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或問東垣丹溪治病之法
或問:今人有言,東垣之法宜用於北,丹溪之法可行於南,如何?曰:東垣北醫也,羅謙甫傳其法,以聞於江浙;丹溪南醫也,劉宗厚世其學,以鳴於陝西。果如人言,則《本草》、《內經》皆神農皇帝、岐伯之說,亦止宜施於北方耶?夫五方所生異病,及治之異宜,《內經》異法方宜論、五常政大論已詳言之矣。
又如北方多寒,南方多熱,江湖多濕,嶺南多瘴,謂其得此氣多,故亦多生此病,非謂北病無熱、南病無寒也。至於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則五方皆同,豈有南北之異耶?但人之臟腑,火各居二,天之六氣,熱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熱多而寒少,觀《內經》至真要大論病機一篇可見。
又濕熱相火致病甚多,自太僕註文湮沒,以致《局方》偏用濕熱之藥,故丹溪出而闡《內經》之旨,辨《局方》之偏論濕熱相火之病,以補前人之未備耳!後人不識,見其多用芩、連、梔、柏等苦寒之藥,遂以為宜於南,淺矣哉!
愚按前論內云火症固多,但虛實不同,治法亦異,故王太僕先生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不時而動,是無火也。大抵病熱,作渴飲冷,便秘,此症屬實,為熱故也。或惡寒發熱,引衣蜷臥,或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屬真寒;或躁擾狂越,欲入水中,不欲近衣,此症屬虛:外假熱而內真寒也。故虛勞發熱之症,治以寒藥而不愈者,為此故也。
由此觀之,則熱症常少,而寒症常多矣。故無火者,當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用六味丸,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然其所以致疾者,皆由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縱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歸經,以致見症難名。雖宜常補其陰以制其火,然而二尺各有陰陽,水火互相生化,當於二臟中各分陰陽虛實,求其所屬而平之。
若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者,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設使概服黃柏、知母沉陰瀉火之藥,反戕脾胃,多致不起。(詳見《玉機微義》。治驗見內科方。
)
白話文:
有人問道:現在有人說,李東垣的醫法適合在北方使用,朱丹溪的醫法可以在南方施行,這種說法如何評價呢?我回答說:李東垣是北方的醫生,他的醫法由羅謙甫傳播,在江浙一帶廣為人知;朱丹溪是南方的醫生,他的學問由劉宗厚繼承,在陝西一帶享有盛譽。如果像人們所說的那樣,那麼《本草》和《內經》作為神農皇帝和岐伯的理論,也僅僅適合在北方使用嗎?事實上,《內經》中的《異法方宜論》和《五常政大論》已經詳細地討論了五方地區因地域環境不同而導致的疾病種類和治療方法的差異。
再比如,北方較為寒冷,南方則炎熱,江湖地區濕度較高,嶺南地區則多有瘴氣,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氣候特點,所以當地的疾病也多與之相關,但這並不代表北方沒有熱病,南方就沒有寒病。對於治療寒病用熱法,治療熱病用寒法,這在五方都是通用的原則,怎麼會有南北之別呢?人的臟腑中,火氣佔據二分之一,天上的六氣中,熱氣更是佔據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天下的疾病,熱病遠比寒病來得多,這一點,從《內經》的《至真要大論》中關於病機的描述就可以看出。
濕熱和相火導致的疾病非常多,自從王太僕的註解遺失,導致《局方》過度使用治療濕熱的藥物,因此,朱丹溪出面闡述《內經》的宗旨,批駁《局方》的片面之處,特別強調濕熱和相火的病癥,以彌補前人的不足。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看到他大量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苦寒藥物,就認為他的醫法適合在南方使用,這實在是太淺薄了!
我認為,前面討論中提到的火症雖然很多,但是虛實不同,治療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王太僕先生說過:極度的寒冷,卻不能感到暖和,這是因為體內缺乏火氣;極度的熱病,卻不能感到涼爽,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水氣。白天出現的症狀,夜晚消失,夜晚出現的症狀,白天停止,或者不定時地出現症狀,這也是因為體內缺乏火氣。大體上來說,熱病會導致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這屬於實熱症。或者出現怕冷、發熱,蜷縮著穿很多衣服,或者四肢冰冷,大便稀軟,這屬於真正的寒症;或者出現煩躁、狂躁,想要跳進水裡,不想穿衣服,這屬於虛熱症,外表看似熱症,實際上是體內真正的寒症。因此,對於虛勞導致的發熱症狀,如果使用寒藥治療而無法痊癒,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由此可見,熱症其實並不常見,而寒症卻非常普遍。對於體內缺乏火氣的情況,應該使用八味丸,以增強體內的火氣,消除陰氣的影響;對於體內缺乏水氣的情況,則應使用六味丸,以增強體內的水氣,抑制陽氣的過剩。然而,導致疾病的根源,往往是因為氣血正在旺盛成長階段,卻因勞累或情緒波動而受到損耗,或者是在精血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候,過度放縱自己的慾望,導致根本不穩固,火氣無法回到正常的通道,從而導致一些難以命名的症狀。雖然應該經常補充陰氣以抑制火氣,但人體的二尺脈象中都有陰陽之分,水火相互生化,應該根據臟器的不同,區分陰陽虛實,然後對症下藥,使其達到平衡。
如果左尺脈象虛弱且細數,這是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使用六味丸;如果右尺脈象遲緩柔軟,或者沉細且數到幾乎消失,這是命門的相火不足,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雙尺脈象都微弱,這是陰陽都虛弱,可以使用十補丸。這些都是滋養其化生的源頭。如果一味地服用黃柏、知母等沉陰瀉火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脾胃,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無法挽救。(詳情請參閱《玉機微義》。治療效果可見內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