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痢疾

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芩,加升麻一錢以升提之。

愚按前症亦有因大腸氣滯者,有因大腸氣陷者,有因大腸血虛者,有因脾腎虛寒者。若大腸氣滯墜下,宜用四君子送香連丸;若大腸氣虛陷下,宜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送香連丸;若大腸血虛後重,宜用四物湯加參、術送香連丸。東垣先生云:裡急者,腹中不寬快也,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後重。

若嘔吐食不得下,加軟石膏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山梔仁(炒)五分,生薑六分。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有實熱,或過食厚味辛辣而暴患之,宜用此方;若胃氣虛,膈氣逆而作嘔吐者,用六君子加生薑;若胃氣虛寒,亦用前藥加炮薑、木香。

有一樣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芩、黃連。

愚按前症若脾氣虛而血弱,宜用四君子湯;若胃氣虛而血弱,宜用補中益氣湯;若久病氣血俱虛,宜用八珍湯。大凡此症久而不愈,或變症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

有一樣寒痢,用黃連、木香、芍藥(酒炒)、當歸、乾薑(炒)、縮砂、厚朴、肉桂。

愚按東垣先生云,前症若脈沉細而身不動作,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用姜附湯;身重四肢不舉者,用朮附湯;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者,用漿水散。

先太安人,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嘔,不食,渴飲湯水,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余謂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升麻、附子、炙甘草各一錢。服之睡覺索食,脈症頓退,再劑而安。

橫金陳子復,面帶赤色,吐痰,口乾,或時作瀉。或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不應。予脈之左關弦急,右關弦大,此乃腎水挾肝木之勢而克勝脾土也。不信,後交夏果患痢而亡。

若得痢而誤服溫熱止澀之藥,則雖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後方調之。

若得痢便用前症法下之而未應,又用前調理法治之久而不愈,此屬虛寒而滑脫,可於前補虛寒溫二條用擇,更加龍骨、石脂、罌粟殼、烏梅肉等收澀之藥。

愚按前症若脾氣虛寒下陷,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粟殼、薑、桂,如不應,急用附子:若氣血虛弱,宜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粟殼;若命門火衰,用八味丸以補土母;若腹痛,作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者,俱溫補脾胃。

白話文:

痢疾

久痢不愈,症狀加重,是因大腸下墜所致。應去除檳榔、枳殼,改用條芩,再加升麻少許以提升下墜之氣。

先前所見的痢疾,有因大腸氣滯、大腸氣陷、大腸血虛、脾腎虛寒等原因。若因大腸氣滯下墜,宜用四君子湯加香連丸;若因大腸氣虛下陷,宜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及香連丸;若因大腸血虛而裡急後重,宜用四物湯加人參、白術及香連丸。東垣先生說:裡急是指腹部不舒服,也有虛坐而大便不通的,都是血虛所致,血虛則會出現裡急後重。

若嘔吐,食物無法下嚥,可加生石膏、陳皮、炒山梔仁、生薑,少量多次服用,以瀉去胃熱。

先前所述,若脾胃原本就有實熱,或因過食辛辣厚味而突然發病,則宜用此方;若胃氣虛弱,膈氣逆而嘔吐,則用六君子湯加生薑;若胃氣虛寒,則在上述藥方中再加炮薑、木香。

有一種氣血虛弱導致的痢疾,可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芩、黃連治療。

先前所述,若脾氣虛弱而血虛,宜用四君子湯;若胃氣虛弱而血虛,宜用補中益氣湯;若久病導致氣血俱虛,宜用八珍湯。總之,此症久治不愈或出現各種併發症,只要堅持之前的治療方法,久之自會痊癒。

有一種寒痢,可用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縮砂仁、厚朴、肉桂治療。

東垣先生說,若脈沉細,身體乏力,眼神呆滯,食慾不振,鼻息微弱,可用小建中湯(姜附湯);若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可用補中益氣湯(朮附湯);若大便下瀉無聲,身體冰冷出汗,小便自利,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象微弱,並伴有嘔吐,可用漿水散。

以前一位八十歲的婦人,仲夏時節患痢疾,腹痛,嘔吐,不吃東西,但渴飲湯水,按壓腹部疼痛稍減,脈象有力。我認為是真氣虛弱而邪氣實盛,於是處方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升麻、附子、炙甘草。服藥後睡覺,想吃東西,脈症明顯好轉,再服用一劑就痊癒了。

橫金陳子復,面色紅赤,吐痰,口乾,偶爾腹瀉。曾用二陳湯、黃連、枳實等藥,均無效。我診其脈,左關脈弦急,右關脈弦大,這是腎水乘肝木,克伐脾土的徵象。他卻不信,後來夏天又患痢疾而亡。

如果患痢疾誤服溫熱止澀的藥物,即使病程較久,也應該用上述方法瀉下,瀉下之後再調治。

如果患痢疾,用上述方法瀉下卻無效,又用調理的方法治療很久仍不愈,這是由於虛寒而滑脫所致,可以在之前的補虛寒溫的基礎上,再加入龍骨、石脂、罌粟殼、烏梅肉等收澀藥物。

先前所述,若脾氣虛寒下陷,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牡蠣殼、生薑、肉桂,若無效,則需急用附子;若氣血虛弱,宜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牡蠣殼;若命門火衰,則用八味丸補益腎氣;若腹痛,口渴飲水,按壓腹部疼痛稍減,均需溫補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