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風症

問:左手臂攣縮,不能伸舉,手指拳縮,肩背重墜,有似筋牽引作痛,伸縮間骨節處筋作痛,左足大指、中指常欲反張難屈,左手指掌時常作麻,指縫近掌處但覺有物夾於其間,左足底近前高突處如腫硬急脹,摸之無形,步履時只多如一氈墊者,語言短澀,拜起頭暈,口眼喎斜,舌根痰纏,胸膈痰礙,咽中有痰核,左肋下有痰核,不時打寒噤,嚏噴、呵欠便牽動手足之病,左耳、左面、左體使手或粗衣摸擦,則皮膚痛,左腮、左項、左脅肋皆時常木而急,如有物黏貼其上,左體或頭項或手足作癢,左眼時常淚流凝不幹,左口角似寬縱,左面上似蟲蟻遊行,被風吹襲,左鼻孔清涕出,即打嚏噴等症。

答: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脈者,血之隧道也。血隨氣行,周流無停。筋者,周布四肢,百節絡聯而束縛之。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緩而不急。脈皆起於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足名之,而筋則無處無之。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於感冒。人身之血行於脈絡,而外充於皮毛,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和,運動無礙。

若氣滯則血滯,氣逆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運行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於脾胃,水穀所乘,濁則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

所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痠痛、不舉諸症,以血虛、死血、痰飲為言,是論其致病之根源。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力、勞心、房勞汗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此血病、痰病為本,而外邪為標。其病中於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臟腑。

故邪在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一物重貼於其上,或如蟲遊行,或洒洒寒慄,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虛則沉重痠痛;邪入血脈、經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於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所陳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凝滯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某病屬某臟,而雜治之哉!若邪入臟腑,則為危病,而難於用藥,東垣書論之明矣。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愚按《難經》曰: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經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故諸方多言皆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或七情過度,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及其中也。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

白話文:

問:左手臂彎曲緊縮,無法伸直舉起,手指蜷縮,肩背感覺沉重下墜,好像有筋在牽引作痛,伸展彎曲時骨頭關節處的筋會痛,左腳大拇指和中指常常想要往後翹難以彎曲,左手指掌時常感到麻木,手指縫靠近手掌的地方覺得好像有東西夾在中間,左腳底靠近前方的隆起處像腫脹又硬又緊繃,摸起來卻沒有實質的腫塊,走路時感覺就像多墊了一層毛氈,說話變得短促不流利,彎腰起身會頭暈,嘴巴和眼睛歪斜,舌根有痰阻塞,胸口和膈膜感覺有痰阻礙,喉嚨裡有痰核,左邊肋骨下方也有痰核,不時地打冷顫,打噴嚏、打呵欠都會牽動手腳的毛病,左耳、左臉、左邊身體用手或粗糙的布料摩擦,皮膚就會疼痛,左腮、左邊脖子、左邊肋骨都時常感到麻木和緊繃,好像有東西黏貼在上面,左邊身體或是頭頸或是手腳會發癢,左眼時常流淚凝結不乾,左邊嘴角看起來鬆弛,左邊臉上感覺有蟲蟻在爬,被風吹到時,左邊鼻孔流出清鼻涕,就會打噴嚏等等症狀。

答:大的經脈和小的絡脈貫穿全身,這就叫做脈。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血液隨著氣的運行,周而復始不停留。筋,分佈在四肢,連結百節來束縛它們。筋屬於肝木,需要血液來滋養,這樣才能柔和舒緩而不緊繃。脈都起始於手足的指端,所以十二經脈都以手足命名,而筋則是無處不在。皮膚毛髮屬於肺,主外表,容易感受外邪。人體的血液運行在脈絡中,向外充養皮膚毛髮,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所以身體各部分才能協調,運動沒有阻礙。

如果氣運行不暢,那麼血也運行不暢;氣向上逆行,那麼血也向上逆行;受到熱就會瘀積變得渾濁,受到寒就會凝結停滯;衰弱耗損就會運行不周全,滲透不到位,外邪就容易侵入。津液是血液的剩餘部分,運行在脈絡之外,流通全身,就像天上的露水一樣。如果血液渾濁、氣運行不暢,就會凝聚成痰。痰是津液的變化,就像天上的露水一樣。所以說痰遍佈全身無處不在,其實就是津液在周身的分佈。津液產生於脾胃,是水穀精微所化,如果變得渾濁就會變成痰,所以說痰產生於脾土。

因此,古人論述中風、偏癱、麻木、痠痛、肢體不舉等症狀,都以血虛、瘀血、痰飲來解釋,這是論述它們的致病根源。至於發病,必然有所感受觸發,有的是因為風,有的是因為寒,有的是因為濕,有的是因為酒,有的是因為七情,有的是因為勞累、思慮過度、房事過勞汗出,因為感受風寒濕氣,就形成了這種疾病。這是以血病、痰病為本,外邪為標。病邪侵入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還沒有深入到內臟。

所以病邪在皮毛、肌肉,就會感覺不到疼痛或癢,麻木不仁,好像有東西重重地貼在上面,或者像蟲子在爬,或者時而感到寒冷顫抖,或者腫脹,或者自汗,遇到熱就會覺得癢,遇到陰虛就會感到沉重痠痛;病邪侵入血脈、經絡,就會感到手足、指掌、肩背、腰膝沉重僵硬,活動不靈活,難以彎曲伸展,或者會四處遊走疼痛。所說的這些症狀,都是從外表的皮毛到筋骨之間的疾病。

凡是脈絡所經過和聯繫的地方,筋所會聚和交結的地方,血氣津液所運行的地方,都是因為凝滯鬱結而不能夠流通導致的,又何必一定要強硬地說某種病屬於某條經脈,某種病屬於某個臟腑,而進行雜亂的治療呢!如果病邪深入到內臟,就成為危重病症,難以用藥治療,東垣先生的書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黃帝內經》說:懂得要領的人,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不懂得要領的人,就會思路散亂無窮無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認為《難經》說:病邪在氣,氣就會發生變化;病邪在血,血就會產生疾病。《黃帝內經》說:陽氣像天地的疾風一樣。這裡所說的風,並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機失調的疾病。所以很多醫方都說這是由於身體虛弱、營衛失調,或者七情過度,導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而導致的。而左半邊身體,是肝腎所在的地方;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如果精血枯竭,不能夠滋養,就會導致筋骨偏廢而不能使用。河間先生說:風病多因熱邪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