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瘧疾
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愈矣。
主方
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泔浸,一錢,以上三味瘧疾必用之藥),乾葛(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
愚按前症皆因先傷於暑,次感於風,客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按本經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
弦而緊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遲者宜溫,此治瘧之大法。其病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心,名曰溫瘧,用柴芩湯;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先寒而後大熱,咳嗽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蘇飲;熱長寒短,筋脈揪縮者,屬肝,名曰風瘧,用小柴胡加烏藥、香附;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用清脾飲。瘧愈之後,陰陽兩虛,夢遺,咳嗽,不善保養,遂成勞瘵。
若能清心養體,節食避風,如此調治,無不愈矣。
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乾,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愚按劉宗厚先生云:從卯至午發者,邪在大腸、小腸也,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亦在心與腎也,宜大承湯下之。此皆邪入於內也。從酉至子發者,邪在心與膽也,或至寅發者,此邪在氣在血也,宜用桃仁承氣湯微下之,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餘邪。若身熱,目痛,熱多寒少,其脈實長者,先以大柴胡湯下之,餘熱不盡,再用白芷湯;若甚寒微熱,或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用柴胡桂枝湯以解表。
若間日或三日發,或午後或夜發者,邪入陰分,加川芎、當歸、芍藥(酒炒)、熟地黃、知母(酒炒)各一錢,紅花(酒洗)、黃柏(酒炒)、升麻各四分,提起陽分,可截之。
愚按仲景先生云:瘧無他症,但隔日發而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用桂枝石膏湯;發於夜,麻黃黃芩湯。竊謂前症若中氣虛而間日發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三日一發者,用十全大補湯。大抵邪氣在陽分者,淺而易治;邪氣在陰分者,深而難治。
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以補血。
白話文:
瘧疾是一種因為感受風邪暑邪而引起的疾病。它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可能一天發作一次、兩天發作一次、三天發作一次,也可能間隔一天連著發作兩天,或白天、夜晚都發作。發作時可能會有出汗或不出汗的情況,也可能在上午、下午或晚上發作。
治療方法上,因為病邪是從外侵入的,所以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將病邪驅趕出去。但同時要以扶持胃氣為根本,並且要根據病邪是在陽分還是陰分來選擇用藥。對於剛發作的瘧疾,可以用發散或截斷的方法治療;對於體虛或病程久的瘧疾,應該用補氣血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過度使用截斷瘧疾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病情拖延不愈。
常用處方:
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一錢,以上三味藥是治療瘧疾必用的)、葛根(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炙甘草(五分)。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先受暑邪的侵擾,然後又感受了風邪,這些病邪停留在身體的經絡之間,導致皮膚毛孔不緊密,再次遇到風寒,病邪就無法排出,停留在腸胃之外,與身體的氣血一起運行,白天在陽分,夜晚在陰分,當病邪與氣血匯合時就會發病,當病邪離開氣血時,疾病就停止。如果病邪與陽分匯合,就會發熱;如果病邪與陰分匯合,就會發冷;病邪在比較淺層的時候,就會每天發作;病邪在比較深層的時候,就會隔天發作;病邪在氣分的時候,發病的時間會比較早;病邪在血分的時候,發病的時間會比較晚。
根據古籍記載,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數脈多為熱症,弦遲脈多為寒症,弦短脈多為消化不良,弦滑脈多為有痰。脈象如果弦而緊,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浮大,則應該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脈象弦遲,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這是治療瘧疾的大概原則。如果瘧疾的症狀是發熱多、發冷少、心煩、睡不好,這是屬於心臟的問題,稱為溫瘧,可以用柴芩湯來治療。如果只有發熱,發冷很少,並且伴隨腰痛和腳冷,這是屬於腎臟的問題,稱為寒瘧,可以用桂附二陳湯來治療。如果先發冷然後發高燒,並且伴隨咳嗽,這是屬於肺部的問題,稱為癉瘧,可以用參蘇飲來治療。如果發熱的時間長、發冷的時間短,而且肌肉筋脈痙攣,這是屬於肝臟的問題,稱為風瘧,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烏藥、香附來治療。如果發冷發熱的時間差不多,並且伴隨嘔吐和痰液,這是屬於脾臟的問題,稱為食瘧,可以用清脾飲來治療。瘧疾痊癒後,如果沒有好好調養,導致身體陰陽兩虛,出現遺精、咳嗽等症狀,最後可能會發展成勞瘵(肺結核)。
如果能夠保持心情平和,注意身體的保養,飲食規律,避免受風,這樣調理的話,疾病一定會好轉的。
如果是一天發作一次,而且在上午發作,這是病邪在陽分,可以加黃芩、茯苓、半夏各一錢;如果發熱嚴重,頭痛,可以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如果口渴,可以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我認為,劉宗厚先生說過,如果瘧疾從卯時(早上5-7點)到午時(中午11-1點)發作,這是病邪在大小腸,應該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如果從午時到酉時(下午5-7點)發作,這是病邪在心臟和腎臟,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這些都是病邪進入身體內部的情況。如果從酉時到子時(晚上11-1點)發作,這是病邪在心臟和膽囊;如果到寅時(凌晨3-5點)發作,這是病邪在氣分和血分,應該用桃仁承氣湯稍微瀉下,再用小柴胡湯清除剩餘的病邪。如果身體發熱、眼睛痛、發熱多、發冷少、脈象強而長,應該先用大柴胡湯瀉下,如果還有餘熱,再用白芷湯來治療。如果發冷非常嚴重,稍微發熱,或者只有發冷沒有發熱,稱為牝瘧,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解表。
如果隔一天或三天發作,或者在下午或晚上發作,這是病邪進入陰分,可以加川芎、當歸、芍藥(用酒炒過)、熟地黃、知母(用酒炒過)各一錢,紅花(用酒洗過)、黃柏(用酒炒過)、升麻各四分,目的是將陽氣提起來,這樣可以截斷瘧疾的發作。
我認為,張仲景先生說過,如果瘧疾沒有其他症狀,只是隔一天發作,而且是先發冷後發熱,發冷多於發熱,可以用桂枝石膏湯;如果瘧疾在晚上發作,可以用麻黃黃芩湯。我認為,如果前面的症狀是中氣虛弱而導致的隔天發作,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兩虛導致的三天發作一次,可以用十全大補湯。總體來說,病邪在陽分的,比較淺顯,容易治療;病邪在陰分的,比較深層,難以治療。
如果隔一天,連著發作兩天,或者白天晚上都發作,這是氣血都生病了,可以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來補氣,加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來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