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瘧疾
若欲截之,加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
愚按前症若血氣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不問新久並效。若咽酸口酸,且節飲食,其病潮作時雖大渴,只與薑湯,乘熱飲之,此亦截瘧之良法。每見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反為難治。若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恐邪氣不去,正氣反傷耳!此法有益無害。
一上舍,每至夏秋,非停食作瀉,必瘧、痢、霍亂,遇勞吐痰,頭眩,體倦,發熱惡寒。雜用四物、二陳、芩、連之類。患瘧服止截之藥,前症益甚,時或遍身如芒刺然。余謂中氣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內參、耆各用三錢,歸、術各二錢,四十餘劑全愈。
若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陳皮,以滋補氣血。
愚按前症若因胃氣虛,用四君加升麻、當歸;若脾血虛,用四君加川芎、當歸;若因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慄泄瀉,手足逆冷,皆脾胃虛弱,但補中益氣,其諸症悉愈。
一婦人瘧久不愈,發熱,口乾,倦甚。此脾胃虛熱,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作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一婦人久瘧寒熱,服清脾飲之類,胸膈飽脹,飲食減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各一錢而痊。
白話文:
瘧疾
要快速止住瘧疾,可以加入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再加烏梅肉三個一起服用。
如果瘧疾患者血氣都虛弱,可以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就能立刻止住瘧疾,無論是新發病還是久病都有效。如果病人感到咽喉和嘴巴發酸,就要節制飲食;即使瘧疾發作時很口渴,也只喝熱薑湯,趁熱喝下去,這也是止瘧的好方法。我經常看到有人吃喝生冷的東西,雖然病症可能稍微好轉,但大多數會導致脾胃虛弱受損,反而更難治癒。如果病勢正盛,剛發病一兩次,還不宜急著用藥止住瘧疾,以免邪氣沒去除,反而傷了正氣!以上方法都有益而無害。
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每到夏秋季節,如果不停止飲食或服用瀉藥,就必定會患上瘧疾、痢疾或霍亂,而且還會伴隨勞累後吐痰、頭暈、身體疲倦、發熱惡寒等症狀。他服用過四物湯、二陳湯、黃芩、連翹等藥物治療。但服用止瘧藥後,之前的症狀反而加重,有時全身還會像被芒刺扎一樣疼痛。我認為他是中氣虛弱伴有內熱,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茯苓、半夏,以及人參、黃耆各三錢,熟地黃、白朮各二錢,服用了四十多劑後就痊癒了。
如果瘧疾持續很久,寒熱症狀不明顯,或者沒有寒戰而只是輕微發熱,說明邪氣已經不盛,這時只需要服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再加入柴胡、黃芩、陳皮,來滋補氣血即可。
如果瘧疾是因胃氣虛弱引起,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升麻、當歸;如果是脾血虛弱,就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如果是因中氣下陷導致,則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總之,久患瘧疾,大多是元氣虛寒所致。因為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陷則寒熱交替出現,或者伴有吐涎、不思飲食、戰慄、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胃虛弱造成的。只要補益中氣,這些症狀都會痊癒。
曾經有一位婦女,瘧疾久治不愈,伴有發熱、口乾、倦怠等症狀。這是脾胃虛熱,我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冬、五味子,加大劑量煎服讓她盡情飲用;等到病情稍有好轉,就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服用了十幾劑就痊癒了。
還有一位婦女,久患瘧疾,寒熱交替,服用清熱瀉脾的藥物後,反而出現胸膈飽脹、食慾減退的症狀,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薑各一錢,就治好了她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