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擬治諸方
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語言費力,呵欠,噴嚏,面木,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痛,或頭痛,心悸。
川芎(一錢二分),當歸,生地黃(薑汁水炒),熟地黃,牛膝(酒洗),橘紅(鹽水洗),黃芩(酒炒),酸棗仁(炒,各八分),紅花(酒洗),甘草(炙,各四分),羌活,防風,柳桂(各六分),南星(制),半夏(制),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天麻(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黃柏(酒炒,三分)
白話文:
治療半身不遂,手腳活動不靈活,說話吃力,打呵欠,打噴嚏,臉色蒼白,嘴巴和眼睛歪斜鬆弛,頭昏眼花,痰火旺盛,筋骨時常疼痛,或者頭疼、心慌。
上水煎,入淡竹瀝、薑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四物湯加紅花、牛膝,共六錢二分,補血涼血活血。
二陳湯加南星、白朮、黃芩,治濕痰、風痰、火痰。再加竹瀝、薑汁,以行肌表經絡之痰,共五錢九分。羌活、防風、天麻、柳桂,皆行經絡肌表,辛溫開發之劑,引送血藥,流散邪滯。柳桂橫行手臂,牛膝、黃柏行腰腿。
白朮為君,佐以茯苓、甘草、白芍藥、橘紅、半夏,又以固脾胃之氣血,以運行諸藥輸送各經。
酸棗仁佐川芎、當歸、羌活,入肝治筋骨痠疼濕痹;又佐地黃、當歸,入心治心虛振悸。
白話文:
將水煮沸後,加入淡竹瀝、薑汁各二、三茶匙,清晨服用。
四物湯加入紅花、牛膝,共六錢二分,可以補血、涼血、活血。
二陳湯加入南星、白朮、黃芩,治療濕痰、風痰、火痰。再加入竹瀝、薑汁,可以疏通肌表經絡的痰,共五錢九分。羌活、防風、天麻、柳桂,都能疏通經絡肌表,具有辛溫發散的作用,可以引導藥物,驅散邪氣。柳桂主要作用於手臂,牛膝、黃柏則主要作用於腰腿。
白朮是主要藥物,輔以茯苓、甘草、白芍藥、橘紅、半夏,可以固護脾胃的氣血,促進藥物運行至各個經絡。
酸棗仁輔以川芎、當歸、羌活,入肝經治療筋骨痠痛、濕痹;再輔以地黃、當歸,入心經治療心虛、心悸。
四物湯得羌活、防風、柳桂、南星、半夏為佐使,則經絡肌表筋骨之血,皆補其虛而活其滯矣。
南星、半夏二味雖燥,共止二錢,羌活、防風、柳桂雖辛溫,三味止一錢四分,通共三錢四分,溫燥之藥加於血藥六錢二分之內,況又有黃芩、黃柏、甘草苦寒甘寒藥共一錢五分,多寡懸絕,焉得燥吾之血耶?此正君臣佐使、分兩多少之法。
痰之為物,遍身上下無處不到。故古人用二陳湯通治之,隨其所在而用藥引導之。今用天麻、南星、竹瀝、薑汁導之入手足經,加以白朮、黃芩降其膈上之火痰。
冬寒月,減黃芩二、三分,或加炮川烏二分。若用川烏,減桂,只用一、二分。風病減去,可去川烏、桂,減南星、羌活。若素有火,黃芩不必減。
白話文:
四物湯加上羌活、防風、柳桂、南星、半夏這些輔助和主導藥物,能補充和活化身體的血液在經絡、皮膚、筋骨中的循環,使之不再虛弱和阻滯。
南星和半夏這兩種藥物雖然性燥,但用量僅為二錢,而羌活、防風、柳桂這三種藥物雖屬辛溫,但總計僅有一錢四分。總計三錢四分的溫燥藥物,被加入到六錢二分的血藥中,再加上黃芩、黃柏、甘草這類苦寒和甘寒藥物,總計一錢五分,藥量的巨大差異使得實際上不可能使血液變得燥熱。
痰這種東西,可以遍佈全身上下,因此古人使用二陳湯來全面治療它,並根據痰的具體位置選擇藥物進行導引。現在我們使用天麻、南星、竹瀝、薑汁來導引痰液至手腳的經絡,並加入白朮、黃芩來降服膈上的火痰。
冬季寒冷時,減少黃芩的用量,或添加炮川烏二分。如果使用川烏,則需減少桂的比例,僅使用一、二分。風病減輕時,可以去掉川烏和桂,減少南星和羌活的用量。如果本來就有火氣,黃芩不一定需要減少。
羌活風家要藥,若寒涼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錢。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可加桂枝六、七分,病減則減去之。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皆行經絡、開發腠理之劑,故治風家必用之。風能燥,故必用滋血潤燥藥。邪既客於經絡肌表之中,則津液不得流通,凝滯而為痰飲,故必用治痰。
風也,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輕重先後之不同。或先因中風,則治風為重;或先因血虛、血熱,則治血為重;或先因痰,則治痰為重。
愚按五臟之病,相乘伏匿,隱顯莫測,參以徐用誠先生五臟治要,尤善。詳見一卷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內。
白話文:
羌活是治療風寒的要藥,如果天氣寒冷,又感冒了,可以加到一錢。如果出汗又怕風,這就是真的風寒症,可以加桂枝六、七分,病減了就減去它。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都具有通經絡、疏通毛孔的作用,所以治療風寒必用這些藥。風會乾燥,所以必須用滋陰潤燥的藥物。邪氣侵犯經絡肌表後,津液無法流通,就會凝滯成痰飲,所以必須用治痰的藥物。
風、血、痰三者互相影響,但各自輕重先後有所不同。有可能是先中風,那就以治風為主;有可能是先血虛或血熱,那就以治血為主;有可能是先有痰,那就以治痰為主。
我認為五臟的病症互相影響,隱藏伏匿,很難辨別,可以參考徐用誠先生的五臟治要,非常有用。詳情可以看卷一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
張仲景小續命湯,是論風也;劉、張、丹溪諸說,是論血與痰火也。要在隨症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損元氣,腠理不致,外邪所侵,或勞傷元氣,怒動肝火,皆屬內因所致也,前藥亦當審而用之。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乾,目赤,頭眩,痰湧,胸膈不利,小便赤澀而短少,夜間痰熱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肝經氣燥而風動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治之而愈。
一男子,時瘡愈後,遍身作痛,服愈風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湧,夜間痛甚。余作風客淫氣,治以地黃丸而愈。
白話文:
張仲景的《小續命湯》是用來治療風的,而劉、張、丹溪等人的論述,則是針對血、痰、火等因素。治療時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運用藥方。
我觀察到,很多患者都是因為飲食不節、起居不當,導致元氣虧損,身體抵抗力下降,被外邪入侵,或是因為過度勞累、怒氣傷肝,這些都是內在原因造成的疾病。用藥時要仔細判斷,對症下藥。
我曾經遇到一位七十五歲的老人,全身疼痛,尤其是筋骨疼痛,難以伸展,口渴、眼紅、頭暈、痰多、胸悶,小便赤澀量少,晚上痰熱更嚴重,全身發癢像蟲子在爬。這是肝經氣血乾燥,風邪入侵導致的。我用六味地黃丸加入山梔、柴胡治療,效果很好。
還有一位男子,治療瘡瘍痊癒後,全身疼痛,服用了治療風寒的藥物,結果半身不遂,痰液上湧,晚上疼痛加劇。我認為是風邪入侵,導致氣血不通,用地黃丸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筋攣骨痛。此因風藥虧損肝血,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乃佐以愈風丹而愈。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二陳、四物、芩、連、枳殼之類,不應,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筋攣痿軟,日晡益甚,內熱,口乾,形氣殊倦,此足三陰虧損之症也。余用逍遙散、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調治。喜其謹疾,年餘諸症悉愈,形體康健。
倒倉後脾虛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將風藥、血藥減去,俟中氣復,然後通用。
白話文:
一位老婦人,兩隻手臂不能動,說話含糊不清,服用驅風藥物後,筋骨痠痛。這是因為驅風藥傷了肝血,所以要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再輔以愈風丹,就能痊癒。
一位婦人,因為生氣吐了痰,胸部滿悶疼痛,服用二陳湯、四物湯、黃芩、黃連、枳殼等藥物,病情沒有改善,又加了驅風藥,結果導致半身不遂,筋骨痠軟無力,到了下午症狀更加嚴重,體內有熱氣,口渴,精神疲倦。這是足三陰經虧損的症狀。我用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治療。她很謹慎地按照醫囑服藥,一年多後,各種症狀都痊癒了,身體健康。
倒倉後脾胃虛弱,痰多,應該先用理中湯治療痰症,同時減少驅風藥和活血藥的用量,等到脾胃功能恢復後,再使用其他藥物。
白朮,白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八分),白茯苓,人參,半夏(薑製),栝蔞仁(各一錢),甘草(炙),黃芩(酒炒),枳實(麩炒,各五分),香附米(鹽水炒),桔梗,麥門冬,麥芽(炒,各七分),黃連(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瀝三匙、薑汁三匙服。
若寒月覺胃中冷,易泄,加炒乾姜一、二分。
白話文:
白朮、白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八分,白茯苓、人參、半夏(薑製)、栝蔞仁各一錢,甘草(炙)、黃芩(酒炒)、枳實(麩炒)、香附米(鹽水炒)、桔梗、麥門冬、麥芽(炒)各七分,黃連(姜炒)四分,加水煎煮後,加入竹瀝、薑汁各三匙服用。如果在寒冷的月份感覺胃寒易腹瀉,可以加炒乾姜一、二分。
愚按前云倒倉後脾虛痰盛矣,然而方內芩、連、栝蔞、枳實之類,苦寒泄氣克滯之劑,雖兼六君子之調補,恐所益不償所損,雖加乾薑一、二分,亦恐未能濟其寒也。蓋痰之為病,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飲食積滯而得者,有因腎水虧損津液敗濁而似痰者,有因腎水不足陰火上炎而生痰者,有因脾肺氣虛不能攝涎而似痰者,不能枚舉,當各推所因而治之。
然倒倉之後而痰反盛,必因中氣復傷所致,故治痰用峻厲之劑而痰愈甚者,乃脾氣愈傷,津液不能運化而然耳!前症當補脾胃調中氣,則津液各歸其所,而為元氣矣。
白話文:
我認為之前說倒倉後脾虛痰盛,但方子裡用了黃芩、連翹、栝蔞、枳實等苦寒泄氣、克制積滯的藥材,雖然也加入了六君子湯來調補,但恐怕補益的效果比不上損害。即使加了一兩分乾薑,可能也無法完全抵消寒性。痰的病因很多,有因熱生痰的,也有因痰生熱的,還有因飲食積滯、腎水虧損津液敗濁、腎水不足陰火上炎、脾肺氣虛不能攝涎而引起的,不勝枚舉,應該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但是倒倉後痰反而加重,一定是中氣再次受損造成的。所以用峻猛的藥物治療痰,反而加重了痰,就是因為脾氣更受損,津液無法運化所致。之前的症狀應該要補脾胃、調中氣,這樣津液才能各歸其位,化作元氣。
倒倉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未除,加當歸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川芎五分,山藥一錢。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致痰膠固,脾氣無虧者,宜用之,若因腎氣虧損,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脾氣虛弱者,宜用六君子湯;因中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因腎氣虧損,水泛上而為痰者,宜用六味丸;曰脾腎虛寒,小水不調,肚腹膨脹者,宜用金匱腎氣丸。
儒者王錄之,素痰甚,導吐之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等症,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氣虛而兼血虛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劑,諸症悉退,仍用前丸月餘而康。
白話文:
倒倉之後,大便乾結,頭暈、眼花還沒好,可以加當歸的根部、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川芎五分,山藥一錢。
我認為,如果之前是因為吃酒喝肉、炙烤過度,導致痰液黏稠,脾氣沒有虧損,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因為腎氣虧損,津液不足,應該用六味丸;如果因為脾氣虛弱,應該用六君子湯;如果因為中氣虛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為腎氣虧損,水氣上泛導致痰液,應該用六味丸;如果脾腎虛寒,小便不順暢,肚子脹,應該用金匱腎氣丸。
儒學者王錄之,本來就痰多,用導吐法後,出現大便乾結、頭暈、眼花等症狀,寸脈浮大,按壓則澀。這是腎氣虛弱又兼有血虛。用四物湯送服六味丸,四劑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接著再服用六味丸一個多月,就完全康復了。
僉憲高如齋,素唾痰,服下痰藥痰去甚多,大便秘結,小便頻數,頭暈眼花,尺脈浮大,按之如無。余謂腎家不能納氣歸源,前藥復耗金水而甚。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補氣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余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余謂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白話文:
僉憲高如齋,平常就愛吐痰,服用下痰藥後痰量減少很多,卻出現大便秘結、小便頻繁、頭暈眼花,把脈時發現尺脈浮大,按下去卻好像沒有脈搏。我判斷是腎氣不足,無法將氣收納歸源,之前的藥物又耗損了腎臟的金水之氣,所以才加重了病情。於是給他開了加減八味丸,煎服後病就好了。
儒者楊文魁,平常也愛吐痰,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服食補氣吐痰的藥後,痰量雖然減少了,卻出現頭暈、身體左側發熱等症狀。把脈時發現左手脈洪大有力,右手脈卻浮大無力。我判斷這是足三陰經虧損,虛火無法歸源。於是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和加減八味丸,補益氣血,調理脾胃,最後病好了。
秋官張碧崖,臉頰發紅口渴,痰多,頭暈。這是腎氣虛弱,導致水液上泛形成痰。我給他開了地黃丸,結果病好了。
儀制賀朝卿,經常吞酸,胸悶,痰多,腹瀉,食慾不振,服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雙膝還出現腫脹,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我判斷是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於是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参、黄芪,再加入茯苓、半夏、炮姜,最後病就好了。
余甥範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余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陰中作癢,日晡熱甚。余曰: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濕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湧,月經頻來。余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鬱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復後,間服理痰。
白話文:
我的外甥範允迪,咳嗽時痰多,胸部和腹部感到不舒服,對飲食缺乏興趣,身體疲倦,脈象浮大,但按下去卻變得微弱,服用二陳、枳殼等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我診斷認為是脾、肺、腎功能不足所導致。於是使用補中益氣、六味丸治療,症狀得到改善。
有一位婦女,出現乾嘔痰液,伴有發熱,全身疼痛,小便頻繁,陰部瘙癢,下午時分發熱更加嚴重。我診斷為肝脾血虛,氣滯加上濕熱所致。因此使用加味逍遙散,並添加車前子進行治療,症狀得到改善。
又有一位婦女,懷孕時感到不舒適,腹部脹滿,睡眠質量不佳,飲食量不多,常有痰涎上湧,月經頻繁來臨。我認為這是因為脾臟統領血液,主司涎液,現在由於鬱悶傷害了脾臟,無法正確調節血液和涎液,使其回歸正常。因此使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兩種湯方進行治療,症狀得以痊癒。
專門治療痰病,可以使用加味二陳湯。在胃氣恢復後,可以間歇性地服用以理順痰液。
橘紅(八分),半夏(薑汁炒),白茯苓,白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連翹,黃芩(炒),前胡(各五分),香附米(鹽水炒,七分),栝蔞仁(杵),桔梗(各一錢),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半飢溫服。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滯,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白話文:
橘紅八分,半夏用薑汁炒,白茯苓、白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連翹、黃芩炒,前胡各五分,香附米用鹽水炒,七分,栝蔞仁搗碎,桔梗各一錢,大麥芽炒,一錢。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加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在半飢時溫服。要注意,治療痰症的藥方也要以調理脾胃為主。
我認為,如果痰症是因為脾土過盛,導致營氣鬱積不通,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痰症是因為脾土不足,營氣虛弱,則應該以補中氣為主;如果是肝氣過旺,克伐脾土,則應該以補脾土為主;如果脾土虛寒,則應該以補命門火為主。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白話文:
侍御譚希曾經常喘咳吐痰,手腳還會時不時發冷,這是因為脾胃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炮姜治療,就痊癒了。
職坊盧抑齋平時飲食不多,突然痰多氣喘,頭昏眼花,手腳亂動,脈象難以把脈,面色發黃帶青。這是肝氣過盛剋制脾土,像小兒慢驚一樣。先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安撫病情,再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最終痊癒。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脹滿,食慾不振,左關脈弦長無力,右關脈弦長微弱。這是肝木剋制脾土。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木香治療,就痊癒了。
一位儒者,身體肥胖,仲夏時患上痰喘。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桔梗,痰喘反而加重;加桑皮、杏仁、栝蔞,出現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時不時發熱,食慾下降,脈象大而無力。我判斷是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滋補脾腎,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胃,最終痊癒。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水拌滲透),橘紅(鹽水洗,各三兩),桔梗,海蛤粉(另研),栝蔞仁(另研,各一兩),香附米(淡鹽水炒),枳殼(麩炒),連翹,枯黃芩(炒,各五錢),貝母(去心炒,各一兩),訶子皮,枯礬(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薑汁為丸如黍米大。淡薑湯下四、五十丸。不可過服,恐傷上焦元氣。
白話文:
一位婦女,早上咳嗽吐出大量痰液,晚上則呼吸困難、無法安睡。夫婦早上出現多痰現象,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消化後產生的痰液增多;而晚上呼吸困難,則是因為肺部虛弱,加上陰火上沖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補中益氣藥方,並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可以達到痊癒的效果。
「加味化痰丸」,專治胸部和喉嚨的痰多問題,以及咽喉不暢通的情況。
- 半夏(先用湯泡七次,然後用生薑汁拌滲透)
- 橘紅(用鹽水清洗)
- 桔梗
- 海蛤粉(需另外研磨)
- 栝蔞仁(需另外研磨)
- 香附米(用淡鹽水炒熟)
- 枳殼(用麩炒)
- 連翹
- 枯黃芩(炒熟)
- 貝母(去除心臟部分後炒熟)
- 問子皮
- 枯礬(各取二錢五分)
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與煉製的蜂蜜和薑汁混合,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狀。服用時請用淡薑湯送下約四十到五十個丸子。不可過量服用,以免傷害上焦的元氣。
愚按前症若因郁傷脾氣,脾血虛損,用歸脾湯加炒梔、柴胡治之,若因怒動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梔、柴胡平之;若因飲食傷脾,營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調之;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主之。東垣先生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益虛,脾無所稟,五臟皆虛,諸症蜂起矣。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乾,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於余。余述東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白話文:
以前遇到這種症狀,如果是因为郁闷伤了脾气,脾血虚损,就用归脾汤加上炒栀子、柴胡来治疗。如果是因为愤怒动了肝火,脾土受克,就用六君子汤加上炒栀子、柴胡来调理。如果是因为饮食伤脾,营气虚弱,就用六君子汤来调理。如果是因为劳累伤了元气,就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东垣先生说过:胃是五脏的根本,胃气虚弱,脾脏就无法得到滋养,五脏都会虚弱,各种症状就会蜂拥而起。
有个叫陈子忠的人,平时吃得少、爱胡思乱想,还会吐痰、口干,经常服用二陈汤、枳实、黄连等药物,结果脾胃受损,就来问我。我告诉他东垣先生的话:脾胃的病,实证就用枳实、黄连泻火,虚证就用白术、陈皮补气。他于是用白术和陈皮等量制成丸药常服。从此以后,他就能多吃而不伤,即使超过吃饭时间也不会感到饥饿。
徽州汪商,常服二陳、枳實、黃連、青皮、厚朴,胸腹快利,後患腹脹請治,脈已脫。余曰:至暮必歿。已而果然。故《內經》千言萬語,只在人有胃氣則生,又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凡脈促、代、屋漏之類,或暴脫,余急用參、附等藥,多有復生者。
白話文:
徽州的汪姓商人,經常服用二陳湯、枳實、黃連、青皮、厚朴等藥物,胸腹感到輕鬆暢快。然而,後來卻患上腹脹,前來求醫,脈象已經微弱,快要脫離。我說:「到晚上他必然會死去。」果然不久後就過世了。
因此,《黃帝內經》中千言萬語,歸根結底就是:「人有胃氣則生」,又說「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凡是脈象急促、代脈、屋漏脈等症狀,或者突然昏迷,我都會緊急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救活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