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暑病
(第一卷內備用治暑方,併入於此,以便觀覽。)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症,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症也。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暑熱發渴,脈虛,宜用人參白虎湯。人參一錢五分,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竹葉石膏湯亦好。石膏一兩,半夏二錢五分,甘草二錢,人參二錢,麥門冬五錢,入竹葉,水煎。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節作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澤瀉、青皮、五味各二分。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證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
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若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砂仁、草果、甘草、扁豆、乾薑、烏梅,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縮砂、蒼朮。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熟附子、甘草、乾薑、杏仁、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補氣,而以理脾為主,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已兼此意。其用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門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朮、神麯、陳皮、澤瀉、青皮,是治內補脾也。
白話文:
(以下內容是將古代中醫文獻中關於「暑病」的描述,翻譯成現代白話文。)
夏天,從夏至之後開始出現的發熱疾病,在中醫裡被稱為「暑」,這是因為夏天的熱氣(相火)在主導。人在夏天感受暑邪,通常是從口鼻進入身體,會傷害心包絡的經脈,導致脈搏虛弱,可能呈現浮大而散,或者弦細芤遲的狀態。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人體的氣,導致氣虛弱,常見的症狀包括出汗、煩躁不安甚至呼吸急促,或者安靜時卻話多,身體發熱且煩躁,心口疼痛,非常口渴想喝水,頭痛,自汗,身體疲倦沒力氣,氣短,有的還會出現便血、皮膚發黃、長斑等情況,嚴重的話,熱邪會導致肝火過旺而出現抽搐、昏迷不醒等症狀。治療暑病的方法,清心火、利小便效果最好。
暑邪會損傷人體的氣,所以補益真氣是治療的重點。另外,有些人會出現怕冷、四肢冰涼,嚴重的甚至會昏迷不醒,並伴隨上吐下瀉,痰多嘔吐,腹痛腹瀉等類似霍亂的症狀。這種情況不是單純的暑邪傷人,而是因為暑熱導致的相關疾病。雖然也是因為夏天暑熱而引起的,也歸類為暑病,但是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如果是行路的人或者農夫,在太陽底下勞動導致的暑病,是因為活動而得的,屬於陽性病症。這種情況通常會頭痛、身體發熱乾燥、怕熱,摸起來皮膚發燙,會感到非常口渴,大量出汗,沒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夏天炎熱,外感熱邪損傷了元氣。治療應該清暑益氣,可以使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材。
因為暑熱導致口渴、脈搏虛弱,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組成:人參1.5錢,知母2錢,石膏5錢,甘草2錢。竹葉石膏湯也很好用。組成:石膏1兩,半夏2.5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加入竹葉一起用水煎服。
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可以用於治療長夏(指夏季最後一段時間)濕熱天氣,人感受濕熱後出現的四肢困倦、精神萎靡、胸悶氣短、肢體關節疼痛,或者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煩躁、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次數頻繁、大便稀溏或者腹瀉、口渴、不想吃飯、自汗、身體沉重等症狀。組成:黃耆、升麻、蒼朮各1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各5分,炙甘草、黃柏、麥門冬、當歸各3分,葛根、澤瀉、青皮、五味子各2分。
如果在暑熱天氣,本來沒有疾病的人,因為避暑納涼,在陰涼的屋子、涼臺、冷館或者用大風扇吹風而導致的疾病,屬於靜而得之,是陰性病症。這種情況通常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肢體關節疼痛並且煩躁、皮膚發熱,但是不出汗。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體內陽氣的正常運行,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可以使用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等藥材。如果既受了寒邪,又吃冰水、生冷的瓜果等,可以在上述藥方的基礎上加入乾薑、縮砂、神麯等。
這不是單純的治療暑熱,而是治療因為暑熱導致的相關疾病。如果沒有受寒,只是因為吃了冰水冷物,導致腹痛腹瀉,或者上吐下瀉,應該使用縮脾飲(砂仁、草果、甘草、扁豆、乾薑、烏梅)或者理中湯加神麯、麥芽、縮砂、蒼朮。這些藥方主要是針對內部,溫中健脾、幫助消化。
如果出現上吐下瀉,脈搏沉細微弱的,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可以使用附子大順散(熟附子、甘草、乾薑、杏仁、桂枝)或者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夏天很多人會吃冷飲或者喝過多的茶水,導致脾胃受傷,出現上吐下瀉類似霍亂的症狀。所以,治療暑病的藥方,多使用溫脾健胃、幫助消化、祛濕利小便的藥物。醫生應該了解這些治療思路。
如果既感受了暑熱,又吃了生冷食物,導致體表熱,體內寒,應該先治療內部,溫中健脾、幫助消化,再治療體表,清暑益氣,並且以調理脾胃為重點,綜合參考前面提到的陰陽兩種情況來用藥。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已經包含了這些思路。其中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門冬、當歸、五味子、黃柏、葛根,是用來清暑補氣的;蒼朮、神麯、陳皮、澤瀉、青皮,是用來調理內部的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