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附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黃耆,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二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五分),當歸(二錢)
上薑、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梔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治脾肝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當歸,白朮,茯神,芍藥,甘草,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各七分)
上薑、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治腎虛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痛,腰腿痿軟等症,及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又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痰,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制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藥也。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蝕,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加減金匱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症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肉蓯蓉,遠志,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牛膝,杜仲(薑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二兩)
上各另為末,用棗肉百枚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十補丸,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制),桂心,茯苓,澤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鹽湯下。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
白話文:
[附方]
加味歸脾湯: 治療脾經血虛導致發熱等症。此方為基本方劑再加入牡丹皮、山梔子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 治療脾肝血虛導致發熱,或伴隨耳內、胸部、乳房、腹部脹滿,小便不利等症。
逍遙散: 基本方劑,與加味逍遙散相比,去除了山梔子和牡丹皮。
六味丸(地黃丸/腎氣丸): 治療腎虛導致口渴、小便不利或閉塞、氣鬱痰多、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耳聾、咽喉乾燥疼痛、牙齒疼痛、腰腿無力等症;以及腎虛導致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聲音嘶啞、水腫等症。此方是治療腎陰虛弱、津液不能下降、痰濁阻塞、咳嗽逆氣、尿失禁、精氣虧損的良方,能滋補腎氣、滋陰降火、利水消腫,使臟腑功能正常運作,脾土強健。
八味丸: 治療命門火衰,導致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大便乾燥,或下焦虛寒,腹部疼痛,夜尿頻多等症。
加減八味丸: 治療腎水不足,虛火上升,導致發熱口渴、口腔潰瘍、牙齦潰爛、咽喉疼痛,或形體消瘦、盜汗、發熱,五臟俱損等症。此方在六味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五味子。
加減金匱腎氣丸: 治療脾腎虛弱,腰部沉重,腿部水腫,小便不利,或腹部脹滿,四肢水腫,或喘息痰多,甚至已成蠱症。此方對因脾胃虛弱,治療失當導致元氣受損而出現的各種併發症療效顯著。
還少丹: 治療脾腎虛寒,食慾不振,發熱,盜汗,遺精,白濁;以及治療真氣虧損,身體瘦弱等症。
十補丸: 治療腎臟虛寒,面色晦暗,足部冰冷,耳聾,膝蓋無力,小便不利等症。
當歸補血湯: 治療氣血損傷,或因服用峻烈藥物導致氣血兩虛,身體發熱,口渴,眼睛紅腫,面部潮紅,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無力等症。此症多見於勞累過度,飲食不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