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驚搐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復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札,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以祛風化痰,前症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諸症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余曰:脾主涎,此肝木製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鉤藤,二劑,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白話文:
驚搐
一個小孩,不吃東西,服用通便的藥物後嘔吐、肚子脹,這是脾胃再次受傷了。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後痊癒了。
另一個小孩,眼睛不停地轉動,手腳抽搐,服用過多次天麻防風丸等祛風化痰的藥物,但病情沒有好轉,痰反而更多了。只有進食後症狀稍微緩解,觀察他的鼻尖和左臉頰,顏色青黃。我說:脾主導唾液,這是肝木克伐脾土,導致脾不能統攝唾液,並不是痰濕過盛。於是就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鉤藤,用了兩劑,小孩的飲食逐漸增加,諸多症狀逐漸好轉,之後又用補中益氣湯調養,最終康復。
2. 小兒用藥不宜峻厲
小兒驚藥,皆些小丸散,多峻厲,取其易於成功,以之治肝心有餘之症,對病則可,中病宜即止,不可以為常也。病勢輕淺,只用輕劑,病退便宜和中調理。如牛黃丸三、四十味,亂雜殊甚;涼驚丸非氣壯實、肝火旺者,不宜;抱龍丸亦多不見效,且麝、腦香辛太甚,走散真氣,又傷脾胃,元氣虛則病愈生矣。
愚按小兒之症,有餘便屬肝經,不足便屬脾經。蓋有餘是病氣也,不足是元氣也。凡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補不當瀉,況脆嫩臟腑,安能受峻厲之藥?前論厥有旨哉!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輒服峻厲之劑,後患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余先用六君子湯,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胃氣漸復。
白話文:
對於兒童用藥,不應該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通常給兒童的驚風藥物,都是些小丸散,這些藥物性質多較猛烈,因為它們容易見效,用來治療肝心功能過盛的情況,如果對症下藥,一見效就應停止使用,不能長期服用。若病情輕微,只需使用較輕的藥物,病情好轉後,應以調理中焦脾胃為主。例如牛黃丸由三、四十種藥材組成,成分複雜;涼驚丸如果不是身體壯實、肝火旺盛的兒童,不適合使用;抱龍丸往往效果不明顯,而且麝香、冰片等香辛料過度使用,會散失真氣,傷害脾胃,導致元氣虛弱,疾病反而會更加嚴重。
我認為兒童的疾病,過盛的屬於肝經的問題,不足的則屬於脾經的問題。過盛的是病氣,不足的是元氣。一般來說,病氣過盛,元氣不足的情況,應該補而不該瀉,何況兒童的臟腑脆弱,怎麼能承受強烈的藥物呢?前面討論的厥證的原則,真是至理名言!
有一個幾歲的兒童,每次消化不良就會服用強烈的藥物,後來出現了肚子脹大,偶爾嘔吐、腹瀉的症狀。我先讓他服用六君子湯,各種症狀逐漸好轉,再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胃氣也逐漸恢復。
3. 驚後目動咬牙
驚後目微動及咬牙,固為肝虛,亦虛中有熱。虛者,血不足;熱者,氣有餘。水不足無以制火,而火動故也。但牙床屬胃,脾胃虛而有熱,亦見微咬,不可專歸肝腎。當以補脾為主,加黃連、芍藥、川芎,便是瀉肝氣、補肝血也。生地黃涼心血,故導赤散宜用之;熟地黃補腎血,故地黃丸宜用之。
凡肝腎虛症見者,於脾胃藥加地黃可也。或以目札、咬牙為肝腎虛,專服地黃丸,豈不泥膈生痰,適有以妨於脾胃也。
愚按前症亦有肝熱生風,風入於目,目系牽動,則目連札;熱入於目,筋脈拘緊,則目直視。若面赤仰臥,搖頭咬牙,此則心熱之所致也。又當別其虛實:肝實則瀉青丸,虛則地黃丸;心實則導赤散,虛則粉紅丸;若脾胃虛熱,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梔,以實脾土、制肝木;若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
奚氏女,六歲,忽然發驚,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痰涎壅盛,或用化痰、祛風等藥益甚。余曰:面青而見前症,乃屬肝木剋制脾土,不能攝涎而上湧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而痰自消矣。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前症,痰涎自流,用驚風之藥,其症益甚,脾胃益虛。視其面色痿黃,口吐痰涎。用六君子、補中益氣而愈。
白話文:
標題: [受驚後眼睛顫動與咬牙]
內容: 受驚嚇後眼睛輕微顫動和咬牙,這確實反映了肝臟虛弱的情況,同時也顯示在虛弱中夾雜著熱象。虛弱指的是血液不足,熱象則代表氣過多。當水分不足無法控制火氣時,火氣便會活動起來。然而,牙齦屬於胃部的一部分,如果脾胃虛弱且帶有熱象,也會出現輕微咬牙的情形,並非完全由肝腎引起。治療時應以補脾爲主,再加入黃連、芍藥、川芎,這便是瀉肝氣和補肝血的方法。生地黃可以涼血清心,所以導赤散適合使用它;熟地黃則能補腎血,因此適合用於地黃丸。
對於出現肝腎虛弱症狀的人,在脾胃藥物中加入地黃是可行的。有些人將眼瞼抽搐、咬牙歸咎於肝腎虛弱,專門服用地黃丸,這樣豈不是會導致膈肌僵硬併產生痰液,反而對脾胃造成阻礙。
我進一步指出,這種症狀也可能由肝熱生風,風進入眼睛,導致眼神經被拉動,使得眼睛連續眨動;熱氣進入眼睛,會使肌肉緊繃,導致直視。如果面頰泛紅、仰臥、搖頭咬牙,這可能是心熱所導致的。這時應當分辨是實熱還是虛熱:如果是肝實,則可用瀉青丸;若是肝虛,則用地黃丸;如果是心實,則用導赤散;心虛則用粉紅丸;如果是脾胃虛弱帶熱象,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山梔,以鞏固脾胃、制約肝木;如果是肝腎虛弱帶熱象,可用六味地黃丸,來補充腎水、促進肝木生長。
例如,有個六歲的小女孩,突然受到驚嚇,眼睛顫動,咬牙,有時在睡眠中出現驚搐,痰液大量湧出,用了一些化痰、驅風的藥物後,病情反而更嚴重了。我說:由於臉色蒼白並出現上述症狀,這屬於肝木過度剋制脾土,脾無法控制住上湧的痰液。應該滋養腎水、生成肝血,這樣風自然會停息,痰也會自行消失。於是,我用六味地黃丸治癒了她。
另有一個小孩,患有同樣的症狀,唾液自然流出,使用了治療驚風的藥物後,症狀反而更加嚴重,脾胃也變得更虛弱。觀察他的面色萎黃,口中不斷吐出痰液。我用了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最終他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