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痢疾

痢是濕熱及食積,治者別赤白青黃黑五色以屬五臟。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治法:瀉腸胃之濕熱,開鬱結之氣,消化積滯,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下後未愈,隨症調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虛故也。痢多屬熱,然亦有虛與寒者。虛者宜補,寒者宜溫。年老及虛弱人不宜下。

主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白芍藥(炒,二錢,以上三藥乃痢疾之必用者),木香,枳殼(炒,各五分),甘草(炙,三分),檳榔(一錢),上薑、水煎服。

若腹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縮砂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鬱結,後重不利,宜用此方。若飲食停滯,用二陳湯加山楂,送香連丸。仲景先生云:脈沉而有力者,屬裡實也,宜下之;沉而無力者,屬裡虛也,宜補之。元氣虛滑者,宜溫之、澀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脈浮大,此為虛而強下之故也。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

下痢腹堅者,當下之。下痢譫語有燥屎,當下之。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急下之。下痢脈大浮弦,當自愈。下痢腹滿痛為實,當下之。治者審焉!

若後重,加滑石(炒)五分。再加枳殼、檳榔、芍藥、條芩各五分。

愚按痢而便膿血者,乃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大腸積滯,壅實而後重,法當疏導;若大腸氣虛下陷而後重,法當升補。

司馬王荊山,患痢後重,服枳殼、檳榔之類,後重益甚,食少,腹痛。余以為脾胃傷而虛寒也,用六君、木香、炮姜而愈。

太常邊華泉,嘔吐不食,腹痛後重,服大黃之藥,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憒,脈大。余以為胃氣復傷,陽氣虛寒脫陷也。以參、術各一兩,炙草、炮姜各三錢,升麻一錢,一劑而蘇。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而愈。

若白痢,加白朮、白茯苓、滑石(炒)、陳皮各一錢。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

愚按前症若腹痛後重,怕手按腹,或脈洪實,為積滯閉結,宜用此方疏通之;若腹痛後重,喜手按腹,或脈微細,為陽氣虛寒,宜用六君、手姜溫補之。

少宗伯顧東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墜,或用疏導之劑,兩足腫脹,食少體倦,煩熱作渴,脈洪數,按之微細。余以六君子加薑、桂各二錢,吳茱、五味各一錢,煎熟冷服,即睡覺而諸症頓退,再劑而安。此內真寒而外假熱,治以熱劑而冷飲。東垣先生治假寒熱之症,投以假寒熱之劑。

廷評曲汝為,食後接內,患腹痛去後,似痢非痢,次日便膿血,煩熱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頓減,又用八味丸料加吳茱、五味、骨脂、肉蔻,二劑全愈。

白話文:

痢疾的成因是濕熱和食物積滯,治療時要區分赤、白、青、黃、黑五種顏色,來判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拉出白色黏液,是濕熱傷了氣;拉出紅色血便,是濕熱傷了血;拉出赤白相雜的,表示氣血都受傷了;拉出黃色黏液,則是食物積滯。治療方法:要清除腸胃的濕熱,疏通鬱結的氣,消化積滯的食物,用通利的方法來解決。剛開始只是腹瀉,腹瀉後沒有好轉,要根據症狀來調整藥方。拉肚子比較久的人,不能再用瀉藥,因為胃已經虛弱了。痢疾大多屬於熱症,但也有虛症和寒症。虛症要用補的方法,寒症要用溫的方法。年紀大和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用瀉藥。

基本方: 黃芩(炒過)、黃連(炒過,各用五分),白芍藥(炒過,二錢,以上三味藥是治療痢疾必用的),木香、枳殼(炒過,各用五分),甘草(炙過,三分),檳榔(一錢),加上生薑用水煎服。

如果腹痛,可以加當歸一錢五分、縮砂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

我認為,如果症狀是因為濕熱鬱結,導致裡急後重,排便不順暢,就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是飲食停滯,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山楂,再搭配香連丸一起服用。張仲景先生說過:脈象沉而有力的,是體內有實邪,適合用瀉藥;脈象沉而無力的,是體內虛弱,適合用補藥。元氣虛弱滑脫的人,適合用溫補、收澀的方法。脈象滑而快的,是有宿食,應該用瀉藥。脈象浮大的,是身體虛弱還強行用瀉藥造成的。脈象浮而搏動有力的,是因為腸鳴,應該用溫的方法。

拉肚子但是腹部硬實的,應該用瀉藥。拉肚子還說胡話,而且有乾燥的糞便,應該用瀉藥。拉肚子,而且三部脈象都平和,但是按壓心下卻堅硬,應該趕快用瀉藥。拉肚子,脈象大而浮弦,這種情況會自己好轉。拉肚子,腹部脹滿疼痛的,是實證,應該用瀉藥。治療的人要仔細判斷!

如果感覺裡急後重,可以加滑石(炒過)五分,再加枳殼、檳榔、芍藥、條芩各五分。

我認為,拉肚子而且排出膿血,這是因為氣在運行而血已經止住了,活血就能讓膿血停止,調理氣機就能消除裡急後重。如果大腸積滯堵塞,導致裡急後重,就要疏導;如果大腸氣虛下陷導致裡急後重,就要用升提補氣的方法。

司馬王荊山,得了痢疾後,感覺裡急後重,吃了枳殼、檳榔之類的藥,裡急後重反而更嚴重,而且食慾不振,腹痛。我認為這是脾胃受傷導致虛寒,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炮薑後就好了。

太常邊華泉,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痛、裡急後重,吃了大黃的藥,腹痛更嚴重,還會流汗、發熱、神志不清、脈搏變大。我認為這是胃氣再次受損,陽氣虛寒脫落了。用人參、白朮各一兩,炙甘草、炮薑各三錢,升麻一錢,一劑藥就清醒了。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兩劑藥就好了。

如果是拉白色的痢疾,可以加白朮、白茯苓、滑石(炒過)、陳皮各一錢。剛開始想用瀉藥,可以再加大黃五錢。如果兼有食物積滯,可以加山楂、枳實各一錢。

我認為,如果腹痛、裡急後重,而且怕人按壓腹部,或是脈象洪實,這是因為積滯堵塞,應該用這個方子疏通;如果腹痛、裡急後重,而且喜歡人按壓腹部,或是脈象微細,這是因為陽氣虛寒,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來溫補。

少宗伯顧東江,因為食物停滯得了痢疾,腹痛下墜,有人用了疏導的藥,結果兩腳腫脹,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煩躁發熱口渴,脈象洪數,但是按壓卻微細。我用了六君子湯加上生薑、肉桂各二錢,吳茱萸、五味子各一錢,煎好後放涼服用,他馬上就睡著了,所有的症狀都消退了,再服一劑藥就痊癒了。這是屬於內裡真寒,而外表看起來是假熱的症狀,所以要用熱性的藥,但是要放涼了喝。李東垣先生治療假寒假熱的症狀,會用與症狀相反的藥。

廷評曲汝為,吃飯後接著腹瀉,腹痛,排便狀況像是痢疾又不是,隔天就排出膿血,而且煩躁發熱口渴,精神萎靡不振。用四神丸一服藥就減輕了,又用八味丸的藥材加上吳茱萸、五味子、補骨脂、肉豆蔻,兩劑藥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