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驚搐等症誤用藥餌
小兒或因驚搐,或變蒸,或食積,或寒熱往來,誤服解表、瀉利之藥,傷損脾胃,氣血難以發生,面黃肌瘦,目動,咬牙,發稀,足弱不能行步。此屬胃虛,非肝腎也,當長緩調理,復全胃氣可也。
愚按藥餌偏勝之味,脾胃非所宜也。況小兒之疾,多因乳食不調,寒溫失節,虧損脾胃元氣,根本不固,而邪得以致之。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所致。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緩急,而誤用峻厲之藥,重傷脾胃生生之氣,變症百出,促其夭亡,誰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論》言之詳矣。
白話文:
標題:[誤用藥物治療驚搐等症狀]
內容:有時候小孩可能會出現驚搐,或是發育過程中的身體調整,或是飲食不當導致的消化不良,或是冷熱交替引起的不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錯誤地使用了發汗解表或是瀉下的藥物,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脾胃功能,導致氣血生成困難,孩子會變得面色蠟黃、身體消瘦、眼睛不停轉動、咬牙、頭髮稀疏,雙腳無力無法正常行走。這種情況是屬於脾胃虛弱,並不是肝腎的問題,應當採取長期溫和的方式調理,恢復脾胃的功能即可。
我個人認爲,過於偏激的藥物味道,對脾胃並不適宜。況且小孩生病,大多是因爲餵養不當,或是冷暖調節失當,損傷了脾胃的原始活力,根基不穩,所以疾病纔會乘虛而入。也可能是因爲母親在孕期受到外界環境、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如果不明白病根所在,不分辨病情的輕重緩急,就胡亂使用強烈藥物,進一步傷害脾胃的生機,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至,加速孩子的夭折,這該怪誰呢?丹溪先生在《慈幼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以上是對古文中醫理論的現代翻譯,供參考。
2. 風斑及腳指常腫
小兒身常發風斑及腳指常紅腫,此脾經風熱也。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鼠黏子、酒炒黃連,為末服之;亦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耆、黃柏煎湯,避風而浴。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不足,濕熱下注,宜用參、耆、歸、術以補脾氣;升麻、柴胡以升陽氣;茯苓、澤瀉以導濕熱。若因食鬱內熱,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山楂、神麯以消飲食;山梔、川芎以清肝熱。若因風邪收斂腠理,或浴出見風而患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補元氣,加芎、芷、羌活以散風邪。潔古先生云:斑發於膚外而多痛,疹隱於膚內而多癢。
大抵安里之藥為主,發表之藥為佐。
一小兒,瘙癢,發熱,體倦,少食。此脾肺氣虛,外邪相搏。先用消風散二劑,隨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此作痛,熱渴,服發表之劑,其症益甚,形氣倦怠,脈浮而數,此邪在經絡,誤散表而損其真也。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作癢,發熱,用犀角消毒散,頓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其疹果消,勿藥自愈。
一小兒,陰囊赤腫,余作胎毒治之而瘥。後患發熱、痰喘等症,診其母有鬱火血熱,用解鬱涼血之藥,子母俱服而愈。又患吐瀉,小便赤澀,兩目瞤動,視其寅卯關脈赤,此屬風熱。用柴胡清肝散加鉤藤鉤、木賊草,一劑即愈。
一小兒,腿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之,外勢雖輕,內苦便秘。此患在臟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白話文:
[風斑及腳趾常腫]
小孩經常出現皮膚風斑以及腳趾紅腫,這是由於脾經風熱所導致的。治療上可用防風通聖散,但要去除硝和黃,再加入鼠黏子、酒炒過的黃連,磨成粉末服用;另外,也可使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耆、黃柏煎煮成湯,洗澡時避免吹風。
我進一步說明,如果症狀是因為脾氣不足,濕熱向下流注,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來補充脾氣;升麻、柴胡來提升陽氣;茯苓、澤瀉來排導濕熱。如果是因為食物滯留引起內部熱度,應使用四君子湯來強健脾胃;山楂、神麴來消化食物;山梔、川芎來清肝熱。如果因為風邪入侵,或沐浴後吹風導致病痛,則需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充元氣,並加入川芎、白芷、羌活來驅散風邪。潔古先生說:斑點在皮膚上,且多會疼痛;疹子在皮膚內,且多會癢。
總體而言,以安裏藥物為主,以解表藥物為輔。
有一個小孩,感到搔癢、發熱、疲倦、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脾肺氣虛,外邪侵襲所致。先使用消風散兩次,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白芍,病情得到改善。
另一個小孩,患部疼痛,熱渴,服用瞭解表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精神倦怠,脈搏浮而快,這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錯誤地使用了發汗藥物,損傷了正氣。使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後病情好轉。
有一個小孩,皮膚癢,發熱,使用了犀角消毒散後,突然開始嘔吐和腹瀉,這是邪氣從上下同時排出的現象。疹子果然消失了,不用藥就自愈。
有一個小孩,睪丸紅腫,我認為是胎毒所致,治療後病情好轉。後來他又出現發熱、痰喘等症狀,檢查他母親有鬱火和血熱,使用瞭解鬱涼血藥物,母親和孩子都服用了,病情得到改善。他又出現嘔吐和腹瀉,小便顏色深紅,兩眼不停眨動,觀察他的脈象,發現寅卯關脈赤紅,這是風熱的表現。使用柴胡清肝散加上鉤藤、木賊草,服用一次後病情就得到改善。
有一個小孩,腿上出現如霞光般遊走不定的紅斑,先在患處塗抹麻油,然後用針砭刺出血,毒素就會散去,使用九味解毒散,服用一次後病情得到穩定。
有一個小孩,雖然外表看起來病情不嚴重,但內部苦於便祕。這是因為病在臟腑,服用大連翹飲,外敷神功散,病情得到改善。]
3. 小兒無補腎法
小兒無補腎法,蓋稟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腎之根也。此根日賴脾胃乳食水穀長養,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婚媾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於補耶?
愚按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痠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
一小兒,九歲,解顱,足軟,兩膝漸大,不能行履,屬腎稟不足。用六味丸加鹿茸,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亦稟賦不足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前丸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而御女,大小便道牽痛,服五苓散之類,虛症蜂起,與死為鄰。余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內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熱等藥治之,虛症悉具。余以為所稟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蓋古今元氣虛實不同故也。
白話文:
【小孩無需特別補腎】 小孩無需特別去補腎,因為他們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了精氣而誕生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一生水」,是生命化生的源頭,也是腎臟的根本。這個根本每天依賴著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來成長壯大,男孩子要到十六歲腎臟才會完全成熟;在腎臟成熟後,如果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損耗,那時候才需要用到藥物來補充。但如果在懷胎的時候,精氣就已經不足,那麼就無法補充了;如果原本精氣就充足,又何必刻意去補呢?
愚按:小孩走路晚、出牙晚、頭骨閉合不良、囟門突出、五軟(手軟、腳軟、肌肉軟、口軟、骨骼軟)、鶴膝(膝蓋畸形)、腎疳(一種營養不良病)、牙齒稀疏、眼睛白、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因為胎兒期腎氣不足,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來補充。如果在精氣尚未成熟時,就和女性發生關係,往往會導致頭暈眼花、口渴、噁心嘔吐、發燒、腳熱、腰腿痠痛、自汗、盜汗、排尿困難疼痛,各種疾病隨之而來,令人難以忍受。我常使用六味、八味兩種丸藥以及補中益氣的藥方,根據情況加減使用,效果非常好。
一個九歲的小孩,頭骨閉合不良,腳部無力,雙膝逐漸增大,無法正常行走,這是因為腎臟先天不足。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三個月後就能正常行走。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四肢疲倦乏力,發燒,下午時發熱,口渴,噁心嘔吐,小便不順,或者臉部紅色,身體怕冷,這也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使用補中益氣湯和之前提到的丸藥治療後康復。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在性行為後,大小便時感到疼痛,服用五苓散一類的藥物後,虛弱的症狀接踵而至,幾乎到了死亡的邊緣。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加減八味丸治療後康復。
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體內發熱,下午時發熱,身體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口渴,或者使用清熱等藥物治療後,虛弱的症狀全部出現。我認為他先天稟賦膽小脆弱,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補充,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這可能是因為古今人的元氣強弱不同所致。
4. 擬定諸方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川芎(八分),當歸(酒洗),柴胡,橘紅,枳殼(炒),天麻(各六分),甘草(四分),茯苓,白芍藥(炒,各八分),黃連(四分,酒炒),薄荷(三分)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少參王陽湖孫,八歲,傷股骨,正體科續之。余視其面,青而兼黃,口角微掣動,此乃肝木侮脾症也。且氣血筋骨皆資脾土而生,但壯脾氣,則所傷自愈。遂用六君子湯加鉤藤鉤、當歸,三十餘劑諸症悉愈。
一小兒,三歲,因驚抽搐,發熱,痰盛,久用抱龍丸等藥以清風痰,反致面色或赤或青。余謂此心肝二經血虛風熱而生痰,不足之象也。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腎,佐以六君子湯,少加柴胡、升麻,以調補脾胃,諸症頓退而痊。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泄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補脾胃。
白朮(一錢三分),黃耆(蜜炙),川芎,當歸(酒洗),陳皮,人參,肉豆蔻(煨),神麯,乾葛(各五分),白芍藥(一錢,酒炒),黃連,甘草(炙,各四分),半夏,白茯苓(各七分)
上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姜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梔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宜六君子湯,更加山楂、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姜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滯,嘔吐酸水,或大便積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食積去而泄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木香、煨姜以補脾腎;若泄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朮散以補脾胃。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治之,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余以為飲食雖化,而脾胃復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如故。余曰:此胃經虛熱耳!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余以為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致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安。(余見各類。)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半夏(湯泡),酸棗仁(去殼炒),茯神(去心,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若溫暖之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愚按前症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火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麯、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用厚朴、神麯以消食。如有痰搐驚症,仍用本方調治。
如見肝經之症,加鉤藤鉤,方內赤芍藥易以白芍藥。(治驗見各症類。)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山楂,白芍藥(炒,各一錢),黃連(炒),枳實(麩炒),川芎,香附米(炒),升麻(各七分),乾葛(一錢二分),甘草,炙草(各三分)
上用薑、水煎服。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愚按前症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症。
儒者薛衡甫子,年七歲,身羸,發熱,面黃,皆以為內傷瘀血,欲下之。余謂乃脾臟受傷,投以六君子湯加煨姜,兩服,飲食頓進,數服,諸症全愈。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劑。余曰:此脾胃氣虛,故飲食不能克化也。法當調補為善,若數用克伐之劑,脾氣益傷,飲食愈停矣。已而腹內又結一塊,寒熱,潮熱,食少,作渴,大便不實。余用四君子湯,飲食漸增,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肚腹膨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余以為脾氣虛寒,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常患停滯,數服克伐消導之劑,以致脾胃虛甚,患吐瀉慢脾風而卒。(余見各症類。)
治小兒發熱感冒,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輕者且勿藥,候一、二日多自愈,重者用輕和之劑。
橘紅,半夏(炮),桔梗,川芎(各五分),白茯苓,桑皮(蜜炙,各七分),甘草(炙),防風(各四分),薄荷,枯黃芩(炒,各三分),白朮(一錢)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鬱於肺而為患者,宜用本方;若脾胃氣虛,不能生肺金而致患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胃氣實,肺氣壅滯而大腸不利者,用瀉黃散;若心火上炎,消爍肺金而致咳嗽者,用六味丸。大凡元氣素弱,或患病日久,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加以半夏、茯苓、桔梗;若見發搐、咬牙等症,皆虛熱所迫,亦宜用之;若痰盛,少佐以抱龍丸。
若風邪既退,而熱痰未已,但健中氣,則痰自化而病自愈;若用化痰利氣之藥,則中氣愈虛,痰熱愈甚矣。
一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更加喘促,出汗。余以為肺脾氣虛,欲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補之。不信,乃服二陳、桑皮、杏仁、枳殼、桔梗之劑,前症益甚,又加發搐、痰壅。余仍用前藥更加鉤藤鉤而痊。蓋小兒臟腑脆嫩,氣血易虛,所用之藥雖為平和,亦有偏勝之味,須審察病氣形氣虛實、在表在裡之不同,而治之可也。(治法見傷風鼻流涕條。
)
治小兒大便色泔白及小便濁或澄之如米泔者,此疳病也。
白朮,黃連(姜水炒),白茯苓,澤瀉,山楂,白芍藥(炒,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三分)
上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虛而兼濕熱者,宜用四味肥兒丸;若兼泄瀉,當以白朮散間服。
治疳丸,小兒要藥。
胡黃連,蘆薈,使君子,黃連(各五錢,炒),神麯(炒,一兩),阿魏,青黛(二錢,另研),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稀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清湯下。
愚按前方乃肝脾疳症之藥也。或內疳,或瘡發於外亦效。蓋疳,干也。或因哺食太早,或因恣食甘肥,或因峻劑重亡津液,虛火上炎,或因乳母飲食、起居、七情、勞逸所致。
若口內生瘡,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咽乾飲水,掌熱,便赤,盜汗,煩熱,齧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宜用安神丸主之。
若鼻瘡,目爛,體瘦,瘡癬,或耳前後、項、腋、小腹、內股、玉莖、陰丸腫潰,小便不調,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渴,下痢。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髮稀少,生瘡成穗,人中口吻赤爛,或腹大腳細,嘔吐泄瀉,飲食不思,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鼻衄,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身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潰爛,面黧爪黑,遍身生瘡,耳內出水。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大凡虛火上炎,或痘毒上攻,名曰走馬疳,為患甚速。敷雄黃散,服大蕪荑湯。此症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腫痛;重則牙齒蝕落,腮頰透爛,飲食不入者,為不治。
一小兒,二歲,莖痿濕癢,後陰囊焮腫,莖中作痛,時出白津。余以為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睪丸作痛,小便赤澀,寒熱,作嘔,乃肝脾之症,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並蘆薈丸而消。
一小兒,腹內結塊,或作痛,或上攻,小便不調,用龍膽瀉肝湯、蘆薈丸而愈。後形氣消鑠,發熱作渴。此肝木製伏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而愈。
一小兒,自脫胎時兩目赤腫,或作癢,或生翳。此胎內之肝火也,用蘆薈、六味二丸而愈。
一女子,十五歲,患瘰癧,身發赤暈,形氣倦怠。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加味逍遙散而赤暈愈,用益氣湯、六味丸而瘰癧消。
一小兒,下疳潰爛,發熱作痛;一小兒莖中作癢,不時搔捻;一小兒莖中潰痛,小便秘澀,日晡尤甚,一小兒目癢出水,或項間結核,或兩眼連札,或陰囊瘙癢:俱屬肝火,皆用九味蘆薈丸,並愈。(余見各類。)
治小兒大病後面黃肌瘦,目時動,齒微咬,發稀少,未能大行,因誤服解表、瀉利傷克諸藥而致者,宜長緩調理,復全胃氣。
白朮(一錢二分),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人參,陳皮,川芎(各六分),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酒洗,各四分),半夏,山楂(各六分)
上用薑、棗、水煎服。
安神鎮驚丸,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人參,茯神,南星(薑製,各五錢),酸棗仁(炒),麥門冬,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赤芍藥(炒,各三錢),薄荷,木通,黃連(薑汁炒),山梔(炒),辰砂(另研),牛黃(另研),龍骨(火煅,各二錢),青黛(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
愚按前二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但鎮驚丸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而變生他症也。若飲食停滯而見他症,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症,當健中氣。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症,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症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祛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症。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用四君子湯為主,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治小兒齒腫,流涎,腮腫,馬牙,主陽明之熱。
升麻,川芎,白芍藥,半夏(炒,各七分),乾葛,生甘草,防風,黃連(酒炒,各五分),石膏(火煅過),白朮(各一錢),白芷(三分)
上水煎,每服二錢。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愚按馬牙、重舌,因胎毒胃熱所致,若用線針刺破出血即愈,不必服藥;若因飲食所傷,脾胃虛熱而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服熱藥損傷脾胃發熱而致,或口舌生瘡,宜用人參安胃散;若久病脾胃虛熱,口內如無皮狀,宜用七味白朮散;若脾經陰血不足,午後益甚,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炙草;若脾經陽氣下陷,午後益甚,宜用補中益氣湯,並用茱萸塗腳心;若疳積虛火炎上,齦齒腐爛,當從疳治,亦有滯頤口角流涎,此由脾氣虛冷,不能制其津液也,宜用溫脾散;若脾經實熱,舌縱涎下,宜用瀉黃散。大凡小兒四時皆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
若屢有痰症,屢服驅風瀉火之藥,多患前症,其輕者能節飲食、慎調理,不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