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附方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或瘧、痢等症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急加附子。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成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一虛,四臟俱無生氣。故東垣先生著脾胃、內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前所言治症,概舉其略,余當仿此而類推之。是以附方之首,並注以表明之。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或因誤食藥物導致身體虛弱,出現四肢乏力、口乾、發熱、食慾不振等症狀;或因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發熱、脈搏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怕冷、自汗;或氣喘、發熱、煩躁、脈搏微弱、自汗、疲倦、食慾不振;或中氣虛弱,導致氣血失調;或因飲食勞累、患瘧疾或痢疾,因脾胃虛弱而難以痊癒;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卻無法發汗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代替其他治療方法。若因房事後勞累或勞累後房事而感冒,則需在方中加入附子。
我的看法是,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脾胃氣旺盛,則肺臟得到滋養,肺氣充足,水氣自然生成。水氣上升,則火氣下降,水火平衡,達到天地交泰的狀態。脾胃虛弱,則五臟六腑都失去生機。因此,醫聖李東垣先生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論》等醫書,都以固脾胃為本;他所創制的補中益氣湯,更是諸方之首。從他制定方劑的初衷,就可以明白他的用意。所以說,補腎不如補脾,道理就在這裡。上述治療的症狀,只是列舉了一些主要的症狀,其他類似症狀可以依此類推。因此,在藥方前面,都會註明其作用,以便於理解。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八珍湯,治肝脾傷損,血氣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寒熱昏憒,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實,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症。
白話文: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加薑、棗,水煎,空腹午前服用。此方名為八珍湯,可治療肝脾受損、氣血虛弱、畏寒發熱、心煩口渴、寒熱昏迷、胸悶不暢、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小腹脹痛等症狀。
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乾作渴。又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內熱,遺精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乾澀,或大便滑泄,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莖癢痛等症。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方劑說明
藥材:
- 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各一錢)
- 熟地(一錢)
- 甘草(炙,五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與薑、棗一起加水煎煮服用。
主治:
- 氣血兩虛:表現為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頭痛、眩暈、口乾口渴等症狀。
- 久病虛損:表現為口乾食少、咳嗽伴隨腹瀉、心悸、發熱、寒熱交替、盜汗自汗、午后發熱、遺精白濁、大小便帶血、小腹疼痛、小便量少、大便乾燥或稀薄、肛門下墜、頻繁小便、陰莖瘙癢疼痛等症狀。
注:
- 一錢指的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為3.75克。
- 五分指的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為1.875克。
- 炙甘草是指用火稍微烘烤過的甘草,可以減輕甘草的寒性。
現代應用:
十全大補湯是補氣血的經典方劑,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導致的各種疾病,例如:
- 慢性疲勞綜合症
- 虛寒體質
- 產後恢復
- 免疫力低下
- 慢性病的輔助治療
注意事項:
- 十全大補湯屬於溫補藥,適用於氣血虛弱的人群,但陰虛火旺、痰濕內盛、脾胃濕熱者不宜服用。
- 服藥前應咨詢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用藥。
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各一錢。
四物湯,治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或脅作痛,尤當服之。
當歸,熟地黃(各三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即前方加山梔、柴胡、牡丹皮。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白話文:
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各一錢。
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發熱,或是寒熱交替,或是在下午發熱,頭昏眼花,或是煩躁失眠,胸悶氣脹,或是脅肋疼痛,特別適合服用。
當歸、熟地黃各三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再加上山梔、柴胡、牡丹皮。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是大便稀溏,身體消瘦,面色萎黃,或是胸悶氣脹,咳嗽痰多,吞酸,或是脾胃虛弱,容易患上瘧疾、痢疾等疾病。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若覺內熱,或飲食難化作酸,屬虛火,須加炮姜,其功甚速。
即前方加半夏、陳皮。
香砂六君子湯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或肢體腫痛。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疾。大凡懷抱鬱結而患諸症,或因用藥失宜,克伐傷胃,變諸別症者,最宜用之。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各六錢),甘草(炙,兩錢)
以上薑、棗,加水煮後服用。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減退,或者長期患有瘧疾、痢疾。如果感覺有內部熱感,或是消化食物困難產生酸味,這是虛火所致,需要加入炮姜,其療效非常迅速。
在原方中加入半夏、陳皮。
【香砂六君子湯】,在六君子湯中加入香附、藿香、砂仁。
【歸脾湯】,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傷害脾臟,導致血液無法被妥善管理,造成出血問題,或者出現健忘、心神不定、驚悸、多汗,或者心脾部位疼痛,容易疲倦,食量減少,或者大便不順暢,或者四肢出現腫痛。或者因思慮過度導致瘧疾。通常,對於那些心中有憂愁,引起各種症狀,或者是因為用藥不當,傷害了脾胃,轉為其他疾病的患者,最適合使用此方。
請注意:這些都是中醫理論的應用,具體情況應由專業醫師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診斷和開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黃耆,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二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五分),當歸(二錢)
上薑、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梔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治脾肝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當歸,白朮,茯神,芍藥,甘草,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各七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黃耆、龍眼肉(各兩錢)、遠志(一錢)、酸棗仁(兩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五分)、當歸(兩錢),用薑、棗、水煎服。此方名為加味歸脾湯,主要治療脾經血虛發熱等症。若加入牡丹皮、山梔各一錢,則可治療脾肝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等症,此方名為加味逍遙散,其藥物包含當歸、白朮、茯神、芍藥、甘草、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各七分)。
上薑、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治腎虛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痛,腰腿痿軟等症,及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又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痰,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制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將生薑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逍遙散,即前方藥方中去除山梔子和牡丹皮。
六味丸,又名地黃丸或腎氣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口渴、小便淋漓或閉塞、氣機阻滯痰涎、頭暈目眩、眼花耳聾、咽喉乾燥、舌頭疼痛、牙齒疼痛、腰腿無力等症狀,也適用於腎虛導致發熱、自汗盜汗、便血或其他出血、失音、水液上泛成痰等症狀,是治療腎虛發熱、血虛發熱的良藥。此外,還可治療腎陰虛弱、津液不能下降、濁氣化為痰液導致咳嗽逆氣、小便失禁、精氣虛脫等症狀,具有滋養氣血、補益腎氣、降火利水、健脾固土的功效。
熟地黃八兩,用杵搗成膏狀;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藥也。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蝕,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白話文:
將上述各味藥材另外研磨成細末,與地黃混合,加入煉好的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飯前用滾水送服。
八味丸用於治療命門火衰,不能滋生脾土,導致脾胃虛寒,飲食減少,思維遲緩,大便不實,或下元虛寒、腰腹部疼痛,夜間尿頻。
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附子各一兩。
經書記載,要增益火源,消除陰寒,此藥就是如此。
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口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瘍,咽喉疼痛,或形體消瘦,睡眠出汗,發熱,五臟皆損。
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加減金匱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症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白話文:
加減金匱腎氣丸
功用: 治療脾腎虛弱引起的腰沉腿腫、小便不利、腹部或四肢浮腫、呼吸急促痰多,甚至發展成蠱症。此藥對因脾胃虛弱,治療失當,元氣受損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組成:
- 白茯苓:三兩
- 附子:五錢
- 川牛膝:一兩
- 桂:一兩
- 澤瀉:一兩
- 車前子:一兩
- 山茱萸:一兩
- 山藥:一兩
- 牡丹皮:一兩
- 熟地黃:四兩,切碎用酒拌勻,搗成膏狀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與熟地黃膏混合,加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還少丹
功用: 治療脾腎虛寒所致的食慾不振、思維遲鈍、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等症。亦可治療真氣虧損、體虛瘦弱等。
肉蓯蓉,遠志,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牛膝,杜仲(薑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二兩)
上各另為末,用棗肉百枚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十補丸,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制),桂心,茯苓,澤瀉(各一兩)
白話文:
肉蓯蓉、遠志、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牛膝、杜仲(薑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二兩),將這些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用一百枚棗肉和煉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溫酒或鹽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此方名為十補丸,用於治療腎臟虛寒,面色黑,足寒,耳聾,膝蓋軟弱,小便不利等症狀。
附子(炮製)、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制)、桂心、茯苓、澤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鹽湯下。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
黃耆(炙,一兩),當歸(三錢,酒製)
上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又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心驚悸,熱而自汗等症。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甘草(炙,各一兩),熟地黃,五味子(炒),茯苓(各七分半),遠志(五分)
白話文:
上藥煉成蜜丸,丸子要像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用鹽湯送服。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血氣受損,或誤服烈性藥物導致氣血虛弱、身體發熱、口渴難耐、眼睛紅腫、臉色發紅、脈搏洪大虛弱,重按脈搏消失的情況。這種病症常見於勞碌奔波、飲食不規律的人。
藥方:黃耆(炙,一兩),當歸(酒製,三錢)
將藥材用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脾肺虛弱,出現發熱畏寒、四肢無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也可治療久病體虛,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咳嗽腹瀉、心悸不安、發熱盜汗等症狀。
藥方: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甘草(炙,各一兩),熟地黃,五味子(炒),茯苓(各七分半),遠志(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參朮膏,治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症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症自愈。
人參,白朮(各等分)
上水煎稠湯化服之。
濟陰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等症。其功效與六味、還少丹相似。
五味子,麥門冬,當歸,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萸,乾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
白話文:
把薑、棗放入水中煎煮,然後服用。參朮膏能治中氣虛弱,吃藥沒效果,或因用藥不當,損耗元氣,出現各種虛症。只需用此藥補中氣,各種症狀就會自然痊癒。人參和白朮各取等量,用水煎煮成濃稠的湯,服用。濟陰地黃丸可以治足三陰虛損,虛火上炎,導致眼珠突出,看不清東西,或眼花、干澀、緊繃、疼痛、怕光,或突然看見奇怪的東西等症狀。它的功效與六味地黃丸、還少丹類似。五味子、麥門冬、當歸、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萸、乾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取等量。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滋陰補腎丸,治肝腎陽虛陰弱,虛火上炎,目視昏花,或至夜昏暗、緊澀。仍治六味丸所主之症。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五錢),生地黃(四兩),澤瀉,茯苓(各二兩半),當歸尾,山茱萸,柴胡,五味子,乾山藥(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湯下。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能令人目光大,久服無內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可以治療肝腎陽虛陰弱,虛火上炎,眼睛視力模糊,甚至夜晚看不清東西、眼睛干澀等症狀。它也可以治療六味丸所治療的疾病。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五錢,生地黃四兩,澤瀉、茯苓各二兩半,當歸尾、山茱萸、柴胡、五味子、乾山藥各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鹽水送服。
此方可以治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脾胃虛弱、內障、耳鳴,或者多年眼睛昏暗、看不清東西等症狀。此藥能使人眼睛明亮,長期服用可以預防內障、耳鳴、耳聾;還能增強精神、補益元氣,使身體輕盈健壯,耳目聰明。
黃耆,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神效黃耆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頭面手臂腿腳麻木不仁者,並皆服之。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癮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中如火等症。
蔓荊子(一錢),橘紅(五分),人參(八錢),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黃耆(二兩),
白話文:
黃耆、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每服三錢,水煎服。此方名為神效黃耆湯,用於治療全身麻木不仁,或左右半身麻木,或頭面手臂腿腳麻木不仁,以及兩眼緊縮、羞明畏光、眼澀難睜開、視力模糊、眼睛疼痛碰不得,或眼球感覺像有火燒一樣等症狀。此外,蔓荊子一錢,橘紅五分,人參八錢,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黃耆二兩,亦可用於治療相關症狀。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臥服。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赤色,癮澀難開而多訶子等症。
蔓荊子(二分),香白芷(三分),柴胡,黃耆,甘草(炙),當歸(酒洗),防風(各五分),升麻(七分)
上水煎服。
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眊燥,緊澀羞明,山楂貫晴,臟腑秘結者。
白朮,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梔,知母,滑石,石膏(各二分),大黃(四分),芒硝(二分半)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睡前服用。助陽活血湯,用於治療眼發之後,仍然感到上火,眼白泛紅,眼睛乾澀難以睜開,以及服用訶子等症狀。蔓荊子兩分,香白芷三分,柴胡、黃耆、甘草(炙)、當歸(酒洗)、防風各五分,升麻七分,用水煎服。芍藥清肝散,用於治療眼屎多,眼乾澀,眼睛緊繃畏光,山楂貫穿眼球,臟腑便秘者。白朮、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梔、知母、滑石、石膏各二分,大黃四分,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服。
黃連天花粉丸,治症同上。
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上為末,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連翹飲子,治目赤隱澀緊小,久視昏花,迎風有淚等症。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五分),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分),黃耆,防風,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錢),
白話文:
用上水煎煮服用。黃連天花粉丸,治療的症狀同上。取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至一百丸,用茶水送服。連翹飲子,治療目赤隱澀、眼瞼緊小、久視昏花、迎風流淚等症。取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五分,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分,黃耆、防風、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錢。
上水煎服。若中氣不足而致前症,用神效黃耆湯或補中益氣湯。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乃陰氣不足,陽氣有餘也,宜用此方。
生地黃(焙乾,四兩),天門冬,枳殼(麩炒),甘菊花(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清或溫酒下。
定志丸,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也,宜此主之。
白茯苓,人參(各二兩),遠志,菖蒲(各一兩)
白話文:
用清水煎服。如果因中氣不足导致上述症状,可服用神效黃耆湯或補中益氣湯。
地芝丸用于治疗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妨近视,这都是由于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所致,适合用此方。
将生地黄(焙干,四两)、天門冬、枳殼(麩炒)、甘菊花(各二两)研磨成粉末,用炼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茶水或温酒送服。
定志丸用于治疗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这是由于阳气不足,而阴血有余所致,适合用此方治疗。
将白茯苓、人參(各二两)、遠志、菖蒲(各一两)混合在一起。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
決明夜光散,治目夜昏,雖有燈月,亦不能睹。
石決明,夜明砂(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
上為末,以竹刀切肝二片,鋪藥於內,合之,用麻皮縛定,米泔水一碗,砂罐煮至半碗,臨臥連肝藥汁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二經風熱、怒火,頸項腫痛,結核不消,或寒熱往來,嘔吐痰水。又治婦人暴怒,肝火內動,經水妄行,胎氣不安等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同桐子,用硃砂包覆。每次服用十到三十粒,用米湯送服。
決明夜光散用於治療夜晚視力昏暗,即使在燈光月光下也看不清的病症。
將石決明、夜明砂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研磨成粉末。將豬肝切成兩片,鋪上藥粉,合起來用麻皮捆緊。用米泔水一碗,砂罐煮至半碗,臨睡前連豬肝藥汁一起服用。
柴胡清肝散用於治療肝膽二經風熱、怒火上衝引起的頸項腫痛、結核不消,或寒熱交替、嘔吐痰水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婦女因暴怒而引起的肝火內動、經期紊亂、胎氣不安等症狀。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黃連(炒),山梔(炒,各七分),當歸(一錢),川芎(六分),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八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苓、術。
左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泄瀉,淋秘,一切肝火之症,並皆治之。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片時用)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煎湯下。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瀉利,脅腹作痛諸症。
白話文:
柴胡、黃芩(炒過,各一錢)、黃連(炒過)、山梔(炒過,各七分)、當歸(一錢)、川芎(六分)、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八分)、甘草(三分),以上藥材用水煎服。如果脾胃虛弱,就去除黃芩、黃連,加入茯苓、蒼朮。
左金丸,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導致的脅肋刺痛,或發寒發熱,或頭昏眼花,腹瀉,尿頻尿閉,以及其他各種肝火旺盛的症狀。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用湯煮片一會兒)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藥丸。用白朮、陳皮煎湯服用。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肝膽經風熱引起的寒熱往來,或午後發熱,或怒火中燒口苦,耳聾,咳嗽,腹瀉,脅腹疼痛等症狀。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即前方加山梔、牡丹皮。
犀角升麻湯,治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時毒等症。
犀角(鎊,七錢),升麻(五錢),防風,羌活(各五錢半),白芷,黃芩,白附子(各二錢半),甘草(一錢五分)
上每服七錢,水煎。
越鞠丸,治六郁,飲食少思,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白話文:
柴胡兩錢,黃芩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過的)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小柴胡湯,是在上述方劑中加入山梔、牡丹皮。
犀角升麻湯用來治療風熱導致的頭面腫痛,或咽喉不舒服,以及時疫等症狀。
犀角(磨成粉末)七錢,升麻五錢,防風、羌活各五錢半,白芷、黃芩、白附子各二錢半,甘草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每次取七錢,用水煎煮服用。
越鞠丸用來治療六郁,飲食不思,或胸悶、吐酸、牙痛、瘡疥等症狀。
蒼朮(炒),神麯(炒),香附子,山楂,山梔(炒),撫芎,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下。
平胃散,治胃氣壅滯,胸膈不利,或飲食停滯。吞酸噯腐,或嘔吐不食等症。
蒼朮,厚朴(制),陳皮(各一錢),甘草(四分)
水煎服。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症。
白話文:
蒼朮、神麴、香附子、山楂、山梔、撫芎、麥芽各等份,炒後研成細末,用水調和神麴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此方名為平胃散,主治胃氣壅滯,胸膈不利,或飲食停滯,吞酸噯腐,或嘔吐不食等症。
另外,蒼朮、厚朴(制)、陳皮各一錢,甘草四分,水煎服。此方名為異功散,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症。
人參,白朮(炒),甘草(炒),茯苓,陳皮(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大棗,治脾胃虛弱,中脘停痰,或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
上薑、水煎服。
小半夏湯,治嘔吐風痰水飲。
半夏(薑製,五錢),茯苓(三錢)
上入薑汁,水煎服。
丁香茱萸湯,治胃氣虛寒,致嘔吐噦,咽膈不通等症。
丁香,橘皮,柴胡,甘草(炙,各五錢),吳茱萸,蒼朮,人參(各一錢),升麻(七分),黃柏(三分),草蔻仁,黃耆(各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炒)、甘草(炒)、茯苓、陳皮(各一錢),用薑、棗加水煎服。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脾胃虛弱、中脘停痰,或嘔吐噁心、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症狀。
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用薑加水煎服。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嘔吐風痰水飲。
半夏(薑製,五錢)、茯苓(三錢),加入薑汁,用清水煎服。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胃氣虛寒,導致嘔吐噦、咽膈不通等症狀。
丁香、橘皮、柴胡、甘草(炙,各五錢)、吳茱萸、蒼朮、人參(各一錢)、升麻(七分)、黃柏(三分)、草蔻仁、黃耆(各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理中化痰丸,治脾胃虛寒,痰涎內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此屬中氣虛弱,不能統涎歸源也。
人參,白朮(炒),乾薑,甘草(炙),茯苓,半夏(薑製)
上為末,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下。
牛黃抱龍丸,治風痰壅盛,或咳嗽發熱,或發驚搐等症。
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
白話文:
理中化痰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痰涎停滯,出現嘔吐、食慾不振或大便不成形、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的症狀。這屬於中氣不足,無法將痰液歸入正常運行軌跡。將人參、白朮(炒)、乾薑、甘草(炙)、茯苓、半夏(薑製)研磨成粉末,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牛黃抱龍丸用於治療風痰壅盛,伴隨咳嗽發熱或驚厥抽搐等症狀。將牛黃、雄黃、辰砂、天竺黃(各四錢)、麝香(一錢)、牛膽南星等藥材混合在一起。
上為末,甘草湯糊丸皂子大。每服二丸,薑湯下。
柴芍參苓散,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凡病後宜用此調理。
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或作丸服。
五味子湯,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五味子(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甘草湯調製成皂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兩丸,用薑湯送服。
柴芍參苓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飲食減少、嘔吐、腹瀉等症狀,也適合病後調理。
將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甘草、丹皮、山梔(炒)各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送服,或製成丸劑服用。
五味子湯用於治療咳嗽、皮膚乾燥、唾液帶血、胸膈疼痛等症狀。
將五味子(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五分)、竹茹(一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二錢)、桑白皮(炒,二錢)研磨成粉末,用適量水煎服。
上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人參,橘紅,甘草(炙),地骨皮(各五分),茯苓,知母(炒,各七分),五味子(炒),青皮,天門冬(各四分),桑白皮(炒,一錢)
上水煎服。
麥門冬湯,治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五心煩熱等症。
麥門冬,桑白皮(炒),生地黃(各一錢),半夏,紫菀,桔梗,竹葉,麻黃(各七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克肺引起的咳嗽、喘嘔、痰多、胸悶等症狀,藥材包括人參、橘紅、甘草、地骨皮、茯苓、知母、五味子、青皮、天門冬和桑白皮,水煎服。
麥門冬湯則用於治療熱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帶血、胸悶、心煩等症狀,藥材包括麥門冬、桑白皮、生地黃、半夏、紫菀、桔梗、竹葉、麻黃、五味子和甘草,水煎服。
上薑、水煎服。
金沸草散,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等症。
荊芥穗(一錢),前胡,麻黃,旋覆花(各七分),甘草(炙),赤芍藥,半夏(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柴胡桂枝湯,治傷風發熱自汗,或痰氣上攻等症。
桂枝(二錢),黃芩(炒),人參,白芍藥(炒,各錢半),甘草(炙),半夏(薑製),生薑(各一錢),柴胡(四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將生薑加入水中煎煮後服用。
金沸草散,用於治療肺經受風導致的頭昏腦脹、眼花、咳嗽聲重、痰液稠黏等症狀。
配方:荊芥穗(一錢)、前胡、麻黃、旋覆花(各七分)、甘草(炙)、赤芍藥、半夏(各五分)
將生薑和紅棗加入水中煎煮後服用。
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傷風發熱、自汗,或痰氣上涌等症狀。
配方:桂枝(二錢)、黃芩(炒)、人參、白芍藥(炒,各錢半)、甘草(炙)、半夏(薑製)、生薑(各一錢)、柴胡(四錢)、大棗(二枚)
上作二劑,水煎服。
竹葉歸耆湯,治胃氣虛熱,口乾作渴,惡冷飲食者。
竹葉(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人參(各一錢),麥門冬(七分),甘草(炒,五分)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胃火作渴。
石膏,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竹葉,麥門冬(各五分)
上薑、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一名白朮散),治中氣虧損,津液不足,舌乾口燥,不喜飲冷,或吐瀉後作渴,最宜服之。
白話文:
服用竹葉歸耆湯兩劑,水煎服,可治胃氣虛熱、口乾作渴、不喜飲食者。方劑包含竹葉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一錢、人參一錢、麥門冬七分、甘草五分(炒制),水煎服。竹葉石膏湯則用於治療胃火作渴,由石膏、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竹葉、麥門冬各五分,加薑水煎服。七味白朮散(又名白朮散),則用於治療中氣虧損、津液不足、舌乾口燥、不喜飲冷,或吐瀉後作渴,最適合服用。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
上水煎服。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渴,面赤,頭昏,咽燥喉痛,口瘡,便溺赤澀,並宜服之。
大黃,朴硝,甘草(各一兩),連翹(四兩),山梔,黃芩,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梔子仁湯,治時毒腫痛,大便秘結等症。
鬱金,枳殼(麩炒),升麻,山梔仁(炒,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白話文: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加水煎服,叫做涼膈散,可治療上焦積熱,煩渴、面赤、頭昏、咽燥喉痛、口瘡、便溺赤澀等症狀。
大黃、朴硝、甘草各一兩,連翹四兩,山梔、黃芩、薄荷葉各一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加水煎服,叫做梔子仁湯,可治療時毒腫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鬱金、枳殼(麩炒)、升麻、山梔仁(炒)各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水煎服。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不通,不思飲食,乃風熱血燥二便結秘也,宜用此以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若因氣血虛弱,津液乾涸而大便秘結者,當以調補元氣,忌服此丸。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仁,秦艽(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白湯下。
升陽除濕防風湯,治脾胃損傷,陽氣下陷,大便泄瀉或後重閉塞等症。
蒼朮(米泔浸,四錢),防風(二錢),白朮(炒),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
白話文:
潤腸丸
潤腸丸用於治療脾胃積熱,導致大便乾結、難以排出,伴隨食慾不振的症狀。這類情況往往是由於風熱血燥,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潤腸丸能潤燥和血、疏風通便,自然可以解決便秘問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便秘是因氣血虛弱、津液不足所致,則不適合服用潤腸丸。應以補益元氣為主要治療方向。
藥方:
-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
- 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仁、秦艽(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服用時用白湯送服。
升陽除濕防風湯
升陽除濕防風湯用於治療脾胃受損,陽氣下陷,導致大便稀溏或排便後肛門墜脹、難以排空的症狀。
藥方:
- 蒼朮(米泔浸,四錢)
- 防風(二錢)
- 白朮(炒)
- 白茯苓
- 白芍藥(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四肢怠惰,時值秋燥之令,體重節痛,口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以升陽益胃。
羌活,獨活,防風(各五錢),柴胡,白朮,茯苓,澤瀉(各三錢),人參(一兩),黃耆,半夏,甘草(炙,各一兩),芍藥,黃連,陳皮(各四錢)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服。
二神丸,治脾胃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
白話文:
上水煎服。升陽益胃湯,適用於脾胃虛弱、四肢無力、秋季乾燥引發的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食慾不振、便祕或腹瀉、頻尿等症狀,同時伴隨咳嗽、怕冷、面色蒼白等肺病症狀。這些症狀都是陽氣不足引起的,因此要以升陽益胃為治療原則。
藥方組成:羌活、獨活、防風各五錢,柴胡、白朮、茯苓、澤瀉各三錢,人參一兩,黃耆、半夏、甘草(炙)各一兩,芍藥、黃連、陳皮各四錢。
每次取三到五錢藥材,加薑、棗,用清水煎服。
二神丸,適用於脾胃虛弱、清晨五點左右腹瀉、沒有食慾或食後難消化等症狀。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四神丸,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泄痢腹痛等症。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湯送下。
五味子散,治腎泄,在侵晨五更作瀉,飲食不進,或大便不實,不時去後。為丸尤效。
白話文: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大便不穩,食慾不佳,或是腹瀉伴有腹痛的病症。
-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述成分研磨成粉末,使用49枚大紅棗與四兩生薑切碎,加水煮至熟透,然後去除薑塊,以紅棗肉與藥粉混合,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每次服用50顆,空腹時用鹽水吞服。
【五味子散】,用於治療腎虛導致的早晨五更時分腹瀉,食慾不振,或是大便不穩,以及經常性腹瀉的病症。
-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浸後炒,一兩) 上述成分研磨成粉末,使用8兩生薑與100枚大紅棗煮熟,取出紅棗肉與藥粉混合,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每次服用50到70顆,空腹時或飯前用白開水送服。
五味子(炒,三兩),吳茱萸(炒,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香連丸,治痢疾赤白,並水瀉、暑瀉神效。
黃連(淨,二十兩),吳茱萸(去枝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熟水拌和,入瓷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
芍藥湯,治邪熱內結,便血後重,或氣不和,裡急後重。用此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炒,一兩),當歸,黃連(炒,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肉桂(二錢五分),黃芩(炒,五錢)
白話文:
五味子炒三兩,吳茱萸炒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送服。此方名為香連丸,主治痢疾赤白,以及水瀉、暑瀉,效果顯著。
黃連淨二十兩,吳茱萸去枝梗十兩,先將兩味藥用熟水拌和,放入瓷器中,置於熱湯中浸泡一天,再一同炒至黃連呈紫黃色,去除吳茱萸,只留黃連研磨成粉。每份粉末四兩,加入木香末一兩,用淡醋和米湯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滾湯送服。
此方名為芍藥湯,主治邪熱內結,便血後重,或氣不和,裡急後重。服用此方,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炒一兩,當歸、黃連炒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肉桂二錢五分,黃芩炒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
大承氣湯,治表裡俱實,大便秘結,煩渴,譫妄,脾胃怫鬱,留飲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液,大渴不能飲,強飲不能消,脈沉實而有力者。
大黃(炒),芒硝(各五錢),厚朴(薑製,一兩),枳實(麩炒)
上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停滯,腹內作痛,或發熱,狂,大便秘結等症。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桂枝,芒硝(各一錢),大黃(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煎,空心服。
花蕊石散,治瘀血停積腹中作痛,或溢口鼻,打撲傷損,瘀血內結,大便不通等症。
白話文:
每服藥五錢,用水煎煮服用。大承氣湯用於治療表裡俱實,大便不通,口渴,神志不清,脾胃不暢,積水不消,胸腹脹痛難忍,嘔吐冷水,口渴卻無法喝水,勉強喝也無法消化,脈象沉而有力的人。藥方包括炒大黃、芒硝(各五錢)、薑製厚朴(一兩)、麩炒枳實。用水煎服。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瘀血停滯,腹部疼痛,伴隨發熱、神志不清、大便不通等症狀。藥方包括去皮尖桃仁(五十粒)、桂枝、芒硝(各一錢)、大黃(二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空腹服用。花蕊石散用於治療瘀血積聚在腹中導致疼痛,或從口鼻溢血,跌打損傷,瘀血阻滯,大便不通等症狀。
花蕊石(一斤),硫黃(四兩)
上和勻,用紙泥封固瓦罐,入藥仍封固,陰乾。如急用,以焙籠內炙乾,煅赤,去火,次日取出,細研。每服一錢,童便、熱酒下。
清燥湯,治元氣虛弱,濕熱乘之,肢體痠軟,或頭目眩暈,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自汗盜汗,胸滿氣促,小便赤少,大便不調等症。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炒,九粒),黃連(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五分),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三分),神麯(炒),豬苓,柴胡,甘草(炙,各二分),黃柏(酒製,一分)
白話文:
取花蕊石一斤,硫黃四兩,混合均勻,用紙泥封固瓦罐,入藥後繼續封固,陰乾。若急用,可用焙籠內炙乾,煅燒至赤色,去火,次日取出,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童便或熱酒送服。
清燥湯用於治療元氣虛弱,濕熱侵襲,導致肢體痠軟,或頭目眩暈,食慾不振,口乾舌燥,或自汗盜汗,胸悶氣促,小便量少色赤,大便不調等症。
配方如下: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炒)九粒,黃連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五分,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三分,神麯(炒)、豬苓、柴胡、甘草(炙)各二分,黃柏(酒製)一分。
上水煎服。
五苓散,治下部濕熱,小便赤少,或淋漓作痛。
白朮,豬苓(各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水煎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金有熱,不能生腎水,而小便不利等症。
黃芩(一錢),山梔(二錢)
上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煩躁作渴,小便赤濁淋瀝,或陰虛火盛,口苦,咽乾,煩渴,微熱者。
黃芩(炒),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炒),柴胡,人參(各一錢)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下部濕熱,小便赤少或淋漓作痛,由白朮、豬苓、茯苓、澤瀉、肉桂組成,水煎服。黃芩清肺飲用於治療肺熱不能滋養腎水,導致小便不利等症狀,由黃芩、山梔組成,水煎服,若症狀不利可加鹽豉二十粒。清心蓮子飲用於治療氣分熱盛,煩躁口渴,小便赤濁淋瀝,或陰虛火盛,口苦咽乾,煩渴微熱等症狀,由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柴胡、人參組成,水煎服。
上水煎服。
益志湯,治腎經虧損,遺精,白濁,四肢煩倦,時發蒸熱等症。
鹿茸(去毛酥炙),巴戟(去心),枸杞子,熟地黃,蓯蓉(酒浸),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山茱萸,白芍藥,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鹽少許,同煎,空心服。
金鎖正元丹,治真氣不足,元臟虛弱,飲食減少,恍惚多忘,氣促喘乏,夜多異夢,心忪,盜汗,小便滑數,遺精,白濁,一切元臟虛冷之病,並宜治之。
白話文:
益志湯用來治療腎經虧損、遺精、白濁、四肢乏力、偶爾發熱等症狀。金鎖正元丹則用來治療真氣不足、元氣虛弱、食慾不振、頭昏腦脹、記憶力減退、呼吸困難、夜裡做怪夢、心慌、盜汗、尿頻、遺精、白濁等各種元氣虛弱造成的病症。
五倍子,茯苓(各八兩),紫巴戟(去心,十六兩),補骨脂(酒浸炒,十兩),肉蓯蓉(淨洗焙乾),胡蘆巴(炒,各一斤),龍骨,硃砂(另研,各三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下。
茯菟丸,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尿有餘瀝,或小便白濁,夢寐遺精等症。
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肉(二兩)
白話文:
「五倍子、茯苓(各取8兩)、紫巴戟(去心,共取16兩)、補骨脂(用酒浸泡後炒熟,共取10兩)、肉蓯蓉(清洗乾燥後焙乾,共取7兩)、胡蘆巴(炒熟,共取2斤)、龍骨、硃砂(分別研磨,共取1兩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酒和麵粉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15到20顆,於清晨飯前,用溫酒或鹽水吞服。
『菟絲子茯苓丸』,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心腎虛弱,真陽不足,小便頻尿,或尿液混濁,以及睡眠時遺精等症狀。」
這份藥方中的主要成分包括五倍子、茯苓、紫巴戟、補骨脂、肉蓯蓉、胡蘆巴、龍骨和硃砂。這些中草藥被研磨成粉末,與酒和麵粉混合製成藥丸。此藥丸適合在早晨空腹時,使用溫酒或鹽水吞服,以達到調理心腎虛弱、改善真陽不足、減少小便頻尿、改善尿液混濁以及幫助睡眠等功效。然而,請注意,任何藥物使用前都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在必要時進行個別化的治療計劃。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萆薢分清飲,治真元不固,不時白濁,或小便頻數、凝如膏糊等症。
益智(取仁),萆薢,菖蒲,烏藥(各等分)
上為末,入鹽少許,水煎,空心服。加茯苓、甘草亦可。
遠志丸,治心神不寧,心火內動,以致小便赤濁,或驚悸怔忡,寤寐不安,心氣虛乏等症。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半斤),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兩)
白話文:
上為粉末,以酒調和成丸,大小如桐籽。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空腹時用鹽水吞下。
「萆薢分清飲」,用於治療真元不穩固,不定時的白濁現象,或者頻繁小便、尿液凝結如膏糊等症狀。
成分包括:益智(只使用仁部)、萆薢、菖蒲、烏藥(各等份)
上述材料研磨成粉,加入少量鹽,用水煎煮,空腹時服用。若想增加效果,也可加入茯苓、甘草。
「遠志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心火內動所導致的小便赤濁,或者驚嚇、心悸、睡夢不安、心氣虛弱等症狀。
主要成分是遠志(用甘草水煮後去心,重量半斤)、茯神(去木)、益智仁(各兩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棗湯下。
小溫金散,治心腎虛熱,小便赤白淋瀝,或不時自汗等症。
人參,蓮肉(去心),巴戟肉,益智,黃耆(蜜炙),萆薢(酒浸炒),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錢)
上用燈芯十莖,棗一枚,水煎。
嚴氏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自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
黃耆(蜜炙),附子(炮,等分)
上每服四錢,薑、水煎。未應,更加之。
白話文:
上方藥材研磨成末,用酒和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紅棗湯送服。
小溫金散,用於治療心腎虛熱、小便赤白淋瀝,或經常自汗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蓮肉(去心)、巴戟肉、益智、黃耆(蜜炙)、萆薢(酒浸炒)、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甘草(炙,每味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和燈芯十莖、紅棗一枚,用水煎煮。
嚴氏耆附湯,用於治療氣虛陽弱、自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狀。
藥材包括:黃耆(蜜炙)、附子(炮製,兩者等分)。
每次服用四錢,用薑水煎煮。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增加藥量。
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
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分作三服,薑、水煎。
局方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臍腹急痛,或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出沙石等症。
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當歸,瞿麥(各三錢),石葦,木通(各二錢),甘草,王不留行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白話文:
參附湯用於治療真陽不足,導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藥方包括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分作三服,以薑水煎服。局方石葦散用於治療膀胱有熱,水道不通,導致小便淋瀝不出、臍腹急痛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因勞倦引起的上述症狀,或尿液如豆汁、或排出沙石等症狀。藥方包括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當歸、瞿麥(各三錢)、石葦、木通(各二錢)、甘草、王不留行,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以小麥湯調服。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泄,腎泄等症。
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和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茯苓丸,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或赤或濁,或不利,並宜服之。
赤茯苓,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挼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熟泄痢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拌和丸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白話文: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可以治療小便頻繁且難以控制、心神不定、健忘、噩夢不斷、下焦虛寒、遺尿、精液滑脫,或陽氣虛弱導致精液外漏不止,或腎氣虛寒導致脾虛泄瀉、腎虛泄瀉等症狀。
將附子(生)、乾薑(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半,水飛)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三丸,大便不順時可用米湯送服,小便失禁時可用茯苓湯送服。
茯苓丸可以治療心腎俱虛、神志不清、小便淋漓不盡,或是尿液顏色赤紅或混濁,或是排尿不順暢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將赤茯苓、白茯苓(等分)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清水搓洗,去除泡沫,控干水分,另取熟泄痢和好酒,在銀石器中熬成膏狀,與藥粉拌匀,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鹽酒嚼服一丸。
人參救肺散,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五分),黃耆(二錢),甘草(五分),人參(二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而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皮毛枯燥。
五味子(十個),麥門冬(去心,半錢),當歸身,人參(各五分),黃耆(一錢),生地黃(五錢)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白話文:
人參救肺散,用於治療咳嗽出血和吐血等病症。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當歸尾(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蘇木(五分),黃耆(二錢),甘草(五分),人參(二錢),蒼朮(一錢),陳皮(五分)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在餐前溫熱服用。
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長期吐血未愈,或者肺氣虛弱導致呼吸困難,或者因腎虛引起發熱、咳嗽和皮膚乾燥。
五味子(十個),麥門冬(去心,半錢),當歸身,人參(各五分),黃耆(一錢),生地黃(五錢)
以上材料磨成粗末,每次取一服,用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稍微加熱服用,不限時間。(使用三稢針在氣衝穴出血的地方按壓,可以立即止血。)
三黃補血湯,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三錢),當歸(一錢),柴胡(二錢半),升麻(一錢),白芍藥(半兩),牡丹皮(一錢),川芎(二錢),黃耆(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補之太過,以防血溢上竭。兩寸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嘔血,用犀角地黃湯則愈。
白話文: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少陰心之脈也。
這表示患者的六脈都浮大,但按壓卻空虛無力,臉色發紅,容易驚慌失措,上半身燥熱。這是由於少陰心經出現問題,導致氣血失調。
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因為患者氣盛而耗血,所以要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氣降火,使浮氣下沉,並用甘辛溫微苦峻的藥材來補血。
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三錢),當歸(一錢),柴胡(二錢半),升麻(一錢),白芍藥(半兩),牡丹皮(一錢),川芎(二錢),黃耆(一錢)
以上藥材各取用上述劑量。
上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補之太過,以防血溢上竭。
每次服用五錢,用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熱服下。補血不可過度,以免血氣上湧而耗竭。
兩寸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嘔血,用犀角地黃湯則愈。
所謂「芤脈」,是指脈象像空空的竹管,兩端有脈搏,但中間沒有,這是血虛的徵兆。如果患者出現鼻出血或嘔血,則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小建中湯,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等症。
桂枝,甘草(炙,各三錢),大棗(二枚),白芍藥(六錢),生薑(二錢),阿膠(炒,一錢)
上作二劑,水煎服。
濟生犀角升麻湯,治鬱熱不解,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血,或余血停滯,面色痿黃。大便色黑者。
犀角,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各一錢)
上水煎服。
白朮芍藥湯,治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困倦,不欲飲食,水穀不化等症。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虛勞、裡急、心悸、鼻衄、腹痛、遺精、四肢痠痛、手足發熱、咽喉乾燥、口乾等症狀。
配方:桂枝、甘草(炙)、大棗、白芍藥、生薑、阿膠(炒)。桂枝、甘草各三錢,大棗兩枚,白芍藥六錢,生薑兩錢,阿膠一錢。
將上述藥材分成兩劑,水煎服。
濟生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鬱熱不解,經絡隨氣湧泄導致鼻出血,或清道阻塞,流入胃脘導致吐血,或餘血停滯,面色萎黃,大便顏色發黑等症狀。
配方:犀角、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水煎服。
白朮芍藥湯用於治療脾經受濕,水泄注下,身體沉重困倦,不願飲食,水穀不化等症狀。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炒,二錢)
上水煎服。
滋腎丸,治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等症。
知母,黃柏(酒炒,各二兩),肉桂(二錢)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脾約丸,治臟腑不和,津液偏滲於膀胱,以致小便利而大便秘結者。
麻仁(一兩二錢半),枳實(炒),厚朴,芍藥(各二兩),大黃(四兩,蒸),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白話文:
白朮、芍藥、甘草各適量,炒過後用水煎服,可以治療血分有熱但口渴不明顯,排尿不順暢,或是腎虛導致腳熱、腿膝無力等症狀。知母、黃柏各二兩,肉桂二錢,酒炒後研磨成粉,用水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可以治療臟腑失調,津液過多流入膀胱,導致小便頻繁但大便秘結的症狀。麻仁一兩二錢半,枳實、厚朴、芍藥各二兩,大黃四兩蒸過,杏仁去皮尖炒過,各適量,研磨成粉,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茵陳梔子黃連湯,治黃疸,大便自利而黃者。
茵陳(二錢),梔子(一錢),黃連(一錢)
上水煎服。
龍膽清肝湯,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寒熱,脅脹,痰咳等症。凡肝經有餘之症,並宜服之。
柴胡(一錢),龍膽草(酒拌炒焦),人參,天門冬,甘草,黃連(炒),山梔(炒),麥門冬,知母(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三分)
上水煎服。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頭疼,或作瘧疾等症。
白話文:
茵陳梔子黃連湯,用來治療黃疸,大便通暢但顏色發黃的病症。
藥方:茵陳二錢,梔子一錢,黃連一錢。
用法:用水煎服。
龍膽清肝湯,用來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症狀,例如小便赤澀、寒熱交替、脅肋脹痛、痰咳等。凡是肝經有餘的症狀,都可以服用此方。
藥方:柴胡一錢,龍膽草(酒拌炒焦),人參,天門冬,甘草,黃連(炒),山梔(炒),麥門冬,知母(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三分)。
用法:用水煎服。
人參養胃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交替、頭疼,或患有瘧疾等症狀。
半夏,厚朴(薑製),橘紅(八分),藿香葉,草果,茯苓,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蒼朮(一錢)
上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或作瘧疾等症。
厚朴(薑製),藿香,半夏(薑製),蒼朮(泔浸),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等症。
白話文:
半夏、厚朴(用薑製)、橘紅(八分)、藿香葉、草果、茯苓、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蒼朮(一錢),再加上七片薑和一個烏梅,用水煎服。此方名為不換金正氣散,用於治療脾氣虛弱、寒邪侵襲、痰滯胸膈,導致發寒發熱,或患有瘧疾等病症。
厚朴(用薑製)、藿香、半夏(用薑製)、蒼朮(用泔水浸泡)、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用薑、棗加水煎服。此方名為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泄瀉,或患有瘧疾等病症。
桔梗,大腹皮,紫蘇,茯苓,白芷,半夏曲,陳皮,白朮,厚朴(制,各一錢),甘草(炙,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溫熱等症。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碎),桂枝(三兩),糯米(六合)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愈。
柴胡薑桂湯,治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名曰牝瘧。
白話文:
桔梗、大腹皮、紫蘇、茯苓、白芷、半夏曲、陳皮、白朮、厚朴(各一錢,厚朴需制)、甘草(五分,炙)、藿香(一錢五分),以上藥材用薑、棗水煎服。此方名為白虎加桂枝湯,用於治療溫瘧、溫熱等症。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碎)、桂枝(三兩)、糯米(六合),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水一斗二升煮米至熟,去渣,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汗出即愈。此方名為柴胡薑桂湯,用於治療瘧疾寒多熱少,或單純寒不熱的症狀,稱為牝瘧。
柴胡(八兩),桂枝,黃芩(各三錢),栝蔞根(四兩),牡蠣,甘草(炙),乾薑(各一兩)
上咀,水煎服一升,日三次。汗出愈。
桂枝芍藥湯,治瘧寒熱不論先後。
桂枝(五分),黃耆(炒),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上水煎服。
桂枝黃芩湯,如服前藥轉極者,宜此和之。
柴胡(一兩二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四錢半),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二錢)
上為粗末,依前服。
白話文:
-
柴胡(8兩)、桂枝、黃芩(各3錢)、栝蔞根(4兩)、牡蠣、甘草(炙)、乾薑(各1兩)。將這些藥物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1升,每天三次。如果出現出汗的情況,表示療效已達,可以停止服用。
-
桂枝芍藥湯,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無關先後的情況。
- 桂枝(5分)、黃耆(炒)、知母、石膏、芍藥(各2錢)。將這些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
- 桂枝黃芩湯,適合在服用上述藥物後,病情有轉變時,使用此方調和身體。
- 柴胡(1兩2錢)、黃芩、人參、甘草(各4錢半)、半夏(4錢)、石膏、知母(各5錢)、桂枝(2錢)。將這些藥物打成粗末,依照之前的服用方式進行。
請注意,以上藥方是古代中醫常用的藥方,但現代醫學環境下,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開具合適的藥方,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治療。對於任何藥物療法,都應謹慎行事,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導致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等症。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麻黃羌活湯,治證如前,惡風,無汗等症。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
一方,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微利為度,後餘熱不盡,當服白虎湯,以盡其邪。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咀末,依前服。
白話文:
桂枝羌活湯,用於治療暑氣未退前發生的瘧疾,伴隨頭項疼痛、脈搏浮弱、怕風、有汗等症狀。
藥方: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等份。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
麻黃羌活湯,用於治療與桂枝羌活湯相同的症狀,但患者怕風,沒有出汗。
藥方:麻黃(去除節點)、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用法與桂枝羌活湯相同。
另一種藥方,用於治療瘧疾,患者發燒、眼痛,熱象明顯,寒象較輕,脈搏較長。首先,使用大柴胡湯瀉下,以微利為度,之後如果餘熱未盡,則服用白虎湯,徹底清除病邪。
藥方: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按前述方法服用。
麻黃桂枝湯,治瘧惡風寒,無汗等症。
麻黃(一兩),甘草(二錢),黃芩(五錢),桂枝(二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桂枝石膏湯,治瘧發隔日,先寒後熱,寒少熱多等症。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作三劑,水煎服。
麻黃黃芩湯,治瘧因風暑深入於陰分而發,乃血受病,邪氣所舍之尤者也,宜用此發散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炒,三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二錢)
白話文:
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瘧疾,伴隨風寒、無汗等症狀。藥方為麻黃一兩、甘草二錢、黃芩五錢、桂枝二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
桂枝石膏湯用於治療隔日發作的瘧疾,先寒後熱,寒少熱多。藥方為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共作三劑,水煎服。
麻黃黃芩湯用於治療因風暑深入陰分而發的瘧疾,屬於血受病邪,宜用此方發散。藥方為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炒,三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二錢。
上為末,依前服。
白芷湯,治瘧疾下後餘熱不盡,服之。
人參,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虎湯(加蒼朮名蒼朮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而滑。
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兩手麻木,四肢困倦,飲食少思,或發熱作渴等症。
黃耆(八錢),甘草(五錢),炙草(二錢),人參(五錢),升麻(二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百四十粒),柴胡(二錢半)
白話文:
將上面列出的藥材,按照之前的比例服用。
白芷湯可以治療瘧疾發作後餘熱未退的情況,服用此湯即可。
處方:人參、知母(各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
白虎湯(加入蒼朮則稱蒼朮白虎湯)可以治療胃熱口渴,尤其對暑熱症狀有效。另外,也可以治療熱厥腹脹,身體難以翻身,臉色發黑,神志不清,尿失禁,手腳冰冷,自汗,脈象沉而滑的症狀。
處方: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水煎服。
人參益氣湯可以治療暑熱傷氣,兩手麻木,四肢困倦,食慾不振,或發熱口渴等症狀。
處方:黃耆(八錢)、甘草(五錢)、炙草(二錢)、人參(五錢)、升麻(二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百四十粒)、柴胡(二錢半)。
上作四劑,水煎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臟腑不調,陰陽氣逆,霍亂嘔吐等症。
甘草(炒),乾薑(炮),杏仁(去皮尖炒),肉桂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湯調下。
消暑丸,治傷暑發熱,頭痛等症。
半夏,甘草,茯苓(各半斤)
上為末,生薑汁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下。
機要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語言,甚者加吐。
半夏(二錢),附子,乾生薑,炙甘草,桂(各半錢),良薑(三分半)
白話文:
上藥煎煮,分四劑服用。
大順散可用於治療中暑、濕熱內侵、脾胃不和、嘔吐腹瀉等症。
甘草、乾薑、杏仁、肉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湯水送服。
消暑丸可用於治療中暑發熱、頭痛等症。
半夏、甘草、茯苓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清水送服。
漿水散可用於治療暴瀉、虛汗、脈弱、神志不清等症,嚴重者可加吐。
半夏、附子、乾生薑、炙甘草、桂皮、良薑等藥材共研磨,服用方法另行說明。
上為末,作一服,漿水煎服。
姜附湯,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多吐嘔逆等症。
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用)
上水煎服。
三因木瓜湯,治霍亂吐下,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乾木瓜(一兩,不犯鐵),吳茱萸(半兩),茴香,炙甘草(各二錢)
上服五錢,姜三片,蘇葉十片,水煎。
香薷飲(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症。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一劑,用漿水服用。姜附湯用於治療霍亂轉筋、手足厥冷、多吐嘔逆等症狀。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用),水煎服。三因木瓜湯用於治療霍亂吐瀉、全身轉筋、腹部脹悶昏迷等症狀。乾木瓜一兩(不沾鐵器),吳茱萸半兩,茴香、炙甘草各二錢,取五錢與姜三片、蘇葉十片水煎服用。香薷飲(加黃連名為黃連香薷飲)用於治療一切暑熱引起的腹痛、霍亂吐瀉、頭痛、昏迷等症狀。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症。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炒),茯苓,黃芩(炒),木瓜,厚朴(薑製),扁豆,甘草(炒,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煎。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寒氣所郁,大便不利,悶亂大作,誤為有熱,服疏風丸下之,原證不減,復添嘔逆不食,吐痰不止,眼澀,頭旋,噁心,煩悶,氣短喘促,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疼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重虛脾胃,名曰痰厥頭痛。
白話文: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甘草各一錢,加水煎服,這是十味香薷散,用於治療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症狀。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炒)、茯苓、黃芩(炒)、木瓜、厚朴(薑製)、扁豆、甘草(炒)各半兩,每服一兩,水煎,這是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寒氣郁結,大便不通,頭昏腦脹,誤以為發熱,服用疏風丸後症狀未減,反而出現嘔吐、不思飲食、吐痰不止、眼澀、頭暈、噁心、煩悶、氣短喘促、目不能視、頭疼如裂、身體沉重、四肢冰冷等症狀,這是脾胃虛損導致的痰厥頭痛。
半夏(一錢半),白朮,神麯(炒,各一錢),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大麥櫱(一錢半),乾薑(三分),黃柏(酒製,二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感寒脈沉或細微,反發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
上水煎服。
麻黃,治心臟中風,多汗,惡風,口乾,語澀,面垢,頭痛,心神驚悸等症。
白話文:
- 中藥方:
- 半夏、白朮、神麯(炒)、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陳皮、澤瀬、茯苓(各五分)、大麥櫱、乾薑、黃柏(酒製)。
- 每次服用量為五錢,以水煎煮後飲用。
- 麻黃附子細辛湯:
- 用於治療感受寒冷,脈象沈或細微,卻出現發熱症狀,或者只想睡覺的情況。
-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
-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飲用。
- 麻黃:
- 用於治療心臟中風,多汗,畏風,口乾,說話困難,面部油膩,頭痛,心神不寧等症狀。
麻黃,白朮,防風,川芎,甘草(炙),漢防己,當歸,人參(各一錢),羌活,遠志,茯神(各一錢半),升麻(八分),桂心(五分)
上水煎,入竹瀝半盞,再煎一二沸服。
小續命湯,治歷節痛風,痰盛口噤,腰背反張,半身不遂,語言謇澀等症。
防己,肉桂,杏仁(去皮尖炒黃),黃芩,白芍藥,甘草,川芎,麻黃,人參(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頑麻,及療癱瘓語澀,腳氣步履多艱,腳膝痿弱等症。
白話文:
麻黃、白朮、防風、川芎、甘草(炙)、防己、當歸、人參(各一錢)、羌活、遠志、茯神(各一錢半)、升麻(八分)、桂心(五分),用水煎煮,加入竹瀝半盞,再煎煮一、二沸後服用。
此方名為小續命湯,可治歷節痛風、痰盛口噤、腰背反張、半身不遂、語言謇澀等症。
防己、肉桂、杏仁(去皮尖炒黃)、黃芩、白芍藥、甘草、川芎、麻黃、人參(各一兩)、防風(一兩五錢)、附子(炮去皮臍,五錢),每次取三錢,用薑、棗、水煎煮服用。
此方名為烏藥順氣散,可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頑麻,以及治療癱瘓語澀、腳氣步履多艱、腳膝痿弱等症。
麻黃,烏藥,橘紅,川芎,白芷,桔梗,枳殼(麩炒),甘草(炒,各一兩),乾薑(炮,五錢),殭蠶(炒,一兩)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服。
犀角散,治肝臟中風,筋脈拘攣,脅脹,膝軟,面赤,語澀等症。
犀角(二錢),石膏,羌活,羚羊角(各一錢),人參,甘菊花,獨活,黃芩(炒),天麻,枳殼(麩炒),當歸,黃耆,芎藭,白朮,酸棗仁,防風,白芷(各五分),甘草,上水煎服。
獨活散,治腎臟中風,肌色黧黑,骨節痠疼,多汗,惡風,身體沉重等症。
白話文:
麻黃、烏藥、橘紅、川芎、白芷、桔梗、枳殼(麩炒)、甘草(炒)、乾薑(炮)、殭蠶(炒),每味各一兩,合用,每次取五錢,用薑水煎服。此方名為「犀角散」,用於治療肝臟中風,症狀包括筋脈拘攣、脅脹、膝軟、面赤、語澀等。
犀角二錢,石膏、羌活、羚羊角(各一錢)、人參、甘菊花、獨活、黃芩(炒)、天麻、枳殼(麩炒)、當歸、黃耆、芎藭、白朮、酸棗仁、防風、白芷(各五分)、甘草,合用,用清水煎服。此方名為「獨活散」,用於治療腎臟中風,症狀包括肌色黧黑、骨節痠疼、多汗、惡風、身體沉重等。
獨活,附子(炮),當歸(酒洗),防風,天麻,桂心(各一錢),川芎,甘菊花,枳殼(麩炒),山茱萸,黃耆(炒),丹參,牛膝(酒浸),萆薢,甘草(炙),細辛,菖蒲,白朮(各五分)
上水煎服。
防風散,治中風心神恐懼,言語失常。
防風,茯神,獨活,人參,遠志,龍齒,菖蒲,石膏,牡蠣(各一兩),秦艽,禹餘糧,桂心(各五錢),甘草(三分),蛇蛻(一尺,炙)
白話文:
獨活、附子(炮製)、當歸(酒洗)、防風、天麻、桂心(各一錢)、川芎、甘菊花、枳殼(麩炒)、山茱萸、黃耆(炒)、丹參、牛膝(酒浸)、萆薢、甘草(炙)、細辛、菖蒲、白朮(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用水煎服。
這方劑名為防風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心神恐懼、言語失常。
配方包括:防風、茯神、獨活、人參、遠志、龍齒、菖蒲、石膏、牡蠣(各一兩)、秦艽、禹餘糧、桂心(各五錢)、甘草(三分)、蛇蛻(一尺,炙)。
上每服五錢,水煎。
省風湯,治中風口噤,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熱痰實,半身不遂等症。
防風,南星(各四兩),半夏(水浸洗生用),黃芩,甘草(各二兩)
上水煎服。
青州白丸子,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涎壅塞,手足頑麻等症。
半夏(七兩),川烏頭(五錢,去皮臍),南星,白附子(各二兩)
上為末,絹袋盛,浸水中數日,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緊。大抵多因太陽一經之藥,此方以見風邪有六經之異也。
白話文:
上每服五錢,用水煎煮。
【省風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緊閉,臉部歪斜,筋骨肌肉抽搐疼痛,由風熱和痰結引起的病症,以及單側身體活動障礙等症狀。
防風、南星(各四兩),半夏(用水浸泡清洗後生用),黃芩,甘草(各二兩)。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青州白丸子】,用於治療單側身體活動障礙,臉部歪斜,痰液阻塞,手腳癱瘓等症狀。
半夏(七兩),川烏頭(五錢,去皮和根),南星,白附子(各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放入絹布袋中浸泡在水中數日,再做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十粒,用薑湯送服。
【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風寒侵襲手足陽明經所引起的臉部歪斜,畏懼風寒,四肢僵硬,脈象緊繃的病症。基本上,這是因為使用了太陽經的藥物,此方表明風邪在六經中的不同表現。
升麻,乾葛,甘草,芍藥,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每服一兩,入蔥白一根,水煎。
愈風丹,治足三陰虧損,風邪所傷,致肢體麻木,手足不隨等症。
天麻,牛膝(酒浸焙),萆薢,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羌活(十四兩),當歸,熟地黃,生地黃(各一斤),獨活(五兩),肉桂(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瘓瘲,語言謇澀,健忘,恍惚,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塞喘嗽,精神昏憒等症,或小兒風痰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或大人傷寒汗下之後,煩躁發熱不解。
白話文:
升麻、乾葛、甘草、芍藥、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以上藥材,每服一兩,加入一根蔥白,用水煎煮。
「愈風丹」,用於治療足三陰虧損,風邪所傷導致的四肢麻木、手腳不靈活等症狀。
天麻、牛膝(酒浸泡後焙乾)、萆薢、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羌活(十四兩)、當歸、熟地黃、生地黃(各一斤)、獨活(五兩)、肉桂(三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顆,用白開水吞下。
「牛黃清心丸」,用於治療各種風癱、癱瘓、語言不清、健忘、神志恍惚、頭暈、胸中煩悶、痰多咳嗽、精神混亂等症狀,或者小兒因風痰上沖引發抽搐、發熱,或者成人傷寒後出現的煩躁、發熱不退等症狀。
牛黃(一兩二錢),麝香,龍腦,羚羊角(各一兩),當歸,防風,黃芩,白朮,麥門冬,白芍藥(各一兩半),柴胡,桔梗,白茯苓,杏仁(去皮尖),芎藭(各一兩二錢半),肉桂,大豆黃卷,阿膠(各一兩七錢),蒲黃,人參,神麯(各二兩),雄黃(八錢),甘草(五兩),白蘞(七錢半),犀角(二兩),乾山藥(七兩),乾薑(七錢),金箔(一千三百片,內四百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研爛)
上各另為末,煉蜜與棗杵勻,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白話文:
牛黃、麝香、龍腦、羚羊角、當歸、防風、黃芩、白朮、麥門冬、白芍藥、柴胡、桔梗、白茯苓、杏仁、芎藭、肉桂、大豆黃卷、阿膠、蒲黃、人參、神麯、雄黃、甘草、白蘞、犀角、乾山藥、乾薑、金箔、大棗。
這些藥物需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與蜂蜜和蒸煮後研磨的大棗混合均勻。每兩藥物混合物製成十顆藥丸,使用金箔包裹每一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藥丸,用水溶解後服用。
請注意,這是一種古老的藥方,具體用法和適應症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評估和指導。在任何情況下,開始新的治療計劃之前,建議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蘇合香丸,治氣中,或卒暴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症。
沉香,麝香,訶子,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蓽茇,白朮,白檀香(各二兩),薰陸香,蘇合油,龍腦(各一兩),硃砂
上為末,用安息香並煉蜜丸桐子大。溫水化服四丸。每兩作十丸,熔黃臘包裹為善。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步,屬腎經虛寒,其氣厥不至,宜溫之。
白話文:
蘇合香丸可以治療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症。配方包括沉香、麝香、訶子、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蓽茇、白朮、白檀香、薰陸香、蘇合油、龍腦和硃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安息香和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溫水服用四丸。每兩藥材製成十丸,用黃蠟包裹保存效果更好。
河間地黃飲子用於治療舌頭麻木不能說話,腳無力不能走路的病症,屬於腎經虛寒導致氣機不足,需要溫補。
熟地黃(生者自制),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炒),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肉桂,麥門冬
上每服三、四錢,薑、棗、水煎,入薄荷煎。
丁香安胃湯,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半錢),吳茱萸(一錢),草豆蔻,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柴胡(五分),升麻(七分),當歸身(一錢半),橘皮(五分),黃柏(二錢),蒼朮(一錢)
白話文:
熟地黃(生長者需自行製備)、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再烘焙)、石斛、附子(需先經過炮製)、五味子(炒熟)、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肉桂、麥門冬。
每服份量為三至四錢,使用薑、棗及水煎煮,並加入薄荷煎煮後混合。
丁香安胃湯,用於治療嘔吐和噦食現象,主要是由於胃部虛弱且受寒所引起。
丁香(份量為半錢)、吳茱萸(一份量為一錢)、草豆蔻、黃耆(兩份量為一錢)、人參(一份量為一錢)、炙甘草(五分)、柴胡(五分)、升麻(七分)、當歸身(一份量為一錢半)、橘皮(五分)、黃柏(兩份量為一錢)。
以上藥物均需按照配方比例進行煎煮,以達到治療效果。
上每服半兩,水煎。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白朮,茯苓,半夏,炒曲(各七錢),大麥面(半兩),陳皮,天麻(三錢)
上每服半兩,薑、水煎,食前服。
柴胡半夏湯,治舊有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噁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而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再見風其病即作。(一名補肝湯)
半夏(二錢),炒曲(一錢),柴胡(五分),生薑(十片),升麻(五分),蒼朮(一錢),藁本(五分),白茯苓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用來治療胃氣虛弱所引發的身體沈重,有痰,噁心想要嘔吐的症狀,以及風邪在脾胃間纏繞的問題。應先強化脾胃功能。
配方如下:
- 白朮(七錢)
- 茯苓(七錢)
- 半夏(七錢)
- 炒曲(七錢)
- 大麥面(半兩)
- 陳皮(三錢)
- 天麻(三錢)
每次服用半兩,加薑和水一起煎煮,於餐前服用。
柴胡半夏湯,適用於已有風邪的患者,對於不敢見風,眼睛乾澀,頭痛,有痰,眼睛看不清,噁心,想嘔吐,風吹時覺得皮膚肌肉緊繃,手腳沈重且難以舉動,待在暖和的地方會有微微出汗,再次見到風病狀就會復發的情況有療效。(又名補肝湯)
配方如下:
- 半夏(二錢)
- 炒曲(一錢)
- 柴胡(五分)
- 生薑(十片)
- 升麻(五分)
- 蒼朮(一錢)
- 藁本(五分)
- 白茯苓
上用水煎。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食,嘔吐,不得腐熟等症。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水煎。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等症。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五錢)
上每服四錢,薑、水煎。
三味曲末丸,治中脘宿食流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等症。
神麯(炒,三兩),蒼木(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用來治療脾胃虛弱、不愛吃東西、嘔吐、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它由藿香、丁香、人參、陳皮等藥材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薑水煎服。加減二陳湯則用來治療痰飲嘔吐、頭暈、心悸,或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等症狀。它由丁香、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等藥材組成,每次服用四錢,用薑水煎服。三味曲末丸用來治療胃脘積食、胃液倒流、胸痛、口吐清水等症狀。它由神麯、蒼木、陳皮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丸,薑湯送下。
木香寬中散,治七情傷於脾胃,以致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或成五膈之病。
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一斤),甘草(炙)白豆蔻(二兩),香附(炒),砂仁,木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鹽湯點服。屬脾胃虧損之症不可多服,當與六君子湯兼服之。
防風通聖散,治表裡俱實,發熱煩躁,作渴飲冷,二便閉塞,及一切瘡瘍,形症如前。
白話文:
用生薑汁煮神麴糊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木香寬中散用來治療七情傷於脾胃,導致胸膈痞滿,停痰氣逆,甚至發展成五膈病。將青皮、陳皮、丁香、厚朴、甘草、白豆蔻、香附、砂仁、木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薑、鹽湯送服。屬於脾胃虧損的症狀,不可多服,應該與六君子湯一起服用。防風通聖散用來治療表裡俱實,發熱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大小便不通,以及各種瘡瘍,症狀如上述。
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朮(各一兩),甘草(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牛黃丸,治小兒驚風,中風,五癇,天釣,容忤,潮熱,痰涎壅盛症。
白花蛇(酒浸),白附子,全蠍,川烏,天麻,薄荷,雄黃(各五錢),辰砂(三錢),牛黃,麝香(各一錢),片腦(五分)
上各另研,和勻,用麻黃煎酒調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朮(各一兩),甘草(二兩)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和水煎煮後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及虛實情況來增減藥量。
牛黃丸,用於治療小孩的驚風、中風、五癇、天釣、容忤、潮熱以及痰涎壅盛等症狀。
白花蛇(用酒浸泡),白附子,全蠍,川烏,天麻,薄荷,雄黃(各五錢),辰砂(三錢),牛黃,麝香(各一錢),片腦(五分)
以上各藥物分別研磨細,混合均勻,使用麻黃煎煮的酒調和後製成丸子,大約像芡實那樣大。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天麻防風丸,治小兒驚風,身體壯熱,手足抽掣,精神昏憒,痰涎不利等症。
全蠍(去毒炒),殭蠶,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甘草(炙),牛黃,麝香(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湯下。
消風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及皮膚頑麻,癮疹瘙癢等症。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厚朴(各五兩),殭蠶,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葉,蛇蛻(去土炒),羌活(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清茶調。
白餅子,治小兒咳吐痰涎,腹中痞癖,臟腑積熱,元氣充實者。
白話文:
【天麻防風丸】,治療小孩因驚嚇引發的風熱,導致身體發高燒,四肢抽搐,神智迷糊,以及痰多不順暢等症狀。
全蠍(去除毒性後炒熟)、殭蠶、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炙甘草、牛黃、麝香(各取五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用薄荷煎好的湯水送下。
【消風散】,治療風熱侵襲頭部和眼睛,引起頭暈眼花,鼻塞聲音沈重,以及皮膚麻木,癢疹發作等症狀。
荊芥穗、炙甘草、陳皮、厚朴(各五兩)、殭蠶、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葉、蛇蛻(去土後炒熟)、羌活(各取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清茶調和服用。
【白餅子】,適合治療小孩咳嗽吐痰,腹部有積食,內臟有熱毒,並且體質強健的病症。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水煮),半夏,輕粉,滑石,天南星
上研勻為末,糯米飯丸小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一餅,白湯下。
天麻散,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脾土虛弱,肝木乘侮,以致前症,或吐瀉不食,嗜臥困倦。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薑、棗湯調。
涼驚丸,治小兒急驚抽搐,發熱,痰盛,或肝經風熱、積熱,抽搐,目瞪或連札等症。
白話文: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煮熟),半夏,輕粉,滑石,天南星。
以上材料研磨均勻後製成粉末,再以糯米飯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子,並揉成餅狀。每次服用一塊餅,用白開水吞下。
天麻散,用於治療小孩急性和慢性驚風,伴有發熱、抽搐、痰液過多的情況,或是因脾氣虛弱、肝臟過旺導致的上述症狀,亦或是出現嘔吐、腹瀉、嗜睡、疲倦等情況。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烤),白茯苓,白朮(各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均勻後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薑和棗子煎的湯來調和服用。
涼驚丸,用於治療小孩急性的驚風抽搐,伴隨發熱、痰液過多的情況,或者因為肝經風熱、積熱導致的抽搐,眼睛瞪直或頻頻眨眼等症狀。
防風,青黛,草龍膽(各三錢),鉤藤鉤(二錢),牛黃,黃連(各五分),麝香,龍腦(各少許)
上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
利驚丸,治小兒驚風及風熱生涎,咽喉不利,脾胃無傷,痰涎壅盛者。
辰砂,南星(炮去皮臍),巴豆(去心油,各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生薑煎湯下。
白話文:
防風、青黛、草龍膽各三錢,鉤藤鉤二錢,牛黃、黃連各五分,麝香、龍腦各少許,混合製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送服。此方名為利驚丸,專治小兒驚風、風熱生涎、咽喉不利,脾胃無傷,痰涎壅盛等症狀。另外,辰砂、南星(炮去皮臍)、巴豆(去心油)各五錢,研磨成粉末,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薄荷、生薑煎湯送服。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生風,目睛上視,驚搐,痰盛,發熱,便秘等症。
龍膽草(炒焦),川芎,當歸,梔子(炒),羌活,防風(各一錢),大黃(煨,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下。
導赤散,治心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
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竹葉煎湯調服。
瀉黃散,治脾經有熱,煩躁,驚搐,小便赤澀。口舌生瘡,咽乾作渴等症。
白話文:
「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經實熱生風,表現為眼睛向上看,驚厥抽搐,痰多,發燒,便秘等症狀。配方包括龍膽草(炒焦)、川芎、當歸、梔子(炒)、羌活、防風(各一錢)、大黃(煨,五分),研磨成粉末,用煉蜜丸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白湯送服。
「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經有熱,表現為煩躁不安,驚厥抽搐,小便赤澀等症狀。配方包括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竹葉煎湯調服。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經有熱,表現為煩躁不安,驚厥抽搐,小便赤澀,口舌生瘡,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
藿香葉(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
瀉白散,治肺經有熱,咳嗽痰壅等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飲食少思,或嘔吐,作瀉,腹痛腸鳴,或寒水反來侮土,以致前症。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陳氏異功散,治元氣虛寒,痘瘡色白,寒戰咬牙,泄瀉,喘嗽等症。
白話文:
藿香葉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四兩,甘草三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調服。此方名為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經有熱,咳嗽痰多等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調服。此方名為益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飲食不思,或嘔吐、腹瀉、腹痛腸鳴,或寒邪侵犯脾胃,導致上述症狀。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此方名為陳氏異功散,用於治療元氣虛寒,痘瘡顏色白,寒戰咬牙,腹瀉、咳嗽喘息等症。
木香,當歸(各三錢半),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肉豆蔻,陳皮,厚朴(薑製),丁香(各二錢半),半夏,附子(炮,各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百祥丸,治痘疹黑陷,耳冷,鼻鼽,咬牙,吐瀉,飲食不進等症。
紅牙大戟(一兩),青州棗(三十個)
上水煎乾,去大戟,將棗焙乾為丸,白湯下。
升麻葛根湯,治痘瘡初見,發熱、頭痛等症。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煎服。
白話文:
木香、當歸各三錢半,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肉豆蔻、陳皮、厚朴(薑製)、丁香各二錢半,半夏、附子(炮製)各一錢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薑、棗、水煎服。此方名為百祥丸,用於治療痘疹黑陷、耳冷、鼻塞、咬牙、嘔吐腹瀉、飲食不進等症狀。
紅牙大戟一兩,青州棗三十個,水煎至乾,去掉大戟,將棗焙乾製成丸,用白湯服用。此方名為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痘瘡初發,發熱、頭痛等症狀。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用水煎服。
清涼飲,治痘後餘毒,頭面患瘡,目赤,咽痛,發熱飲冷,大便不通等症。
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
柴術參苓散,治肝火風熱,牛蒡不寧,肢體瘙癢等症。
柴胡,山梔(炒),川芎,芍藥(炒,各五分),熟地黃,當歸(各八分),茯苓,甘草(炒,各五分)
上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嘔吐、泄瀉等症。病後元氣未復,亦宜用此藥調理。
白話文:
清涼飲用於痘疹後餘毒未清,頭面生瘡,眼睛紅腫,喉嚨痛,發燒但喜歡喝冷飲,便秘等症狀。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等量,用水煎服。
柴術參苓散用於肝火旺盛,風熱上擾,牛蒡不寧,四肢瘙癢等症狀。柴胡、山梔(炒)、川芎、芍藥(炒)、熟地黃、當歸、茯苓、甘草等量,用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思,或嘔吐、腹瀉等症狀。病後元氣尚未恢復,也適合用此藥調養。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薑汁拌炒),白朮(炒),蓮肉(去皮心),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煎服。
人參安胃散,治因服峻厲,脾胃虧損,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腸胃有熱,以致前症。
人參(一錢),黃耆(三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溫脾散,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等症。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用薑汁拌炒)、白朮(炒)、蓮肉(去皮心)、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白湯煎服。這個方劑叫做人參安胃散,用於治療服用峻烈藥物導致脾胃虧損,或者出現慢驚、腹瀉、嘔吐等症狀,以及腸胃有熱導致上述症狀。
人參(一錢)、黃耆(三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劑叫做溫脾散,用於治療脾胃虧損,出現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等症狀。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半),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二錢半)
上每服二錢,薑、棗、水煎。
溫膽湯,治膽氣怯弱,驚悸,少寐,發熱,嘔痰,飲食少思等症。
半夏,枳實(各一兩),橘紅(一兩五錢),茯苓(七錢半),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肥兒丸,治小兒食積,五疳,或白禿,體瘦,肚大筋青,發稀成穗,或遍身瘡疥等症。
蕪荑(炒),神麯(炒),麥櫱(炒),黃連(各一錢)
白話文: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半,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二錢半。每服二錢,用薑、棗水煎。此方名為溫膽湯,用於治療膽氣虛弱、驚悸、失眠、發熱、嘔吐痰液、食慾不振等症。
半夏、枳實各一兩,橘紅一兩五錢,茯苓七錢半,甘草(炙)四錢。每服一、二錢,用薑、棗水煎。此方名為肥兒丸,用於治療小兒積食、五疳,或頭髮稀疏、體瘦、肚子大、筋脈青綠、頭髮稀疏成束,或全身長瘡疥等症。
蕪荑(炒)、神麴(炒)、麥芽(炒)、黃連各一錢。
上為末,豬膽汁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木通煎湯下。
九味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膝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白湯下。
大蕪荑湯(一名梔子茯苓湯),治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發黃脫落,面黑,便青,鼻下生瘡,能乳食吐等症。
白話文:
將豬膽汁製成丸藥,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一至二十丸,用木通煎湯送服。九味蘆薈丸用於治療小兒肝脾積食、體瘦、口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配方如下: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膝草(各一兩)、麝香(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糊做成丸藥,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白湯送服。
大蕪荑湯(又名梔子茯苓湯)用於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少食、發熱口渴、大便不調、面色發黃脫落、面部發黑、大便呈青色、鼻下生瘡、能吃奶但會吐出等症。
山梔(三分),黃柏,甘草(炙,各二分),蕪荑(五分),黃連,防風(各二分),麻黃,羌活,柴胡(各三分),白朮(五分),茯苓,當歸(各四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桔梗湯,治咳嗽吐膿,痰中有血,已成肺癰症。
桔梗(炒),貝母,當歸(酒浸),栝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桑白皮(炒),百合(蒸,各一錢半),五味子(炒),甜葶藶(炒),地骨皮,知母(炒),甘草節,防己,黃耆,杏仁(各五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山梔、黃柏、甘草各取二分,蕪荑取五分,黃連、防風各取二分,麻黃、羌活、柴胡各取三分,白朮取五分,茯苓、當歸各取四分,共計二錢,水煎服用。此方名為桔梗湯,可用於治療咳嗽吐膿、痰中有血,已成肺癰的症狀。
桔梗炒制,貝母、當歸酒浸,栝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桑白皮炒制,百合蒸制,各取一錢半,五味子、甜葶藶炒制,地骨皮、知母炒制,甘草節、防己、黃耆、杏仁各取五分,水煎服用。
地黃清肺飲,治肺疳咳嗽,痰唾稠黏等症。
明阿膠(一錢,麵炒),鼠黏子(三分,炒),馬兜鈴,甘草(各五分),杏仁(七枚,去皮尖),糯米(炒,十粒)
上每服一錢,水煎。
清中解鬱湯,治小兒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發赤暈等症。
白朮,茯苓,陳皮,山梔(炒),山楂,神麯(炒),麥芽(炒),川芎,桔梗,甘草(炒,各五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九味解毒湯,治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瘙癢,脾胃無傷者。
白話文:
【地黃清肺飲】,用於治療肺疳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
- 明阿膠(一錢,麵粉炒),鼠黏子(三分,炒),馬兜鈴,甘草(各五分),杏仁(七枚,去除果皮和尖端),糯米(炒,十粒)。
上述材料每服一錢,用水煎煮。
【清中解鬱湯】,用於治療小孩脾氣虛弱、飲食不消化、鬱熱生痰,或是身體出現紅斑等症狀。
- 白朮,茯苓,陳皮,山梔(炒),山楂,神麯(炒),麥芽(炒),川芎,桔梗,甘草(炒,各五分)。
上述材料每服二錢,用水煎煮。
【九味解毒湯】,用於治療所有熱毒引起的腫痛,或者風熱引起的瘙癢,只要脾胃沒有受損的話。
黃連(三分),金銀花,連翹,漏蘆(各五分),山梔(四分),白芷(六分),當歸(八分),防風(三分),甘草(二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大連翹飲,治風熱熱毒,表裡受患,脾胃無傷,發熱作渴、大便秘結者。
連翹,瞿麥,荊芥,木通,赤芍藥,蟬蛻,甘草,防風,柴胡,滑石,山梔(炒),黃芩(炒),當歸(各等分)
上每服一錢,水煎。
犀角消毒丸,治瘡瘍初起,焮腫作痛,熱悶。已成欲作膿,或膿成已潰者,皆不宜用。
白話文:
-
「大連翹飲」:這是一種治療風熱熱毒、表裡受病、脾胃未受損傷、發熱口渴、大便乾結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黃連(三分)、金銀花、連翹、漏蘆(各五分)、山梔(四分)、白芷(六分)、當歸(八分)、防風(三分)、甘草(二分)。服用時,每次取二錢,加水煮沸。
-
「犀角消毒丸」:這種藥丸適用於初期癥狀的瘡瘍,如腫脹且疼痛、熱感悶塞。對於已經開始產生膿液,或者膿液已經破壞的癥狀,都不適合使用這種藥丸。主要成分包括:連翹、瞿麥、荊芥、木通、赤芍藥、蟬蛻、甘草、防風、柴胡、滑石、山梔(炒)、黃芩(炒)、當歸(各等分)。每次服用量為一錢,加水煮沸。
犀角,薄荷,連翹,玄參,牛蒡子(各一錢),甘草(三分),金銀花(一錢)
上為末,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熱,怔忡,少寐,或寐中驚悸等症。
黃連(一錢半),生地黃,當歸,甘草(炙,五分),硃砂(一錢另研)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津嚥下。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前後,或身外側至足,或胸乳小腹下及兩股內側至足等症。
白話文:
犀角、薄荷、連翹、玄參、牛蒡子各一錢,甘草三分,金銀花一錢,研成細末,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至二十丸,用白湯送服,此方名為硃砂安神丸,主治心神煩亂、發熱、心悸、失眠、睡夢中驚恐等症狀。
黃連一錢半,生地黃、當歸、甘草(炙,五分)、硃砂(一錢,另研磨)各適量,研成細末,用蒸餅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用津液送服,此方名為柴胡清肝散,主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因怒火引起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前後、身體外側、足部、胸部、乳房、小腹下、兩股內側至足部等部位的症狀。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三分),山梔(炒),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活血散,治痘疹已出未盡,煩躁不寧,肚腹作疼等症。
白芍藥(一兩,酒炒),紫草茸(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匙,糯米湯調下。
神功散,治一切瘡瘍腫焮作痛,未成者敷之即散,已潰者敷之腫痛即消。
黃柏(炒),草烏(炒),血竭
白話文: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三分)、山梔(炒)、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甘草(三分),加水煎服,可治痘疹已出未盡,煩躁不寧,肚腹作疼等症。
白芍藥(一兩,酒炒)、紫草茸(一錢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匙,用糯米湯送服,可治一切瘡瘍腫焮作痛,未成者敷之即散,已潰者敷之腫痛即消。
黃柏(炒)、草烏(炒)、血竭,三味藥材可用于治疗疮疡肿痛。
上為末,津調敷患處。
惺惺散,治變蒸、傷寒,頭疼,壯熱,目眵,多睡,咳嗽喘急,或痘疹已出未出疑似之間。
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細辛,桔梗,甘草,天花粉(等分)
上水、姜煎服。
人參羌活散,治傷寒時氣頭疼,或痘疹兼於發表。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殼,川芎,天麻,甘草,地骨皮(各三分)
上入薄荷五葉,薑、水煎服。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發熱,咳嗽,或痘瘡初起未出,咳嗽等症。
白話文:
「上為末,津調敷患處」指的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唾液調和後敷在患處。
「惺惺散」用於治療發燒、傷寒、頭痛、發熱、眼屎多、嗜睡、咳嗽氣喘,以及痘疹將出未出時。
「人參羌活散」用於治療傷寒初期頭疼,或伴有痘疹發疹症狀。
「參蘇飲」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燒、咳嗽,或痘瘡初起未出時伴有咳嗽等症狀。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各五分),木香
上薑、水煎服。
升均湯,治痘瘡已出不勻,或吐瀉,發熱,作渴。
升麻,乾葛,芍藥(炒),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紫草(如無紅花代之)
上每服三、五錢,薑、水煎。
參耆四聖散,治痘瘡已出,至六、七日不起發、不生膿、不作癢。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茯苓,當歸,芍藥(炒),川芎(各五分),紫草,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百粒)
白話文: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各五分)、木香,用薑煎水服用,此方名為升均湯,可治痘瘡已出但不均勻,或伴隨吐瀉、發熱、口渴等症狀。
升麻、乾葛、芍藥(炒)、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紫草(若無紅花則可用紫草代替),每服三到五錢,用薑煎水服用,此方名為參耆四聖散,可治痘瘡已出,但到六七天仍未發起、不生膿、不癢的症狀。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茯苓、當歸、芍藥(炒)、川芎(各五分)、紫草、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百粒),此方用於治療痘瘡已出,但到六七天仍未發起、不生膿、不癢的症狀。
上水煎服。
人參透肌飲,治痘瘡雖出不齊,隱於肌膚間者。
人參,紫草,白朮,茯苓,當歸,芍藥,木通,蟬蛻,甘草,糯米(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煎。
參耆內托散,治痘瘡裡虛發癢,或不潰膿,或為倒靨等症。
人參,黃耆(炒),當歸,川芎,厚朴(薑製),防風,桔梗(炒),白芷,官桂,紫草,木香,甘草(炒)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服。仍量兒加減。
加味參耆朮附湯,治痘瘡表裡俱虛,吐瀉,作渴,手足厥冷。非犯裡虛,寒戰咬牙,吐瀉,頭溫足冷者,不可服。
白話文:
上水煎服。
人參透肌飲,治痘瘡雖然長得不夠齊整,隱藏在肌膚裡面的。
人參、紫草、白朮、茯苓、當歸、芍藥、木通、蟬蛻、甘草、糯米各等份。
每次服用三錢,水煎。
參耆內托散,治痘瘡裡虛發癢,或者不潰膿,或者出現倒靨等症狀。
人參、黃耆(炒)、當歸、川芎、厚朴(薑製)、防風、桔梗(炒)、白芷、官桂、紫草、木香、甘草(炒)。
以上藥材加上糯米一小撮,水煎服用。依孩童年齡適量加減。
加味參耆朮附湯,治痘瘡表裡都虛弱,有吐瀉、口渴、手腳冰冷的症狀。如果不是因為裡虛,而是寒戰、咬牙、吐瀉、頭熱腳冷的,就不要服用。
人參(三錢),黃耆(二錢五分),白朮(二錢),附子,木香(各五分),當歸(一錢五分),川芎,陳皮(炒),甘草(炙,各一錢),豆蔻(煨,一個),茯苓,乾葛(各一錢半),訶子(二個),芍藥(一錢五分),糯米(三百粒)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
紫草快斑湯,治痘疹血氣不足,不能發出,色不紅活等症。
紫草,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芍藥,木通,甘草,糯米
上每服二錢,水煎。
人參胃愛散,治痘瘡已發未發,吐瀉不止,不思飲食等症。
白話文:
人參三錢,黃耆二錢五分,白朮二錢,附子、木香各五分,當歸一錢五分,川芎、陳皮(炒)、甘草(炙)各一錢,豆蔻(煨)一個,茯苓、乾葛各一錢半,訶子兩個,芍藥一錢五分,糯米三百粒,每服二錢,用薑水煎服,治痘疹血氣不足,不能發出,色不紅活等症。
紫草、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芍藥、木通、甘草、糯米,每服二錢,水煎,治痘瘡已發未發,吐瀉不止,不思飲食等症。
人參,藿香,紫蘇,木瓜,丁香,茯苓,甘草,糯米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紫草木香湯,治痘瘡裡虛,癢塌黑陷,悶亂。
紫草,木香,茯苓,白朮,人參,甘草(炒),糯米
上每服三錢,水煎。
人參門冬飲,治痘瘡發熱,煩渴等症。
麥門冬(一兩),人參,陳皮,白朮,厚朴,甘草(各五錢)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前胡枳殼湯,治痘瘡八、九日間,腹脹,大小便不通等症。
前胡,枳殼(麩炒),茯苓,大黃(炒),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藿香、紫蘇、木瓜、丁香、茯苓、甘草和糯米,每味藥各取三錢,加入薑、棗,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叫紫草木香湯,用來治療痘瘡裡虛、癢塌黑陷、悶亂等症狀。
紫草、木香、茯苓、白朮、人參、炒甘草和糯米,每味藥各取三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叫人參門冬飲,用來治療痘瘡發熱、煩渴等症狀。
麥門冬一兩,人參、陳皮、白朮、厚朴、甘草各五錢,每服二、三錢,用水煎服。
前胡、麩炒枳殼、茯苓、炒大黃、甘草,每味藥各取等分,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前胡枳殼湯,用來治療痘瘡發病八九天後出現腹脹、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上每服二錢,水煎服。如身溫、脈微及瀉者,不可用。
射干鼠黏子湯,治痘瘡收斂後,餘毒不盡,發熱不止,或咽喉腫痛,或患熱毒等症。
鼠黏子(四兩,炒),升麻,射干,甘草(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
三豆飲,治天行痘瘡,始覺即服之,多者必少,少者不出等症。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節(五錢)
上水煮熟,任兒食之,七日自不發。
敗草散,治痘瘡過搔成瘡,膿血淋漓,謂之斑爛。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兩錢,水煎服。如果身體發熱、脈搏微弱或有腹瀉,不可使用。
射干鼠黏子湯,用於治療痘瘡癒合後,餘毒未盡,持續發熱,或咽喉腫痛,或患熱毒等症狀。
藥材包括鼠黏子(四兩,炒)、升麻、射干、甘草(各一兩)。
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
三豆飲,用於治療流行性痘瘡,一感覺到症狀就應立即服用,服用後多數人病情會減輕,少數人則不會發病。
藥材包括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節(五錢)。
用水煮熟,讓病人任意食用,七天后自然不會發病。
敗草散,用於治療痘瘡因過度搔抓而形成的潰瘍,膿血淋漓,稱為斑爛。
用屋爛草,或蓋牆爛草,多年者佳,取為末搽之,須多摻席上,任兒坐臥。
紫草木通湯,治痘疹出不快。
紫草,人參,木通,茯苓,糯米(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每服二錢,水煎。
消毒散,治痘疹初起煩熱,或痘後餘毒瘡腫。
牛蒡子(炒),荊芥穗,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甘桔防風湯,治痘後餘熱,咽膈不利,或咽舌生瘡等症。
桔梗(炒),甘草,防風(各一錢)
白話文:
用腐爛的茅草蓋屋頂或築牆,放久了效果更好,將它磨成粉末塗抹,要多加一些席子上,任憑病人坐臥。
紫草木通湯用於治療麻疹出疹緩慢。
藥方:紫草、人參、木通、茯苓、糯米(各等量),甘草(減半)。
用法:每次服用兩錢,水煎服。
消毒散用於治療麻疹初期發熱,或麻疹後期餘毒導致的瘡腫。
藥方:牛蒡子(炒)、荊芥穗、甘草(各五分)。
用法:水煎服。
甘桔防風湯用於治療麻疹後期餘熱,咽喉不利,或咽喉和舌頭長瘡等症。
藥方:桔梗(炒)、甘草、防風(各一錢)。
上水煎服。
甘露飲子,治積熱及痘後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生地黃(炒),麥門冬(去心焙),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黃芩(炒),石斛,枳殼(麩炒),枇杷葉,茵陳,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穀精草散,治痘疹已靨,翳膜遮障瞳子等症。
穀精草(一兩),蛤粉(二兩),黑豆(二兩)
上為末,用雄豬肝一葉,竹刀批開,摻藥在內,以麻線縛定,砂罐內水煮熟,任兒食之。
化黴丹,治胎毒及痘後頭面生瘡,眼目腫痛,或口舌生瘡,口乾作渴,大便堅實等症。
白話文:
「甘露飲子」用來治療積熱以及出疹後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需將生地黃(炒)、麥門冬(去心焙)、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黃芩(炒)、石斛、枳殼(麩炒)、枇杷葉、茵陳、甘草(炙)等藥材等分,每次取二錢,用水煎服。
「穀精草散」用來治療出疹後留下的痘痂,以及因翳膜遮障而導致瞳孔看不清等症狀。將穀精草一兩、蛤粉二兩、黑豆二兩研磨成粉末,然後將雄豬肝一葉用竹刀批開,將藥粉填入其中,以麻線捆綁固定,放入砂罐內用水煮熟,供病人食用。
「化黴丹」用來治療胎毒以及出疹後頭面部生瘡、眼目腫痛,或口舌生瘡、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
生地黃(杵膏),熟地黃(自制杵膏),天門冬,麥門冬,玄參(各三兩),甘草,甜硝(各二兩),青黛(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大如聖飲子,治瘡疹斑痘毒攻咽嗌,腫痛熱渴,或成腫毒不消等症。
桔梗,甘草,鼠黏子(炒,各一兩),麥門冬(五錢)
上每服二錢,水煎。
宣風散,治驚風。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等分),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五分,蜜湯調下。
木香散,治小兒腹脹瀉渴等症。
白話文:
【生地黃(杵膏),熟地黃(自制杵膏),天門冬,麥門冬,玄參(各三兩),甘草,甜硝(各二兩),青黛(一兩五錢)】
以上各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成大小如同芡實的丸狀。每次服用一丸,用溫白開水送服。
【大如聖飲子】,用於治療由於疹子、斑點、痘毒侵襲咽喉、腫痛、熱渴,或者腫毒無法消退等症狀。
【桔梗,甘草,鼠黏子(炒,各一兩),麥門冬(五錢)】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宣風散】,用於治療驚風。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等分),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以上各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蜜糖調和後服用。
【木香散】,用於治療小孩腹脹、口渴等症狀。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梨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薑、水煎。
雄黃解毒散,治痘瘡後牙疳口臭,或走馬疳齦頰蝕爛,或肢體成痘疳凹陷不愈。
雄黃(一兩),銅碌(二錢五分)
上為末,用米泔水洗淨,乾摻患處,口內不可用。
絲瓜湯,治痘瘡毒。
絲瓜,升麻,芍藥(酒浸),甘草,黑豆,赤小豆,犀角(鎊)
上水煎服。
四聖散,治痘疹出不快及倒靨。
白話文: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梨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等份。每服二錢,用薑、水煎服。此方名為雄黃解毒散,主治痘瘡後牙疳口臭,或走馬疳齦頰蝕爛,或肢體成痘疳凹陷不愈。
雄黃一兩,銅碌二錢五分,研為末,用米泔水洗淨,乾摻患處,口內不可用。
絲瓜、升麻、芍藥(酒浸)、甘草、黑豆、赤小豆、犀角(鎊),水煎服。此方名為絲瓜湯,主治痘瘡毒。
此方名為四聖散,主治痘疹出不快及倒靨。
紫草茸,木通,甘草(炙),枳殼(麩炒),黃耆(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獨聖散,治痘瘡倒靨陷伏。
用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燒存性,為末,以木香湯入少酒服之。
快透散,治痘瘡出不快等症。
紫草,蟬蛻,人參,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鼠黏子湯,治斑疹稠密,身熱等症。
鼠黏子(炒),當歸,甘草(炙,各一錢),柴胡,連翹,黃芩,黃耆(各一錢半),地骨皮(二錢)
白話文:
紫草茸、木通、甘草(炙)、枳殼(麩炒)、黃耆(各等份),每服二錢,水煎,治痘瘡倒靨陷伏。用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燒存性,研成粉末,用木香湯加少許酒送服,治痘瘡出不快等症。紫草、蟬蛻、人參、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份),每服二錢,水煎,治斑疹稠密,身熱等症。鼠黏子(炒)、當歸、甘草(炙,各一錢)、柴胡、連翹、黃芩、黃耆(各一錢半)、地骨皮(二錢)。
上每服二錢,水煎。
紫草散,治痘疹黑陷,氣血虛弱,瘡疹不起。
紫草,甘草,黃耆(炙),糯米(各一錢半)
上水煎服。
益元散,治痘疹初起,煩躁作渴等症。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各另為末,每服五、六分,白湯調下。
粉紅丸,治心虛困臥驚動,痰涎不利,或發熱,痰嗽等症。
天南星,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胭脂(一錢)
上用牛膽汁和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湯下。
白話文:
每服二錢,用水煎服。紫草散治痘疹黑陷,氣血虛弱,瘡疹不起。配方為紫草、甘草、黃耆(炙)、糯米(各一錢半),用水煎服。益元散治痘疹初起,煩躁作渴等症。配方為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服五、六分,用白湯調服。粉紅丸治心虛困臥驚動,痰涎不利,或發熱,痰嗽等症。配方為天南星、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胭脂(一錢),用牛膽汁和成丸,如芡實大小,每服一丸,用沙糖湯送服。
製附子法:
附子重一兩三、四錢,有蓮花瓣,頭圓底平者。先備童便五、六碗,將附子先放在灶上煙櫃中間,良久,乘熱投入童便,浸五、七日,候潤透揭皮,切四塊,仍浸二、三日,用粗紙數層包之,浸濕埋灰火半日,取出切片,檢視有白星者,乃用瓦上炙熟,至無白星為度。如急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二、三沸,熱瓦熟用之。
白話文:
製附子法:
選取重量在一兩三、四錢的附子,其中要有像蓮花瓣一樣的形狀,頂端圓潤,底部平坦的。
首先準備五、六碗童子尿,將附子放置在灶台上的煙櫃中間,充分熏烤後,趁熱放入童子尿中浸泡五到七日,直到附子充分潤透、表皮鬆軟,即可揭去表皮,切成四塊,再繼續浸泡二、三日。
接著用多層粗紙包裹附子,保持濕潤狀態,埋在燒過的灰燼中半日,取出後切成薄片。觀察附子,如果有白色斑點,就用瓦片炙烤至斑點消失。
如果急需使用,可以將附子切成較大片,用童子尿煮沸兩、三次,然後放在熱的瓦片上炙烤至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