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附方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香連丸,治痢疾赤白,並水瀉、暑瀉神效。
黃連(淨,二十兩),吳茱萸(去枝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熟水拌和,入瓷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
芍藥湯,治邪熱內結,便血後重,或氣不和,裡急後重。用此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炒,一兩),當歸,黃連(炒,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肉桂(二錢五分),黃芩(炒,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
大承氣湯,治表裡俱實,大便秘結,煩渴,譫妄,脾胃怫鬱,留飲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液,大渴不能飲,強飲不能消,脈沉實而有力者。
大黃(炒),芒硝(各五錢),厚朴(薑製,一兩),枳實(麩炒)
上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停滯,腹內作痛,或發熱,狂,大便秘結等症。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桂枝,芒硝(各一錢),大黃(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煎,空心服。
花蕊石散,治瘀血停積腹中作痛,或溢口鼻,打撲傷損,瘀血內結,大便不通等症。
花蕊石(一斤),硫黃(四兩)
上和勻,用紙泥封固瓦罐,入藥仍封固,陰乾。如急用,以焙籠內炙乾,煅赤,去火,次日取出,細研。每服一錢,童便、熱酒下。
清燥湯,治元氣虛弱,濕熱乘之,肢體痠軟,或頭目眩暈,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自汗盜汗,胸滿氣促,小便赤少,大便不調等症。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炒,九粒),黃連(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五分),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三分),神麯(炒),豬苓,柴胡,甘草(炙,各二分),黃柏(酒製,一分)
上水煎服。
五苓散,治下部濕熱,小便赤少,或淋漓作痛。
白朮,豬苓(各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水煎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金有熱,不能生腎水,而小便不利等症。
黃芩(一錢),山梔(二錢)
上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煩躁作渴,小便赤濁淋瀝,或陰虛火盛,口苦,咽乾,煩渴,微熱者。
黃芩(炒),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炒),柴胡,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益志湯,治腎經虧損,遺精,白濁,四肢煩倦,時發蒸熱等症。
鹿茸(去毛酥炙),巴戟(去心),枸杞子,熟地黃,蓯蓉(酒浸),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山茱萸,白芍藥,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鹽少許,同煎,空心服。
白話文:
[附方]
香連丸: 治療痢疾(赤白痢),以及水瀉、暑瀉,效果顯著。
將黃連(淨洗,20兩)和吳茱萸(除去枝梗,10兩)用熟水拌勻,放入瓷器中,置於熱湯中浸泡一天,再一起炒至黃連呈紫黃色,去除吳茱萸,研磨成粉末。每4兩藥末加入木香粉末1兩,用淡醋和米湯和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20-30丸,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芍藥湯: 治療邪熱內結,便血並伴有裡急後重(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且便意頻數),或氣機不暢,導致裡急後重。服用此方,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裡急後重自除。
將炒過的芍藥(1兩)、當歸、炒過的黃連(各5錢)、檳榔、木香、炙甘草(各2錢)、肉桂(2錢5分)、炒過的黃芩(5錢)混合,每次服用5錢,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療表裡俱實(裡實是指內臟積滯,表實是指外感邪氣),大便秘結,煩渴,譫妄(神志不清),脾胃鬱結,水液停滯不散,胸腹脹滿疼痛難忍,嘔吐清水樣液體,口渴卻喝不下水,勉強喝水也無法消化,脈象沉實有力者。
將炒過的大黃、芒硝(各5錢)、薑製的厚朴(1兩)、麩炒的枳實一起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 治療瘀血停滯,腹痛,或伴有發熱、神志不清、大便秘結等症狀。
將桃仁(50粒,去除皮尖)、桂枝、芒硝(各1錢)、大黃(2錢)、甘草(1錢)水煎,空腹服用。
花蕊石散: 治療瘀血積聚腹中疼痛,或出血於口鼻,跌打損傷導致瘀血內結,大便不通等症狀。
將花蕊石(1斤)和硫黃(4兩)混合均勻,用紙泥封固在瓦罐中,陰乾。若急需使用,可放入焙籠中焙乾,煅燒至赤紅,去除餘火,次日取出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1錢,用童尿或熱酒送服。
清燥湯: 治療元氣虛弱,濕熱侵犯,導致肢體痠軟,頭暈目眩,食慾不振,口乾口渴,自汗盜汗,胸悶氣促,小便量少顏色深,大便不調等症狀。
將黃耆(1錢5分)、炒過的五味子(9粒)、黃連(2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5分)、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3分)、炒過的神麴、豬苓、柴胡、炙甘草(各2分)、酒製的黃柏(1分)水煎服。
五苓散: 治療下焦濕熱,小便量少顏色深,或尿頻尿痛。
將白朮、豬苓(各1錢)、茯苓、澤瀉(各1錢5分)、肉桂(3分)水煎服。
黃芩清肺飲: 治療肺熱不能滋養腎水,導致小便不利等症狀。
將黃芩(1錢)、山梔子(2錢)水煎服。小便不利者,可加鹽豉20粒。
清心蓮子飲: 治療氣分實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混濁,或陰虛火旺,口苦咽乾,煩渴,微熱等症狀。
將炒過的黃芩、麥門冬、地骨皮、炒過的車前子、柴胡、人參(各1錢)水煎服。
益志湯: 治療腎經虧損,遺精,白濁,四肢倦怠,時有潮熱等症狀。
將去毛酥炙的鹿茸、去心的巴戟天、枸杞子、熟地黃、酒浸的肉蓯蓉、酒浸的牛膝、炮製去皮臍的附子、未經火炙的桂心、山茱萸、白芍藥、炙甘草、防風(各等分)混合。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盞,姜5片,少許鹽同煎,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