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風症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樹木一枝津液不到,則此枝枯槁,被風所害。由此觀之,實因肝腎二經精血枯槁之所致也。前症云云,亦當察其形症,審其兼變而治之,尤不可泥執於風。經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指於風也。
其真中者,當辨其中臟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
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歪,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之症治也。
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氣虛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別。如中於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
因於火者,河間謂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不能運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於中風者也。
夫中風者,《內經》主於風,此真中風也。若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皆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症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治者審之!
白話文:
風症
俗話說「風」是只說結果而忽略根本原因。經書上說:汗出不調,會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枯萎。就像樹木的一根枝條得不到水分,就會枯死,好像是被風吹壞了一樣。由此可見,實際上是肝腎兩經的精血枯竭造成的。前面所說的症狀,也應該仔細觀察其外在表現,審查其兼併的變化再進行治療,尤其不能死守「風」這一病因。經書上說:三陰三陽的疾病發作,會導致肢體枯萎、癱瘓、四肢抬不起,也不是一定就是「風」引起的。
真正屬於「風症」的,應該辨別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再進行治療。眼睛模糊不清的是肝臟出了問題;舌頭說不出話的是心臟出了問題;嘴唇鬆弛、便秘的是脾臟出了問題;鼻子不通的是肺臟出了問題;耳朵聾的是腎臟出了問題。這五種情況病情較深,大多數難以治療。如果病在血脈,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表現,內在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阻礙,肢體不能抬舉,口不能說話,則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如果病在腑臟,大多會兼及臟腑。
例如,左關脈浮弦而有力,面色青黑,左脅部疼痛,筋脈拘緊,眼睛跳動,頭暈目眩,手腳不能收攏,不能坐直或盤腿而坐,這是膽經和肝經都出了問題,可以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治療。例如,左寸脈浮大而有力,面紅,汗多,怕風,心神顛倒,說話含糊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不安,這是小腸和心臟都出了問題,可以用麻黃散之類的藥物治療。例如,右關脈浮而軟弱或浮大,面唇發黃,汗多,怕風,口角歪斜,說話含糊不清,身體沉重,倦怠嗜睡,皮膚麻木不仁,肌肉抽搐,腹部脹滿不思飲食,這是胃經和脾經都出了問題,可以用防風散之類的藥物治療。
例如,右寸脈浮而澀滯又短,必然是鼻涕清稀流不止,呼吸急促,胸中悶塞,呼吸短促,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痿弱,這是大腸和肺臟都出了問題,可以用五味子湯之類的藥物治療。例如,左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脊疼痛牽涉到小腹,不能彎腰和仰卧,兩耳嗡嗡作響,骨節疼痛,腳軟無力,容易害怕,這是膀胱和腎臟都出了問題,可以用獨活散之類的藥物治療。這些都是真正「風症」的治療方法。
其間也有氣血虛實的區別。氣虛而患病者,右手腳麻木,用六君子湯加鉤藤、生薑汁、竹瀝;血虛而患病者,左手腳麻木,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生薑汁;氣血都虛而患病者,左右手腳都麻木,用八珍湯加鉤藤、生薑汁、竹瀝。
它與中風相似,不可不區分。如中寒,是指冬天突然受寒,昏迷不醒,口緊閉,肢體攣縮,怕冷,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的藥物治療;中暑,是指夏天突然受熱,昏迷不醒,肢體癱軟,嘔吐腹瀉,呼吸困難,胸悶,用十味香薷飲之類的藥物治療;中濕,丹溪翁所說的是因濕邪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用清燥湯之類的藥物加竹瀝、生薑汁。
因火者,河間先生所說的是五志過極,火盛而水衰,熱氣鬱結,昏迷不省人事,用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的藥物治療;內有憤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治療;中氣者,因七情過極,氣厥昏迷不醒,或牙關緊閉,用蘇合香丸之類的藥物治療;飲食厥逆者,飲食過度,胃氣不能運化,所以昏迷不醒,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勞傷者,因過度勞累,耗損元氣,脾胃虛弱,不能抵禦風寒,所以昏迷不醒,用補中益氣湯;房事勞傷者,因腎虛虧損,元氣不能回歸,所以昏迷不醒,用六味地黃丸。這些都類似於中風。
中風,《內經》主要歸因於風,這是真正的中風。若河間先生歸因於火,張子和歸因於氣,朱丹溪歸因於濕,都是因火、因氣、因濕而導致暴病暴亡,類似於中風,但並非真正的中風。治療者應當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