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3)
1. 擬定諸方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鼻衄,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身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潰爛,面黧爪黑,遍身生瘡,耳內出水。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大凡虛火上炎,或痘毒上攻,名曰走馬疳,為患甚速。敷雄黃散,服大蕪荑湯。此症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腫痛;重則牙齒蝕落,腮頰透爛,飲食不入者,為不治。
一小兒,二歲,莖痿濕癢,後陰囊焮腫,莖中作痛,時出白津。余以為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睪丸作痛,小便赤澀,寒熱,作嘔,乃肝脾之症,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並蘆薈丸而消。
一小兒,腹內結塊,或作痛,或上攻,小便不調,用龍膽瀉肝湯、蘆薈丸而愈。後形氣消鑠,發熱作渴。此肝木製伏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而愈。
一小兒,自脫胎時兩目赤腫,或作癢,或生翳。此胎內之肝火也,用蘆薈、六味二丸而愈。
一女子,十五歲,患瘰癧,身發赤暈,形氣倦怠。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加味逍遙散而赤暈愈,用益氣湯、六味丸而瘰癧消。
一小兒,下疳潰爛,發熱作痛;一小兒莖中作癢,不時搔捻;一小兒莖中潰痛,小便秘澀,日晡尤甚,一小兒目癢出水,或項間結核,或兩眼連札,或陰囊瘙癢:俱屬肝火,皆用九味蘆薈丸,並愈。(余見各類。)
治小兒大病後面黃肌瘦,目時動,齒微咬,發稀少,未能大行,因誤服解表、瀉利傷克諸藥而致者,宜長緩調理,復全胃氣。
白朮(一錢二分),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人參,陳皮,川芎(各六分),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酒洗,各四分),半夏,山楂(各六分)
上用薑、棗、水煎服。
安神鎮驚丸,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人參,茯神,南星(薑製,各五錢),酸棗仁(炒),麥門冬,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赤芍藥(炒,各三錢),薄荷,木通,黃連(薑汁炒),山梔(炒),辰砂(另研),牛黃(另研),龍骨(火煅,各二錢),青黛(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
愚按前二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但鎮驚丸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而變生他症也。若飲食停滯而見他症,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症,當健中氣。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症,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症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白話文:
擬定諸方
若鼻子外長瘡,咽喉不舒服,脖子腫,牙痛,咳嗽,忽冷忽熱,皮膚皺縮,打哈欠,氣短,鼻子癢流涕,鼻出血,眼睛發黃,小便頻多。這是肺經內外積損,用地黃清肺飲治療。
若頭腦發熱,身體消瘦,手腳冰冷,忽冷忽熱,腹瀉,肚子痛,口臭口渴,牙齦潰爛,面色晦暗指甲發黑,全身長瘡,耳朵流膿水。這是腎經內外積損,用地黃丸治療。
一般來說,虛火上炎,或痘瘡毒邪上攻,稱為走馬疳,病情發展很快。外敷雄黃散,內服大蕪荑湯。此症輕則牙齦腐爛,嘴唇腫痛;重則牙齒脫落,腮頰潰爛,無法進食,則難以治療。
一個兩歲小孩,陰莖萎縮潮濕發癢,陰囊腫脹,陰莖疼痛,時常流出白色分泌物。我認為是肝火旺盛,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一個小孩,睪丸疼痛,小便短赤澀痛,忽冷忽熱,嘔吐,這是肝脾的病症,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車前子、茯苓治療而痊癒。
一個小孩,睪丸腫硬,小便黃濁澀痛,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車前子及蘆薈丸治療而消腫。
一個小孩,腹部有腫塊,時而疼痛,時而向上衝,小便不暢,用龍膽瀉肝湯、蘆薈丸治療而痊癒。後來形體消瘦,發熱口渴。這是肝木克伐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治療而痊癒。
一個小孩,從出生就雙眼紅腫,或癢,或長翳膜。這是胎內肝火旺盛,用蘆薈、六味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一個十五歲女子,患有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身體發紅暈,身體疲倦無力。這是肝火旺盛、血虛所致,用加味逍遙散治療紅暈痊癒,用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治療瘰癧消退。
一個小孩,下疳潰爛,發熱疼痛;一個小孩陰莖發癢,經常抓撓;一個小孩陰莖潰瘍疼痛,小便短赤澀痛,尤其在下午更甚;一個小孩眼睛癢流淚,或頸部淋巴結腫大,或雙眼連在一起,或陰囊瘙癢:這些都屬於肝火旺盛,都用九味蘆薈丸治療,均已痊癒。(我見過各種病例。)
治療小兒大病後出現面色發黃肌膚消瘦,眼睛時常轉動,牙齒輕微咬合,頭髮稀少,不能正常活動,這是因為誤服解表、瀉下等藥物損傷正氣所致,宜長期緩慢調理,恢復脾胃功能。
處方:白朮(一錢二分),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人參,陳皮,川芎(各六分),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酒洗,各四分),半夏,山楂(各六分)
用薑、棗、水煎服。
安神鎮驚丸:驚嚇後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平和預防的藥劑。
處方:天竺黃(另研),人參,茯神,南星(薑製,各五錢),酸棗仁(炒),麥門冬,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赤芍藥(炒,各三錢),薄荷,木通,黃連(薑汁炒),山梔子(炒),辰砂(另研),牛黃(另研),龍骨(火煅,各二錢),青黛(一錢,另研)
製成蜜丸,綠豆大小。淡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三到五丸。
我認為前面兩個方子是根本的治療方法,預防疾病的良方。但是鎮驚丸中有很多苦寒、辛散、通利之藥,病後不宜輕易使用,恐怕會再次損傷脾胃,而產生其他疾病。如果飲食停滯而出現其他症狀,應以消導為主;如果脾胃受損而出現其他症狀,應以健脾益氣為主。一般來說,病後元氣未復,或因攻伐之藥導致元氣再次受損,而出現上述症狀,應以升補陽氣為主,諸症自然會痊癒,如果專門攻治其病則會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