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頭痛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愚按前症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內挾痰涎,風火鬱遏經絡,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宜砭出其血,以開鬱解表。
余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陽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梔,後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不再發。
譚侍御,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薑便止。余作中氣虛寒,用六君、當歸、黃耆、木香、炮姜而瘥。
商儀部,勞則頭痛。余作陽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
白話文:
[頭痛]
對於長期受頭痛困擾的人,只要稍微感到風寒就會發作,尤其在冬天必須用厚重的圍巾包裹頭部的人,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熱氣,基本是熱性體質,但表面表現為寒。一般人不清楚這一點,通常會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疏散寒氣,短期內看似有效,就誤以為自己是寒性體質。然而他們不知道,由於體內原本就有鬱積的熱氣,毛孔常常處於開放狀態,所以風寒容易侵入,外面的寒氣束縛了體內的熱氣,導致熱氣無法正常排放,從而引起頭痛。辛辣溫熱的藥物雖然可以開通被封閉的熱氣,散去表面的寒邪,但是這樣等於是在加熱已經過熱的身體,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對寒冷的感覺也會更強烈。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清火涼血為主,輔以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疏散表面的寒氣,按照正確的治療原則來治療,這樣才能根治疾病。
我認為這種頭痛大多和痰液有關,疼痛非常劇烈的時候,可能是風毒向上攻心。有血虛的情況,有各經脈氣滯的情況,有氣虛的情況,有受到外界四季氣候影響的情況,有勞累過度導致的情況;有的適合嘔吐治療,有的適合排泄治療,應該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以及病情的變化來治療。對於長期未癒的偏頭痛,可能是體內有痰液,風火鬱積在經絡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視力模糊,大便乾結。這種情況適合使用針刺放血的方式,來開通鬱積,疏散表層的寒氣。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名叫劉毅齋的尚寶,他一生氣兩個太陽穴就會痛,我先讓他服用小柴胡湯加上茯苓、山梔,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他的病情就沒有再復發。
還有一個名叫譚侍御的病人,每次頭痛都會嘔吐清水,無論冬夏,只要吃了薑就能緩解。我判斷他是中氣虛寒,讓他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黃耆、木香、炮薑,病情就好轉了。
有一個名叫商儀部的商人,勞累後就會頭痛。我判斷他是陽氣虛弱無法上升,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病情就痊癒了。
2. 眼赤腫痛
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性辛甚,故藉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蓋赤眼是火邪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眼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致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故云眼不點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物冷藥挹洗,致昏瞎者有之。
愚按前症若體倦少食,視物昏花,或飲食勞倦益甚者,脾胃虛也,用補中益氣湯;眵多緊澀,赤脈貫睛,或臟腑秘結者,用芍藥清肝丸;若赤翳布白,畏日羞明,或痛如刺者,上焦風熱也,用黃連飲子;若久視生花,畏日,遠視如霧者,神氣傷也,用神效黃耆湯。大凡午前甚而作痛者,東垣助陽活血湯;午後甚而作痛者,黃連天花粉丸;午後甚而不痛者,東垣益陰腎氣丸。能近視不能遠視,地芝丸;能遠視不能近視,定志丸。
故東垣先生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若概用辛涼苦寒之劑,損傷真氣,促成內障之症矣。
給事張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風散熱藥,反畏明重聽,脈大而虛。此因勞心過度,飲食失節。以補中益氣湯加茯神、酸棗、山藥、山茱、五味,頓愈。又勞役復甚,用十全大補湯兼以前藥,漸愈,卻用補中益氣湯加前藥而痊。
白話文:
[眼睛紅腫疼痛]
古代對於眼睛紅腫疼痛的治療方式,內服與外用藥物有所不同。內服藥通常使用苦寒和辛涼的藥材,目的是清除體內的火熱。而外用藥則多採用辛熱或辛涼的藥物,目的是驅散邪氣。其中,冰片是點眼藥中最關鍵的成分,雖然它性質辛熱,但因為其辛辣性極強,能有效幫助排除火邪,散發熱氣。古人用燒酒清洗眼睛,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都是基於同樣的道理。因為眼睛紅腫通常是因為體內火熱上升,所以內服藥會選擇苦寒藥物,就像移除鍋底的柴火一樣,是治本的方法。
然而,當火邪已入侵眼睛,由內向外發展時,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從外部阻止,就會導致火熱鬱積,無法散發。因此,點眼藥會使用辛熱的成分,洗眼則使用熱水,讓鬱積的火熱得以發散,這就是「從治法」。很多人不瞭解冰片的真正作用,以為它是寒性藥物,經常點眼,結果導致熱氣積聚在眼中,造成視力模糊、障礙,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眼睛不點不會瞎」的原因。另外,他們不知道外用藥物應避免寒涼,胡亂使用冷水、冷物或冷藥清洗眼睛,結果導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
對於眼睛疲倦、食慾不佳、視物模糊,或者飲食勞累後病情加重的患者,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眼睛分泌物多、眼瞼緊繃,眼白有紅色血絲,或者排便困難,則可用芍藥清肝丸。若眼睛有紅色翳障,怕光,或者疼痛如針刺,可能是上焦風熱,可用黃連飲子。若長時間注視後視力模糊,怕光,遠視如霧,這可能是神氣受損,可用神效黃耆湯。大抵上午病情加重且疼痛的,可用東垣助陽活血湯;下午病情加重且疼痛的,可用黃連天花粉丸;下午病情加重但不疼痛的,可用東垣益陰腎氣丸。能看近物但看不清遠物的,可用地芝丸;能看遠物但看不清近物的,可用定志丸。
東垣先生曾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由脾臟供應,再貫穿到眼睛。脾臟是所有陰臟之首,眼睛是血脈之源。所以,脾臟虛弱,五臟的精氣就失去調控,無法使眼睛明亮。心臟是君火,主宰人的精神,應該保持平靜,相火代替它行使職責。相火,即包絡,主管全身脈絡,都能滋養眼睛。一旦勞累運動,相火就可能失控,加上邪氣侵襲,損傷血脈,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醫生如果不理會脾胃功能,不注重養血安神,只治標不治本,那就是不明白正理。如果一味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損傷正氣,最終會導致內障的病症。
給事張禹功的眼睛紅腫且視力下降,服用祛風散熱藥後,反而更怕光且聽力減退,脈搏大而虛弱。這是由於他過度勞心,飲食不規律。以補中益氣湯加上茯神、酸棗、山藥、山茱、五味子,病情馬上好轉。後來再次勞累,病情加重,使用十全大補湯並輔以先前的藥物,病情逐漸好轉,最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之前的藥物,終於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