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瘧疾
愚按此條治法,當以前後論參看用藥調治。
若陽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以發之。
愚按仲景云:處暑以前瘧發而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者,桂枝羌活湯;若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若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致密,邪不能解,必發散之;若屬飲食所傷,用六君子湯為主;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連、黃柏、黃耆以斂之;無汗,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愚按前症若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又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陽盛陰虛之症,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陰經也,宜用桂枝芍藥湯。若病久,須大補脾胃為主。蓋養正邪自除也。
若病人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少食者,加人參一錢五分,芍藥(酒炒)、大麥芽各一錢。
愚按前症若用寒涼止截,脾胃傷損,必致連綿不已,若非培養元氣,決不能愈。然芍藥、麥芽善損脾腎,恐不宜多用。
洞庭馬志卿母,瘧後形體骨立,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胸膈痞滿,日飲米飲盞許,服參、術藥益脹,臥床半年矣。余以為陽氣虛寒,用大劑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諸症漸退,飲食漸進,又二劑全愈。
若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麯、麥芽、枳實(炒)各一錢,黃連(炒)五分。
愚按前症若脾胃無虧,飲食過多,而患暴怒胸膈痞悶者,宜用此方以消導宿滯;若飲食既消,而胸膈痞悶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若勞傷元氣,兼停飲食,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以升補脾胃;若感怒兼食,用二陳、參、朮、木香、香附、山梔以補脾平肝。
冬官朱省庵,停食感寒而患瘧,自用清脾、截瘧二藥;食後腹脹,時或作痛,服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小腹重墜,腿足浮腫,加白朮、山楂,吐食未化。余曰:食後脹痛,脾虛不能克化也;小腹重墜,陽氣不能升舉也;腿足浮腫,胃氣不能運行也;吐食不消,脾胃虛寒也。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薑、桂、木香,不數服而痊。
一婦人飲食後患瘧,嘔吐,屬內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而愈。後因怒,吐痰甚多,狂言,熱熾、胸膈脹痛,手按少止,脈洪大無倫,按之微細。余謂肝脾二經血少火旺,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頓退,再用十全大補而安。
若痰盛,加半夏(薑製)、南星、枳實各一錢,黃芩(炒)、黃連各六分。
愚按前方非膏粱積熱實火為痰者,不宜用。若中氣虛而痰甚,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未應,用一味薑汁尤好。
白話文:
瘧疾
治療瘧疾的方法,應該參考前後文脈絡,並根據情況調整藥物。
如果陽性瘧疾伴隨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來收斂汗液;如果無汗,則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葛根來發汗。
仲景的說法是:處暑之前,瘧疾發作伴隨頭項疼痛、脈搏浮弱、惡風、有汗者,用桂枝羌活湯;若惡風無汗,則用麻黃羌活湯;如果瘧疾持續時間長,汗出過多,腠理開洩,陽氣不能固守,就必須補益收斂;如果無汗,則腠理緻密,邪氣不能解脫,就必須發散;如果是飲食不調所致,則以六君子湯為主;如果是勞傷元氣,則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如果陰性瘧疾伴隨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連、黃柏、黃耆來收斂汗液;如果無汗,則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來發汗。所以說,有汗者要使其止汗,以扶正為主;無汗者要使其出汗,以散邪為主。
如果寒熱交作劇烈,不論先後發作,這是太陽陽明經合病,寒熱交作就會發抖。經書上說:「熱盛則動」,發熱必然汗出。又說:「汗出不止,知內熱也。」陽盛陰虛的症狀,是內實外虛,如果不治療,恐怕久而久之會傳入陰經,應該使用桂枝芍藥湯。如果病程較長,就必須大力補益脾胃,因為養護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
如果病人胃氣虛弱,食慾不振,或者服用峻猛藥物傷了脾胃而導致少食,可以加人參一錢五分,芍藥(酒炒)、大麥芽各一錢。
如果使用寒涼藥物來止住瘧疾,導致脾胃受損,必然會使瘧疾反覆發作,如果不調養元氣,絕對不能痊癒。然而芍藥、麥芽容易損傷脾腎,恐怕不宜多用。
洞庭馬志卿的母親,瘧疾痊癒後形體消瘦,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胸膈痞滿,每天只能喝少量米湯,服用人參、白朮等藥物反而更加脹滿,臥床半年。我認為這是陽氣虛寒,於是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服藥兩劑後,諸症狀逐漸減輕,食慾也漸漸恢復,再服兩劑就痊癒了。
如果傷食導致胸悶,或者有食積,可以加入神麴、麥芽、枳實(炒)各一錢,黃連(炒)五分。
如果脾胃沒有虧虛,飲食過多,而因暴怒導致胸膈痞悶,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消導宿食;如果飲食已經消化,仍然胸膈痞悶,應該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如果勞傷元氣,又兼有飲食停滯,則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來升補脾胃;如果因怒氣加飲食不當,則用二陳湯加人參、白朮、木香、香附、山梔子來補脾平肝。
冬官朱省庵,飲食停滯,受寒而患瘧疾,自己服用清熱解毒、截斷瘧疾的藥物;飯後腹脹,有時疼痛,服用二陳湯、黃連、枳實等藥物,小腹墜脹,腿足浮腫,又加了白朮、山楂,結果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我說:飯後脹痛,是脾虛不能消化;小腹墜脹,是陽氣不能上升;腿足浮腫,是胃氣不能運轉;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是脾胃虛寒。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生薑、桂枝、木香,服藥不多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飯後患瘧疾,嘔吐,這是內有飲食停滯,外感風寒,服用藿香正氣散而痊癒。後來因為發怒,吐出很多痰,說話胡言亂語,發熱,胸膈脹痛,用手按壓才能稍減,脈搏洪大異常,按壓時卻微弱細小。我認為是肝脾二經血虛火旺,於是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黃、川芎,服藥兩劑就很快好轉,再服用十全大補湯就痊癒了。
如果痰盛,可以加半夏(薑製)、南星、枳實各一錢,黃芩(炒)、黃連各六分。
前面提到的方劑,如果不是因膏粱厚味、積熱實火導致痰盛,就不宜使用。如果中氣虛弱而痰多,則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果效果不佳,單用薑汁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