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17)
卷之五 (17)
1. 序次丹溪小兒痘瘡治法
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小兒痘瘡,止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水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丹溪痘瘡治法最為明備,近世通用陳文中木香、異功等方,乃一偏之術。若痘瘡虛怯淡白色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若發熱壯盛,齊湧,紅紫色,瘙癢,此屬熱毒,急宜涼血解毒。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氣血虛則逆,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
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未備者。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了一邊。今必詳究丹溪,二法通用,斯無弊也。
痘瘡屬虛寒者,直可延至十數日後方死;屬毒盛轉紫色者,不過七、八日。蓋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出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故須於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出之,六日以後,醫無及矣,故其死最急。若虛弱毒氣少者,只是氣血不足,不能貫膿成就,故綿延日久而後死。
此虛實輕重之分也。
痘瘡多者,是毒氣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補藥以助成膿血。
愚按痘疹之疾,乃胎稟之熱毒,由內發外,雖為有餘之症,當瀉不當補,然兒體有虛實,積毒有輕重,又在變而通之。考之錢、陳二先生雖俱名家,然就而折衷之,則陳為較優。蓋錢之用藥偏於清涼,而陳之治法溫涼並行,以其深究陰陽造化之妙,故於病之真寒假熱與夫真熱假寒,罔不知之真而見之定,隨症異宜,未嘗執泥。假如病屬虛熱,而元氣未至虧損者,施之以錢氏之法,則固當矣。
若病氣、元氣俱虛或俱實者,而不以陳法治之,鮮不致誤。且小兒之痘疹,譬即大人之癰疽,治法無異。其熱毒蘊於內臟,致二便不利,煩熱作渴,脈沉實,須用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觀陳氏異功散、人參白朮散、前胡枳殼湯等方,其藥品深為得宜,治者詳訂而遵之可也。
白話文:
余觀察痘瘡患者瀉下,是排出膀胱的邪氣。痘瘡瀉下後,若身體發熱,氣溫想喝水,就能治癒;若水穀不化,或寒戰,就是逆證。我認為脾氣強盛的患兒,脾土能制水濕,百祥丸藥性太峻猛,應該用宣風散代替。瀉後溫補脾胃,可用人參、茯苓、白朮等量,厚朴、木香、甘草各半量最佳。痘瘡發於肌肉,屬陽明經,脾土溫暖,胃氣自然通暢,只是不能過度消除已洩出的腎水!這是錢氏不傳之秘訣。
痘瘡潰爛的原因,一是內虛泄瀉,二是外感風寒,三是毒氣入腎變黑。
近來治療小兒痘瘡,都只遵從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陳文中制定此方時,正值寒水司天,時令又逢嚴冬大寒,因寒邪鬱結,痘瘡不紅不綻,所以用辛熱的藥物發痘。如今不分時令寒熱,一概照搬施治,誤治的人很多。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窮的人,偶爾也會奏效。
丹溪的痘瘡治法最為詳盡完備,近世通用的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等方,只是一種偏方。如果痘瘡虛弱,顏色淡白,低陷且瘙癢,這是虛寒之症,宜用陳文中方;如果發熱旺盛,痘疹齊湧而出,顏色紅紫,劇烈瘙癢,這是熱毒之症,應迅速用涼血解毒的藥物。自從陳文中方盛行以來,虛寒者大多得以痊癒,熱毒者卻全部都救治無效。痘瘡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但氣血虛弱就會導致逆證,毒氣出不來或無法完全排出。
所以陳文中之法,也是千載妙訣,補上了前人未盡之處。但溫補之法盛行後,解毒之意反而被忽略,所以救治了一方面,又傷害了另一方面。現在必須詳細研究丹溪和陳氏二法的治療方法,兩種方法都運用,才能避免弊端。
痘瘡屬虛寒者,可以延至十多天後才死亡;屬毒盛轉紫者,不過七、八天。痘瘡是胎毒,由內而外排出,兩三天痘疹才長齊,毒氣仍在體內,到第六天痘疹應該都長出來了,七、八、九天化膿結痂。如果毒氣盛,不能完全排出,超過六天,毒氣反入臟腑,所以必須在第六天以前,毒氣該排出時,迅速服用涼血解毒的藥物驅除,六天以後,即使是醫生也無能為力了,所以死亡非常迅速。如果虛弱,毒氣少,只是氣血不足,不能使膿液充分排出,所以會延誤很多天後才死亡。
這是虛實輕重的區別。
痘瘡多的,是毒氣多,應該先解毒,但是多的話又擔心氣血運行不足,所以之後也應該配合補益的藥物幫助膿液的排出。
我認為痘疹,是胎裡帶來的熱毒,由內向外發,雖然是實證,應該瀉而不應該補,但小兒體質有虛實之分,積毒也有輕重之別,而且病情也在不斷變化。考究錢、陳二位先生的醫術,雖然都是名家,但綜合比較,陳氏之法更勝一籌。因為錢氏用藥偏於清涼,而陳氏的治療方法溫涼並用,他深入研究陰陽造化的奧妙,所以對疾病的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都能準確判斷,隨症用藥,從不拘泥。假如病情屬於虛熱,而元氣未受損者,用錢氏之法,當然是可以的。
如果病邪和元氣都虛或都實,而不採用陳氏的方法治療,很少不會誤診。而且小兒的痘疹,如同大人的癰疽,治療方法沒有差別。如果熱毒蘊積於內臟,導致二便不通,煩熱口渴,脈象沉實,就必須運用托裡、疏通、和營衛三種方法。觀察陳氏的異功散、人參白朮散、前胡枳殼湯等方劑,藥物配伍非常恰當,醫生應該詳細研讀並遵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