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暑病

(第一卷內備用治暑方,併入於此,以便觀覽。)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症,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

白話文:

夏至過後,因炎熱導致的病症稱為暑病,暑病是由於心火旺盛所致。夏季人們容易受到暑氣的影響,暑氣從口鼻進入,損傷心包絡的經脈,導致脈象虛弱,或浮大散漫,或弦細虛弱而遲緩。這是因為暑氣傷及氣血,導致氣血虛弱,脈象也就虛弱。暑病的症狀包括:出汗、煩躁喘息、靜止時卻多言、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心痛、口渴難忍、頭痛、自汗、倦怠乏力、甚至可能出現出血、皮膚發黃、長斑,嚴重者甚至會因為心火過旺而影響脾胃,導致抽搐、昏迷。治療暑病的方法,主要是清心瀉火,利尿排毒。

暑氣傷及氣血,補益真氣是最重要的。有些人還會出現惡寒、四肢冰冷、甚至神志不清、嘔吐腹瀉、痰滯嘔逆、腹痛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並不是直接由暑氣引起的,而是由於身體虛弱,在暑氣的影響下導致的。由於這些病症是因暑氣而起,所以也被稱為暑病,但治療方法與一般的暑病不同。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症也。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暑熱發渴,脈虛,宜用人參白虎湯。人參一錢五分,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竹葉石膏湯亦好。石膏一兩,半夏二錢五分,甘草二錢,人參二錢,麥門冬五錢,入竹葉,水煎。

白話文:

如果是在中午時分,勞動的工人或農夫中暑了,這是由於活動過度導致的陽氣外泄,屬於陽症。患者通常會感到頭疼、發熱、怕熱,摸起來皮膚很熱,非常口渴,想要喝水,並且容易出汗、乏力,這是因為天氣炎熱損傷了人體的元氣。應該採取清暑益氣的治療方法,可以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材。

如果中暑後感到口渴,脈象虛弱,可以服用人參白虎湯。配方為人參1.5錢、知母2錢、石膏5錢、甘草2錢。竹葉石膏湯也適用,配方為石膏1兩、半夏2.5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加入竹葉,用水煎服。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節作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澤瀉、青皮、五味各二分。

白話文:

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長夏濕熱侵襲人體,讓人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濟,胸悶氣短,關節疼痛,或氣喘吁吁,身體發熱煩躁,心口發悶,小便顏色黃且頻繁,大便稀軟且頻發,甚至腹瀉,口渴,食慾不振,自汗,體重下降。藥方包含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麴、陳皮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澤瀉、青皮、五味各二分。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證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

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若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砂仁、草果、甘草、扁豆、乾薑、烏梅,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縮砂、蒼朮。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白話文:

夏天天氣炎熱,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為避暑而待在陰涼的地方,例如深宅大院、涼亭、冷房,或是使用大扇和風車,這樣雖然涼快,但卻容易導致陰寒之氣入侵,出現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四肢疼痛、心煩意亂、皮膚發熱但沒有汗等症狀。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陽氣的運作,所以需要用辛溫的藥物來驅寒解表,像是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等等。如果除了受寒之外,還吃冰水、生冷瓜果等寒涼食物,則需要在上述藥方中加入乾薑、縮砂、神麴等藥物。

以上這些藥方並非直接治療暑熱,而是治療因暑熱引發的疾病。如果沒有受寒,只是因為吃了冰水冷食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則可以使用縮脾飲、砂仁、草果、甘草、扁豆、乾薑、烏梅等藥物,或是在理中湯中加入神麴、麥芽、縮砂、蒼朮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溫中消食,專門治療內傷寒涼。

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熟附子、甘草、乾薑、杏仁、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補氣,而以理脾為主,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已兼此意。其用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門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朮、神麯、陳皮、澤瀉、青皮,是治內補脾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脈象沉細微弱的,就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可以使用附子大順散:熟附子、甘草、乾薑、杏仁、桂皮,或附子理中湯加入芍藥。

夏天容易因為吃太多冷食和喝太多茶水而損傷脾胃,導致嘔吐腹瀉、霍亂。因此治療暑熱的藥物大多用溫脾消食、利濕化水的方劑。醫生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既受暑熱又傷及生冷,外熱內寒,就要先治裡,溫中消食,再治外,清暑補氣,以調理脾胃為主要目標,在陰陽二條中互相兼顧。東垣清暑益氣湯已經兼顧了這個道理。方中黃芪、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冬、當歸、五味子、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的;蒼朮、神麴、陳皮、澤瀉、青皮,是治裡補脾的。

愚按前症又當分別中暑中暍、脈虛脈沉、無汗有汗、發熱不熱、作渴不渴、或瀉不瀉、飲寒飲熱,辨其陰陽虛實,不可泛投寒涼之劑。蓋為夏月伏陰在內,古人用附子大順散之類溫補陽氣,厥有旨哉!何今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體倦,發熱作渴,或吐瀉,腹痛,頭痛諸症,反服香薷飲,復傷元氣,無不招引暑症,以致不起。

至若清暑益氣湯內用豬苓、澤瀉之類,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方可用之,否則虧損其陰,而傷其目矣。用當審察!

儀部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足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余曰:此陰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仍服,至四劑而愈。

白話文:

古人認為夏天雖然炎熱,但人體內仍有伏藏的陰氣,因此遇到中暑等症狀,不能一味使用寒涼藥物。夏天容易出現食少、體倦、發熱、口渴、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等症狀,如果體虛者誤服清暑解熱的藥物,反而會傷元氣,加重病情。

清暑益氣湯中含有豬苓、澤瀉等利水滲濕的藥材,只有在確診為濕熱壅滯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否則會損傷陰氣,導致眼睛受損。

儀部李北川在夏天患了腹痛、嘔吐、腹瀉,手腳摸起來是熱的,按下去卻是涼的,脈象浮大,但用力按壓則變細微。我診斷他屬於陰寒症,立即用附子理中湯治療,連續服用四劑後就痊癒了。

注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黃柏(炒)、白芍藥。挾痰者,加半夏、陳皮。

愚按丹溪先生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太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保養金、水二臟。經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何病之可言哉?

白話文:

夏季的疾病多屬陰虛元氣不足,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去除柴胡和升麻,加入炒黃柏和白芍。如果伴隨痰症,則需加半夏和陳皮。

我認為丹溪先生所言甚是:天地依五行相生相剋,以致四季更替,人體五臟六腑亦隨之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正值火氣最盛,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氣最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且腎水常依靠肺金作為其母,以補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且飲食清淡,以保養金、水二臟。經書云:“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是火氣潛藏之時,必須養護其本源的真氣,作為來年春生之本。若於此時縱慾傷身,等到春天陽氣上升之際,根基虛弱,又何談無病呢?

文選姚海山,仲夏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倦怠,兩手麻木。余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若夏月傷暑,發熱,汗大泄,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服後方: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黃連(炒),甘草(炙,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有熱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勞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因元氣素虛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傷元氣者,清暑益氣湯;勞傷元氣者,補中益氣湯;元氣素虛而自汗者,十全大補湯。如兼盜汗,佐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前云大汗,無力,脈虛細遲,屬陽氣虛弱,納黃柏、知母恐復損陽氣,芍藥、茯苓恐導損陰氣也。治者審之!

白話文:

姚海山在仲夏時節頭疼發熱,呼吸急促,身體乏力,雙手麻木。我診斷為熱傷元氣,立即用人參益氣湯治癒,之後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門冬、五味子治療,最終痊癒。

如果夏天中暑,發熱,出汗很多,體力不足,脈搏虛弱細小而且緩慢,這是暑傷元氣,可以用以下方劑治療: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黃連(炒)、甘草(炙,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將藥材加薑,用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

我認為,前述症狀中,有熱傷元氣而汗出的,有勞傷元氣而汗出的,還有因元氣本就虛弱,肌膚腠理不密而汗出的。治療方法應分別對應:暑傷元氣者,用清暑益氣湯;勞傷元氣者,用補中益氣湯;元氣虛弱而自汗者,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還伴有盜汗,可以服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前面提到的大汗、無力、脈搏虛弱細小遲緩,屬於陽氣虛弱,加入黃柏、知母恐會損傷陽氣,而芍藥、茯苓可能會損傷陰氣。因此,治療者應當審慎考慮!

若夏秋暑熱,因過用冷物茶水傷其內,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致惡寒發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泄瀉,此內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乾薑(炒紫色),厚朴(姜水炒),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不進,宜用六君子。《保命集》云: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湯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四君子加白芍藥、良薑。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天氣炎熱,如果過度食用冰冷食物和茶水傷了內部,又過度吹涼風傷了外部,就會導致惡寒發熱、胸部悶脹、食慾不振,甚至嘔吐腹瀉,這就是內外俱傷的寒症。

可以用人參、乾薑(炒成紫色)、厚朴(用薑水炒)、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這些藥材,加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

如果上述藥方效果不佳,可以改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內外已經緩解,但寒熱未退,或食慾不振,可以用六君子湯。

《保命集》中記載,霍亂屬於陽明症,應使用和中、平胃、建中湯類的藥物,或者四君子湯。脈象浮、自汗,可以加桂枝於四君子湯;脈象浮、無汗,可以加麻黃於四君子湯。吐瀉伴隨肌肉抽筋、脅肋疼痛、脈象弦緊,這是木剋土的表現,可以用平胃散加木瓜,或者建中湯加柴胡、木瓜。吐瀉伴隨腹痛、身體沉重、脈象沉細,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良薑。

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加薑、附、厚朴;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煅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麵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陰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子理中湯一鍾頓安。(凡方內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惡鐵故也。余方仿此。)

白話文:

嘔吐腹瀉,四肢僵硬,脈象沉而慢,屬於少陰症,可以用四君湯加上生薑、附子、厚朴;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脈象微弱而緩慢,屬於厥陰症,可以用建中湯加上當歸、附子。嘔吐腹瀉,伴隨頭痛發熱,熱症明顯且想喝水,可用五苓散;寒症明顯且不想喝水,用理中丸治療。元戎說:太陰症霍亂者,用理中湯加上橘紅;下腹部疼痛,手腳冰冷,用理中湯加上熟附子;嘔吐腹瀉後抽筋者,用理中湯加上火煅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季進入房內以及食用冰涼水果麵食,而患腹痛。我說:這是陰寒症,需緊急使用附子理中湯來回陽。他不相信,另用二陳湯、枳實、黃連香薷飲等藥物而亡。

進士劉華甫,夏季食用生冷果品,患有同樣的症狀,我用附子理中湯一碗,馬上就痊癒了。(凡是藥方中使用木瓜者,都要用砂器煎煮,因為木瓜忌鐵。我的藥方也仿效此法。)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服之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白茯苓(各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人參益氣湯亦可用。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於補氣。

黃耆(一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甘草(炙,七分)

白話文:

夏天外出時,可以常喝這種湯,補氣、清熱解暑,避免中暑、霍亂、腹瀉、痢疾等症狀。

湯方: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研碎),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白茯苓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甘草(炙,五分)。

將藥材加薑,水煎,飯前溫熱服用。

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去掉柴胡、升麻,加麥門冬、五味子,或少加炒黑黃柏。也可以服用人參益氣湯。

如果勞累過度,用力過多,可以連續服用此湯兩三劑,防止內傷發熱。此湯方以補氣為主。

另一方:黃耆一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薑、棗、水煎,食前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瞶,濟無窮之夭枉。納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若因暑熱傷氣,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參益氣湯,後用補中益氣湯。

若人過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即服後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杵),當歸(一錢,酒洗),麥門冬(去心,五分),白芍藥(炒,一錢),山梔子(炒,五分),茯神(去心,一錢),酸棗仁(炒,一錢),生地黃(酒洗,五分),甘草,陳皮,川芎(各五分)

白話文:

將生薑、紅棗放入水中煎煮,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勞累過度,可以加入熟附子四五分。

附子可以治療畏寒的症狀,對於平時就畏寒的人來說,特別適合使用。如果平時就喜歡吃寒涼食物的人,可以改用肉桂或炮姜代替。如果因暑熱傷氣,出現四肢無力、手足麻木等症狀,先用人參益氣湯,之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過度勞心勞神,導致精神損傷,出現頭暈目眩、心慌氣短等症狀,就應該服用以補血為主的藥方。

這個藥方包含人參、五味子、當歸、麥門冬、白芍藥、山梔子、茯神、酸棗仁、生地黃、甘草、陳皮、川芎等藥材。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麥門冬、芍藥、山梔、生地苦寒,恐復損脾氣。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亦可。若因飢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致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內傷,宜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飢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致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前面提到的症狀適合用這個方子,但不可服用過量。 麥門冬、芍藥、山梔、生地性質寒涼,過量服用恐傷脾氣。 如果原本脾胃虛弱又有熱症,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麥門冬、五味子。 如果因飢渴勞累,或因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氣上衝而喘,身體發熱煩躁,或是自汗,這是陽氣受損,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因飢飽勞累,或因錯誤的出汗導致肌肉發熱,口渴想喝水,眼睛發紅臉色泛紅,脈搏洪大有力,但按下去又像沒有脈搏,這是血虛煩躁,應該服用當歸補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