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1)
1. 化痰丸論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
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冀可效耳!今制一方於後。
天門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粉,橘紅(各一兩),桔梗,連翹,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各五錢),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栝蔞仁(取肉另研,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入薑汁少許,和藥杵極勻,丸小龍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爛,清湯細嚥之。或丸如黍米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
愚按前方味屬甘苦鹹寒之劑,雖能軟堅、開鬱、化痰、降火,而不無損胃之禍乎!若脾土太過,氣滯鬱熱而生痰者,用之得宜;若脾土不及,氣痞虛熱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滿吞酸、肚腹腫脹、小便不利而歿。治者審之!
一男子素不善調攝,唾痰,口乾,飲食不美。服化痰行氣之劑,胸滿腹膨,痰涎愈盛;服導痰理脾之劑,肚腹膨脹,二便不利;服分氣利水之劑,腹大脅痛,睡臥不得;服破血消導之劑,兩足皆腫,兩關脈浮大,不及於寸口。
余以脾土虛而生痰,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補中益氣湯煎送前丸,月餘諸症漸退,飲食漸進;再用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月餘乃能轉側,又兩月而能步履;卻服十全大補湯、還少丹,又半載而康。後稍失調理,其腹仍脹,隨服前藥即愈。
一武職,形體魁梧,素不圍爐,不喜熱食,行則喘促。自謂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伐之。診其脈洪數,重按全無。余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數服全止,遂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自西域,況方外人所制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由此觀之,恐不可概用也。
太倉陸中舍,以腎虛不能攝水,肚腹脹大,用此丸未數服而歿於京。今之專門治蠱者,即此方也。又名黑丸子,用之無不速亡。
機房蔡一,素不慎起居,患症同前,更加手足逆冷,惡寒飲食。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先回其陽,至數劑諸症漸愈。余因他往,或用峻厲之劑,下鮮血甚多,亦致不起。
白話文:
痰,這是一種病症名稱。人體內的氣血若是清澈順暢,那麼體內的津液就會流通,怎麼會產生痰呢?只有當氣血混濁且運行受阻,津液也就無法保持清澈,經過蒸騰聚集後就轉變成痰。痰的本質是水,源自腎臟;痰的活動與濕氣相關,由脾臟主管。古人在治療痰的通用方法是使用二陳湯,這是為了使脾臟更健康,減少濕氣,以治標的方法來處理。
然而,這種方式對於濕痰、寒痰、痰飲、痰涎的治療確實有效,但如果是因為火氣上衝,肺部氣血不淨,導致經常咳嗽,或是長年累積的老痰、鬱結成塊的痰,黏滯在喉間,吐出困難,這些痰都是由於火氣旺盛,影響上焦,肺部氣血受阻,因此原本應該隨著氣血上升的津液,在火氣的蒸騰下,凝結成混濁的痰,長期積累,根深蒂固,因此被稱為老痰、鬱痰,其根本原因是火氣過旺,疾病出現在心肺部位,咽喉之間,並非脾胃的濕痰、冷痰、痰飲、痰涎可以相比,因此,一般的藥物很難治癒,也不是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物能夠解決的。唯有解開鬱結,降低火氣,滋潤肺部,消除凝結的痰,緩慢地進行治療,或許才能見效。現有一個配方如下:
天門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粉、橘紅(各一兩)、桔梗、連翹、香附(搗碎,用淡鹽水浸泡炒熟,各五錢)、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栝蔞仁(取出果肉,另研,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少量薑汁和蜂蜜,充分攪拌均勻,製成小龍眼大小的丸藥,含服一丸使其溶解。或者嚼碎,用清水細細嚥下。也可以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用淡薑湯送服五十到六十丸。
我認為這個配方是甘苦鹹寒的藥物組合,雖然能軟化堅硬的痰塊,解開鬱結,化痰降火,但是可能會對胃部造成損傷!如果脾臟功能過強,氣滯鬱熱而產生痰,使用這種配方是適當的;但如果脾臟功能不足,氣虛鬱熱而產生痰,使用這種配方必然導致胃脹、吞酸、腹部腫脹、小便不通暢,甚至可能致命。醫生在治療時必須謹慎判斷!
有一個男子,平時不注重調養身體,經常吐痰,口乾舌燥,飲食無味。服用化痰順氣的藥物,結果胸悶腹脹,痰液反而更嚴重;服用導痰理脾的藥物,肚子脹大,排泄不順;服用分氣利水的藥物,腹部增大,脅痛,無法睡好覺;服用破血消導的藥物,雙腳都腫脹,手腕兩側的脈搏浮大,但不及寸口。
我認為他是因為脾臟虛弱而產生痰,早晨服用金匱加減腎氣丸,晚上服用補中益氣湯煎煮前一種藥丸,一個多月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飲食逐漸改善;再服用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一個多月後,他能夠翻身,再過兩個月就能走路;之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和還少丹,半年後完全康復。後來稍微失調,他的腹部再次脹大,只要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能痊癒。
有一個武官,身材魁梧,從不靠近火爐,不喜歡熱食,行走時呼吸急促。他自己認為是氣血充足,產生老痰,服用碑記丸進行攻擊性治療。診斷他的脈象洪大快速,但是用力按壓卻沒有反應。我認為他的命門火氣衰弱,脾肺虛寒,給他服用八味丸一次,痰喘稍微停止,多次服用後完全停止,他開始能夠靠近火源,喜歡熱食。碑記丸出自西域,那裡的人製造的藥物。經典上說,西域的水土堅韌,當地居民不穿衣服,只披毛毯,他們皮膚光澤,脂肪豐厚,所以邪氣無法傷害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疾病是由內而生,治療應該使用劇烈的藥物。由此看來,這種藥物恐怕不能普遍使用。
太倉的陸中舍,因為腎虛無法控制水分,腹部脹大,使用這種藥丸沒幾次就死在京師。現在專門治療蠱毒的人,就是使用這個配方。又被稱為黑丸子,使用它的人無不迅速死亡。
機房的蔡一,平時生活不規律,病情與前一個人相同,再加上手腳冰冷,怕冷,飲食無味。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一錢附子,先恢復他的陽氣,多次服用後各種症狀逐漸改善。我因為其他事情離開,有人使用劇烈的藥物,導致大量鮮血排出,最終無法挽救。
像這樣的老痰,喝酒的人常見。酒氣上升成為火氣,肺部和胃部都受到火氣影響,因此鬱結成痰。這個配方使用天麥冬、黃芩來降低肺火,海粉、芒硝用以軟化堅硬的痰塊,栝蔞仁滋潤肺部,清除痰液,香附米解開鬱結,降低氣血,連翹解開結塊,降低火氣,青黛降低鬱結的火氣,所以這裡都不使用辛辣的藥物。
我認為,如果飲食少,或者胸部不舒適,這是中氣虛弱的表現,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治療,中氣強健後,痰自然會消失;如果腎氣虧損,津液難以下降,產生混濁的痰,這是真正的臟器問題,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作為主要治療,腎氣強壯後,津液清澈,哪裏還會有痰呢!也有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無法運化而產生痰,也有因為劇烈的藥物使用過度,脾氣更虛弱,無法運化,津液凝結而產生痰。對於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脾胃為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