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1)

1. 擬定諸方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余以為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致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安。(余見各類。)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半夏(湯泡),酸棗仁(去殼炒),茯神(去心,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若溫暖之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愚按前症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火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麯、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用厚朴、神麯以消食。如有痰搐驚症,仍用本方調治。

如見肝經之症,加鉤藤鉤,方內赤芍藥易以白芍藥。(治驗見各症類。)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山楂,白芍藥(炒,各一錢),黃連(炒),枳實(麩炒),川芎,香附米(炒),升麻(各七分),乾葛(一錢二分),甘草,炙草(各三分)

上用薑、水煎服。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愚按前症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症。

儒者薛衡甫子,年七歲,身羸,發熱,面黃,皆以為內傷瘀血,欲下之。余謂乃脾臟受傷,投以六君子湯加煨姜,兩服,飲食頓進,數服,諸症全愈。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劑。余曰:此脾胃氣虛,故飲食不能克化也。法當調補為善,若數用克伐之劑,脾氣益傷,飲食愈停矣。已而腹內又結一塊,寒熱,潮熱,食少,作渴,大便不實。余用四君子湯,飲食漸增,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白話文:

擬定諸方

一個小孩,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發熱、臉紅、抽搐、嘔吐、呼吸急促、吐痰。我認為這是飲食傷脾導致發熱,肺氣虛弱造成的。於是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炒黑黃連、山梔各少許,一劑就見效。(我見過各種病例。)

治療小孩心血虛弱,睡覺時驚動不安,或者受驚嚇而引起的症狀,主要功效是清心安神、化痰。

處方:人參、半夏(泡過)、酸棗仁(去殼炒)、茯神(去心)、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五味子(研磨成粉)、炙甘草。

用水煎服,加入薑汁、竹瀝少許,再加一點牛黃效果更好。如果在溫暖的季節,心經火熱較盛,可以加入生地黃、山梔仁、麥門冬、淡竹葉。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受驚嚇導致停滯,必須先消食導滯,然後再治療驚嚇,驚嚇的藥方裡還要加入白朮、麥芽來調理脾胃。因為驚嚇會導致氣散,所以要收斂補氣;驚嚇還會導致痰液凝聚,所以要化解痰液。

我認為,如果之前的症狀是心血不足導致心神驚悸,就應該用這個方子;如果肝火過旺導致心神不安,就應該用導赤散;如果肝火與風熱互相搏結而致病,就應該用柴胡梔子散;如果肝火虛弱,肝火未旺盛而致病,就應該用六味丸;如果因為脾胃積滯生痰,導致驚動不安,就應該用四君子湯健脾,用神麴、半夏、麥芽化痰,用山梔、芍藥清熱;如果因為飲食停滯,肚子脹,或者嘔吐腹瀉,就應該用六君子湯健脾,用厚朴、神麴消食。如果出現痰、抽搐、驚嚇的症狀,還是要用這個方子來調理。

如果出現肝經的症狀,就加入鉤藤,方子裡的赤芍藥換成白芍藥。(治療驗證見各種症狀分類。)

治療小孩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要目的是調理脾胃和清瀉陽明之熱。

處方:白朮(炒)、山楂、白芍藥(炒)、炒黃連、枳實(麩炒)、川芎、香附米(炒)、升麻、乾葛、炙甘草。

用薑、水煎服。如果食積去除後,潮熱還沒消除,就減少山楂、枳實、香附、川芎的用量,加入人參、黃耆、陳皮,再增加白朮的用量。如果有痰,就加入半夏。

我認為,如果食積去除後熱度不退,就用五味異功散來補益胃氣;如果嘔吐、少食,就用四君子湯加藿香、半夏來安撫中氣;如果腹瀉、不進食,就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來升補脾氣;如果長期腹瀉不止,就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補陽氣;如果虛寒,就加入炮薑、木香,如果效果不好,就輔以四神丸來補益脾腎;如果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通暢,就用肥兒丸來消滅疳積。

如果不分脾胃虛實、有無食積,一概使用攻伐消導、寒涼清熱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的元氣,導致病情難以治療。

儒生薛衡甫的兒子,七歲,身體瘦弱,發熱,臉色發黃,大家都認為是內傷瘀血,想用瀉下藥。我認為是脾臟受損,就用六君子湯加煨薑,服用了兩劑,飲食馬上就增加了,服用了幾劑,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一個小孩,飲食停滯,服用消導藥物。我說:這是脾胃虛弱,所以飲食不能消化。應該調理補益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多次使用攻伐的藥物,脾胃氣會更加受損,飲食停滯會更加嚴重。後來,孩子的腹部又長了一個硬塊,出現寒熱、潮熱、少食、口渴、大便不實的症狀。我用四君子湯,飲食逐漸增多,又用補中益氣湯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