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
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治。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白話文:
脈象是氣血活動的先兆。氣血充盈旺盛,則脈象有力;氣血衰弱,則脈象微弱。氣血偏熱,則脈象跳動頻繁;氣血偏寒,則脈象跳動緩慢。氣血運行微弱,則脈象虛弱;氣血運行平穩,則脈象正常。
此外,身形高的人脈象較長;身形矮的人脈象較短。性情急躁的人脈象跳動急促;性情平和的人脈象跳動緩慢。左手脈象強健者,多為男性;右手脈象強健者,多為女性。
男性尺脈(手腕內側)通常較弱,女性尺脈通常較強。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反常情況,則為逆反。
2. 左右手配臟腑部位
左手寸口,心、小腸脈所出;左關肝、膽脈所出,左尺腎、膀胱脈所出。(命門與腎脈通。)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右關脾、胃脈所出;右尺三焦、心包絡脈所出。
白話文:
左手寸口處,代表心和小腸的循環;左關部位則是肝和膽的循環,而左尺部分則與腎和膀胱的循環相關聯(命門與腎脈相連通)。
右手寸口處,代表肺和大腸的循環;右關部位則是脾和胃的循環;右尺部分則是三焦和心包絡的循環。
3.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似,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
白話文:
心脈跳動明顯,脈搏散亂;肺脈浮於表面,脈搏澀滯且短促;肝脈有力,脈搏細長;脾脈平和,脈搏寬大;腎脈沉於內,脈搏軟弱滑利。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者為軟,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凡此五臟平脈,要須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此之謂也。
白話文:
腎經與骨骼相連,腎經的脈搏沿著骨骼流動。在診脈時,如果脈搏觸及到骨骼的位置時感覺沈澱,接下來如果脈搏力度較弱,則被稱為「軟脈」。反之,如果脈搏在抬起手指後仍能快速、流暢地來回跳動,則被稱為「滑脈」。
對於五臟的正常脈象,最重要的是長期觀察和理解,一旦遇到疾病脈象,自然就能明白其意義。經典中提到,首先需認識正常的脈象,然後才能辨識疾病的脈象。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4. 四時平脈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長夏四季脈遲緩。
5. 呼吸浮沉定五臟脈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腎、肝俱沉,牢而長者肝,濡而來實者腎;脾為中州,其脈在中。
白話文:
呼出之氣涉及心與肺,吸入之氣則關聯腎與肝,每一次呼吸的過程,脾臟接收並消化食物的味道,而這整個過程的脈搏節奏則位於體內之中。
心和肺的脈搏都呈浮現之態,若脈搏大且散開,則可能是心的情況;如果脈搏浮現但較短促且有阻滯感,則可能是肺的狀態。
腎和肝的脈搏則呈現沈穩之態,如果脈搏堅實且長久,可能是肝的情況;如果脈搏柔軟但來勢強烈,則可能是腎的狀態。
脾被比作體內的中樞,其脈搏的節奏則位於體內之中。
6. 因指下輕重以定五臟
即前所謂三菽、五菽之重也。
7. 三部所主(九候附)
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肚脅之中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至筋骨,候里及臟也。
白話文:
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
意思是「寸」代表陽氣,屬於身體的上部,掌管頭部、頸部一直到心胸部位。
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肚脅之中也; 意思是「關」代表陰陽交匯之處,屬於身體的中部,掌管肚臍、腹部、兩側肋骨之間的區域。
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 意思是「尺」代表陰氣,屬於身體的下部,掌管腰部、腳踝、小腿、大腿部位。
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 意思是這三部分(寸、關、尺)中,每部分又分為浮、中、沉三個部位,三個部位相乘,共計九個部位。
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至筋骨,候里及臟也。 意思是:
- 浮 部位主要影響皮膚,可以觀察到表面的症狀和腑臟的狀況。
- 中 部位主要影響肌肉,可以觀察到胃氣的狀況。
- 沉 部位主要影響筋骨,可以觀察到內臟的狀況。
8. 持脈
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初輕按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後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脈五至,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斷之。
凡診脈須要先識時脈。胃脈與腑臟平脈,然後及於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謂中按得之脈和緩。腑臟平脈已見前章。凡人腑臟脈既平,胃脈和,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
凡診脈之際,人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三部之內,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凡病之見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白話文:
診脈的技巧,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呼吸,男左女右,先用中指找到關脈的位置,接著將食指和無名指並齊,放在中指的前後。首先輕輕按壓,感受脈象,接著中等力道按壓,再用重力道按壓,感受脈象變化。然後依序從寸關尺三部逐一探究。呼吸一次,脈搏應跳動四次,以脈搏跳動四次為標準,並根據呼吸的間隔時間來判斷,脈搏跳動五次,為正常脈象。如果脈象過快或過慢,則為病態脈象,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即可判斷病症所在。
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脈象。胃脈與臟腑的正常脈象相同,才能進一步判斷病態脈象。季節脈象指的是,春季三個月,六脈都偏弦,夏季三個月,六脈都偏洪,秋季三個月,六脈都偏浮,冬季三個月,六脈都偏沉。胃脈指的是中等力道按壓時,脈象和緩。臟腑的正常脈象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提過。一般來說,如果臟腑的脈象正常,胃脈和緩,並且符合季節脈象,就表示沒有病。反之,則表示有病。
診脈時,如果患者手臂較長,就將手指放得較遠,手臂較短,就將手指放得較近。三部脈象的大小、浮沉、遲數要一致,寸關尺三部陰陽要相符,男女左右的脈象要相應,四季的脈象要符合,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一部脈象中出現大小不一、偏遲偏疾、左右強弱相反、四季男女脈象不符的情況,就是病態脈象。病症出現在上部,就稱為上病,出現在下部,就稱為下病,出現在左側,就稱為左病,出現在右側,就稱為右病。
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以次推之。
凡取脈之道,理各不同;脈之形狀,又各非一。凡脈之來,必不單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數、沉而緊、沉而細之類,將何以別之?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也。浮、沉之脈,輕手、重手而取之也;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澀之脈,則察夫往來之形也。
浮為陽,輕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之類也;沉為陰,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細、牢、實,皆重手得之之類也。遲者一息脈二至,而緩、結、微、弱皆遲之類也。或曰滑類乎數,澀類乎遲,何也?然脈雖似,而理則殊也。彼遲、數之脈,以呼吸察其至數之疏數,此滑、澀之脈,則以往來密察其形狀也。
白話文:
脈搏不調,左邊代表病症在表層,屬陽性,主要影響四肢;右邊代表病症在內臟,屬陰性,主要影響腹部。以此類推。
診脈的方法各有不同,脈象也各不相同。脈搏來時,不會單純只有一種感覺,而是浮而弦、浮而數、沉而緊、沉而細等等,如何區分呢?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六種脈象:浮、沉、遲、數、滑、澀。浮脈和沉脈,用輕手或重手來觸摸;遲脈和數脈,用自己的呼吸節奏來判斷;滑脈和澀脈,則要觀察脈搏的來回流動形態。
浮脈屬陽,輕手就能摸到,包括芤、洪、散、大、長、濡、弦等脈象,都是輕手就能摸到的。沉脈屬陰,需要重手才能摸到,包括伏、石、短、細、牢、實等脈象,都是重手才能摸到的。遲脈一息脈搏跳動兩次,包括緩、結、微、弱等脈象,都屬於遲脈。有人說滑脈類似於數脈,澀脈類似於遲脈,為什麼呢?雖然脈象看起來相似,但道理卻不同。遲脈和數脈,是通過呼吸來判斷脈搏跳動的快慢,而滑脈和澀脈,則是通過觀察脈搏來回流動的形態來判斷。
數為熱,遲為寒,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所謂提綱不出乎六字者,蓋以其足以統夫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濕燥、臟腑氣血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也。人一身之變,不越乎此。
能於是六脈之中以求之,則疢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
白話文:
熱脈代表熱症狀,慢脈代表寒症狀,滑脈表示血量過多而氣量不足,澀脈則是表示氣量過多而血量不足。這六個脈象可以總括所有關於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濕燥、臟腑氣血的診斷,簡言之就是足夠概括所有疾病。
浮脈代表陽氣,表徵外在的症狀,如風邪或虛弱;沈脈代表陰氣,代表內在的症狀,如濕邪或實質問題;慢脈在臟腑中,代表寒性或冷性;快脈在臟腑之外,代表熱性或燥性,滑脈表示血液過多;澀脈則表示氣流受阻。
人的身體變化,不會超出這些脈象的範疇。
在這六種脈象中進行診斷,任何疾病都不會逃過我們的眼睛。
診脈的基本要點有三點:舉、按、尋。輕輕地沿著脈搏走動稱為舉,用力地去抓取脈搏稱為按,既不輕也不重地仔細探求脈搏稱為尋。初次診脈時,輕輕地探查,脈搏顯現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的,代表陽性、腑部,也就是心和肺的反應;重力得到脈搏,脈搏附著於肌肉之下,代表陰性、臟部,也就是肝和腎的反應;既不輕也不重,中間探取脈搏,脈搏應在血和肉之間,代表陰陽調和,脾和胃的反應。如果浮、中、沈等脈象未見,則需細心尋找。
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明脈須辨表裡、虛實四字。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於胃腑及臟者,皆屬於表也;里,陰也,臟也,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流於腑臟之間不能通泄,皆屬於里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實,由正氣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故虛者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
白話文:
脈象若隱若現,代表著陰陽氣息潛藏,三部脈皆是如此。
觀察脈象需了解上下、來去、至止六個關鍵字,若不了解這六個字,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 上者從尺部向上至寸口,陽氣由陰氣而生;下者從寸口向下至尺部,陰氣由陽氣而生。 來者從骨肉交界處向外至皮膚表面,氣息上升;去者從皮膚表面向內至骨肉交界處,氣息下降。 應曰至,息曰止。
要精通脈象,需辨別表裡、虛實四個關鍵字。 表,屬陽,為腑,六淫邪氣侵襲經絡,未入胃腑和臟器,皆屬表症;里,屬陰,為臟,七情鬱結於心腹,無法宣散,飲食五味傷損流於腑臟,無法通泄,皆屬里症;虛者,元氣不足,精神萎靡,體力衰弱;實者,邪氣旺盛,因正氣不足而被邪氣侵襲,並非元氣充盈,故虛者需補益正氣,實者需瀉去邪氣。
經曰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大法也。
凡脈之至,在筋肉之上,出於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行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臟也。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陽乘陰也。寸尺皆然。
白話文:
經書說,所謂邪氣旺盛就是實證,精氣被奪就是虛證。這是一條重要原則。
所有脈搏的運行,在肌肉表面、皮膚之間流動的是陽氣,屬於腑臟;在肌肉深處流動的是陰氣,屬於臟腑。如果脈搏短小,且只在皮膚表面觸摸得到,就是陰氣乘虛而入陽氣;如果脈搏洪大,且在肌肉深處觸摸得到,就是陽氣乘虛而入陰氣。寸關尺三部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