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5)
1. 序次丹溪小兒痘瘡治法
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因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
蓋瘡疹屬陽,腎臟無症,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
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以此觀之,瘡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表入里,瘡疹所發從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凡瘡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瘡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但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見瘡,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但一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
凡痘初出時或未見時,宜服後方,多者令少,重者令輕。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瓜子皮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干吃。入硃砂末亦可。又方硃砂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熱之時,便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囪門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初出之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耆、芎、朮、升麻、乾葛、甘草、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藥,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蔻。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用。
白話文:
小兒的瘡疹,大致上和傷寒很相似,會發燒、煩躁、臉紅嘴唇紅、身體疼痛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打呵欠、咳嗽氣喘痰多。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有的因為受風寒引起,有的因為時疫傳染,有的因為吃壞東西嘔吐,有的因為跌倒摔傷、驚嚇、體內瘀血所導致。有的會出現眼睛上竄抽搐,像中風的症狀,有的會口舌、咽喉、肚子疼痛,有的會煩躁、精神恍惚、昏睡,有的會自汗,有的會拉肚子,有的會發燒,有的不會發燒,症狀多種多樣,很難馬上分辨,也要根據耳朵冰冷、脊椎冰冷、腳冰冷來判斷。
瘡疹屬於陽證,腎臟本身沒有症狀,耳朵、脊椎、腳都屬於腎臟,所以腎臟所管的部位才會獨獨冰冷。但又不如看耳朵後面是否有紅色血絲來得準確,從這裡可以判斷驗證。治療護理的方法,從頭到尾都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只能用溫和涼性的藥物同時使用,來解毒、調和脾胃、安定體表。
虛弱的就補益它,強盛的就減損它,寒冷的就溫熱它,燥熱的就用平和的藥物來治療,這都是比喻來說的權宜之計,就像廚師蒸東西一樣,只求蒸得鬆軟就好!毒素是從體表發出來的,如果胡亂發汗,就會使身體的抵抗力虛弱,更加開洩,反而會讓瘡爛得更嚴重,這樣風邪就會趁虛而入,引起其他併發症;毒素根源在體內,如果胡亂用瀉藥,會使體內的元氣虛弱,毒素無法排出反而會往裡走,這樣就會造成脾土無法控制水,病情惡化,毒素入侵腎臟,全身發冷顫抖,耳朵、脊椎反而發熱,眼睛閉合,肚子脹氣,瘡疹變成黑色凹陷,十個有九個都會死亡。發汗、瀉下這兩種方法,古人是極力戒止的。
從這裡來看,瘡疹的症狀雖然和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其實和傷寒不同。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而瘡疹是從體內發到體表,所以治療方法不同。如果要疏通肌肉,可以用葛根、紫蘇。如果體內熱氣旺盛,煩躁不安,大便不通,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或是多喝紫草飲,也能幫助排便。所以即使說大便不通,也可以少量用大黃,要仔細斟酌使用,如果小便赤紅量少,可以利用利尿的方法讓熱氣從小便排出。凡是發熱都不能馬上抑制,只能輕微的解除,如果沒有發熱,瘡疹又無法發出來。
一般來說,瘡疹在春夏兩季發病是順利的,在秋冬兩季發病是不利的。
瘡疹根據個人體質分為清濁,從瘡疹的形態和氣色上可以判斷身體的強弱。
凡是已經發出來或還沒發出來的,都可以用紫蘇飲來治療。如果覺得身體發熱,症狀像傷寒,但還沒看到瘡疹,情況不明朗,可以先用惺惺散、參蘇飲,或是人參、羌活之類的藥物,如果熱度很高,就用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但是一旦看到紅點,就不能再用葛根湯,以免發汗過多導致體表虛弱。
痘瘡剛要發出來的時候,會發燒,鼻尖冰冷,打呵欠,咳嗽,臉色發紅,這才是痘瘡要發出來的徵兆,這時適合服用升麻葛根湯加上山楂、大力子,這樣瘡疹會比較稀疏,容易痊癒。
痘瘡剛出來的時候,或是還沒看到時,適合服用後面的藥方,多的可以讓它減少,重的可以讓它減輕。藥方是:取絲瓜靠近蒂的三寸,連同瓜子皮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砂糖拌著乾吃。加入硃砂粉也可以。另一個藥方是:將硃砂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服,多的可以減少,少的可以不用。
痘瘡發燒的時候,可以用牛蒡子的粉末,用蜂蜜調和貼在囟門上,可以避免眼睛的疾病。
剛開始發的時候,要看胸前,如果非常密集,就要趕快用消毒飲加上山楂、黃芩、酒洗過的紫草,減少食量,增加人參的用量。
剛開始發出來時,顏色是白色的,就要大補氣血,用人參、黃耆、川芎、白朮、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香、酒洗過的當歸、白芍藥,如果大便拉稀,就加上訶子、肉豆蔻。
剛開始發病時自汗是沒關係的,是因為濕熱薰蒸的緣故。
有些剛發病時會煩躁、胡言亂語、發狂、口渴想喝水,如果喝了水,之後瘡疤會不平整,要趕快用涼藥來解除表面的症狀,像益元散之類的也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