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7)
1. 枳朮丸論
金憲高如齋,飲食難化,腹痛,泄瀉,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治之而痊,後復作完穀不化,腹痛,頭疼,體重困倦。余以為脾虛受濕,用芍藥防風湯而愈。
太僕楊舉元,先為飲食停滯,小腹重墜,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漸愈,後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得,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而痊,後心腹作痛,飲食不甘,用和中丸倍加益智仁而尋愈。
光祿楊立之,元氣素弱,飲食難化,泄瀉不已,小便短少,灑淅惡寒,體重節痛。余以為脾肺虛,用升陽益胃湯而痊。大凡泄瀉服分利調補等劑不應者,此肝木鬱於脾土,必用升陽益胃之劑,庶能保生。其五臟勝負所致者,見第二卷泄瀉各條下。
若素有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之症,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加黃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一錢,川芎四錢。
愚按前症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酸者,濕中生熱;吞酸者,虛熱內郁。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症。故《內經》以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東垣以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凡患此者,先當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為主。若服寒涼,復傷胃氣,則實實虛虛者矣。復審其脾氣虛而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下降者,須用六君子湯補養脾胃為主,少佐越鞠丸以清中。故東垣先生云,邪熱不殺穀。
若誤認為實熱,而妄用寒涼,必變敗症。
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加神麯、麥芽、山楂各一兩;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厚朴(俱薑製)各五錢;積堅者,再加蓬朮(醋煮)、昆布各三錢。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實,止因倍食暴傷而患者,宜用前藥,否則慎用也。東垣云: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前症若因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大凡食積痞塊症為有形,所謂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邪積自除矣。
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用前法,不然反致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然古人立法,皆備其常也,而為按圖索驥可乎?學者推此而用,其庶幾乎!
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薑製)一兩,縮砂、乾薑、神麯(各炒)、大麥芽各五錢。
愚按前症若傷性熱之物者,用二陳加黃連、山楂;傷濕面之物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傷米食者,用六君加谷櫱;傷麵食者,用六君加麥櫱;傷肉食者,用六君加山楂;傷魚腥者,用六君倍加陳皮;傷角黍炊飯者,用六君倍加酒麴;若物已消而瀉未愈者,此脾胃受傷也,宜用六君子湯;若飲食減少,或食而難化者,屬脾胃虛寒也,加炮薑、木香、肉果,不應加五味、吳茱、骨脂;脾腎虛寒者,須服八味丸,否則多患脾虛中滿之症。
白話文:
枳朮丸論
金憲高如齋飲食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用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治療痊癒。後來再次發病,食物消化不良,腹痛、頭痛、全身倦怠。我認為是脾虛受濕,用芍藥防風湯治療痊癒。
太僕楊舉元,先前飲食停滯,小腹沉重下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治療漸好,後來飲食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裡急後重,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用升陽除濕防風湯治療痊癒。後來心腹部疼痛,飲食無味,用和中丸加倍益智仁治療痊癒。
光祿楊立之,元氣本來就虛弱,飲食消化不良,腹瀉不止,小便量少,怕風寒、發冷,全身沉重、關節疼痛。我認為是脾肺虛弱,用升陽益胃湯治療痊癒。總之,腹瀉服用分利、調補等藥物無效者,這是肝木鬱滯於脾土,必須用升陽益胃的藥物,才能保全性命。至於因五臟盛衰所致者,詳見第二卷腹瀉各條。
如果本來就有痰火,胸膈鬱悶,咽喉酸脹,呃逆,或本來就有吞酸吐酸的症狀,或有酒積,腹瀉腹痛,這些都是濕熱,需加入黃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一錢,川芎四錢。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吐酸和吞酸,大致不同。吐酸是濕邪化熱;吞酸是虛熱內鬱。都屬於脾胃虛寒,是傳變後的症狀。《內經》說火,是指病的表現;東垣說胃寒,是指病的根本。凡是患有這種病的,首先應辨別是吞酸還是吐酸,治療應以固本培元為主。如果服用寒涼藥物,又傷了胃氣,那就是虛虛實實了。再次審察,如果脾氣虛弱,飲食不能消化吸收,濁氣不能下降,就必須用六君子湯滋補脾胃為主,少加一些越鞠丸以清化中焦。所以東垣先生說,邪熱不傷穀氣。
如果誤認為是實熱,而濫用寒涼藥物,必然會使病情惡化。
如果傷食導致飽脹、胸悶、痞塞不消化,加入神麴、麥芽、山楂各一兩;如有食積形成痞塊在腹部,再加入黃連、厚朴(都用薑汁製)各五錢;積塊堅硬者,再加入蓬朮(醋煮)、昆布各三錢。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脾胃本來就實證,只是因為暴飲暴食而導致的,可以用前面的藥方,否則要謹慎使用。東垣說:脾胃之氣旺盛,就能多吃而不傷,過了飯點也不覺得餓。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就應該培補脾胃;如果是脾胃虛寒,就應該溫養;如果是命門火衰,就應該溫補。總之,食積痞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衰則虛,只要養護正氣,邪積自然會消除。
雖然說堅硬的要消減它,外來的要清除它,但如果胃氣沒有虛弱,元氣還很充足,就可以使用。如果病情拖延日久導致虛弱,或者元氣本來就虛弱,就應該以固本培元為主,然後輔助使用前面的方法,否則反而會導致痞滿不食,加重病情。然而古人制定的治療方法,都是針對常見的情況,我們能照本宣科嗎?學習者應以此為基礎,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接近成功!
如果受寒涼食物影響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加入半夏(薑汁製)一兩,縮砂、乾薑、神麴(都炒)、大麥芽各五錢。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是因為吃辛辣熱性食物引起的,就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楂;如果是因為吃潮濕的食物引起的,就用二陳湯加神麴、麥芽;如果是因為吃米飯引起的,就用六君子湯加谷芽;如果是因為吃麵食引起的,就用六君子湯加麥芽;如果是因為吃肉引起的,就用六君子湯加山楂;如果是因為吃魚腥引起的,就用六君子湯加倍陳皮;如果是因為吃黍米飯引起的,就用六君子湯加倍酒麴;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了,但腹瀉還沒好,這是脾胃受傷了,應該用六君子湯;如果飲食減少,或者吃了也難以消化,屬於脾胃虛寒,加入炮薑、木香、肉豆蔻,不應該加五味子、吳茱萸、骨碎補;脾腎虛寒,必須服用八味丸,否則容易患脾虛中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