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2)

1. 擬定諸方

一小兒,肚腹膨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余以為脾氣虛寒,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常患停滯,數服克伐消導之劑,以致脾胃虛甚,患吐瀉慢脾風而卒。(余見各症類。)

治小兒發熱感冒,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輕者且勿藥,候一、二日多自愈,重者用輕和之劑。

橘紅,半夏(炮),桔梗,川芎(各五分),白茯苓,桑皮(蜜炙,各七分),甘草(炙),防風(各四分),薄荷,枯黃芩(炒,各三分),白朮(一錢)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鬱於肺而為患者,宜用本方;若脾胃氣虛,不能生肺金而致患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胃氣實,肺氣壅滯而大腸不利者,用瀉黃散;若心火上炎,消爍肺金而致咳嗽者,用六味丸。大凡元氣素弱,或患病日久,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加以半夏、茯苓、桔梗;若見發搐、咬牙等症,皆虛熱所迫,亦宜用之;若痰盛,少佐以抱龍丸。

若風邪既退,而熱痰未已,但健中氣,則痰自化而病自愈;若用化痰利氣之藥,則中氣愈虛,痰熱愈甚矣。

一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更加喘促,出汗。余以為肺脾氣虛,欲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補之。不信,乃服二陳、桑皮、杏仁、枳殼、桔梗之劑,前症益甚,又加發搐、痰壅。余仍用前藥更加鉤藤鉤而痊。蓋小兒臟腑脆嫩,氣血易虛,所用之藥雖為平和,亦有偏勝之味,須審察病氣形氣虛實、在表在裡之不同,而治之可也。(治法見傷風鼻流涕條。

治小兒大便色泔白及小便濁或澄之如米泔者,此疳病也。

白朮,黃連(姜水炒),白茯苓,澤瀉,山楂,白芍藥(炒,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三分)

上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虛而兼濕熱者,宜用四味肥兒丸;若兼泄瀉,當以白朮散間服。

治疳丸,小兒要藥。

胡黃連,蘆薈,使君子,黃連(各五錢,炒),神麯(炒,一兩),阿魏,青黛(二錢,另研),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稀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清湯下。

愚按前方乃肝脾疳症之藥也。或內疳,或瘡發於外亦效。蓋疳,干也。或因哺食太早,或因恣食甘肥,或因峻劑重亡津液,虛火上炎,或因乳母飲食、起居、七情、勞逸所致。

若口內生瘡,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咽乾飲水,掌熱,便赤,盜汗,煩熱,齧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宜用安神丸主之。

若鼻瘡,目爛,體瘦,瘡癬,或耳前後、項、腋、小腹、內股、玉莖、陰丸腫潰,小便不調,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渴,下痢。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髮稀少,生瘡成穗,人中口吻赤爛,或腹大腳細,嘔吐泄瀉,飲食不思,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白話文:

擬定諸方

一個小孩子,肚子脹,吃東西就拉肚子,手腳冰冷。我認為是脾胃虛寒,先用人參理中丸,後來用六君子湯就治好了。

一個小孩子,經常消化不良,多次服用攻伐消導的藥物,導致脾胃非常虛弱,患上吐瀉慢脾風而死。(我在其他病例中也見過這種情況。)

治療小兒發熱感冒,流清鼻涕,或咳嗽咳痰。輕微的先不要用藥,等一两天大多會自己好,嚴重的用一些平和的藥物。

藥方:橘紅、半夏(炮製)、桔梗、川芎(各五分),白茯苓、桑白皮(蜜炙,各七分),炙甘草、防風(各四分),薄荷、炒枯黃芩(各三分),白朮(一錢)

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水煎服。

我認為,如果之前的症狀是因為肌膚腠理不密,外邪入侵,鬱結在肺部引起的,應該用這個方子;如果脾胃氣虛,不能滋養肺金而導致疾病,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脾胃氣盛,肺氣壅滯,大腸不通,就用瀉黃散;如果心火上炎,灼傷肺金而導致咳嗽,就用六味丸。總之,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生病很久的,應該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再加入半夏、茯苓、桔梗;如果出現抽搐、咬牙等症狀,都是虛熱逼迫引起的,也應該用這個方子;如果痰多,可以少加一些抱龍丸。

如果風邪已經退了,但熱痰還沒消,只要健脾益氣,痰就會自行化解,病自然就好了;如果使用化痰利氣的藥物,反而會使中氣更虛,痰熱更甚。

一個小孩子,傷風咳嗽,發熱,服用解表藥後,更加喘促,出汗。我認為是肺脾氣虛,想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來補益。他不相信,就服用了二陳湯、桑白皮、杏仁、枳殼、桔梗等藥物,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又出現了抽搐、痰盛。我還是用之前的藥方,再加上鉤藤,就痊癒了。小孩子臟腑嬌嫩,氣血容易虛弱,所用的藥物即使平和,也會有偏勝之處,必須仔細觀察病邪的虛實、表裡,才能治療。(治療方法見傷風流涕條。)

治療小兒大便色澤像淘米水一樣發白,小便混濁或像米湯一樣清澈的,這是疳病。

藥方:白朮、薑水炒黃連、白茯苓、澤瀉、山楂、炒白芍藥(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三分)

用薑、水煎服。

我認為,如果之前的症狀是因為脾氣虛弱,又兼有濕熱,就應該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兼有腹瀉,就應該間隔服用白朮散。

治療疳積的丸藥,是小兒的重要藥物。

藥方:胡黃連、蘆薈、使君子、炒黃連(各五錢),炒神麴(一兩),阿魏、研細青黛(各二錢),少許研細麝香

以上藥物研成粉末,做成稀糊狀小丸子,如黍米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用清湯送服。

我認為之前的方子是治療肝脾疳積的藥物。無論是內部疳積,還是瘡瘍長在體表,都有效。疳,就是乾燥的意思。可能是因為喂養太早,或者貪吃肥甘厚味,或者因為峻猛的藥物損傷津液,虛火上炎,或者因為哺乳母親的飲食、起居、情緒、勞逸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口腔內長瘡,身體發熱,腮幫子嘴唇紅赤,或者咽喉乾燥想喝水,手掌心發熱,大便乾燥,盜汗,煩躁發熱,磨牙,驚悸。這是心經內外疳積,應該主要用安神丸。

如果鼻樑上長瘡,眼睛潰爛,身體消瘦,長瘡癬,或者耳朵前後、頸項、腋下、小腹部、內股、陰莖、陰囊腫脹潰爛,小便不調,搖頭,斜眼看東西,白膜遮蓋眼睛,怕光,怕太陽,肚子大、青筋暴露,口渴,下痢。這是肝經內外疳積,應該用地黃、蘆薈二丸。

如果頭髮稀疏,長瘡成串,人中、嘴唇紅赤潰爛,或者肚子大腳細,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口乾想吃土,大便稀溏酸臭,小便混濁,閉目昏睡,聞到木頭的聲音就厭惡。這是脾經內外疳積,應該用肥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