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序次丹溪小兒痘瘡治法

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因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

蓋瘡疹屬陽,腎臟無症,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

白話文:

小孩長出疹子,大多和感冒的症狀相仿,會發燒,焦躁不安,臉色紅潤,嘴脣紅腫,身體疼痛,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打哈欠,咳嗽,喘息,喉嚨有痰。在疹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受風感冒或是時節性疾病傳染,也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嘔吐,或者跌倒、驚嚇、積血等情況所導致。有的人會出現眼睛疼痛抽搐的現象,像是風病的症狀;有的則是口腔、咽喉、肚子疼痛;有的會焦躁不安、狂亂、昏睡;有的會自汗,有的則是拉肚子,有的會發燒,有的則不會發燒,症狀多種多樣,不容易分辨,但必須要觀察耳朵、腳底是否冰冷,以此來驗證。

疹子屬陽性病,通常和腎臟沒有關係,而耳朵、腳底都屬於腎臟的部位,所以如果腎臟所屬的地方特別冰冷,就表示是疹子。又不能單純地看耳後是否有紅色的脈絡和纖細的線條,以此作為診斷的依據。在照顧的方法上,從頭到尾都不能使用發汗或下藥的方式,只需使用溫和或涼性的藥物來平衡,主要是為瞭解毒、調和內臟、穩定表面的狀況。

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以此觀之,瘡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表入里,瘡疹所發從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白話文:

在醫學上,我們要根據病人的狀況來進行治療:

  • 如果病人體質虛弱,我們需要補充他們,使其恢復強壯;
  • 如果病人體質過於強壯,我們需要適當減少,以達到平衡;
  • 如果病人感到寒冷,我們可以使用溫暖的藥物來改善;
  • 如果病人感到熱燥,我們可以使用涼性的藥物來調節。這是一種權衡和比喻的方式,就像廚師用蒸籠來烹調食物,只希望食材能鬆軟即可。如果疾病來自於體表,錯誤地大量流汗,可能會導致營養和衛生系統的衰弱,進而加重傷口感染,風邪也可能趁機而入,引發新的病症。如果疾病來自於體內,錯誤地大量排便,可能會使毒素無法排出反而回流至體內,造成水土失衡,表現為全身發冷,耳朵反常的熱,眼睛閉合,腹部脹滿,皮膚出現黑色凹陷,預示著病情嚴重,十有八九難以存活。汗和下藥的方法,古人一直保持著深深的警覺。

由此看來,疹子的症狀雖然與傷寒有些相似,但治療方法實際上與傷寒有所不同。傷寒是由外而內,而疹子則是由內而外。如果想要解開肌肉的緊張,可以使用幹葛和紫蘇等藥物。如果氣息旺盛、焦慮不安、熱力強烈,大便阻塞,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或者使用紫草飲大量服用,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所以,即使說大便不通暢,少量使用大黃尤其適合,需要謹慎考慮。如果尿液紅色且量少,應該通過利尿來讓熱氣得以排出。對於熱氣,我們不能立即抑制,只能輕微地緩解它;如果沒有熱氣,那麼疹子也就不會發作。

凡瘡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瘡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但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見瘡,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但一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

白話文:

對於長疹子的情況,春季和夏季是正常的季節,秋季和冬季則是不適宜的季節。疹子有分為人體的清潔與混濁,並且根據外觀和氣質來判斷其勇氣和膽量。無論是疹子已經發作還是還在發作初期,都可以服用「紫蘇飲」。如果覺得身體發熱,症狀類似於感冒,並且還沒有出現疹子,還不能確定病情,可以先服用「惺惺散」、「參蘇飲」,或者「人參」、「羌活」等藥物。如果症狀嚴重,則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一旦出現紅點,就要避免使用「葛根湯」,以免導致表皮虛弱。

對於剛開始出現痘疹的時候,身體會發熱,鼻子尖會感到涼意,會打哈欠,咳嗽,臉部會發紅,這是痘疹出現的徵兆,應該及早服用「升麻」、「葛根」湯,再加入「山楂」、「大力子」,這樣疹子會變得稀疏且容易好轉。

凡痘初出時或未見時,宜服後方,多者令少,重者令輕。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瓜子皮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干吃。入硃砂末亦可。又方硃砂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熱之時,便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囪門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初出之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耆、芎、朮、升麻、乾葛、甘草、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藥,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蔻。

白話文:

在痘疹剛出現或尚未出現時,應服用後方藥物,如果病情嚴重,應調整藥量至較輕。方劑使用的是接近瓜蒂部分的絲瓜,連同瓜子皮一起燒成灰,保留其活性,研磨成粉末,與砂糖混合後食用。加入硃砂粉末也可。另一個配方是將硃砂研磨成粉,用蜂蜜水調和,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減少藥量,病情輕微的則可能無需服用。

在痘疹發熱的期間,可以使用惡實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後貼在肚臍上,以防產生眼疾。

在痘疹剛開始出現時,需要觀察胸前的狀況,如果痘疹密集,應迅速使用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過的紫草),減少食物攝取並增加人參。

如果痘疹剛開始出現時顏色為白色,則需要大量補充氣血,使用的人參、黃耆、川芎、白術、升麻、乾葛、甘草、木香、丁香(酒洗過的當歸)、白芍藥等藥材,若大便失禁,則加入訶子、肉豆蔻。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用。

凡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白話文:

一開始出汗不用擔心,是因為濕熱蒸熏導致的。如果一開始出現煩躁、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嘴唇不齊,要趕快用涼藥來解表,例如益元散之類的藥物也可以使用。瘡瘍長出來之後,可以少量服用化毒湯。如果瘡瘍長得慢,可以用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者快斑散、絲瓜湯。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以涼藥解之,雖數帖亦不妨,無害眼之患。

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

齊湧者,燥者,焮發者,作熱看。黑屬血熱,涼血為主。

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復補表,則要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

白話文:

如果出疹過多,可以用人參敗毒散和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疹子疏散就沒有毒,疹子密集就有毒,可以用涼性的藥物治療,即使服用幾帖也無妨,不會損害眼睛。

爐灰顏色白而靜止,就屬於寒性。

疹子齊齊湧出,乾燥,發紅發熱,就屬於熱性。黑色屬於血熱,以涼血为主。

白色屬於氣虛,以補氣為主。

疹子中心黑色凹陷,外圍白色,起得慢,就需要兼顧治療。

痘瘡分為表里、虛實。吐瀉少食屬於里虛,不吐泻能食屬於里實。里實而補,就會形成癰毒。陷伏倒靨屬於表虛。灰白色也屬於表虛,可以用燒人屎來治療。紅活綻凸屬於表實,表實而再補表,就會溃烂不結痂。

痘瘡分為氣虛、血虛,需要用補藥。氣虛者,用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用四物湯加解毒藥。

痘瘡分氣血虛實,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藥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二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白話文:

痘瘡的病因分為氣血虛實兩種,大多是氣血不足。氣虛者,可以用黃耆來補氣,並加入生血活血的藥材輔助,可略加一些風藥;氣實者,則以白芍藥為主藥,黃芩也為主藥,輔以白芷、連翹、續斷等藥材。

治療痘瘡的方法,需要同時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等多種手段。溫性的藥材如當歸、黃耆、木香等,涼性的藥材如前胡、乾葛、升麻等,再佐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等藥材,就可以達到調理的效果。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輩。

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蜜水調服。出子和方。

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無力。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

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

瘡乾者,宜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

濕者,用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類。

白話文:

黑陷兩種治療法

黑陷分為兩種,一種是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這時可以用酒炒黃耆、紫草、人參等藥物來治療。

黑陷嚴重者,也可以用燒人屎,以蜜水調和服用。這是出子和方的治療方法。

癢塌則要根據病人的形色脈象來判斷虛實。脈有力、氣壯者屬實;脈無力者屬虛。虛癢可用實表之劑再加上涼血藥;實癢,例如大便不通者,可以用少許大黃寒涼藥來幫助排便,將積糞排出。

氣怯輕者,可以用淡蜜水調和滑石粉,用羽毛輕輕塗抹患處。

瘡乾者,宜退火,只需用輕劑,如荊芥、升麻、葛根等藥物即可。

者,需要用瀉濕藥,因為濕氣停留在肌表間,所以應該使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的藥物。

以上治療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添加其他藥物,例如升麻、葛根、檳榔、牛膝、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等。

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散、鼠黏子湯。

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痢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黃芩、黃連及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

白話文:

如果喉嚨痛,可以服用如聖散或鼠黏子湯。呼吸困難,氣喘憋悶,可以用麻黃黃芩湯。口渴煩躁,可以服用甘草散或烏梅湯。腹瀉嘔吐,可以使用木香理中湯。

如果病人的脸色正常,代表治療快要見效,但如果脸色蒼白,則需要用補血藥,像是當歸、川芎、酒洗芍藥等,也可以加些紅花。

如果快好了,卻脸色發紫,表示有熱毒,需要用涼藥來解毒,可以用升麻、葛根、酒炒黃芩、黃連和連翹等,情況嚴重者可以用犀角來解毒。

灰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小便赤澀者,大連翹飲、甘露飲。

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用四順清涼。

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一或秘焉,則腸胃壅遏,脈絡凝滯,毒氣無從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厚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厚綿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仲陽宣風散加青皮主之。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謹勿下。

白話文:

如果疹子呈現灰白色,形狀像豆殼一樣,這是因為初期喝水太多,疹子不均勻,俗稱倒靨。不要只服用宣泄表證的藥物,要觀察大小便情況。如果大便秘結,就要通大便;如果小便秘結,就要通小便。

小便赤澀,可以用大連翹飲或甘露飲。

如果大便秘結,內心煩躁,體表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或少量使用四順清涼。

治療瘡疹,藥物使用要掌握分寸。如果大小便不通或便秘,就會導致腸胃阻塞,脈絡凝滯,毒氣無法排出,出現眼閉、聲音嘶啞、肌肉發黑等症狀,病情很快就會惡化。如果病情加重,可以用加味四聖散,並用胡荽酒薄敷全身,厚敷腳部,噴灑衣服,用厚棉被蓋住。如果仍然沒有效果,可以用獨聖散加入木香煎湯服用。如果瘡疹已經發黑,可以用錢仲陽的宣風散加青皮來治療。錢氏說:如果瘡疹發黑、青紫,可以用百祥丸來治療;如果沒有發黑,就不要使用下藥的方法。

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小兒痘瘡,止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水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白話文:

我明白需要排出的是膀胱的邪氣。又說:排便後身體仍熱,氣息平和想要喝水的,可以治療;食物不消化,或者有寒顫的,是病情惡化的徵兆。我理解脾氣強盛的人,土可以調理水,但是百祥丸的效力過強,應該用宣風散來替代。排便後暖脾,則使用人參、茯苓、白朮等量,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的份量為佳。因為病竈出現在肌肉,陽明經管轄著這個部分,脾氣一暖,胃的氣機就會順暢,怎麼能排除已經被排出的腎水呢!這是錢氏不可更動的祕訣。

病情惡化的原因,一是內虛導致的洩瀉,二是外受風冷的影響,三是病色轉黑歸屬腎經。

近代的小兒痘疹,僅僅依靠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這兩種方子。然而,當時制定這些方子的時候,正值寒水主氣,又是嚴冬大寒,是因為寒氣鬱滯,痘疹不紅不癢,所以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發疹。現代人不分四季寒熱,一概照搬這些方子,誤導了許多人。現在正值溫熱季節,山野農家貧窮的人,偶爾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丹溪痘瘡治法最為明備,近世通用陳文中木香、異功等方,乃一偏之術。若痘瘡虛怯淡白色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若發熱壯盛,齊湧,紅紫色,瘙癢,此屬熱毒,急宜涼血解毒。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氣血虛則逆,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

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未備者。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了一邊。今必詳究丹溪,二法通用,斯無弊也。

痘瘡屬虛寒者,直可延至十數日後方死;屬毒盛轉紫色者,不過七、八日。蓋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出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故須於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出之,六日以後,醫無及矣,故其死最急。若虛弱毒氣少者,只是氣血不足,不能貫膿成就,故綿延日久而後死。

白話文:

丹溪翁對痘瘡的治療方法十分完善,近來大家普遍採用陳文中以木香、異功散等藥物治療,其實只是偏重於一種方法。如果痘瘡症狀表現為虛弱、顏色淡白、發癢、痘疹塌陷,這是屬於虛寒體質,應該使用陳文中所提出的藥方;如果發熱、痘疹壯盛、齊齊湧出、顏色紅紫色、瘙癢,這是屬於熱毒體質,應該立即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自從陳文中提出的治療方法流行以後,虛寒體質的患者大多能痊癒,而熱毒體質的患者卻幾乎無法救治。痘瘡是由於胎毒引起的,古代醫家治療痘瘡的方法只是解毒,然而氣血虛弱就會造成逆流,毒氣無法排出或無法充分發揮,導致治療失敗。

所以陳文中提出的方法也是千古奇方,彌補了前人的不足。但是溫補的方法一旦施用,解毒的原則就容易被忽略,因此救治了一方面,又傷害了另一面。現在必須仔細研讀丹溪翁的著作,將兩種方法靈活運用,這樣才不會有弊端。

痘瘡屬於虛寒體質的患者,可以延至十多天之後才死亡;而毒性強盛、痘疹轉為紫色的患者,最多隻能活七、八天。因為痘瘡是由於胎毒引起的,從內部向外發散,需要兩、三天才能全部長出,毒氣仍然在體內,到了第六天應該全部長出表面,第七、八、九天會化膿並結痂。如果毒氣過盛,無法完全排出,超過第六天,毒氣就會反流進入臟腑,所以必須在第六天之前,毒氣應該排出的時候,立即服用涼血解毒的藥物將毒氣驅散,超過第六天,醫生就無能為力了,因此死亡速度最快。如果體質虛弱、毒氣較少的患者,只是氣血不足,無法使膿液充分形成,所以會延續很多天之後才死亡。

此虛實輕重之分也。

痘瘡多者,是毒氣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補藥以助成膿血。

愚按痘疹之疾,乃胎稟之熱毒,由內發外,雖為有餘之症,當瀉不當補,然兒體有虛實,積毒有輕重,又在變而通之。考之錢、陳二先生雖俱名家,然就而折衷之,則陳為較優。蓋錢之用藥偏於清涼,而陳之治法溫涼並行,以其深究陰陽造化之妙,故於病之真寒假熱與夫真熱假寒,罔不知之真而見之定,隨症異宜,未嘗執泥。假如病屬虛熱,而元氣未至虧損者,施之以錢氏之法,則固當矣。

若病氣、元氣俱虛或俱實者,而不以陳法治之,鮮不致誤。且小兒之痘疹,譬即大人之癰疽,治法無異。其熱毒蘊於內臟,致二便不利,煩熱作渴,脈沉實,須用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觀陳氏異功散、人參白朮散、前胡枳殼湯等方,其藥品深為得宜,治者詳訂而遵之可也。

白話文:

這指的是虛實輕重的區分。

痘瘡多者,表示毒氣多,所以首先應該解毒。但是,毒氣多也可能導致氣血不足,因此之後也應該搭配補藥來幫助膿血形成。

我認為痘疹是一種由胎兒先天熱毒引起的疾病,從內部發作到外部,雖然屬於有餘之症,應該瀉而不應該補,但孩子體質有虛實之分,積毒也有輕重之別,關鍵在於轉變和疏通。

參考錢、陳兩位名醫的經驗,雖然都很有名氣,但綜合比較起來,陳氏療法更優越。因為錢氏用藥偏向清涼,而陳氏治療方法溫涼並行,他深入研究了陰陽造化的奧妙,因此對病症的真寒假熱以及真熱假寒都有深刻的理解,並能準確判斷,根據不同症狀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從不固執己見。

如果病症屬於虛熱,但元氣尚未虧損,採用錢氏療法是合適的。

但如果病氣和元氣都虛弱或都強盛,而沒有採用陳氏療法,很容易導致錯誤。而且小孩的痘疹,就如同成年人的癰疽,治療方法相同。其熱毒積聚在內臟,導致大小便不暢,煩躁發熱口渴,脈象沉實,需要使用托裡、疏通、和榮衛三種方法治療。

觀察陳氏的異功散、人參白朮散、前胡枳殼湯等方劑,藥材選擇非常恰當,治病者應該仔細研讀並遵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