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2)
1. 化痰丸論
若此等老痰,飲酒之人多有之。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結而成。此方用天麥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軟堅也,栝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降鬱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愚按前症若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症,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白話文:
化痰丸論
如果遇到這種陳年老痰,多見於飲酒的人。酒氣上升化為火,肺和胃部都受到火邪的侵襲,因此鬱結而成痰。這個方子用天麥冬、黃芩來瀉肺火;海粉、芒硝用它們的鹹性來軟化堅硬的痰塊;栝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疏通鬱結,降逆氣;連翹疏散鬱結,降火;青黛清降鬱火。所以,這個方子都不用辛香溫燥的藥物。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患者之前出現食慾不振、思慮減少,或者胸膈不舒服等症狀,這是因為中氣虛弱,應該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治療。中氣強健了,痰自然就會被運化吸收;如果腎氣虧損,津液難以下降,濁氣敗壞而形成痰,這是臟腑的本質病症,應該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治療。腎氣強壯了,津液就能夠正常運化,哪還有痰呢!還有一些人,是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水濕而形成痰;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服用峻猛的藥物過度,導致脾氣更加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津液停滯而形成痰。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脾胃為主。
2. 備用要方(暑症)
若夏月傷暑,發熱,汗大泄,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服後方。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黃連(炒),甘草(炙,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東垣先生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煩熱無汗,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名曰中暍以大順散)熱藥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得之者,名曰勞役中熱,其病必苦頭痛,躁熱,惡熱,肌熱,大渴,汗泄,懶動,為天熱外傷肺氣,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若人元氣不足,用前藥不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若人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暍者,乃陰寒之症,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也。今患暑症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
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也,須審有是症而服,亦何患哉?若人元氣素虛,或犯勞過度而飲之者,適所以招暑患病也。(其暑熱傷元氣而類風症者,見第四卷首治驗。)
若夏秋暑熱,因過用冷物茶水傷其內,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致惡寒發熱,胸膈飽悶,或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泄瀉,此內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乾薑(炒紫色),厚朴(姜水炒),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未進,宜用六君子湯。《保命集》云: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或四君子湯輩。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子加白芍藥、良薑。
吐利而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子加薑、附、厚朴;吐利而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吐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煅石膏一兩。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子理中湯,一服頓安。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麵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陰寒之症也,須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白話文:
備用要方(暑症)
如果夏天中暑,出現發燒、大量出汗、全身無力、脈搏虛弱細微且跳動緩慢等症狀,這是暑氣損傷了元氣,應該服用以下藥方:
人參、蜜炙黃耆、去心的麥門冬、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炒過的黃連、炙甘草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將以上藥材加生薑、水煎煮,在飯前溫服。
我認為,李東垣先生說過:在炎熱的夏天,沒有生病的人,因為躲避暑熱,在涼爽的房屋裡納涼而得病的,叫做「中暑」,這種病通常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肢體疼痛、煩躁發熱、不出汗,這是因為被房屋內陰寒之氣所阻遏,可以看作是「中暍」,應該用大順散等溫熱藥來治療。如果是行路的人或農民在太陽下勞作而得病的,叫做「勞役中熱」,這種病通常會頭痛、煩躁發熱、怕熱、肌肉發熱、非常口渴、大量出汗、不愛動,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外在的暑熱傷害了肺氣,應該用蒼朮白虎湯等清涼藥來治療。如果人本身元氣不足,用前面的藥方沒有效果,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總的來說,夏天陽氣浮散於外,陰氣潛藏於內,如果人因為飲食勞累而內傷中氣,或是因為酷暑勞動而外傷陽氣,大多會患病,治療時應該以調補元氣為主,並輔以解暑的藥物。如果是中暍,屬於陰寒之症,治療時應該以補陽氣為主,少量輔以解暑的藥物。所以古代的醫家多用生薑、桂枝、附子之類的藥物,這是遵循《黃帝內經》「捨時從症」的良好法則。現在,有人患暑病而死亡,卻出現手腳指甲或肢體青紫黯淡的情況,這都是因為沒有仔細探究病因,不溫補身體內部,而隨意使用香薷飲等藥物所導致的錯誤。
香薷飲是發散陽氣、引導真陰的藥劑,必須仔細辨別症狀,確認是這種情況才能服用,這樣才能有效治療。如果人本身元氣虛弱,或者過度勞累,又飲用香薷飲,反而會招致暑病。 (關於暑熱損傷元氣而類似風症的情況,請參閱第四卷開頭的驗案。)
如果在夏秋暑熱季節,因為過度食用冰冷的食物或茶水而傷了內部,又過度貪涼風而傷了外部,導致怕冷發熱、胸膈悶脹、或者吃不下飯、或者兼有嘔吐、腹瀉等症狀,這是內外都受到寒冷的傷害。
人參、炒至紫色的乾薑、用薑水炒過的厚朴、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生薑、水煎煮,在飯前溫服。
我認為,如果之前的症狀沒有好轉,應該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內外寒邪已經解除,但寒熱還沒退,或吃不下飯,應該用六君子湯。《保命集》中說:霍亂屬於陽明經的疾病,應該用和中、平胃、建中、或者四君子湯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脈象浮、有自汗,用四君子湯加桂枝;如果脈象浮、無汗,用四君子湯加麻黃。如果嘔吐腹瀉、轉筋、脅下疼痛、脈象弦,這是木剋土的表現,用平胃散加木瓜,或者建中湯加柴胡、木瓜;如果嘔吐腹瀉、轉筋、腹痛、身體沉重、脈象沉細,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良薑。
如果嘔吐腹瀉,四肢拘攣,脈象沉緩,這是少陰症,用四君子湯加薑、附子、厚朴;如果嘔吐腹瀉,四肢厥冷,脈象微弱而緩慢,這是厥陰症,用建中湯加當歸、附子。如果嘔吐腹瀉、頭痛、身體發熱,並且很想喝水,用五苓散;如果怕冷、不想喝水,用理中丸。元戎說:太陰症的霍亂,用理中湯加橘紅;如果嘔吐腹瀉、腹痛、手腳冰冷,用理中湯加熟附子;如果嘔吐腹瀉後轉筋,用理中湯加煅燒過的石膏一兩。
進士劉華甫在夏天吃了生冷的水果後得了這種病。我用附子理中湯,一服藥就痊癒了。
上舍徐民則在夏天因為進房事以及吃了冰鎮水果麵食而腹痛。我說:這是陰寒的症狀,必須用附子理中湯來回陽。他不相信,另外用了二陳湯、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的藥物,結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