氣不足。因此,治療心病要先從肝入手,清除了病根。五臟生病,必然會傳染給它所克制的臟腑。

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故有退腎邪、益肝氣兩方。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余仿此,詳見《玉機微義·小兒部》。)

白話文:

水能剋制火,所以如果腎受到邪氣的影響,就會傳到心,因此我們首先會治療腎並排出邪氣。因此有「退腎邪」和「增強肝氣」兩個方法。或者,我們會診斷肝和腎兩個器官是否都處於健康狀態,如果心臟自身有病,然後我們再觀察心臟的虛實來進行治療。(我按照這個原則操作,詳細請見《玉機微義·小兒部》。)

3. 異法方宜論

或問:人言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可服溫藥。然今東南之人,常服胡椒、薑、桂,不見生病;而西北之人,畏食椒、姜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熱,然地卑多濕,辛熱食藥亦能劫濕;西北雖寒,然地高多燥,辛熱食藥卻能助燥故耳!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

愚按異法方宜論云:東南之域,下卑濕熱,其人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陽氣內虛,故宜食椒、姜辛熱之物,以助其陽也;西北之域,高陵風寒,其人腠理致密,汗液內固,陽氣充實,不宜食椒、姜辛熱之物,反蓋其陽也。東坡先生仕黃州,其民疫癘流行,先生以聖散子治之,其功甚效。

白話文:

有人問道:俗話說東南地區氣候炎熱,可以服用寒涼藥物;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可以服用溫熱藥物。但是現在東南地區的人,經常服用胡椒、薑、桂等辛熱食物,卻不見生病;而西北地區的人,卻害怕食用胡椒、薑等辛熱食物,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東南地區雖然炎熱,但地勢低窪,濕氣較重,食用辛熱食物藥物也能夠去除濕氣;西北地區雖然寒冷,但地勢高聳,乾燥較多,食用辛熱食物藥物反而會加重乾燥,所以才會這樣。醫治疾病用藥的人,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個人認為,《異法方宜論》中說: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濕熱,當地人體質腠理疏鬆,汗液容易流失,陽氣虛弱,所以適合食用胡椒、薑等辛熱食物,以增強陽氣;西北地區地勢高聳風寒,當地人體質腠理緻密,汗液不易流失,陽氣充沛,不適合食用胡椒、薑等辛熱食物,反而會抑制陽氣。東坡先生在黃州任職時,當地流行瘟疫,先生用聖散子治療,效果很好。

是其地卑濕,四時鬱熱,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陽氣虛寒,是以相宜。西北疫癘,民用之死者接踵,此余之目擊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當地低窪多濕,四季悶熱,皮膚毛孔常開,汗液過量流失,導致陽氣虛弱、寒涼,所以適應這種環境。在西北地區,瘟疫流行,人們因此死亡的案例不斷出現,這是我在現場親眼見到的。」

4. 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鬱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又云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余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氣病兼郁,則用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病、痰病皆然。

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丹溪又云: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氣血,但見虛病,便用參、耆,屬氣虛者固宜矣,若是血虛,豈不助氣而反耗陰血耶?是謂血病治氣,則血愈虛耗,甚而至於氣血俱虛。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別氣血明白,不可混淆!

白話文:

丹溪先生治療疾病,只從氣、血、痰三方面入手。他用藥的原則是: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痰濕用二陳湯。他也認為久病容易郁結,因此常用越鞠丸來治療郁證。因為氣、血、痰三方面疾病,往往伴隨郁結,可能是郁結久了導致疾病,或是疾病久了導致郁結,或是誤用藥物導致郁結,因此他經常在治療疾病時,加入針對郁結的藥方。例如氣虛伴隨郁結,就用四君子湯加上開郁藥,血虛、痰濕也同樣如此。

總而言之,這四種方法是治療疾病、用藥的重要原則。丹溪先生還指出,現代人治療疾病,很多時候不分氣血,看到虛證就用人參、黃耆,氣虛的人固然適合,但如果是血虛,這樣反而會助氣耗陰血,也就是說,血病卻用治氣的方法,會導致血更加虛弱,甚至氣血兩虛。因此治療疾病用藥,必須分清氣血,不可混淆。

愚按經云,脾胃為氣血之本。若陽氣虛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六君子湯;陽氣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亦用前湯加炮姜;若胃土燥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四物湯;若脾胃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八味丸。其餘當更推五臟互相生克而調補之。

一儒者,每勞役則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余謂此脾胃氣虛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陳、四物、黃柏、知母之類,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先以六君子湯加炮姜,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白話文:

古籍記載脾胃是氣血的根本,如果陽氣虛弱無法生長陰血,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如果陽氣虛寒無法生長陰血,則要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炮姜;如果胃土燥熱無法生長陰血,就應該服用四物湯;如果脾胃虛寒無法生長陰血,就應該服用八味丸。其他情況則需根據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來調理。

一位儒者,每次勞累之後食慾不佳,胸悶,發熱,頭痛,吐痰,口渴,脈搏浮大。我認為這是脾胃氣虛導致血氣虧損。他不太相信,服用二陳湯、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後,反而出現腹痛嘔吐,脈搏洪數無序。於是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腹痛嘔吐逐漸減輕,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最終痊癒。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也。蓋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

牛黃抱龍丸,治風痰壅盛,或咳嗽發熱,或發驚搐等症。

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

上為末,甘草湯糊丸皂子大。每服二丸,薑湯下。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平常勤奮刻苦,因飲食不節制,導致大便帶血,血色有時鮮紅有時暗沉。之後,不是大便出血就是盜汗,不是怕冷就是發熱,脈象浮大,心脾部位按壓時感覺僵硬。這是思慮過度傷了心脾,無法將血液收攝回源頭。因為血液和汗液本質相同,血色鮮紅或暗沉,大便出血,盜汗,都是火氣升降失調的表現。

牛黃抱龍丸,可以用來治療風痰阻滯,或咳嗽發熱,或驚厥抽搐等症狀。

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甘草湯調製成皂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兩丸,用薑湯送服。

柴芍參苓散,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凡病後宜用此調理。

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或作丸服。

五味子湯,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白話文:

柴芍參苓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或嘔吐、腹瀉等症狀。凡是病後需要調理者,都適合服用此方。

方劑組成: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送服。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

五味子湯,用於治療咳嗽、皮膚乾燥、唾液中帶血、胸膈疼痛等症狀。

五味子(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

上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白話文: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用水煎服。此方名為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小麥湯調服。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泄、腎泄等症。

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和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茯苓丸,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或赤,或濁,或不利,並宜服之。

白話文: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可用來治療小便頻繁且失禁、心神不安、健忘、噩夢不斷、下元虛寒、遺尿、精液滑泄,或陽虛精液外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胃虛弱導致泄瀉、腎虛導致泄瀉等症狀。

配方: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每日服用十五至二十三顆,大便不順時用米湯送服,小便失禁時用茯苓湯送服。

茯苓丸則是用來治療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漓不盡、小便赤色或混濁或排泄不暢等症狀。

赤茯苓,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熟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人參救肺散,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半錢),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甘草(半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

白話文:

將赤茯苓和白茯苓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水清洗,去除浮沫,晾干。另取熟地黃汁和好酒,一同放入銀石器中熬成膏狀,再將粉末和膏狀物混合,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鹽酒送服一丸。

人參救肺散用於治療咳血、吐血等症,配方包括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半錢、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甘草半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短氣不足以息,要須識此。吾妻嘗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暈去,服童便而醒,少頃復暈,急煎服荊芥,隨醒隨暈,服止血止暈之藥不效,忽然嘔吐。予以童便藥汁,滿於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間吐出米飯及齏菜碗許,詢問其由,適方午飯,後著惱,故即崩而不止。予悟曰:因方飽食,胃氣不行,故崩甚。

血既大崩,胃氣益虛而不能運化,宜乎服藥而無效也。急宜調理脾胃,遂用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煎服之。服未半而暈止,再服而崩止,遂專理脾胃,服十數劑胃氣始還,然後加血藥服之而安。若不審知食滯,而專用血崩血暈之藥,豈不誤哉!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飯前溫熱服用。

麥門冬飲子可以治療吐血久治不癒,或肺氣虛弱導致呼吸短促,一定要認識這個方子。我的妻子曾經胎漏,突然有一天大量出血,昏迷過去,喝了童便才醒過來,過了一會兒又昏迷,趕緊煎服荊芥,醒來又昏迷,服用止血止暈的藥物都不見效,突然嘔吐。我給她喝童便藥汁,她覺得胸口堵塞,我就用手幫她把嘔吐物吐出來,過了一會兒吐出米飯和醃菜一碗,詢問她原因,才知道是剛吃完午飯,心裡煩悶,所以才導致出血不止。我明白了,因為剛吃完飯,胃氣不通暢,所以出血才這麼嚴重。

血大量流失,胃氣更虛弱,無法運化,所以服用藥物才沒有效果。應該趕緊調理脾胃,於是就用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煎服。服藥不到一半,就止住暈眩,再服一劑就止住出血,之後就專門調理脾胃,服用十幾劑後胃氣才恢復正常,然後再加入補血藥物服用,病情就穩定下來了。如果不清楚是飲食積滯,而只用治療血崩血暈的藥物,豈不是誤診了嗎?

愚按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液。其清者入榮,濁者入胃,陰陽得此,是謂之橐籥,故陽則發於四肢,陰則行於五臟。土旺於四時,善載乎萬物,人得土以養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䐜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益氣,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竊謂飽食致崩者,因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協合,濕熱下迫而致。

宜用甘溫之劑調補脾氣,則血自歸經而止矣。若誤用寒涼,復損胃氣,則血無所羈,而欲其止,不亦難哉!大凡脾胃虛弱而不能攝血,宜調補脾氣為主。

一婦人崩漏,面黃或赤,時覺腹間臍下痛,四肢困倦,煩熱不安,其經行先發寒熱,兩肋如束。此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與相火濕熱下迫所致。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煎服歸脾湯而愈。

白話文:

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負責吸收食物,轉化成精華。精華的清氣滋養全身,濁氣則留在胃中,陰陽平衡,就像風箱一樣運作,陽氣則流向四肢,陰氣則流向五臟。脾土主宰四時,能承載萬物,人體依靠脾土滋養全身,脾土虛弱則四肢無力。東垣認為飲食過度傷害脾胃,許多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導致清氣下降,濁氣不降,形成腹脹,胃陽無法上升,氣機陷入中焦,因此應該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使濁氣下降,自然就會好轉。我認為暴飲暴食導致崩漏,是因為脾氣受損,下降至腎臟,與相火結合,濕熱下迫而導致。

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補脾氣,血自然就會歸回經絡而止住。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再次損傷胃氣,血就無處歸宿,想要止住崩漏就很難了。總之,脾胃虛弱無法攝血,就應該以調補脾氣為主。

有一個婦女患有崩漏,面色發黃或發紅,時常感到腹部臍下疼痛,四肢疲倦,煩熱不安,月經來潮之前先出現寒熱交替,兩肋像被束縛一樣。這是因為脾胃虧損,元氣下降,與相火濕熱下迫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煎服,再用歸脾湯治療,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