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擬治諸方

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語言費力,呵欠,噴嚏,面木,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痛,或頭痛,心悸。

川芎(一錢二分),當歸,生地黃(薑汁水炒),熟地黃,牛膝(酒洗),橘紅(鹽水洗),黃芩(酒炒),酸棗仁(炒,各八分),紅花(酒洗),甘草(炙,各四分),羌活,防風,柳桂(各六分),南星(制),半夏(制),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天麻(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黃柏(酒炒,三分)

上水煎,入淡竹瀝、薑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四物湯加紅花、牛膝,共六錢二分,補血涼血活血。

二陳湯加南星、白朮、黃芩,治濕痰、風痰、火痰。再加竹瀝、薑汁,以行肌表經絡之痰,共五錢九分。羌活、防風、天麻、柳桂,皆行經絡肌表,辛溫開發之劑,引送血藥,流散邪滯。柳桂橫行手臂,牛膝、黃柏行腰腿。

白朮為君,佐以茯苓、甘草、白芍藥、橘紅、半夏,又以固脾胃之氣血,以運行諸藥輸送各經。

酸棗仁佐川芎、當歸、羌活,入肝治筋骨痠疼濕痹;又佐地黃、當歸,入心治心虛振悸。

四物湯得羌活、防風、柳桂、南星、半夏為佐使,則經絡肌表筋骨之血,皆補其虛而活其滯矣。

南星、半夏二味雖燥,共止二錢,羌活、防風、柳桂雖辛溫,三味止一錢四分,通共三錢四分,溫燥之藥加於血藥六錢二分之內,況又有黃芩、黃柏、甘草苦寒甘寒藥共一錢五分,多寡懸絕,焉得燥吾之血耶?此正君臣佐使、分兩多少之法。

痰之為物,遍身上下無處不到。故古人用二陳湯通治之,隨其所在而用藥引導之。今用天麻、南星、竹瀝、薑汁導之入手足經,加以白朮、黃芩降其膈上之火痰。

冬寒月,減黃芩二、三分,或加炮川烏二分。若用川烏,減桂,只用一、二分。風病減去,可去川烏、桂,減南星、羌活。若素有火,黃芩不必減。

羌活風家要藥,若寒涼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錢。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可加桂枝六、七分,病減則減去之。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皆行經絡、開發腠理之劑,故治風家必用之。風能燥,故必用滋血潤燥藥。邪既客於經絡肌表之中,則津液不得流通,凝滯而為痰飲,故必用治痰。

風也,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輕重先後之不同。或先因中風,則治風為重;或先因血虛、血熱,則治血為重;或先因痰,則治痰為重。

愚按五臟之病,相乘伏匿,隱顯莫測,參以徐用誠先生五臟治要,尤善。詳見一卷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內。

張仲景小續命湯,是論風也;劉、張、丹溪諸說,是論血與痰火也。要在隨症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損元氣,腠理不致,外邪所侵,或勞傷元氣,怒動肝火,皆屬內因所致也,前藥亦當審而用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半身不遂,手腳不靈活,說話費力,打呵欠、打噴嚏,臉部麻木,口眼歪斜,頭暈目眩,痰火旺盛,筋骨時常疼痛,或者頭痛、心悸等症狀的。

藥方組成包含:川芎(1.2錢)、當歸、生地黃(用薑汁水炒過)、熟地黃、牛膝(用酒洗過)、橘紅(用鹽水洗過)、黃芩(用酒炒過)、酸棗仁(炒過,各8分)、紅花(用酒洗過)、甘草(炙過,各4分)、羌活、防風、肉桂(各6分)、製南星、製半夏、白芍藥(用酒炒過)、白茯苓、天麻(各1錢)、白朮(1.5錢)、黃柏(用酒炒過,3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加入淡竹瀝和薑汁2-3茶匙,在早上空腹服用。

這個方子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 四物湯加紅花、牛膝(共6.2錢): 用來補血、涼血、活血。
  2. 二陳湯加南星、白朮、黃芩(共5.9錢): 用來治療濕痰、風痰、火痰,再加入竹瀝、薑汁,目的是將痰排出體表經絡。
  3. 羌活、防風、天麻、肉桂: 這些藥物都是溫性的,能疏通經絡,把血藥帶到身體各處,驅散體內的邪氣。其中肉桂主要作用於手臂,牛膝和黃柏主要作用於腰腿。
  4. 白朮: 作為藥方中的主要成分,輔以茯苓、甘草、白芍藥、橘紅、半夏,可以鞏固脾胃的氣血,並幫助其他藥物輸送到各個經絡。
  5. 酸棗仁: 配合川芎、當歸、羌活,可以進入肝臟,治療筋骨痠痛和濕痹;配合地黃、當歸,可以進入心臟,治療心虛引起的悸動。

綜合來看:

四物湯配合羌活、防風、肉桂、南星、半夏,可以補養經絡、肌肉和骨骼的氣血,並消除瘀滯。南星、半夏雖然藥性偏燥,但總量只有2錢;羌活、防風、肉桂雖然藥性偏溫熱,但總量只有1.4錢,加起來一共3.4錢,這些溫燥的藥物加入到6.2錢的血藥中,而且還有黃芩、黃柏、甘草等苦寒的藥物共1.5錢,整體來說溫燥的藥量是比較少的,所以不用擔心會導致血燥。這正是中藥配伍時君臣佐使的原則,以及藥量多少的把握。

痰這種東西,會遍布全身各處,所以古人會用二陳湯來治療,並根據痰所在的位置,用不同的藥物來引導。現在這個方子用天麻、南星、竹瀝、薑汁來引導痰從手腳經絡排出,再用白朮、黃芩來降低膈上的火痰。

冬季用藥注意事項:

冬天寒冷時,可以減少黃芩2-3分,或加入炮川烏2分。如果使用川烏,肉桂就要減少用量,只用1-2分。如果是風邪引起的病症減輕時,可以去掉川烏、肉桂,並減少南星、羌活的用量。如果體內本身有火氣,黃芩就不用減少用量。

其他:

羌活是治療風邪的重要藥物,如果寒冷的月份,又感覺有感冒,可以增加到1錢。如果有出汗又怕風,這就是真的感冒,可以加入桂枝6-7分,病情減輕後就減少用量。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物都是疏通經絡,開發腠理的藥,所以治療風邪一定要使用。因為風邪容易導致身體乾燥,所以一定要用滋養血液、潤燥的藥物。邪氣進入經絡、肌肉表層,會導致津液無法流通,凝結成痰飲,所以必須用治療痰的藥物。

風邪、血虛、痰,這三者互相影響,但各有輕重先後之分。有的是先因為中風,所以治療風邪為重點;有的是先因為血虛或血熱,所以治療血為重點;有的是先因為痰,所以治療痰為重點。

我認為五臟的疾病,會互相影響,隱藏或顯現,難以捉摸,可以參考徐用誠先生的五臟治療要點,效果會更好。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內》。

張仲景的小續命湯是治療風邪的;劉完素、張元素、朱丹溪等人的理論,是關於血虛、血熱和痰火的。關鍵是要根據症狀來靈活變通。

我認為前面所說的這些病症,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元氣虧損,腠理不暢,被外邪侵入,或者因為勞累損傷元氣,或因為生氣導致肝火旺盛,這些都是屬於內因引起的。所以用藥時也應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