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3)

1. 備用要方(暑症)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服之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白茯苓(各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人參養氣湯亦可用。

一儒者,季夏患泄瀉,腹中作痛,飲食無味,肢體倦怠。余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月餘而痊。後彼云:每秋間必患痢,今則無恙何也?余曰:此閉藏之月,不遠幃幕,妄泄真陽而然。前藥善能補真火,火能生土,脾氣生旺而免患也。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一、二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於補氣。

黃耆(二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朮,炙草,五味(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食前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瞶,濟無窮之夭枉。內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但世所鮮用耳!

一婦人因勞役,發熱,倦怠,唾痰,欲嘔,或以為火症,用清熱化痰等藥,反大便不實,無氣以動。余以寒涼復傷中氣,形病俱虛,用前方加附子治之而痊。後復勞,經水數日不止,眾以為附子之熱所致,用四物、芩、連、槐花之類,涼而止之,前症愈甚,更加胸膈痞滿,飲食日少。余仍用前方,去門冬,更加茯苓、半夏、炮姜,數劑漸愈,又用當歸芍藥湯而經止。

但四肢逆冷,飲食難化,不時大熱,此命門真火衰,脾土虛寒之假熱也。用八味丸半載而痊,又服六味丸三載而生子。

白話文:

備用要方(暑症)

夏天暑熱容易在旅途中發作,平時服用此方可以增強元氣,清熱解暑,避免中暑、霍亂、腹瀉、痢疾等疾病。

藥方一:人參(1.2克)、白朮(1.5克)、五味子(10粒,研碎)、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白茯苓(各1克)、知母(炒)、陳皮、香薷(各0.7克)、黃芩(炒0.3克)、甘草(炙0.5克)。 用薑、水煎煮,飯前溫服。

如果患者元氣虛弱,可以參考上述藥方,去掉柴胡、升麻,增加麥門冬、五味子,或少加炒黑黃柏,也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

曾有一位讀書人,盛夏時節患了腹瀉,腹痛,飲食無味,肢體倦怠。我用補中益氣湯和八味地黃丸治療,一個多月後痊癒。後來他告訴我,每年秋天都會腹瀉,但這次卻沒事,我解釋說:秋天是閉藏的季節,如果妄泄精氣,就會生病。之前的藥方善於補充真火,真火能生土,脾胃功能旺盛,自然就能避免疾病。

如果遇到勞累過度,可以服用下方一到兩劑,避免內傷發熱。此方主要功效是補氣。

藥方二:黃耆(2.5克,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1克)、白朮、炙甘草、五味子(各0.5克)。用薑、棗、水煎煮,飯前溫服。如果勞累非常嚴重,可以再加熟附子0.4-0.5克。

以上論述希望能破除世俗的迷信,拯救無數的性命。藥方中如果患者平時畏寒怕冷,則更適合使用附子;如果平時喜歡吃冷飲,則可用肉桂或炮薑代替附子,只是這種用法比較少見。

一位婦女因為勞累,出現發熱、倦怠、吐痰、想吐的症狀,有人誤以為是火症,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反而導致大便不通,氣力不足。我認為是寒涼藥傷了脾胃之氣,導致身體虛弱,因此用上方藥加附子治療,很快痊癒。後來她再次勞累,月經不止數日,有人認為是附子導致的熱症,用四物湯、黃芩、黃連、槐花等涼性藥物止血,結果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還出現胸悶、食慾不振。我又用上方藥方,去掉麥門冬,增加茯苓、半夏、炮薑,服用幾劑後症狀漸漸好轉,之後又服用當歸芍藥湯,月經也停止了。

但是,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消化不良、時而發熱的症狀,這是由於腎陽不足,脾胃虛寒導致的虛熱。服用八味地黃丸半年後痊癒,又服用六味地黃丸三年後懷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