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6)
1. 枳朮丸論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泄痢等症作矣。況人與飲食,豈能一一節調,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常,元氣漸憊矣。
故潔古制枳朮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近世論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藥,又皆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乾枯,大腸燥結,脾臟漸絕,而死期迫矣。
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故濕熱之病十居八九,況土旺四季,寒熱溫涼各隨其時,豈可偏用辛熱之劑哉!今舉枳朮丸方,立加減法於後。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細末,荷葉包飯燒取出,杵爛和藥,杵勻,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此法一補一消,取飲食緩化,不令有傷。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枳朮橘丸,治老幼元氣衰弱,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愚按經云,脾為消化之器,熏蒸腐熟五穀者也。若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則不能運化其精微,故噯氣、吞酸、脹滿、痞悶之症作矣。故用此丸消之,實非專主補養。若脾胃虛弱者,宜用四君子湯;脾胃虛寒者,宜用四君子加炮姜;命門火衰者,用八味丸。
廷評張汝翰,飲食難化,服枳朮丸,體瘦,發熱,脈浮大。余以為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用八味丸,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
工部陳禪亭患前症,服消導之藥益甚。余曰:此火衰而不能生土,故脾病也。當益火則土自實而脾安矣。不悟,仍服前藥,後遂歿。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酒炒)、神麯(炒)、大麥芽(炒杵去皮)一兩。
愚按前方乃飲食所傷之治法也。東垣先生云:亦有六淫而致瀉者,有七情而致瀉者,又有飲食所傷而致瀉者,有因胃氣下流而致泄者,有因風而成飧泄者,有因痰積於上焦,以致大腸不固而泄者,有因脾胃氣虛而泄者。
治法:外淫所傷,當調六氣;七情所傷,當平五臟;飲食所傷,當消停滯;胃氣下流,當升舉之;因風而成,當解散之;痰積於上焦,當去其痰,而不治其泄;脾胃氣虛者,當補益之。
丹溪先生謂飲食畢而腸鳴、腹痛、瀉盡食物者,脾虛食瀉,用理中湯加炮姜;攻刺腹痛,洞下水穀,名寒瀉,用理中湯送大戊己丸,寒甚者附子桂香丸,惡食者八物湯;糞色青黃,肛門痛,煩躁作渴,小便不利者,名熱瀉,用五苓散、香連丸;瀉而惡食,而氣噫腐臭者,名食瀉,治中湯加砂仁,或送感應丸。
白話文:
人的一身,以脾胃最為重要。胃的陽氣主管全身的氣,脾的陰液主管全身的血,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一接受一運化,就能產生精氣,使津液上升,糟粕下降,這樣人就不會生病了。但是,人們往往因為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損害了脾胃。胃功能受損就不能好好接受食物,脾功能受損就不能好好運化食物,脾胃都受損,接受和運化食物都變得困難,元氣就會衰弱,各種邪氣就容易侵入,於是就會出現飽悶、痞塊積聚、腸道阻塞、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何況人吃喝,怎麼可能樣樣都節制調養,只要稍微不注意,脾胃就會受損,食量就會減少,元氣也會逐漸衰弱。
所以李杲制定了枳朮丸這個藥方,張元素闡述了脾胃的重要性,教導人們要常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之為醫學中的王道,確實很有道理!近代的醫生在治療脾胃問題時,不區分陰陽氣血的差異,只是用治療胃的藥物,而且都喜歡用辛辣溫熱燥烈的藥物來助長火氣,消耗陰液,導致胃火更加旺盛,脾陰更加受傷,原本清純平和的氣,變成燥熱之氣,胃部變得乾枯,大腸變得乾燥結塊,脾臟逐漸衰竭,離死亡就不遠了。
要知道脾胃屬土屬濕,在長夏季節最為旺盛,所以濕熱的疾病十有八九都是由脾胃引起的,而且土旺於一年四季,寒熱溫涼隨著時節變化,怎麼可以偏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呢?現在列出枳朮丸的藥方,並在後面說明加減變通的方法。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用麩皮炒過)
把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荷葉包著米飯燒成焦黃取出,搗爛成泥,和藥粉混合均勻,再搗均勻,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清米湯送服。這個藥方一補一消,目的是讓食物慢慢消化,不要損傷脾胃。李杲在此基礎上加陳皮一兩,稱為枳朮橘丸,可以治療老人小孩元氣衰弱,食慾不振,長期服用可以讓人多吃東西而不傷脾胃。
我認為,古書上說,脾是消化食物的器官,用來蒸煮腐熟五穀的。如果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就不能運化食物的精華,所以就會出現噯氣、吞酸、腹脹、痞悶等症狀。用這個藥丸來消除這些症狀,實際上並不是專門用來補養的。如果脾胃虛弱,應該用四君子湯;如果脾胃虛寒,應該用四君子湯加炮薑;如果命門火衰,應該用八味丸。
曾經有人叫張汝翰,飲食難以消化,服用枳朮丸,結果身體消瘦,發熱,脈象浮大。我認為他是命門火衰,導致脾胃虛寒,就讓他服用八味丸,不到一個月,飲食就恢復了正常,三個月後,身體就恢復了健康。
工部有個叫陳禪亭的人,也患有類似的症狀,服用消導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我說:“這是因為火衰不能生土,所以脾才生病。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幫助火,這樣土就會強壯,脾也會安康。”他不聽勸,仍然服用原來的藥物,後來就去世了。
如果元氣原本就虛弱,飲食難以消化,吃多一點肚子就不舒服,疼痛,腹瀉,這是虛寒的表現,可以加人參、白芍(用酒炒過)、神曲(炒過)、大麥芽(炒過後搗碎去皮)各一兩。
我認為枳朮丸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飲食損傷的。李杲先生說:“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有的是因為情志不暢,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當,有的是因為胃氣下泄,有的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腹瀉,有的是因為痰液積聚在上焦,導致大腸不固而腹瀉,有的是因為脾胃氣虛而腹瀉。”
治療方法:外感邪氣引起的,應該調和六氣;情志不暢引起的,應該平息五臟;飲食不當引起的,應該消除積滯;胃氣下泄引起的,應該提升胃氣;風邪引起的,應該疏散風邪;痰積上焦引起的,應該去除痰液,而不要只治腹瀉;脾胃氣虛引起的,應該補益脾胃。
朱丹溪先生說,如果吃完飯後就腸鳴、腹痛,腹瀉排出食物,這是脾虛引起的食瀉,應該用理中湯加炮薑;如果腹痛如刀刺,腹瀉拉出水樣的食物,這是寒瀉,應該用理中湯送服大戊己丸,如果寒邪很重,應該用附子桂香丸;如果厭食,應該用八物湯;如果拉出的糞便顏色青黃,肛門疼痛,煩躁口渴,小便不暢,這是熱瀉,應該用五苓散、香連丸;如果腹瀉且厭食,還會打嗝散發腐臭味,這是食瀉,應該用治中湯加砂仁,或者送服感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