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5)
1. 勞瘵
以上諸症,皆屬足三陰虧損,虛火內動所作,非外因所致,皆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是治本也。其因甚多,不能枚舉,治者當臨症而制宜,庶無誤矣。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治法:輕少者,涼血止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蓋血來多,必有瘀於胸膈,不先消化之,則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方向惟獨參湯,止可用於大吐血後,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門冬五錢。若如前所云陰虛火動,潮熱,盜汗,咳嗽,脈數,不可用。
愚按劉宗厚先生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故經云:氣主噓之,血主濡之。又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氣血為人身之橐籥也。
觀此多因飲食、起居、六淫、七情失宜,虧損元氣,以致諸經失職,不能司攝。法當調補脾肺之氣,使血各歸其源,諸病自愈矣。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元氣虛弱,假熱之脈也,尤當用甘溫調補脾胃為善。
若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復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調理脾胃,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保後可合補陰丸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愚按《內經》云,腎開竅於二陰,大小便也。若腎經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脾經鬱結者,加味歸脾湯;氣血虛者,八珍湯;若發熱作渴飲冷,用竹葉黃耆湯;若膏粱厚味積熱者,加味清胃散。
一儒者,大便素結,服搜風順氣丸後,胸膈不利,飲食善消,面戴陽色,左關尺脈洪大而虛。余曰:此屬足三陰虛症也。彼不信,乃服潤腸丸,大便不實,肢體倦怠。余以補中益氣、六味地黃,月餘而驗,年許而安。
一儒者,懷抱鬱結,發熱作渴,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清熱、化痰、行氣等劑,前症益甚,肢體倦怠,心脾二脈澀滯。余用加味歸脾湯,飲食漸進,諸症漸退,但大便尚澀,兩顴赤色,用八珍湯加蓯蓉、麥門、五味,至三十餘劑,大便自潤。
一男子,所患同前,不信余言,服大黃等藥,泄瀉便血,遍身黑黯,復求治。余視之曰:此陰陽二絡俱傷也。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內外俱傷,其死奚待?辭不治,後果然。
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諸症悉愈。
白話文:
勞瘵
上述各種症狀,都是因為足三陰經虧損,虛火內生引起的,並非外在因素造成。都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來滋補臟腑的根本,從根本上治療。造成這種病的原因很多,無法一一列舉,醫生應該根據實際病情進行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出血症狀,或者吐血、鼻出血量很大的情況,應該先治療出血。治療方法:出血量少,用涼血止血的藥物;出血量大,應該先消除瘀血,然後再止血、涼血。因為出血量多,必然有瘀血積聚在胸膈部位,如果不先化瘀,單純止血、涼血就沒有效果。《十藥神書》中的方劑可以依次參考使用。只有參湯,只適用於大吐血後,昏倦、脈搏微弱、氣虛的人。如果氣虛但還有火熱症狀,可以加入天門冬五錢。如果像前面所說的陰虛火旺,出現潮熱、盜汗、咳嗽、脈搏數的症狀,就不能使用參湯。
我個人認為,正如劉宗厚先生所說:精華物質是水谷(飲食)的精華,在五臟調和,在六腑運化,才能進入經脈。源源不斷地產生,由脾臟生成,由心臟統攝,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宣佈,由腎臟排泄,滋養全身,所以經脈的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都是由此而來。所以經書上說:氣主導呼吸,血主導濡養。又說:肺主導全身氣血的運行,肝主導全身血液的運行。氣血是人體的動力之源。
觀察這些病症,大多是因飲食、起居、外感六淫、七情失調,損傷元氣,導致經絡失職,不能正常運轉。治療方法應該調補脾肺之氣,使血液各歸其經,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了。如果出現潮熱、咳嗽,而且脈搏數,那是元氣虛弱,假熱的脈象,更應該用甘溫的藥物調補脾胃。
如果病情屬於火熱症狀,大便乾燥,但需要控制飲食,不要讓它腹瀉。如果胃氣又壞了,出現稀溏腹瀉,那麼前面提到的寒涼藥物就難以使用了。應該立即調理脾胃,使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麴、麥芽、甘草等藥物。等到胃氣恢復後,再使用之前治療本病的藥物鞏固療效,之後可以服用補陰丸長期服用,以及參考《十藥神書》中的方劑。
我個人認為,《內經》上說,腎經的氣血開竅於二陰,也就是大小便。如果腎經津液枯竭,用六味地黃丸;如果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脾經鬱結,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氣血虛弱,用八珍湯;如果發熱口渴,想喝冷飲,用竹葉黃耆湯;如果因為吃肥甘厚味導致積熱,用加味清胃散。
有一個讀書人,平時大便秘結,服用搜風順氣丸後,胸膈不舒服,飲食能消化,臉色紅潤,左關、尺脈洪大而虛弱。我說:這是足三陰虛的症狀。他不相信,就服用潤腸丸,大便不成形,四肢疲倦。我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一個多月見效,一年後痊癒。
有一個讀書人,心中鬱結,發熱口渴,胸膈不舒服,飲食減少,服用清熱、化痰、理氣的藥物後,病情加重,四肢疲倦,心脾二脈澀滯。我用加味歸脾湯,飲食逐漸增多,各種症狀逐漸減輕,但大便仍然乾燥,兩頰紅赤,我就用八珍湯加續斷、麥冬、五味子,服用三十多劑,大便就通暢了。
一個男子,患病症狀與前面相同,不相信我的話,服用大黃等瀉藥,導致瀉肚便血,全身皮膚發黑,又來求治。我看後說:這是陰陽二絡都受損了。經書上說: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內外都受損,還等什麼時候死呢?我拒絕治療,後來果然死了。
有一個讀書人,口乾發熱,小便頻數渾濁,大便秘結,盜汗,遺精,導致無法睡眠,服用當歸六黃湯兩劑,盜汗立即停止,服用六味地黃丸,大小便恢復正常,服用十全大補湯和六味地黃丸,一個多月後各種症狀全部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