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4)
1. 擬定諸方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祛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症。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用四君子湯為主,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治小兒齒腫,流涎,腮腫,馬牙,主陽明之熱。
升麻,川芎,白芍藥,半夏(炒,各七分),乾葛,生甘草,防風,黃連(酒炒,各五分),石膏(火煅過),白朮(各一錢),白芷(三分)
上水煎,每服二錢。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愚按馬牙、重舌,因胎毒胃熱所致,若用線針刺破出血即愈,不必服藥;若因飲食所傷,脾胃虛熱而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服熱藥損傷脾胃發熱而致,或口舌生瘡,宜用人參安胃散;若久病脾胃虛熱,口內如無皮狀,宜用七味白朮散;若脾經陰血不足,午後益甚,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炙草;若脾經陽氣下陷,午後益甚,宜用補中益氣湯,並用茱萸塗腳心;若疳積虛火炎上,齦齒腐爛,當從疳治,亦有滯頤口角流涎,此由脾氣虛冷,不能制其津液也,宜用溫脾散;若脾經實熱,舌縱涎下,宜用瀉黃散。大凡小兒四時皆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
若屢有痰症,屢服驅風瀉火之藥,多患前症,其輕者能節飲食、慎調理,不藥自愈。
白話文:
擬定諸方
一個七歲小孩,急驚病症將要痊癒,卻又發熱、驚悸。曾服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反而驚搐加劇,並伴有吐痰、喘嗽、腹脹、食慾不振、惡寒等症狀。之後又服用抱龍丸等藥,大便卻像痢疾一樣,寒熱交替,症狀類似風症。先父診治後認為是脾氣虧損,導致各經絡都缺乏營養滋養。於是,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再少加升麻、柴胡以提升和補充陽氣,最終痊癒。
治療小兒牙齦腫痛、流口水、腮腺腫脹、馬牙等,主要針對陽明經的熱證。處方如下:
升麻、川芎、白芍藥、半夏(炒)、乾葛、生甘草、防風、黃連(酒炒)、石膏(火煅)、白朮、白芷,各藥用量比例依次為:七分、七分、七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五分、一錢、一錢、三分。
用水煎服,每次服用二錢。如果孩子能漱口,則可以含藥漱口後吐掉藥渣。漱口藥方中不用白朮和半夏。
我的看法:馬牙、舌苔厚重,是因胎毒胃熱引起,用線針刺破出血即可痊癒,不必服用藥物;如果因飲食不當損傷脾胃造成虛熱,應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服用溫熱藥物損傷脾胃導致發熱,或出現口舌生瘡,應服用人參安胃散;如果久病導致脾胃虛熱,口腔黏膜像脫皮一樣,應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脾經陰血不足,症狀在下午加重,應服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炙甘草;如果脾經陽氣下陷,症狀在下午加重,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並用茱萸塗抹腳心;如果因疳積導致虛火上升,牙齦齒爛,應從治療疳積入手;如果口角流口水,是因脾氣虛寒,無法制約津液所致,應服用溫脾散;如果脾經實熱,舌頭伸出,口水流下,應服用瀉黃散。總之,治療小兒疾病,四季都應以滋養元氣、健脾胃為主要原則。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痰症,服用驅風瀉火的藥物多次,且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較輕的,只要注意飲食節制、精心調理,不藥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