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大小便白

小兒大小便時時審看。小便如米泔或澄停,少頃變作泔濁,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或色黃黑,此積滯濕熱也,宜理脾消滯,清中宮,去濕熱,節飲食。若忽然變青,此是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脾制肝藥一、二服,亦不宜多用。

愚按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宜用肥兒丸;若積滯黃黑,宜用四君子加黃連、木香;若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兼腹痛,當用六君子加木香、芍藥;若肌體色黃,小便不利,發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色者,須用梔子茯苓湯。(詳見治疳要藥下。)

白話文:

【尿液與糞便顏色異常】

應隨時觀察小孩的大小便狀況。如果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或者放置一段時間後變得更渾濁,這可能是脾胃有濕熱的現象。若大便呈現泔白色的樣子,或是像魚凍的質地,甚至帶有紅色或黃黑色,這表示有食物積滯和濕熱的情況,應當調理脾胃、消除食物積滯,清理中焦的濕熱,並控制飲食。

假如大便突然轉為青色,這是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無需特別用藥。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都未改善,可以使用一兩劑補脾制肝的藥物,但也不應過量服用。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小便像米湯,或是大便呈泔白色,可使用肥兒丸來治療;若是大便顏色黃黑且有食物積滯,則適合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連、木香;如果大便顏色長時間青色未恢復,或是伴有腹瀉、腹痛,應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芍藥;若皮膚呈現黃色,小便不通暢,出現黃疸、脫髮,鼻子下方有傷口,喜歡吃土,食慾不振,大便呈現青褐色,應該使用梔子茯苓湯來治療。(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治疳要藥」部分。)

2. 小兒病多屬肝脾二經

小兒病,大率屬脾土、肝木二經。肝只是有余,有餘之病似重急,而為治卻易,見效亦速;脾只是不足,不足之病似輕緩,而為治卻難,見效亦遲。二經為病,惟脾居多,用藥最要分別。若肝木自旺,則為急驚,目直視或動搖,手足搐搦,風痰上壅等症,此為有餘,宜伐木瀉肝、降火清心。

若脾胃虛而肝木來侮,亦見驚搐動搖諸症,但其勢微緩,名曰慢驚,宜補養脾胃,不可錯認,將脾經誤作肝經治也。

愚按急驚乃風火之症,脾土受制,肝經實熱者,用瀉青丸徑伐其肝,或導赤散以瀉其子;肝經虛熱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補中益氣湯以養脾土:則風木自息,脾土自安矣。若因乳食不調,脾胃虧損,木來侮土,似慢驚而見抽搐、搖頭、札目、咬牙等症,宜用六君子加鉤藤鉤。

若脾胃虧損,寒水反來侮土,成慢驚而見前症,用前藥加薑、桂;如未應,更加附子,多有復甦者。

舉人杜克宏子,發熱,抽搐,口噤,痰湧,此肝膽經實火之症,即急驚風也。先用瀉青丸一服,又用六味丸二服,諸症頓退,乃以小柴胡湯加芎、歸、山梔、鉤藤鉤而安,卻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白話文:

[小孩的疾病大多與肝和脾兩條經絡有關]

小孩生病,大部分都和脾臟(屬土)與肝臟(屬木)這兩條經絡相關。肝臟問題通常是由於過度活躍,這種情況看似嚴重且急迫,然而治療起來卻相對容易,效果也會很快顯現;脾臟問題通常是因為功能不足,這種狀況看似輕微且緩慢,然而治療起來卻比較困難,效果也會較慢出現。在這兩條經絡中,脾臟的問題發生得最多,因此使用藥物時必須格外注意區分。

如果肝臟自身活動過盛,會導致急性的驚嚇反應,比如眼睛直視或者不停搖晃,手腳抽搐,以及風痰上湧等症狀,這是肝臟活動過剩的表現,應該採用抑制肝臟活動、清心降火的療法。

如果脾臟和胃弱,而肝臟的活動又影響到脾臟,也可能出現類似的驚嚇反應,但其程度會較輕微,稱為慢性的驚嚇反應,應該用滋補脾臟和胃的方法來治療,千萬不能誤診,把脾臟的問題當成肝臟的問題來處理。

根據經驗,急性驚嚇反應是風火的症狀,脾臟受到限制,肝臟實熱的,可以使用瀉青丸直接抑制肝臟,或者用導赤散來抑制肝臟的子臟;如果是肝臟虛熱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臟,補中益氣湯滋補脾臟,這樣風木就會自然平息,脾臟也會得到安寧。

如果因為飲食不調,導致脾臟和胃受損,肝臟的活動又影響到脾臟,類似慢性驚嚇反應,出現抽搐、搖頭、眨眼、咬牙等症狀,應該使用六君子加鉤藤鉤。

如果脾臟和胃受損,寒水反而來侵擾脾臟,形成慢性驚嚇反應,出現上述症狀,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藥物加上薑和桂皮;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入附子,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恢復了健康。

以杜克宏兒子的例子來說,他發燒,抽搐,嘴巴緊閉,痰多,這是肝膽經絡實火的症狀,也就是急性驚嚇反應。先用了瀉青丸一次,然後又用了六味地黃丸兩次,所有症狀立刻減輕,然後用小柴胡湯加上芎、歸、山梔、鉤藤鉤,病情得以穩定,最後使用補中益氣湯完全康復。

3. 急驚

急驚是有餘之症,屬肝木、心火陽邪太旺,宜直瀉之,降火下痰是也。五臟俱有陰陽,如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肝氣旺則肝之血衰矣,火妄動則水被煎沸不寧矣。陽旺陰消,風火相搏,陰血走散,勢所必至也,故亦宜養血。急驚雖屬肝、心,然木火旺則肺金受虧,不能平木,木來剋土,斯損矣,故亦宜養脾。

況治驚諸藥,大率祛風、化痰、瀉火峻厲及腦、麝辛散之味,易於消陰血、損脾胃者。故治有餘急驚之症,先須降火下痰一、二服,後加養血安神之藥。若飲食少,大便溏,或吐瀉,則當兼補脾胃。若脾胃原虛,當於直瀉藥中加補脾藥。若屢作屢服利驚驅逐之藥,便宜認作脾虛血散,治驚藥內加養血補脾藥,不可用溫熱丁香等藥,恐助胃火,宜參、朮、芍藥等以補脾中氣血,麥門冬、黃連以清金制木。

愚按前症若肝經風熱,抽搐,目瞤,筋急,痰盛等症,用四物湯以生肝血,鉤藤鉤以清肝火,更用四君子以補脾土。若肝經血燥,發熱,驚搐,眼瞤,痰盛,筋攣,用六味丸以滋腎水、生肝血,用四君子加芍藥以補脾土,生肺金。若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以實脾土,芍藥、木香以平肺金。

若屢服利驚之藥而脾胃虛寒者,須用六君子以補脾胃,加丁香、木香以培陽氣。若脾土虛寒,腎水反來侮土,而致中寒腹痛、吐瀉、少食等症者,用益黃散以補脾土而瀉寒水,庶幾不致慢驚矣。治當審察虛實。凡症屬有餘者,病氣也;不足者,元氣也。故有餘當認為不足,思患預防,斯少失矣。

白話文:

[急驚]這病症是因為身體裡有多餘的病氣,主要是肝臟和心臟的陽性能量過剩,應該直接進行排泄治療,也就是要降火和清除痰濕。我們人體的五臟都有陰陽兩面,像是肝臟的氣就是陽性的火,而肝臟的血則是陰性的水。如果肝氣太旺盛,那麼肝血就會相對衰弱,就好比火太旺,水就會被煮沸,無法保持平靜。陽氣過盛,陰氣就會減弱,風和火互相作用,導致陰血流失,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也需要補充血液。

雖然急驚主要跟肝臟和心臟有關,但若是木火過旺,肺部的金屬能量就會受到損耗,無法平衡木的能量,木氣會剋制土氣,這樣就會造成傷害,因此也需要調理脾臟。

此外,用來治療驚嚇的藥物,大多具有強烈的祛風、化痰、降火效果,以及像腦、麝這種辛辣散熱的成分,這些都容易消耗陰血、損害脾胃。因此在治療有餘的急驚病症時,首先需要服用一到兩劑降火除痰的藥物,之後再加入補血安神的藥物。如果飲食量減少,或是有腹瀉、嘔吐的情況,那就要同時補充脾胃。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那在使用強烈的排泄藥物時,可以加入補脾的藥物。如果頻繁服用驅驚的藥物,那應該把焦點放在脾胃虛弱和血液流失上,在治療驚嚇的藥物裡加入補血和補脾的藥物,不要使用溫熱的丁香等藥物,因為它們可能會助長胃火,可以用人參、白朮、芍藥等藥物來補充脾臟的氣血,用麥門冬、黃連來清涼肺部,抑制肝氣。

如果肝臟有風熱,出現抽搐、眼睛跳動、肌肉緊張、痰多等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來滋養肝血,用鉤藤來清肝火,再加上四君子湯來補脾。如果肝臟血液乾燥,發燒、驚搐、眼睛跳動、痰多、肌肉抽搐,可以使用六味丸來滋潤腎臟的水份,滋養肝血,用四君子湯加上芍藥來補脾,滋養肺部。

如果肺部剋制肝臟的能力過強,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強化脾臟,用芍藥和木香來平衡肺部。

如果頻繁服用驅驚的藥物導致脾胃虛寒,那就需要使用六君子湯來補充脾胃,加上丁香和木香來培養陽氣。如果脾臟虛弱且寒冷,腎臟的水份反而來侵害脾臟,導致腹部冷痛、嘔吐、腹瀉、食慾不佳等症狀,可以用益黃散來補脾,排除寒水,這樣才能避免慢性的驚嚇症狀。在治療時必須仔細判斷虛實情況。凡是屬於有餘的病症,都是病氣;不足的病症,則是元氣。因此,有餘的病症應該被視為不足,要事先考慮可能的問題並提前預防,這樣才能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