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痢疾

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

愚按前症若病日久,或誤服疏通之藥而不能愈者,當調補脾胃。大凡血症久而不愈,多因陽氣虛而不能生血,或因陽氣虛而不能攝血,故丹溪先生治此症久而不愈,用四君子湯以收其功。

判官汪天錫,患痢,腹痛後重,渴欲飲冷,飲食不進,用芍藥湯,納大黃一兩。四劑稍應,仍用前藥,但大黃減半,數劑而愈。

通府薛允頫,下血,服犀角地黃湯,其血愈多,發熱,少食,裡急後重。予以為清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一劑而瘳。

若紅白相雜,加川芎、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以理血;滑石、陳皮、蒼朮各一錢五分以理氣。有食積者,加山楂、枳實以消導。

愚按前症若氣滯、食積、濕熱所致,宜用此方治之。若脾虛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調補之。經云:脾主血,肺主氣。前症乃氣血俱受病也。若因脾肺血傷所致,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煎送香連丸;若因脾肺氣傷所致,宜用四君湯加當歸、川芎,煎送香連丸。

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或下後未愈,去檳榔、枳殼,減芩、連、芍藥各七分,加白朮一錢五分,黃耆、陳皮、茯苓各一錢,縮砂、乾薑(炙)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能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當用升陽益胃湯舉其陽氣,則陰自降而二便自愈矣。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其勢危甚,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送二神丸。

若紅痢久,胃弱血虛,或下後未愈,減黃芩、黃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阿膠、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愚按前症若脾經血熱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子加川芎、當歸;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不愈者,用補中益氣湯。

若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仁(炒)五分,以分利之。

愚按初患濕盛而小便赤澀者,宜用前藥;若病久而陽氣下陷,或老弱者,宜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若脾土虧損,寒水來侮,先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以溫而補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以升而補之。

若血痢,加當歸、川芎、生地黃、桃仁、槐花(炒)各一錢;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再加阿膠珠、側柏葉、白朮各一錢五分,乾薑(炒黑)、陳皮各一錢。

愚按前症亦有因脾氣虛弱者,有因脾氣下陷者,有因肝氣虛弱者,有因肝血虛熱者。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脹,大便欲去不去,肢體殊倦。余以為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歸源,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之漸愈。後因怒,前症復作,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此肝氣虛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白話文:

痢疾

紅色痢疾,可加入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五分。初期想要瀉下,再加大黃五錢。

若痢疾病程久長,或誤服通瀉藥物而未痊癒,應調理脾胃。一般來說,血症久治不癒,多半是陽氣虛弱,無法生血或攝血,因此丹溪先生治療此類久治不癒的病例,使用四君子湯便能奏效。

判官汪天錫患痢疾,腹痛里急後重,口渴想喝冷飲,食慾不振,服用芍藥湯,加入大黃一兩。服用四劑後略見效,繼續服用原方,但大黃減半,服用幾劑後痊癒。

通府薛允頫,下血,服用犀角地黃湯,出血反而更多,伴隨發熱、少食、里急後重。我認為是清氣下陷,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一劑便痊癒。

若紅白痢疾混合,加入川芎、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以調理血液;滑石、陳皮、蒼朮各一錢五分以調理氣機。如有積食,加山楂、枳實以消導。

若為氣滯、食積、濕熱引起,宜用此方治療。若脾虛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送服香連丸調理。經書說:脾主血,肺主氣。此症乃氣血皆病。若因脾肺血傷所致,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煎服香連丸;若因脾肺氣傷所致,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煎服香連丸。

若白色痢疾久治不癒,胃弱氣虛,或瀉下後未痊癒,去除檳榔、枳殼,減少黃芩、黃連、白芍各七分,加入白朮一錢五分,黃耆、陳皮、茯苓各一錢,縮砂仁、乾薑(炙)各五分。

若多次腹瀉仍無法排便,或少量白膿,乃脾土不能生金,肺與大腸氣虛下陷,應使用升陽益胃湯提升陽氣,則陰氣自然下降,二便自然痊癒。若飲食不入,發熱口渴,病情危重,使用十全大補湯;若無效,再服用二神丸。

若紅色痢疾久治不癒,胃弱血虛,或瀉下後未痊癒,減少黃芩、黃連各五分,加入當歸、川芎、熟地黃、阿膠、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若脾經血熱下注而未痊癒,使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若脾經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未痊癒,使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未痊癒,使用補中益氣湯。

若赤黑色痢疾混合,這是濕邪盛的表現,伴隨小便赤澀短少,加入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仁(炒)五分,以利水通便。

初患濕盛而小便赤澀,宜用上述藥方;若久病陽氣下陷,或老年體弱者,宜用升陽除濕湯;若脾土虧損,寒水來犯,先用六君子湯加薑、桂溫補,後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升補。

若血痢,加入當歸、川芎、生地黃、桃仁、槐花(炒)各一錢;久治不癒,減少黃芩、黃連各七分,去除檳榔、枳殼,再加阿膠珠、側柏葉、白朮各一錢五分,乾薑(炒黑)、陳皮各一錢。

此症可能因脾氣虛弱、脾氣下陷、肝氣虛弱、肝血虛熱等原因引起。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脹滿,大便欲出不出,肢體倦怠。我認為是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歸經,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療,逐漸痊癒。後來因發怒,舊病復發,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這是肝氣虛弱,不能藏血,使用六味丸治療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