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潮熱
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不必用藥;又多是飲食停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輕易發汗,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
愚按前症若因飲食停積,或腹痛、吐瀉,或肚腹膨脹,宜用保和丸以消導健脾;若飲食既消,或腹痛不食,或肚腹膨脹,宜用四君子以保養胃氣;若因誤行汗下,損傷元氣,宜用參、耆、歸、朮、陳皮、甘草以補中氣。大凡傷食,脾胃必損,宜固胃氣,庶無變症。若寅、卯、辰時熱者,屬肝經也;巳、午、未時熱者,屬心經也;申、酉、戌時熱者,屬肺經也;亥、子、丑時熱者,屬腎經也。當詳其虛實而治之。
凡屬虛熱、實熱,投以攻補之劑,其病既不增減,乃是病根深固,而藥力未能及耳!須宜多服,功力既至,諸病悉退,切不可改為別治。設或藥不對症,禍在反掌,慎之!
李閣老子,患潮熱,飲食如故,自申、酉時甚,至子、丑時方止,遍身似疥,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熱渴飲冷。余以為脾胃實熱,傳於肺與大腸。先用清涼飲四劑,結熱始退;又用四物湯加柴胡、黃連數劑,其瘡漸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丸之類,諸症益甚,遂求於施院長,亦用四物湯加柴胡、黃連,加桃仁、赤芍藥,至百劑而愈。(施院長名鑑字銀臺弟。)
白話文:
小孩出現潮熱,或者高燒一直不退,這大多數是因為生長過程中的生理現象,或是五臟之間的互相制約造成的。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特別用藥。另外,很多時候潮熱是由於飲食消化不良,食物積滯在體內產生熱氣,然後從身體內部散發到表面,導致體溫升高。這種情況,只要調理好消化系統,清除消化道的熱氣,表面的熱氣自然就會消失。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感冒,隨便就使用像小柴胡這樣的藥物來發汗,這樣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體。
接下來,如果潮熱持續不退,有可能是因為要出疹子或者水痘,這種情況也需要仔細觀察,不要隨便用藥。
如果潮熱是由於飲食過量或者消化不良引起,或者伴有腹痛、嘔吐、腹瀉,或者肚子脹大,可以使用保和丸來幫助消化和健脾。如果飲食已經正常,但是還是有腹痛、不想吃東西,或者肚子脹大的情況,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調理胃氣。如果因為錯誤的治療方法,比如過度發汗或者瀉下,導致元氣受損,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甘草等藥物來補充中氣。
通常來說,消化不良會損傷脾胃,所以需要好好保護胃氣,這樣才能避免病情惡化。如果在寅、卯、辰時段發熱,表示可能和肝臟有關;巳、午、未時段發熱,可能和心臟有關;申、酉、戌時段發熱,可能和肺部有關;亥、子、醜時段發熱,可能和腎臟有關。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治療。
對於虛熱和實熱,使用了攻補的藥物後,如果病情沒有改善,這表示病情根深蒂固,藥力還未達到病竈。這種情況下,需要繼續服用藥物,等到藥力足夠,所有症狀都會消失,千萬不要換其他療法。如果藥物選擇不對,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必須要小心。
李閣老先生的兒子,出現潮熱,食慾依然旺盛,但到了申、酉時段,病情加重,到了子、醜時段才稍微緩解,全身像有疥癢,大便乾硬,小便顏色偏紅且排尿困難,非常口渴想喝冷水。我認為這是脾胃實熱,影響到了肺部和大腸。我先讓他喝了四劑清涼飲,然後大便的熱結開始逐漸消失;再讓他喝幾劑四物湯,加上柴胡和黃連,他的皮膚問題也開始慢慢好轉。但他想要快速見效,自行使用了槐角丸之類的藥物,結果症狀反而更嚴重了。最後他去尋求施院長的幫助,施院長也是使用了四物湯加上柴胡和黃連,並額外添加了桃仁和赤芍藥,經過一百劑的治療,最終痊癒。(施院長名叫鑑,字銀臺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