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風症

問:左手臂攣縮,不能伸舉,手指拳縮,肩背重墜,有似筋牽引作痛,伸縮間骨節處筋作痛,左足大指、中指常欲反張難屈,左手指掌時常作麻,指縫近掌處但覺有物夾於其間,左足底近前高突處如腫硬急脹,摸之無形,步履時只多如一氈墊者,語言短澀,拜起頭暈,口眼喎斜,舌根痰纏,胸膈痰礙,咽中有痰核,左肋下有痰核,不時打寒噤,嚏噴、呵欠便牽動手足之病,左耳、左面、左體使手或粗衣摸擦,則皮膚痛,左腮、左項、左脅肋皆時常木而急,如有物黏貼其上,左體或頭項或手足作癢,左眼時常淚流凝不幹,左口角似寬縱,左面上似蟲蟻遊行,被風吹襲,左鼻孔清涕出,即打嚏噴等症。

白話文:

病人左臂僵硬無法伸直,手指握拳,肩背沉重,感覺筋絡牽引作痛,伸縮時骨節處筋絡也痛。左腳大拇指、中指經常想要反張卻無法彎曲,左手指掌經常麻木,指縫靠近手掌處感覺有東西夾在裡面。左腳底靠近前方的隆起處好像腫脹硬硬的,摸起來卻沒有形狀,走路時感覺像踩在厚厚的毛毯上。說話聲音沙啞,彎腰起身頭暈,口眼歪斜,舌根有痰,胸膈有痰阻礙,咽喉有痰核,左肋下方也有痰核,經常打寒顫,打噴嚏、打哈欠就會牽動手腳的疼痛。左耳、左臉、左身體接觸手或粗糙的布料就會感到皮膚痛,左腮、左項、左脅肋經常感覺僵硬緊繃,好像有東西黏在上面,左身體、頭部、手腳都癢,左眼經常流眼淚,眼淚凝固不乾,左嘴角像是鬆弛,左臉上好像有蟲子在爬,被風吹就會從左鼻孔流出清鼻涕,並打噴嚏。

答: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脈者,血之隧道也。血隨氣行,周流無停。筋者,周布四肢,百節絡聯而束縛之。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緩而不急。脈皆起於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足名之,而筋則無處無之。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於感冒。人身之血行於脈絡,而外充於皮毛,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和,運動無礙。

若氣滯則血滯,氣逆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運行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於脾胃,水穀所乘,濁則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和絡脈貫穿全身,稱為脈。脈是血液流動的通道,血液隨著氣血運行,不斷循環流動。筋骨分布在四肢百節,相互連接並束縛著身體。肝臟屬木,需要血液滋養,才能保持柔順柔軟,不至於僵硬。脈絡起源於手足指尖,所以十二經脈都以手足命名,而筋骨則遍布全身。皮膚和毛髮屬於肺臟,主導著人體的外表,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人體血液在經脈中流動,並充盈於皮膚和毛髮,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所以全身協調,行動自如。

如果氣血運行受阻,則血液流動緩慢;氣逆則血逆;遇到熱邪則血液瘀濁;遇到寒邪則血液凝結;氣血衰弱則運行不暢,滲透不到位,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津液是血液的精華,流動在經脈之外,滋潤全身,就像天上的清露一樣。如果血液污濁,氣血運行受阻,津液就會凝聚成痰。痰是津液轉化的產物,就像天上的露水一樣。所以說痰遍布全身,無處不到,因為它是津液在周身流動的結果。津液源於脾胃,由水谷精華轉化而成,如果精華濁膩就會變成痰,所以痰生於脾土。

所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痠痛、不舉諸症,以血虛、死血、痰飲為言,是論其致病之根源。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力、勞心、房勞汗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此血病、痰病為本,而外邪為標。其病中於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臟腑。

故邪在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一物重貼於其上,或如蟲遊行,或洒洒寒慄,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虛則沉重痠痛;邪入血脈、經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於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所陳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白話文:

所以古代醫家在論述中風、偏枯、麻木、痠痛、陽痿等病症時,都將其歸因於血虛、瘀血、痰飲,這是探究疾病根源的說法。至於這些病症發作的原因,必定是受到了某種外邪的影響,可能是風、寒、濕、酒,或是七情,也可能是勞力、勞心、房事過度、汗出等,由於感受風寒濕氣,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血病、痰病是疾病的本源,而外邪則是誘發疾病的標誌。這些病症主要侵犯人體的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尚未深入臟腑。

當外邪停留在皮毛、肌肉時,患者會感覺麻木不仁,像是身上壓著重物,或有蟲子爬行,或寒顫,或腫脹,或自汗,遇到熱就會發癢,遇到寒冷則會痠痛沉重;當外邪侵入血脈、經絡時,患者會出現手足指掌、肩背腰膝僵硬不靈活,難以彎曲伸展,或疼痛遊走。上述這些症狀都是從皮毛到筋骨的病症。

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凝滯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某病屬某臟,而雜治之哉!若邪入臟腑,則為危病,而難於用藥,東垣書論之明矣。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愚按《難經》曰: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經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故諸方多言皆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或七情過度,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及其中也。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

白話文:

脈絡、筋絡、血氣津液流動的任何部位,只要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導致疾病。何必拘泥於哪種病屬於哪條經脈、哪個臟腑,而胡亂治療呢?如果邪氣入侵臟腑,就成了危重疾病,用藥也難以奏效,東垣先生的著作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經書上說:了解關鍵所在,一句话就能道尽;不了解關鍵,就會陷入無盡的糾纏。這就是這個道理。

我認為,《難經》說:邪氣在氣中,氣就會因此而紊亂;邪氣在血中,血就會因此而生病。經書上說:陽氣如同天地間的疾風。這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人體本身的氣生病了。所以很多方劑都說,疾病的根源在於氣體虛弱、營衛失調,或者七情過度,導致真氣耗散,腠理疏鬆,邪氣乘虛而入。而左半邊身體是肝腎所在,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竭,無法滋養筋骨,因此筋骨就會衰弱無力。河間先生說:風病往往是因為熱邪過盛。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樹木一枝津液不到,則此枝枯槁,被風所害。由此觀之,實因肝腎二經精血枯槁之所致也。前症云云,亦當察其形症,審其兼變而治之,尤不可泥執於風。經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指於風也。

其真中者,當辨其中臟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

白話文:

俗話說風是沒有根源的,只注重表面現象。醫書上說,汗出過多導致身體虛弱,就像樹枝沒有水分就會枯萎,被風吹襲一樣。因此,這類疾病的根本原因是肝腎二經精血枯竭。之前提到的症狀,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變化來治療,不能一味地歸咎於風。醫書上說,三陰三陽經絡受損導致的偏枯痿易,四肢無力,也不一定都是風引起的。

要辨別病症的本質,應該針對臟腑進行治療。眼睛模糊,是肝臟受損;舌頭不能說話,是心臟受損;嘴唇鬆弛、便秘,是脾臟受損;鼻子不通,是肺臟受損;耳朵聾,是腎臟受損。這五種病症都比較嚴重,難以治療。如果病症影響到血脈,沒有六經病症的表面表現,也沒有排泄阻礙,四肢不能動,嘴巴不能說話,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如果影響到腑臟,通常還會伴隨臟器受損。

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歪,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之症治也。

白話文:

如果左邊關脈浮而弦,臉色青白,左邊脅肋疼痛,筋脈拘緊,眼睛跳動,頭昏眼花,手腳不能收攏,坐著或蹲著都困難,這是膽經和肝經同時受影響,要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

如果左邊寸脈浮而洪,臉色發紅,出汗多,怕風,心神顛倒,說話口齒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小腸經和心經同時受影響,要用麻黃散之類的藥物。

如果右邊關脈浮而緩或浮而大,嘴唇和臉色發黃,出汗多,怕風,嘴巴歪斜,說話困難,身體沉重,懶惰嗜睡,皮膚麻木,皮肉跳動,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這是胃經和脾經同時受影響,要用防風散之類的藥物。

如果右邊寸脈浮而澀且短,一定會流清鼻涕,經常喘氣,胸口發悶,呼吸短促,容易出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大腸經和肺經同時受影響,要用五味子湯之類的藥物。

如果左邊尺脈浮而滑,臉色發黑,腰脊疼痛並連帶小腹疼痛,不能彎腰抬頭,兩耳發出虛響,骨節疼痛,腳無力,容易害怕,這是膀胱經和腎經同時受影響,要用獨活散之類的藥物。

以上所說的都是真中風的症狀治療方法。

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氣虛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別。如中於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這其中也有氣血虛弱的區別。氣虛而導致手足麻木的,右手足不靈活,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而導致手足麻木的,左手足不靈活,可以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都虛弱而導致手足麻木的,左右手足都不靈活,可以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這些症狀與中風相似,不可混淆。如果因為受寒而中風,例如冬月突然中寒,昏迷不醒,口不能言,四肢抽搐,怕冷,脈象浮緊,可以用麻黃、桂枝、理中湯等藥物;如果因為中暑而中風,例如夏月突然中暑,昏迷不醒,四肢無力,嘔吐腹瀉,呼吸急促,可以用十味香薷飲等藥物;如果因為濕氣而中風,丹溪先生認為濕氣會導致痰濁,痰濁會生熱,熱氣會生風,可以用清燥湯加竹瀝、薑汁等藥物。

因於火者,河間謂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不能運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於中風者也。

白話文:

在火熱的情況下,河間認為是因為情志過度激發,導致火勢旺盛而水力不足,熱氣鬱積,使患者突然失去意識。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六味丸、四君子湯和獨參湯等方劑。如果內傷是由於怒氣傷害肝臟,並引發陰火上揚的情況,則可使用小柴胡湯等方劑進行治療。如果是由於情緒過度激發導致氣厥,出現頭暈昏迷或者牙關緊閉的情況,可以使用蘇合香丸等方劑。過量飲食導致胃氣運行受阻,引起頭暈昏迷的情況,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進行治療。過度勞累導致元氣耗損,脾胃虛弱,無法承受風寒,導致頭暈昏迷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房事過度導致腎虛,氣血不能歸根,引起頭暈昏迷的情況,可以使用六味丸進行治療。這些情況都類似於中風的情況。

夫中風者,《內經》主於風,此真中風也。若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皆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症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治者審之!

卒中昏憒,口眼歪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以祛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耆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

白話文:

中風,古代醫書《內經》認為是風邪導致的,這纔是真正的中風。但是,河間學派認為中風是火邪所致,東垣學派認為是氣邪所致,丹溪學派認為是濕邪所致,這些都是因為火、氣、濕等邪氣入侵而導致的急病,雖然症狀類似中風,但並非真正的中風。治療時要仔細辨別!

中風後昏迷不醒,口眼歪斜,痰液湧上喉嚨,咽喉發出聲音,脈象沉細,這是因為真氣虛弱,被風邪入侵造成的。可以用三生飲一兩,再加上人參一兩,煎服即可清醒。如果出現遺尿、手抖、口張開、鼾睡等症狀,那就無藥可救了,即使使用之前的藥物也可能無效。三生飲可以疏通經絡,治療寒痰,有斬斷敵軍旗幟的功效,每次服用都需要加入適量的人參,以驅逐邪氣,補充真氣。否則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觀察古代醫家使用附子、人蔘等藥物的方劑,其道理可以從中瞭解。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頑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余曰:麻屬氣虛,誤服前藥,肝火熾盛,肝血乾涸,筋無所養,虛而攣耳!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熱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流清涕,寒噤,噴嚏,屬脾肺氣虛,反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風症。余以為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瘛瘲治之而愈。

舉人於尚之,素腎虛積勞,足痿不能步履,後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余謂腎氣虛寒,不能運及所發,用地黃飲子治之而愈。後不慎調攝而復作,或用補氣之類,發熱痰甚,誠似中風,用祛風化痰之類,小便秘澀,口舌乾燥,仍用前飲及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白話文:

大尹劉孟春,平時就有痰,雙臂麻木,雙眼流淚,服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後,痰反而加重,手臂疼痛無法伸直,手指都蜷縮起來。我說:麻木是氣虛引起的,誤服了之前的藥物,肝火旺盛,肝血枯竭,筋脈沒有滋養,所以才會虛弱而蜷縮!應該要補脾肺、滋腎水,這樣風自然消失、熱自然退去、痰自然清淨。於是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到三個月就痊癒了。

一位儒者,平時勤勞辛苦,怕風寒,鼻子流清鼻涕,寒戰、打噴嚏,這是脾肺氣虛造成的,反而服用祛風的藥物後,四肢麻痺疲倦,痰液自行流出,非常像風症。我認為風藥耗散元氣,陰火乘虛而入,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瘛瘲藥物治療,就治好了。

舉人於尚之,平時腎虛積勞,雙腳無力無法行走,舌頭發硬無法說話,面色黝黑。我說腎氣虛寒,不能運送氣血到發病的地方,就用地黃飲子治療,就治好了。後來不小心沒有調養好又復發了,有人用補氣類的藥物,結果發熱痰多,真的很像中風,就用祛風化痰類的藥物,結果小便不暢,口舌乾燥,仍然用之前的地黃飲子和加減八味丸逐漸康復,又用補中益氣湯就痊癒了。

一膏粱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語,神思昏憒,痰涎上湧。余謂河間云:夫喑屬腎經虛寒,其氣厥不至。《醫學綱目》云: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今失音,腎氣不能上接清陽之氣也。不信,仍用風藥,後齧舌,始信余言。先用地黃飲子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儀部袁補之,患前症,不信余言,數服祛痰之劑,後齧舌而歿。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強,語澀,痰壅,口眼歪斜,肢體不遂。余謂脾虛濕熱痰涎所致,用六君子、煨乾葛、山梔、神麯而愈。

外舅年六十餘,素善飲,兩臂作痛。余曰:此脾虛有濕也。不信,恪服祛風治痰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壅,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寬縱,痰涎流出,兩月後遍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始信。余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湧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升也;癢起白屑,脾氣不能營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半夏、茯苓,三十餘劑諸症悉愈;又用參朮膏而痊。

白話文:

一位生活奢靡、平日生活不規律的人,突然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精神混亂,有痰上湧。我引用河間的話說,啞巴是因為腎經虛寒,氣流受阻。《醫學綱目》指出,腎氣到達時會咬舌,太陽氣到達時會咬臉。現在他失去了聲音,是因為腎氣無法接觸到清涼的空氣。他不相信我的建議,仍然使用風藥,後來咬到了舌頭,才開始相信我。我首先使用了地黃飲子和六味地黃丸,他的病情就得到了恢復。

儀部袁補之,患上了相同的病症,他不相信我的建議,服用了一些去痰的藥物,後來咬到了舌頭,不幸去世。

一個體態肥胖、嗜酒的人,舌頭僵硬,說話困難,有痰堵塞,口眼歪斜,四肢不靈活。我認為這是脾虛、濕熱、痰液引起的,我使用了六君子、煨乾葛、山梔、神麯等藥物,他的病情就得到了恢復。

我的岳父六十多歲,平時喜歡喝酒,雙臂疼痛。我告訴他這是脾虛、有濕氣導致的。但他不相信,堅持服用去風、治痰的藥物,結果更加麻木,發熱,身體軟弱,有痰,腿膝疼痛,口緊閉,說話困難,頭暈,嘴角寬闊,痰液流出,兩個月後全身像有蟲在爬動,出現白色的皮屑,他終於相信了我的話。我告訴他,手臂麻木、身體軟弱是脾功能衰弱的表現;痰液不斷流出是脾無法控制的表現;口歪、說話困難是脾氣受損的表現;頭暈是脾氣不上升的表現;皮屑出現是脾氣無法養生的表現。我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上神麯、半夏、茯苓,三十多副藥物後,所有症狀都得到了恢復;之後又使用了參朮膏讓他完全康復。

一男子,元氣素弱,或頭目眩暈,或肢體倦熱,仲夏因勞役,飲食不時,兩手麻木,肢體倦怠。余以為暑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而愈。

一男子,卒中,口眼歪斜,言語不出,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此屬脾胃受症,故舌本強而不能言,用秦艽升麻湯治之稍愈,乃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治之而痊。

一婦人,懷抱鬱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藥順氣等藥,口眼歪斜,臂難伸舉,痰涎愈多,內熱晡熱,食少,體倦。余以鬱火傷脾,血燥生風,用加味歸脾湯加丹皮、山梔二十餘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用加味逍遙散十餘劑,痰熱少退,喉核少消;更用升陽益胃湯數劑,諸症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經血少而筋攣耳,用地黃丸而愈。

白話文:

一位男子,體質虛弱,經常頭昏眼花,手腳疲倦發熱,夏天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規律,導致雙手麻木,四肢無力。我判斷是暑熱傷了元氣,便用人參益氣湯治療,病症痊癒了。

一位男子突然中風,嘴巴歪斜,說不出話,怕風怕冷,四肢僵硬,脈象浮緊。我判斷是脾胃受損,所以舌頭僵硬不能說話,便用秦艽升麻湯治療,稍微好轉,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治療,最終痊癒。

一位婦女,心裡鬱悶,筋骨疼痛,喉嚨像卡著東西一樣,服用烏藥順氣等藥後,嘴巴歪斜,手臂抬不起來,痰液更多,內熱加重,食慾不振,身體疲乏。我判斷是鬱火傷脾,血燥生風,便用加味歸脾湯加丹皮、山梔子治療,身體逐漸恢復,食慾逐漸增進;又用加味逍遙散治療,痰熱減少,喉嚨裡的東西也消退;最後用升陽益胃湯治療,所有症狀逐漸好轉,只是手臂仍然抬不起來,這是因為肝經血少筋攣,我用地黃丸治療,最終痊癒。

一產婦,兩手麻木,服愈風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熱作渴,自汗盜汗。余謂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數劑,諸症悉退,又數劑而全愈,但內熱,用加味逍遙散而痊。

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抽掣,皆屬氣血虛,用十全大補湯而痊。

問:兩腿自膝以下,或時內熱,或骨中覺熱,或有一點痠痛熱者何?

答:此血熱也。但是風病,其血必熱;惟其血熱,故風寒之氣一襲之,則外寒束內熱而為痛。丹溪論痛風,謂血熱得寒,汙濁凝滯,所以作痛。遇夜痛甚,行於陰也;遇風雨陰寒痛甚,寒濕勝也。又風病必血燥,風木生火,故血熱而燥。

白話文:

一位產婦,雙手麻木,服用愈風丹和天麻丸後,全身都麻痺,精神倦怠,下午發熱口渴,自汗盜汗。我認為她是氣血雙虛,便用十全大補湯治療,服用了幾劑藥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又服用了幾劑藥後就完全康復了。只是還有些內熱,於是加味逍遙散治療,便痊癒了。

另一位產婦,筋絡攣縮、手臂無力、肌肉抽搐,都是氣血虛造成的,用十全大補湯治療就痊癒了。

問:兩條腿從膝蓋以下,有時感到內熱,有時骨頭裡也感覺發熱,或者有一點酸痛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是血熱。因為風病必血熱,由於血熱,所以當風寒之氣襲來時,外寒束縛著內熱就會引起疼痛。丹溪先生論述痛風時說,血熱遇寒,污濁凝滯就會產生疼痛。晚上疼痛加劇,是因為寒氣入陰;遇到風雨陰寒時疼痛加劇,是因為寒濕之氣佔了上風。此外,風病必血熱乾燥,風木生火,所以血熱而乾燥。

愚按前論最為切當。臨川陳先生云: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蓋肝藏血而主風,又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若肝火旺則肝血必虛,故凡風病多因肝經風火為患,當推五臟相勝相生,以益其血。經云:腎藏精而主骨,故腎虛者則骨中熱,或湧泉穴,或兩脛、兩足內熱,多患骨痿,以致不起,屬足三陰虧損之虛熱耳!滋其化源,庶可保其生也。

僉憲高如齋,兩腿逸則筋緩痿軟而無力,勞則作痛如針刺,脈洪數而有力。余曰:此腎肝陰虛火之象也,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知州韓廷儀,先患風症,用疏風、化痰、養血之藥而痊。其腿膝骨內發熱作痛,服十味固本丸、天麻丸益甚,兩尺脈數而無力。余以為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虛火內動而作,非風邪所致也。不信,又服羌活愈風丹之類,四肢痿軟,遍身麻木,痰涎上湧,神思不清。余曰:皆脾氣虧損,不能營養周身,又不能攝涎歸源。

白話文:

我認為前文論述十分精準。臨川陳先生說:「醫治風症要先醫治血,血行通暢,風自然消滅。」因為肝臟藏血,主導風氣,而肝氣屬陽屬火,肝血屬陰屬水。如果肝火旺盛,肝血就會虛弱,所以風病大多是由於肝經風火導致,應該根據五臟相生相剋的原理,滋養肝血。經書記載:「腎臟藏精,主導骨骼」,所以腎虛的人骨骼內部會發熱,或者湧泉穴、小腿、腳掌內側發熱,容易患上骨痿,導致站立不起,這是足三陰虧損導致的虛熱。滋養腎精,才能保全性命。

高如齋巡按大人,雙腿無力,筋脈鬆弛,軟弱無力,勞動時就疼痛如針刺,脈象洪數有力。我診斷認為這是腎肝陰虛火旺的表現,於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病情痊癒。

韓廷儀知州,之前患有風症,服用疏風、化痰、養血的藥物後痊癒。但是他的腿膝骨內部發熱疼痛,服用十味固本丸、天麻丸後病情加重,脈象數而無力。我認為這是腎水虛弱,無法滋養肝木,虛火內動而引起的,並非風寒所致。他不相信我的診斷,又服用羌活愈風丹等藥物,結果四肢軟弱無力,全身麻木,痰液上涌,神志不清。我診斷認為這是脾氣虧損,無法營養全身,也無法將痰液收納歸元。

先用六君子加芎、歸、木香數劑,壯其脾氣以攝涎歸源;又以八珍湯數劑,以助五臟生化之氣,以榮養周身,而諸證漸愈。乃朝以補中益氣湯培養脾肺,夕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如此三月餘而安。

一婦人,因怒患痰厥而蘇,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喎眼斜,痰氣上攻,兩腿骨熱,或骨中痠痛,服烏藥順氣散之類,諸症益甚,不時昏憒,更加內熱晡熱。余以為肝經血虛,內熱生風,前藥復耗肝血,虛火熾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梔子散,調養肝經氣血;數日後用八珍湯加鉤藤鉤散,諸症稍愈;又用加減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黃柏、知母黑色者數劑,諸證頓退;乃服八珍湯、柴胡梔子散,半載而痊。後勞役即有復作之意,服柴胡梔子散隨安。

白話文:

起初以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木香等藥物,加強脾胃功能,讓津液回歸正常;之後又服用八珍湯,補充五臟生化之氣,滋養全身,各種症狀逐漸好轉。接著每天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脾肺,晚上則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肝腎,如此持續三個月後便恢復健康。

一位婦女因生氣而患上痰厥,醒來後左手臂不能伸直,手指麻木,口歪眼斜,痰氣上涌,兩腿骨發熱,或是骨頭痠痛,服用烏藥順氣散等藥物後,症狀更加嚴重,時常昏迷,內熱更加嚴重。我認為是肝經血虛,內熱生風,之前的藥物又耗損肝血,虛火旺盛而加重病情。因此先以柴胡梔子散調養肝經氣血;數日後改用八珍湯加入鉤藤鉤散,症狀略有好轉;接著又服用加減八味丸,加入少許酒炒黃柏、知母黑色藥物數劑,症狀迅速消失;之後便服用八珍湯、柴胡梔子散,半年後痊癒。之後只要勞累就會有復發的跡象,服用柴胡梔子散後便可恢復正常。

問:有醫教以四物湯、二陳湯間服,後惑於南星、半夏不可輕服之言,二陳通不入口,專用四物,而痰藥亦少用,枳朮丸可專服否?

答:此少瘥耳。用血藥而無行痰、開經絡、達肌表之藥以佐之,血藥屬陰,性頗凝滯,焉能流通經絡、驅逐病邪以成功也!故古人以烏頭為半身不遂行經絡者此也。蓋風疾原於血虛血熱挾火與痰,經絡肌表之間病根在矣,後因感冒涼風寒氣,或因過飲助痰火,或因惱怒逆肝氣,遂成半身不遂之症。

世謂之風病,其病成於肌表皮毛筋骨經絡之間,未入五臟六腑,故治之亦兼在外,而不專於內。若只用四物湯,是專補內也。此病之痰亦在經絡,若只用枳朮丸,是亦專治內也。須補養其內以固本,攻治其外以去邪,斯為可耳!

白話文:

病人詢問,醫生曾開四物湯和二陳湯交替服用,但後來聽說南星、半夏不可輕易服用,所以不敢再吃二陳湯,只服用四物湯,痰藥也少用,問是否可以單獨服用枳朮丸?

醫生回答,這是虛損症狀。只用補血藥而沒有配合化痰、疏通經絡、達於肌表的藥物輔助,補血藥屬於陰性,性質偏於凝滯,怎麼可能流通經絡、驅除病邪而治癒呢?古人用烏頭來治療半身不遂,就是因為它能通經絡。半身不遂的病根在於血虛血熱挾火和痰凝,阻滯經絡和肌表之間。後來因為感冒受寒,或過度飲酒助長痰火,或因惱怒逆肝氣,就演變成半身不遂。

世人稱之為風病,因為這種病症發生在肌表皮毛筋骨經絡之間,尚未侵入五臟六腑,所以治療也應兼顧外治,而不是只注重內治。如果只用四物湯,就是專補內。而這個病症的痰也在經絡之中,如果只用枳朮丸,也是專治內。必須既要補養內部以固本,又要攻治外部以去邪,這樣才能治癒。

愚按前症若因腎虛陰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黃丸生腎水滋肝血;若因怒動肝火而血耗者,用四物加柴、梔、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經鬱結而血耗者,用歸脾、四物二湯以補脾氣、生肝血;若脾氣虛而痰滯者,用二陳加白朮、柴胡健脾氣以化痰;若因脾虛濕而風痰不利者,用二陳加南星、蒼朮、防風勝濕以化痰;脾經濕而為痰者,用二陳加白朮、防風;脾氣鬱而滯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半夏;腎經敗液而為痰者,用六味丸。

白話文:

如果之前的症狀是由於腎虛陰火導致肝燥,就應該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滋潤肝血;如果是因為生氣而導致肝火旺盛,血氣耗損,就應該用四物湯加入柴胡、梔子、丹皮、茯苓來清肝火、生肝血;如果是因為脾經鬱結導致血氣耗損,就應該用歸脾湯、四物湯兩種湯藥來補脾氣、生肝血;如果脾氣虛弱,痰濕停滯,就應該用二陳湯加入白朮、柴胡來健脾氣、化痰;如果脾虛濕氣重,導致風痰不利,就應該用二陳湯加入南星、蒼朮、防風來勝濕化痰;如果脾經濕氣重,形成了痰濕,就應該用二陳湯加入白朮、防風;如果脾氣鬱結,導致氣血停滯,就應該用歸脾湯加入柴胡、半夏;如果腎經損傷,導致水液代謝失調,形成了痰濕,就應該用六味地黃丸。

顧憲幕,年六十,不慎飲食起居,左半身手足不遂,汗出痰壅,或用參、耆之類,汗止,神清,左腿自膝至足指仍舊腫墜,痰多,作痛,肝、腎、脾脈洪大而數,重按則軟澀。余以為足三陰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數劑,諸症悉退,但自弛守禁,不能全愈。

靳閣老夫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水,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或以為中臟,公甚憂。余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症既見,禍在反掌,焉能延之?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

余曰: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痞塞也;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風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症復作,兼發熱,嘔吐,飲食少思,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逍遙散,調補肝脾之氣、清和肝脾之血而愈。

白話文:

顧憲幕,六十歲了,因為疏忽飲食起居,導致左半身手腳不靈活,還伴隨出汗、痰多,有人用人參、黃耆等藥物,汗止了,精神也好了,但左腿從膝蓋到腳趾仍然腫脹下垂,痰多,疼痛,肝、腎、脾脈搏洪大而快,用力按壓則感到柔軟而硬。我認為這是足三陰虛,便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服用幾劑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因為顧憲幕自己放鬆了警惕,沒有嚴格遵守禁忌,所以並未完全痊癒。

靳閣老夫人,起初胸脇脹痛,後來四肢無法收縮,自汗如水,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口緊,眼花,食慾還不錯,持續十多天,有人認為是臟腑出了問題,公公很擔心。我說:不是的。如果風邪已經侵襲臟腑,真氣已經耗散,惡症已經出現,禍事就在眼前,怎麼還能延續下去呢?我觀察她的面色,臉頰和嘴唇都泛紅,有時還發青;診脈,左邊三部脈搏洪大而快,尤其以肝脈最為明顯。

我說:胸乳脹痛,是因為肝經血虛,肝氣鬱結阻塞;四肢無法收縮,是因為肝經血虛,無法滋養筋脈;自汗不止,是因為肝經風熱,津液外泄;小便失禁,是因為肝經熱盛,腎陰虛弱失職;大便不成形,是因為肝木過盛剋制脾土。於是,我用犀角散,服用了四劑,所有症狀立刻消失;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身體,使其安定下來。後來,靳閣老夫人因為鬱怒,舊病復發,還伴隨發熱、嘔吐、食慾不振、月經不止,這是因為肝木過盛剋制脾土,而脾臟無法攝血。我用加味歸脾湯為主,輔以逍遙散,調理肝脾之氣、滋養肝脾之血,最終痊癒了。

後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搐搦,復用前藥即愈。

大參朱云溪母,於九月內忽仆地,痰昧不省,唇口喎斜,左目緊小,或用治痰調血之劑,其勢稍緩。至次年四月初,其病復作,仍進前藥,勢亦漸緩。至六月終,病乃大作,小便自遺,或謂風中於臟,以為不治。余診之,左關弦洪而數,此屬肝火血燥也。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麥冬、芎、歸,一劑而飲食頓進,小便自調;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山梔、鉤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復以傷食,腹痛作瀉,左目仍小,兩關尺脈弦洪鼓指。

余以六君加木香、吳茱、升麻、柴胡,一劑而痛泄俱緩;復以六君加肉果、補脂,一劑諸脈頓平,痛泄俱止。余謂左關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緊小;右關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口歪斜,腹痛作瀉;二尺鼓指,由元氣下陷。設以目緊、口喎誤作風中,投以風藥,以腹痛、泄瀉誤作積滯,投以峻劑,復耗元氣,為害甚矣。後臥火箱,熱蒸太過,致痰喘,誤服寒涼之劑益甚。

白話文:

病人每次生氣或睡覺時手腳抽筋,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能痊癒。大參朱云溪的母親,九月間突然倒地昏迷,神志不清,嘴歪眼斜,左眼緊閉,服用治療痰濕、調和血氣的藥物後,病情稍微緩解。到了次年四月初,病情再次發作,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也漸漸緩解。到了六月底,病情突然加重,大小便失禁,有人說是中風,認為沒救了。我診脈後發現,左關脈洪數,這是肝火血燥的表現。於是給她服用六味丸加五味子、麥冬、川芎、當歸,一劑藥後,飲食頓時改善,小便也恢復正常;接著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山梔子、鉤藤、丹皮,病情逐漸平穩。到了十月,她因為吃壞了肚子,腹痛腹瀉,左眼仍然緊閉,兩關脈和尺脈都洪數有力。

我認為左關脈洪數,是肝火血燥導致的左眼緊閉;右關脈洪數,是肝邪侵犯脾臟導致的嘴歪眼斜、腹痛腹瀉;二尺脈有力,則是元氣下陷的表現。如果誤把眼緊、嘴歪當成中風,就服用風寒藥物;誤把腹痛、腹瀉當成積食,就服用峻猛藥物,都會進一步消耗元氣,危害更大。後來病人睡在火箱上,熱氣過度,導致痰喘,又錯誤地服用了寒涼藥物,病情更加嚴重。

後請診,辭不治,果歿。

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汗出,遺尿,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尋愈。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反致筋攣骨痛。余謂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佐以排風湯,年餘而愈。

一婦人,經行口眼歪斜,痰涎上湧。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牡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日吐痰涎。此脾氣虛而不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

白話文:

後來病人請醫生診治,醫生推辭不治,結果病人就去世了。

一位婦人因為生氣而昏倒在地,說話含糊不清,嘴巴和眼睛歪斜,四肢僵硬,出汗,尿失禁,脈搏洪大,尤其是肝脈更加明顯。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肝主小便,由於熱氣太盛,所以才會自發地尿失禁。用加味逍遙散加上鉤藤和六味丸,很快就好了。

一位老婦人,雙臂不能動,說話含糊不清,服用祛風藥物,反而導致筋攣骨痛。我認為這是肝火旺盛、血虛造成的。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再加上排風湯,一年多後就痊癒了。

一位婦人,月經來潮時嘴巴和眼睛歪斜,痰液湧上喉嚨。這是因為血虛導致肝火旺盛,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牡丹皮治療,很快就痊癒了。後來由於飲食積滯,每天都吐痰液。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用六君子湯二十多劑就安定下來了。

一婦人,因怒口眼歪斜,痰涎上湧,口噤發搐。此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用六君子加木香、鉤藤鉤、柴胡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安。

一產婦,勤於女工,忽仆地,牙關緊急,痰壅氣喘,四肢不遂。此氣血虛而發痙,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夕用八珍湯加半夏,各三十餘劑,不應。此虛之未復,藥力之未及也,仍用前二湯,各五十餘劑尋愈。

一婦人,素有內熱,月經不調,經行後四肢不能伸舒,臥床半載。或用風濕痰火之劑,不效,其脈浮緩,按之則澀,名曰瘛症,屬風寒所乘。用加味逍遙散加肉桂、防風,四劑頓愈;更以八珍湯,調理兩月餘而瘥。

白話文:

一位婦女,因為生氣導致口眼歪斜,痰液上湧,嘴巴緊閉抽搐。這是因為脾肺氣虛,而肝氣過旺,於是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鉤藤、柴胡治療,逐漸好轉,之後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便恢復正常。

一位產婦,因為過於勞累,突然倒地,牙關緊閉,痰多氣喘,四肢無力。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而導致痙攣,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晚上服用八珍湯加上半夏,各服三十多劑,病情沒有好轉。這是因為虛弱尚未恢復,藥力也尚未達到,所以繼續服用前兩種湯劑,各服五十多劑,才逐漸康復。

一位婦女,平時體內有熱,月經不調,月經來完後四肢無法伸展,臥床半年。有人用治療風濕痰火的中藥,卻沒有效果。她的脈搏浮緩,按壓則感到澀,叫做瘛症,屬於風寒入侵。於是用加味逍遙散加上肉桂、防風,四劑就立即痊癒;之後再用八珍湯調理兩個多月,就徹底康復了。

一婦人,素經水過期,因勞怒四肢不能屈曲,名曰瘲症,此血虛而風熱所乘。先用八珍湯加鉤藤、柴胡,漸愈,更佐以加味逍遙散調理而痊。

一婦人,四肢攣屈煩痛,自汗,小便短少,畏見風寒,脈浮弦緩,此氣血虛而風寒濕熱相搏。先用東垣清燥湯漸愈,再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湯加牡丹皮而痊。

一婦人,素有痰火,忽然昏憒,瘛瘲抽搐,善伸,數欠,四肢筋攣,痰涎上升。此肺金燥甚,血液衰少而然也。用清燥湯、六味丸兼服,尋愈。

一婦人,肢節作痛,不能轉側,惡見風寒,自汗盜汗,小便短少,雖夏亦不去衣,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太陽經。用甘草附子湯一劑而瘥。

白話文:

一位婦女,原本月經周期不正常,又因為勞累和生氣,導致四肢無法彎曲,稱為瘲症,這是因為血虛而被風熱侵襲。先用八珍湯加上鉤藤、柴胡,漸漸好轉,之後再用加味逍遙散調養身體,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四肢攣縮疼痛,容易出汗,小便量少,怕冷,脈象浮而弦細,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被風寒濕熱侵襲。先用東垣清燥湯逐漸好轉,之後再用加味逍遙散和八珍湯加上牡丹皮,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原本就容易有痰火,突然昏迷,抽搐,喜歡伸展身體,經常打呵欠,四肢筋攣,痰液往上涌。這是因為肺金乾燥嚴重,血液不足而造成的。用清燥湯和六味丸同時服用,很快就好了。

一位婦女,四肢關節疼痛,無法翻身,害怕風寒,容易出汗,小便量少,即使是夏天也不肯脫衣服,脈象浮而緊。這是因為風寒侵襲了太陽經脈。服用甘草附子湯一劑就痊癒了。

一婦人,因怒發搐,嘔吐痰涎,口噤,昏憒,氣口脈大於人迎。此氣滯而食厥。用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治之而蘇,更以六君子加木香漸愈,乃去木香,又二十餘劑而痊。

問:或謂二陳湯、南星、半夏一切燥藥,止能治痰飲、濕痰,其於陰虛火動之痰,殊無相干,且與補陰藥相反。

答:陰虛火動之痰,不宜用南星、半夏,若中風偏枯麻木症之痰,必用南星、半夏也。蓋其感病在肌表經絡筋骨之間耳!

愚按丹溪先生云: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症,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種種難名。

白話文:

一位婦人因為生氣而抽搐,嘔吐痰液,嘴巴緊閉,神志不清,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強勁。這是因為氣滯導致食物積聚在胃中而昏厥。醫生使用平胃散加入茯苓、半夏、木香治療,婦人醒來,之後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繼續治療,逐漸恢復健康。後來去掉了木香,再服用二十多劑藥就痊癒了。

有人認為二陳湯、南星、半夏等燥性藥物,只能治療痰飲、濕痰,對陰虛火動引起的痰,完全沒有作用,而且與補陰藥物相衝突。

我認為陰虛火動引起的痰,不適合使用南星、半夏,但中風偏枯麻木症引起的痰,就必須用南星、半夏。因為中風的病症是病邪侵犯了肌表、經絡、筋骨。

我根據丹溪先生的觀點認為,痰病的根源有很多,有因為熱而生痰的,也有因為痰而生熱的,有因為風、寒、暑、濕而引起的,有因為驚嚇而引起的,有因為氣滯而引起的,有因為食積而引起的,還有因為脾虛不能運化而產生的。熱病通常表現為煩躁發熱,風痰常常導致癱瘓等奇病,寒痰常常導致骨痹,濕痰常常導致身體怠惰軟弱,驚痰常常導致心痛、癲癇,飲痰常常導致脅痛、臂痛,食積痰常常導致癖塊、痞滿,痰病的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舉。

竊謂前症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子之類調胃氣,痰自不生,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塚宰劉紫岩,因勞下體軟痛,發熱痰盛,用清燥湯入竹瀝、薑汁,服之熱痛減半,再劑而全愈。

庠生陳時用,素勤苦,復因勞怒,口斜痰甚,脈滑數而軟。余謂勞傷中氣,怒傷肝火。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半夏曲、桔梗,數劑而愈。

錦衣楊永興,筋骨軟痛,氣粗痰盛,作渴喜水。或用愈風湯、天麻丸,更加痰甚體麻。余以為脾腎俱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三月餘而痊。

白話文:

認為先前病症若因腎水虛弱,陰氣不足難以下降,導致邪氣上涌,所以經常有痰涎,應該滋養其根本,痰自然會消失;若因肝木克制脾土,而導致風痰阻塞者,先用南星、半夏清痰,再用六君子湯之類調理胃氣,痰自然不會再產生,若一概使用風藥耗損陽氣,而斷絕陰血來源,反而會加重風邪,使病情更加嚴重。

塚宰劉紫岩,因勞累導致下半身軟弱疼痛,發熱痰多,用清燥湯加入竹瀝、薑汁,服用後熱痛減輕一半,再服一劑就痊癒了。

庠生陳時用,平時勤勞辛苦,又因勞累生氣,口歪痰多,脈象滑數而軟。我認為勞累損傷中氣,生氣傷肝火。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茯苓、半夏曲、桔梗,服用幾劑就痊癒了。

錦衣楊永興,筋骨酸痛,氣喘痰多,口渴想喝水。有人用愈風湯、天麻丸治療,反而使痰更多,身體麻木。我認為脾腎都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治療,三個月餘就痊癒了。

陶天爵妾媵素多,時患頭暈痰甚,勞則肢體痿軟,筋骨作痛,殊類風症。余以為腎虛不能納氣歸源,用加減八味丸而痊。後因房勞氣惱,頭暈項強,耳下作痛,此肝火之症。仍用前藥滋腎水、生肝血、制風火而愈。

問:倒倉吐痰,不盡病根,痰又甚作,胸膈之上、咽喉之下居多,夜間更為所苦,吐甚難出。後服蘿菔子,欲吐之,因空腹,遂入大腸作痢。

答:病在腸胃者宜用之。腸胃如倉,《格致餘論》說明「倒倉」二字,宜玩。倉中有陳腐敗谷,須倒之。腸胃中有痰血積滯,須滌盪之。牛肉屬坤土,本補脾胃之物,非吐下藥也。特飲之過多,滿而致吐下耳!此借補以為瀉,故病去之後,胃得補而氣發生,乃巧法也。若病不屬腸胃者,豈可輕用?古人治風,初病時,痰涎壅塞胸膈,阻礙經絡,藥無所施,故先吐去其痰,方可施法。今既倒倉之後,豈可復行吐下哉!吐下之後,再行吐而行下,是虛虛也。

白話文:

陶天爵的妾侍很多,常常頭暈、痰多,勞累時四肢無力、筋骨疼痛,明顯是風症。我判斷是腎虛導致氣血不能歸於根本,便用加減八味丸治療,結果痊癒。後來因為房事過度、心情煩躁,頭暈、脖子僵硬、耳下疼痛,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仍然用之前的藥物滋補腎水、生津養血、抑制風火,最後也治好了。

有人問:倒倉吐痰,並不能根治,痰還是很多,主要集中在胸部與咽喉之間,夜裡更嚴重,吐也吐不出來。後來吃蘿蔔子,想吐,因為空腹,就進入了大腸,導致腹瀉。

我答:這個病症在腸胃,所以適合使用蘿蔔子。腸胃就像倉庫,《格致餘論》中提到的「倒倉」二字,應該好好思考。倉庫裡有陳腐的壞穀物,需要倒出來。腸胃裡有痰血積滯,需要清除。牛肉屬坤土,本是補脾胃的食物,不是瀉下藥。只是喝太多,肚子滿了,才會導致嘔吐和腹瀉。這是利用補來達到瀉的效果,所以病好了之後,胃得到補益,氣血恢復,這是巧妙的方法。如果病症不在腸胃,就不能輕易使用這個方法。古代人治療風症,初期痰涎堵塞胸膈,阻礙經絡,藥物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先把痰吐掉,才能施治。現在已經倒倉了,就不能再吐下藥了!吐下之後,再吐再瀉,就會更加虛弱。

痰久積在胸膈腸胃者,固宜吐下之,但痰日逐生,豈倒倉可盡其根!但恐倒倉之後,胃虛而痰易生,故丹溪先生云,宜補中氣以運痰也。又皮膚經絡隧道之間,俱為邪所客,而阻滯少通,則津液行於其間者,亦聚而為痰,於是日逐飲食入胃,所生之津液不得流散,而化為痰飲,聚於胸膈,上升於咽喉,宜其多也。此亦因外而傷內。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甚,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宜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白話文:

長期積存在胸膈、腸胃中的痰,確實應該用吐下法清除。但痰每天都在生成,單靠瀉下藥物,根本無法根治。而且擔心瀉下後,胃氣虛弱,更容易生痰,所以丹溪先生說,應該補益中氣來化痰。此外,皮膚、經絡和血管之間,容易受邪氣侵犯,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津液停滯,也容易形成痰。因此,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所產生的津液,無法正常流通,就化為痰飲,積聚在胸膈,上升到咽喉,所以痰量才會這麼多。這也是外邪侵犯,導致內傷。

我認為,如果痰證是因脾氣虛弱,痰停留在中焦,阻塞氣血通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病症,就應該以補益脾氣為主,同時輔以化痰藥物,這樣中氣強健,痰液自然化解。如果瀉下後,痰反而更嚴重,這是因為脾氣更虛弱了,津液轉化成痰,就應該補中益氣,像人參、白朮、二陳湯等藥物才能治癒,最忌諱使用行氣化痰和瀉下藥物。

州判蔣大用,年五十,形體魁梧,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余曰: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虛而不能周也。遂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八味丸以補脾母而愈。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有中風之疾,可服搜風順氣丸、天麻丸、秦艽湯之類以預防之。彼惑此而恪服之,以致大便不禁,飲食不進而歿。

竊謂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若服前藥以為預防,適所以反招風而取中也。

白話文:

州判蔣大用,年紀五十歲,身材魁梧,肚子飽脹還吐痰,勞動就頭暈,他服用過很多清痰理氣的藥物。我說:肚子飽脹是因為脾氣虧損;痰多是因為脾氣不能運化;頭暈是因為脾氣不能上升;手指麻木是因為脾氣虛弱而不能周流。於是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來補脾土,再用八味丸來補脾母,最終治好了他的病。

古書《乾坤生意方》記載:凡是手指麻軟的人,三年後會患中風,可以用搜風順氣丸、天麻丸、秦艽湯之類的藥物預防。蔣大用被這句話誤導,就一直服用這些藥物,結果導致他大便失禁,飲食不進,最後去世了。

我私下認為預防中風的道理,應該要養氣血、節制飲食、戒除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遠離潮濕的環境。如果服用那些藥物來預防中風,反而會更容易招風而患上中風。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梧,素不慎酒色,因勞怒氣,頭暈仆地,痰涎上湧,手足麻痹,時或面赤,口乾引飲,六脈洪而無力甚數。余曰:肺主氣,腎藏氣。今腎虛不能納氣歸源,陽獨居上,故作頭暈;又不能攝水歸源,飲停於中,故化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合六味地黃丸料,一服而愈。後勞役或入房即作,用前藥隨愈。

問:自倒倉後,常覺口中痰甚而有熱,頗易飢,有痰,常少用石膏瀉之稍可。

答:倒倉後胃虛,不可用石膏。脾胃陰血虛則陽火旺,火能消食,故易飢。暫用石膏瀉胃火,故覺效,然非正法,只以白朮補脾,而用白芍藥生血,甘草緩中瀉火,陳皮、茯苓行痰,則王道之治也。

白話文:

秀才劉允功身材高大,平時不注意養生,因勞累動怒,突然頭昏眼花,跌倒在地,口中吐出痰液,四肢麻木,有時臉色發紅,口渴難忍,脈象浮洪無力,跳動很快。我診斷認為,肺主氣,腎藏氣。現在腎氣虛弱,無法把氣納入腎臟,陽氣獨在上焦,所以頭昏眼花;又不能把水液收納歸腎,水液停留在體內,就化成了痰。陽氣虛弱,熱氣上浮,所以麻木;虛火上炎,所以口渴。應該滋補腎氣,用補中益氣湯加六味地黃丸的藥方,服用一劑就痊癒了。後來他勞累過度或房事過後,又出現類似症狀,服用之前的藥方就都能治好。

他問我:自從出差回來後,經常覺得口中有痰,而且痰熱,很容易餓,有痰,經常服用石膏瀉火,效果稍微好一點。

我回答他:出差回來後,胃氣虛弱,不能服用石膏。脾胃陰血虛弱,就會導致陽火旺盛,火能消化食物,所以容易餓。你暫時用石膏瀉胃火,所以感覺有效,但這不是正治之法,應該用白朮補脾,用白芍藥生血,用甘草緩中瀉火,用陳皮、茯苓化痰,這樣才是治本之策。

愚按倒倉之後而火反旺者,乃脾胃虛寒之假疰也,設認為實熱則誤矣。東垣先生《脾胃論》言之最詳。若人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揚手擲足,口中痰甚者,屬中氣虛弱而變症也,宜用補中益氣湯;若人形怯氣弱,畏惡風寒,或肢體蜷攣而痰上湧者,屬脾氣虛弱而不能援涎也,宜用六君子湯;若兼口角流涎者,屬脾氣虛寒而不能主涎也,用張氏溫脾散,如不應,急用六君子加附子;若因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者,急用八味丸;若人素腎虛發熱,或腎虛有痰者,兼以六味丸料;若人素陽虛惡寒,或腎虛有痰者,兼以八味丸料。

白話文:

意思是,如果有人在倒倉之後出現火氣旺盛的情況,其實是脾胃虛寒造成的假熱症狀,千萬不能誤認為是實熱。東垣先生在《脾胃論》中對此論述得非常詳盡。如果有人氣喘、發熱、煩躁,甚至手腳亂動、口中痰多,這是中氣虛弱導致的變症,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有人體虛、氣弱、畏寒,或者肢體蜷縮、痰液上涌,這是脾氣虛弱導致的,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如果同時出現嘴角流涎,這是脾氣虛寒導致的,應該使用張氏溫脾散,如果效果不佳,應急用六君子湯加附子;如果因命門火衰導致脾土生化不足,應急用八味丸;如果本身腎虛導致發熱,或者腎虛伴有痰液,應配合六味丸;如果本身陽虛畏寒,或者腎虛伴有痰液,應配合八味丸。

一儒者,脾腎素虛而有痰,或用導痰之法,痰甚,作渴,頭暈,煩熱。余謂中氣虛弱而變症,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勞役發熱、頭暈,此氣虛不能上升也,用前湯加蔓荊子而愈。後又勞神,畏見風寒,四肢逆冷,口沃痰涎。余以為脾氣虛寒之真病,以六君子加炮薑、肉桂而愈。

一男子,素腎虛而咳痰,亦用導痰之法,虛症悉具,痰涎上湧,小便頻數。余謂足三陰虛而復損也,朝用補養脾氣湯培養脾肺之氣,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而愈。

問:自倒倉後,行動頗覺眩暈作痰,每暈必於勞役後方作,又平日大便常不結實,近亦結燥。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原本脾腎虛弱,有痰,有人用導痰的方法,結果痰更嚴重,還出現口渴、頭暈、煩躁發熱。我認為這是中氣虛弱導致的併發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就痊癒了。後來他因為勞累過度,又出現發熱、頭暈,這是因為氣虛不能上升,於是在補中益氣湯裡加了蔓荊子,也治好了。之後他又因為過度勞神,怕風寒,四肢冰冷,口中流出唾液。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寒的根本病症,就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治療,也痊癒了。

還有一位男子,原本腎虛,咳嗽帶痰,也用導痰的方法,結果虛症都出來了,痰液不斷湧上,小便頻繁。我認為這是足三陰虛弱,而且損傷了,早上用補養脾氣湯來培養脾肺之氣,晚上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來收斂耗散的精氣,也治好了。

有人問:自從搬家後,行動時經常頭暈、有痰,每次頭暈都發生在勞累後,而且平常大便不固,最近還出現便秘。

答:倒倉非正對病症,故諸風病未見退,而痰多、便結、頭眩、眼花,皆吐下後元氣虛故也。倒倉大腸亡陽,故結燥。黃連苦寒性燥,苦能燥濕,寒能去熱。黃連能實大腸,平日大便常不實者,乃腸胃中有濕熱,因服黃連,亦見結實。

愚按倒倉之後,胃氣受傷,元氣虧損,不能化生陰精,而虛火內作,以致前症也,當甘補之。經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是也。蓋頭暈眼花,胃氣不能上升也;大便不實,脾虛不能約制也;大便結燥者,血虛不能濡潤也。經云:腎主大便。又云:腎主五液。若腎氣調和,津液滋潤,則大便自然通調矣。

白話文:

回答說,倒倉不是真正針對病症,所以各種風病還沒見好轉,反而痰多、便秘、頭暈、眼花,都是因為瀉下之後元氣虛弱造成的。倒倉會導致大腸陽氣不足,所以才會便秘。黃連性寒味苦,苦能燥濕,寒能去熱。黃連可以固腸,平時大便不規律的人,可能是腸胃有濕熱,服用黃連後,也會出現便秘。

我認為,倒倉之後,胃氣受損,元氣虧損,無法化生陰精,導致虛火內生,才出現之前的症狀,應該用甘味滋補。經書上說:「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就是這個道理。頭暈眼花,是因為胃氣不能上升;大便不規律,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大便乾燥,是因為血虛無法滋潤。經書上說:「腎主大便」,又說:「腎主五液」。如果腎氣調和,津液滋潤,大便自然會通暢。

凡此皆宜實脾土、補肺金,諸病自愈。若因大腸火燥而大便秘結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胃虛弱而大便不實,用六君、炮姜;若因脾腎虛弱而大便不實者,須用四神丸、補中益氣湯。

大尹陳克明,異痰後痰益多,大便不實,喜極熱飲食,手足逆冷。余謂命門火衰而脾肺虛寒,不能攝涎歸源。用八味丸而尋愈。

進士張禹功,飲食停滯,胸滿唾痰,或用藥導之,痰涎上湧,眩暈,熱渴,大便秘結,喜冷飲食,手足發熱。余謂腎水虛弱,津液難降,敗液為痰。用六味丸而愈。

問:近有欲為溫針者,乃楚人法。其法針於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針溫之,多取效。

白話文:

總之,這些情況都應該滋補脾土、補益肺金,各種疾病自然痊癒。如果因大腸火燥導致便秘,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因脾胃虛弱導致大便不成形,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如果因脾腎虛弱導致大便不成形,就要用四神丸、補中益氣湯。

大尹陳克明,患病後痰液增多,大便不成形,喜歡吃熱食,手腳冰冷。我認為是命門火衰,脾肺虛寒,無法收攝津液回歸。用八味丸治療,很快就痊癒了。

進士張禹功,飲食積滯,胸悶有痰,服用藥物後痰液上湧,頭昏眼花,口渴,便秘,喜歡吃冷食,手腳發熱。我認為是腎水不足,津液難以下降,濁液化為痰。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就痊癒了。

有人問:最近有人想學習溫針法,這是楚地流傳下來的療法。這種方法是在穴位上扎針,用白芷做成圓餅套在針上,用艾條溫灸針灸部位,療效不錯。

答:古者針則不灸,灸則不針,未有針而加灸者,此後人俗法也。此法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經通氣而已,於血於痰無預也。古針法妙甚,但今無傳,恐不得精高之人,誤用之,則危拙出頃刻,惟灸得穴,有益無害,日後宜行之。

愚按針灸之法,各有所宜,亦各有所禁。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東垣曰:脈浮數而發熱,咽乾,面赤,時渴者,皆熱在外也,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

由此觀之,所禁所宜,不可不慎,溫針之法,尤為乖謬,若用之於寒氣之腫、八風之邪,其庶幾乎!

白話文:

古時候,針灸是分開進行的,針灸同時使用的情況並不存在。現在這種針灸同時使用的做法,是後人流傳下來的民間方法。這種方法在山區和貧窮人家中流行,對於經絡受風寒引起的疾病,或許有效,但僅僅是溫通經絡而已,對於血和痰並沒有作用。古時候的針灸方法非常精妙,但現在失傳了,恐怕沒有精通的人,誤用針灸,就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危險。只有灸法能準確地作用於穴位,有利無害,所以以後應該多用灸法。

我認為針灸的方法,各有其適宜的病症,也各有其禁忌。經書上說:「身體和氣血不足,病邪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不可針刺,針刺就會加重虛弱,加重虛弱就會導致陰陽俱竭,血氣完全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年人會因此死亡,壯年人也會因此衰竭。」東垣先生說:「脈搏浮數,並且發熱,咽喉乾燥,面部發紅,時常口渴,都是熱在體表,不可灸,灸就會馬上造成災禍。」

由此可見,針灸的禁忌和適宜之處,不可不謹慎,溫針法尤其荒謬。如果用溫針法來治療寒氣引起的腫脹,以及八種風邪引起的疾病,效果恐怕不佳。

問:酒飲數杯,則手足和軟如無病者,醫勸煮酒藥服之何如?

答:酒溫行氣活血,故飲少覺好,但濕熱之味生痰助火,實能增病。又此等病多有因酒後毛竅開、氣血熱,因為寒風涼氣所襲而成,惟五加皮一味浸酒,日逐服數杯,於此病有益。諸藥浸酒,惟五加皮與酒相合,且味美。煮酒時入五加皮於內,泥之滿月後可服。

愚按前方祛風活血之藥,如不應,當求其本而治之。

此病治法,活血行痰,開經絡,通腠理,內固根本,外散病邪。但今倒倉之後,中氣未復,宜補中氣、理痰為重為先,人參亦可用也。近日之藥,重在理脾理痰。故今服四物湯雖多而不應,蓋血藥陰寒凝滯,且下行,故損胃氣。胃氣者,上升之清氣也。又春宜升,而久服降藥,逆天時矣。故云中氣虛而痰易生也。

白話文:

問:飲用幾杯酒,會讓四肢變得柔軟,好像沒有病一樣,醫生建議服用煮好的藥酒,您認為如何?

答:酒可以溫暖身體、活躍氣血,因此喝少量酒會覺得舒適,但酒裡的濕熱味道容易生痰助火,實際上可能會加重病情。此外,這種病多半是因為飲酒後毛孔打開、血液熱度增加,受到寒冷風氣侵襲而產生,只有五加皮一種成分浸泡在酒裡,每天喝幾杯,對這種病有幫助。所有藥物浸泡在酒裡,只有五加皮和酒相配合,並且味道甜美。煮酒時加入五加皮,等到一個月後就可以服用。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祛風活血的藥物,如果效果不佳,應該從根本上治療。

對於這種疾病,我們應該活血化痰,開闢經絡,通暢腠理,內部堅固基礎,外部散發病邪。然而,在倒倉(即消化系統的調節)後,中氣尚未恢復,應該以補充中氣、理順痰濕作為首要任務,人參也可以使用。近來的藥物,重點在於調理脾臟和痰濕。所以,現在服用四物湯雖然頻繁,但效果不佳,因為血藥具有陰寒凝滯的特性,且有下走的趨勢,這會損傷胃氣。胃氣是指上升的清氣。另外,春天適合上升,但如果長期服用降藥,就會逆轉天時。所以說,中氣虛弱,痰就容易生成。

愚按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若人脾胃充實,營氣健旺,經隧流行,而邪自無所容。今倒倉之後,脾氣愈虛,法當補中益氣,則中氣清和而痰自化;若因脾土虛寒,或命門火衰者,須用八味丸;若因腎氣虧損,水泛為痰,或頭暈、口乾者,用六味丸。

一婦人,元氣素虛,勞則體麻、發熱,痰氣上攻。或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之類,肢體痿軟,涎自出,面色痿黃,形體倦怠,而脾肺二脈虛甚,此虛而類風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十全大補湯,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尋愈。

白話文:

古籍中說,疾病的入侵是因為人體氣虛,邪氣停留在體內無法去除,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如果脾胃強健,氣血充盈,邪氣就無處可依。如今這位婦人,因過勞導致脾氣虛弱,應該補中益氣,讓脾胃功能恢復,痰自然會消散。如果脾胃虛寒或腎氣不足,則需用八味丸或六味丸調理。

這位婦人原本元氣不足,勞累後四肢麻木、發熱,痰氣上涌。曾服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等藥物,但效果不佳,反而出現肢體無力、流口水、面色發黃、體虛乏力等症狀,脾肺兩虛,類似風邪入侵。因此,白天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十全大補湯,逐漸康復,之後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最終痊癒。

一婦人,素性急,患肝風之症,常服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後大怒吐血,唇口牽緊,小便頻數,或時自乏。余以為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漸愈。後大怒吐血,誤服降火、祛風、化痰之劑,大便頻數,胸滿,少食,用清氣化痰之劑,嘔而不食,頭暈,口乾,不時吐痰,用導痰、降火之類,痰出如湧,四肢常冷。

余曰:嘔而不食,頭暈,口乾,胃氣不能升也;痰出如湧,脾氣不能攝涎也;四肢逆冷,脾氣不能運行也。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之,諸症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兼服而安。

白話文:

一位婦人,個性急躁,患有肝風症,經常服用搜風順氣丸、秦艽湯等藥物。後來因大怒而吐血,嘴唇緊閉,頻尿,偶爾感到乏力。我認為是肝火旺盛導致血氣妄行,便用小柴胡湯加入山梔子、牡丹皮,婦人病情逐漸好轉。

後來,婦人再次大怒吐血,誤服降火、祛風、化痰的藥物,導致大便頻繁,胸悶,食慾不佳。我用清氣化痰的藥物治療,她卻嘔吐不止,無法進食,頭暈目眩,口乾舌燥,還不斷吐痰。我用導痰、降火的藥物治療,痰液如湧泉般涌出,四肢經常冰冷。

我說:「她嘔吐不止,無法進食,頭暈目眩,口乾舌燥,說明胃氣不能上升;痰液如湧泉般涌出,說明脾氣不能攝取津液;四肢經常冰冷,說明脾氣不能運行。」我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治療,她的症状逐漸好轉。又用加味歸脾湯配合服用,使她恢復安康。

鴻臚王繼之室,素有癇症,遇勞役及怒氣則發,良久自省。一日因飲食後勞役失宜,發而半日方省,不能言語,或以為風中於臟,用祛風、化痰、順氣之劑及牛黃清心丸,病益甚,六脈浮大,兩寸虛而不及本部,且進飲食。余曰:此脾胃之氣傷也,若風中於臟,禍在反掌。彼不信,仍用風藥,後果卒。

常避涼風寒露霧濕氣,身熱,四肢汗出,或脫衣去靴襪之時,莫當風取涼,最易感也。惱怒尤忌之,酒後忌當風見涼,脫巾襪後,便用手多磨擦,令毛竅閉。此等病,寒月固怕寒風,暑月外熱,毛竅開尤易感也。

白話文:

鴻臚寺王繼之的妻子,平常就有癲癇症,遇到勞累或生氣就會發作,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恢復。有一天,她在吃飯後勞累過度,發病了,昏迷了半天才醒過來,不能說話,有人以爲是風邪入侵五臟,就用驅風、化痰、順氣的藥方,還用牛黃清心丸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六脈浮大,寸關尺三脈虛弱無力,而且還能進食。我說道:這是脾胃之氣受損,如果真是風邪入侵五臟,後果不堪設想。他們不相信,仍然用驅風藥,最後不幸去世了。

平時要避免寒冷的風、露、霧、溼氣,身體發熱,四肢出汗,或者脫衣服、脫鞋襪的時候,不要對着風吹涼,最容易感冒。生氣更要避免,酒後忌諱對着風吹涼,脫帽子、鞋襪後,要用雙手多搓一搓,讓毛孔閉合。這種疾病,冬天怕冷風,夏天外熱,毛孔開張,更容易感冒。

日後若灸火,只灸手足上穴。治風症者,手上如肩髃、曲池、合谷等是也。口歪斜,可灸頰車、承漿。口面上艾炷須小,手足上則可粗也。灸火須自上灸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愚治一婦人,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痰涎不利,而惡風寒,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手足陽明二經,先用省風湯二劑,後用秦艽升麻湯而愈。

一婦人,體肥胖,頭目眩暈,肢體麻木,腿足痿軟,自汗,聲重,其脈滑數,按之沉緩。此濕熱乘虛脾氣下流於腎肝之部也。用清燥湯、羌活湯漸愈,更佐以加味逍遙散全愈。

白話文:

日後如果要灸火,只灸手腳上的穴位。治療風症的,手上像肩髃、曲池、合谷這些穴位。口歪斜,可以灸頰車、承漿。口面上的艾炷一定要小,手腳上的則可以粗一些。灸火要從上往下灸,不能先灸下面再灸上面。

我曾經治療一位婦人,口眼歪斜,四肢僵硬,痰涎不順,而且怕風寒,脈象浮緊。這是風寒入侵手足陽明二經,我先用省風湯兩劑,之後用秦艽升麻湯,婦人就痊癒了。

還有一位婦人,身體肥胖,頭昏眼花,肢體麻木,腿腳無力,自汗,聲音沉重,脈象滑數,按之沉緩。這是濕熱乘虛脾氣下流至腎肝部位。用清燥湯、羌活湯漸漸好轉,再佐以加味逍遙散就完全治好了。

面上木處,可將桂枝為末,用牛皮膠和少水化開調敷之,厚一二分。

愚按前症若屬肺氣虛弱者,補脾土;如不應,則補其土母。

腳底硬木處,可將牛皮膠熔化,入生薑真汁調和,仍入南星末五錢和勻,用厚紙攤貼二三分,乘半熱裹貼腳底上,用溫火烘之,此外治法也。膠和薑汁,方出《內經》,用治痹病,謂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病,客於皮膚肌肉之間,不知痛癢,但不仁如木耳!後人治腰硬作痛及手足痹木而兼痛者,加入乳香、沒藥,或加羌活、南星末,用之多效。煎調要得法,則如膏藥。

白話文:

對於臉上的木質感,可以將桂枝研磨成粉末,使用牛皮膠與少量的水混合後調製成糊狀物,然後塗抹在患處,厚度約一兩分。

若前面所述的症狀是因為肺氣虛弱所導致,則需要補益脾土;如果這方法不起作用,則需要補益脾土的母器官。

對於腳底硬木質感的地方,可以將牛皮膠熔化,加入生薑的純粹汁液調和,再加入南星粉末五錢,混合均勻。使用厚紙將其鋪開,然後剪成二三分大小,當它還半熱時,包裹貼在腳底上,並用溫暖的火來烘烤。這是另外一種治療方法。

牛皮膠和生薑汁的配方出自《內經》,用來治療痹病,認為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合併造成疾病,影響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患者會感覺不到痛和癢,只是失去感覺,就像木耳一樣。後來,對於腰硬疼痛和手腳因木質感伴隨疼痛的病症,人們添加了乳香、沒藥,或者加入羌活、南星粉末,這種治療方式多數有效。煎調的技巧非常重要,才能像膏藥一樣使用。

在手足腰者,用熱鞋底熨之。

愚按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丹溪先生云:大率因血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以涉水寒濕,熱血得寒,汙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治以辛溫,佐以辛涼,流散寒濕,開通鬱結,血行氣順,無有不安。若因足三陰虧損,當補元氣為主。

敷貼是治皮膚肌肉,針灸是治血脈經絡,滋血是兼治筋骨,筋骨無血則不任矣。

癱瘓痿軟之病,此是無血及兼痰火濕熱耳。古人云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謂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排風湯等藥,如羌活、防風、麻黃、桂枝、烏頭、細辛等劑,皆發散風邪,開通腠理之藥,若誤用之,陰血愈燥也。

白話文:

如果手腳腰部疼痛,可以用熱鞋底熨燙。

經書上說:風寒濕三種氣體混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痺症。風氣盛行則稱為行痺,寒氣盛行則稱為痛痺,濕氣盛行則稱為著痺。丹溪先生說: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血虛受熱,血液已經沸騰,或者再加上涉水受寒濕,熱血遇寒,就會變得污濁凝滯,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才會疼痛。治療方法是用辛溫藥物,輔以辛涼藥物,疏散寒濕,打通鬱結,使血脈流通,氣機順暢,就不會感到不適。如果是因为足三陰經虧損,就应该以補元氣为主。

敷貼治療的是皮膚和肌肉,針灸治療的是血脈和經絡,滋血可以兼治筋骨,筋骨沒有血就會失去功能。

癱瘓痿軟的疾病,是因為血液不足,同時伴隨痰火濕熱。古人說不能用風寒藥物來治療,而要用風寒藥物,比如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排風湯等,裡面含有羌活、防風、麻黃、桂枝、烏頭、細辛等藥材,都是發散風寒,開通腠理的藥物,如果誤用,就會導致陰血更加乾燥。

愚按前症江南之人所致者,多屬陰虛氣虛、濕熱相火。其癱瘓痿軟,多屬手足陽明等經陰虛濕熱,治者審之。

白話文:

我認為先前所提到的病症,對於南方地區的人來說,多半是因為陰虛和氣虛,以及濕熱和相火的影響。這種癱瘓和肌肉萎縮的現象,通常與手足陽明等經絡的陰虛和濕熱有關,治療時應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