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16)
卷之五 (16)
1. 序次丹溪小兒痘瘡治法
凡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以涼藥解之,雖數帖亦不妨,無害眼之患。
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
齊湧者,燥者,焮發者,作熱看。黑屬血熱,涼血為主。
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復補表,則要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
痘瘡分氣血虛實,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藥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二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輩。
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蜜水調服。出子和方。
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無力。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
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
瘡乾者,宜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
濕者,用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類。
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散、鼠黏子湯。
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痢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黃芩、黃連及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
灰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小便赤澀者,大連翹飲、甘露飲。
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用四順清涼。
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一或秘焉,則腸胃壅遏,脈絡凝滯,毒氣無從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厚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厚綿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仲陽宣風散加青皮主之。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謹勿下。
白話文:
凡痘瘡已出,可少量服用化毒湯。
痘瘡出疹不快者,可服用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痘瘡出疹過多者,可服用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痘瘡疏密與毒性相關,疏者無毒,密者有毒,宜用涼藥治療,即使服用多劑亦無妨,不會傷眼。
痘瘡顏色灰白靜止者,屬於寒證。
痘瘡齊湧、乾燥、紅腫熱痛者,屬於熱證。黑色痘疹屬血熱,應以涼血藥為主;白色痘疹屬氣虛,應以補氣藥為主。
痘疹顏色中間發黑凹陷,外圍發白,起疹較遲者,則需兼顧寒熱虛實進行治療。
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服用補藥,則易形成癰腫;痘疹陷伏、凹陷為表虛;灰白色痘疹也屬表虛,可考慮使用燒人屎(人糞)治療。痘疹紅潤、凸起為表實,表實而再服用補表藥,則容易潰爛而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需用補藥治療。氣虛者,用人參、白朮配合解毒藥;血虛者,在四物湯中加入解毒藥。
痘瘡多伴隨氣血不足,需辨證論治。氣虛者,用黃耆、生血活血藥,佐以少量風藥;實者,以白芍藥、黃芩為主藥,佐以白芷、連翹、續斷等藥。
治療痘瘡需活血、調氣、安表、和中,並使用輕清解毒、溫涼兼顧的藥物。溫性藥物如當歸、黃耆、木香等;涼性藥物如前胡、葛根、升麻等,再佐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等藥,即可調整病情。
痘疹發黑凹陷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氣虛導致毒氣不能完全排出,可用酒炒黃耆、紫草、人參等藥。
痘疹發黑凹陷嚴重者,也可使用燒人屎,用蜜水調和服用。另有專門的處方。
痘瘡瘙癢脫屑者,需根據症狀、顏色、脈象辨別虛實。實證脈象有力,氣盛;虛證脈象無力。虛證瘙癢,用補表藥加涼血藥;實證瘙癢,如大便秘結者,可少量服用大黃等寒涼藥物,瀉通大便。
氣虛體弱者,可用淡蜜水調和滑石粉,輕柔塗抹於痘瘡上。
痘瘡乾燥者,宜清熱退火,只用輕劑,如荊芥、升麻、葛根等。
痘瘡潮濕者,需利濕,這是肌膚表面的濕邪,宜用風藥,如白芷、防風等。
上焦使用升麻、葛根;下焦使用檳榔、牛膝;佐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等藥。
若咽喉疼痛,可用加味四聖散、鼠黏子湯。
喘息胸悶氣壅者,用麻黃黃芩湯。煩渴者,用甘草散、烏梅湯。下痢嘔逆者,用木香理中湯。
痘疹顏色正常,按照上述方法治療即可痊癒;若顏色變淡,則需補血,用當歸、川芎、酒洗白芍藥等藥,或加紅花。
痘瘡將要痊癒時,卻出現紫色,屬熱證,需用涼藥解毒,如升麻、葛根、酒炒黃芩、黃連及連翹等,嚴重者用犀角大解痘毒。
痘瘡灰白色將要結痂時,如同豆殼一樣,多半是因初期飲水過多導致結痂不平整,俗稱倒靨。不宜只服用補表藥,應調整大小便,使其通暢。
小便赤澀者,用大連翹飲、甘露飲。
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或少量服用四順清涼藥物。
痘瘡用藥,需掌握分寸。大小便不通,則腸胃阻塞,經絡凝滯,毒氣無法排出,會出現眼瞼腫閉、聲音嘶啞、肌肉暗黑等症狀,病情迅速惡化。痘疹陷下去者,服用加味四聖散,再用胡荽酒稀釋後塗抹全身,厚塗雙足,噴灑衣物,並用厚棉被蓋住;若仍無效,則用獨聖散加木香煎湯服用;若痘疹已發黑,則可用錢仲陽宣風散加青皮治療。錢氏云:痘疹發黑凹陷呈青紫色者,可用百祥丸治療;不發黑者,謹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