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風症
州判蔣大用,年五十,形體魁梧,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余曰: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虛而不能周也。遂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八味丸以補脾母而愈。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有中風之疾,可服搜風順氣丸、天麻丸、秦艽湯之類以預防之。彼惑此而恪服之,以致大便不禁,飲食不進而歿。
竊謂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若服前藥以為預防,適所以反招風而取中也。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梧,素不慎酒色,因勞怒氣,頭暈仆地,痰涎上湧,手足麻痹,時或面赤,口乾引飲,六脈洪而無力甚數。余曰:肺主氣,腎藏氣。今腎虛不能納氣歸源,陽獨居上,故作頭暈;又不能攝水歸源,飲停於中,故化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合六味地黃丸料,一服而愈。後勞役或入房即作,用前藥隨愈。
問:自倒倉後,常覺口中痰甚而有熱,頗易飢,有痰,常少用石膏瀉之稍可。
答:倒倉後胃虛,不可用石膏。脾胃陰血虛則陽火旺,火能消食,故易飢。暫用石膏瀉胃火,故覺效,然非正法,只以白朮補脾,而用白芍藥生血,甘草緩中瀉火,陳皮、茯苓行痰,則王道之治也。
愚按倒倉之後而火反旺者,乃脾胃虛寒之假疰也,設認為實熱則誤矣。東垣先生《脾胃論》言之最詳。若人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揚手擲足,口中痰甚者,屬中氣虛弱而變症也,宜用補中益氣湯;若人形怯氣弱,畏惡風寒,或肢體蜷攣而痰上湧者,屬脾氣虛弱而不能援涎也,宜用六君子湯;若兼口角流涎者,屬脾氣虛寒而不能主涎也,用張氏溫脾散,如不應,急用六君子加附子;若因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者,急用八味丸;若人素腎虛發熱,或腎虛有痰者,兼以六味丸料;若人素陽虛惡寒,或腎虛有痰者,兼以八味丸料。
一儒者,脾腎素虛而有痰,或用導痰之法,痰甚,作渴,頭暈,煩熱。余謂中氣虛弱而變症,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勞役發熱、頭暈,此氣虛不能上升也,用前湯加蔓荊子而愈。後又勞神,畏見風寒,四肢逆冷,口沃痰涎。余以為脾氣虛寒之真病,以六君子加炮薑、肉桂而愈。
一男子,素腎虛而咳痰,亦用導痰之法,虛症悉具,痰涎上湧,小便頻數。余謂足三陰虛而復損也,朝用補養脾氣湯培養脾肺之氣,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而愈。
問:自倒倉後,行動頗覺眩暈作痰,每暈必於勞役後方作,又平日大便常不結實,近亦結燥。
答:倒倉非正對病症,故諸風病未見退,而痰多、便結、頭眩、眼花,皆吐下後元氣虛故也。倒倉大腸亡陽,故結燥。黃連苦寒性燥,苦能燥濕,寒能去熱。黃連能實大腸,平日大便常不實者,乃腸胃中有濕熱,因服黃連,亦見結實。
白話文:
風症
蔣大用,五十歲,身材魁梧,經常感到胸腹飽滿,嘔吐痰液,勞累後頭暈,曾服用一些清熱化痰、理氣的藥物。我認為:胸腹飽滿是脾氣虛弱的表現;痰多是脾氣不能運化水濕的結果;頭暈是脾氣不能向上升發的緣故;手指麻木則是脾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半夏以健脾益氣,再加八味丸補益脾胃,結果痊癒。 然而,坊間流傳的「乾坤生意方」認為手指麻軟三年後會中風,建議服用搜風順氣丸、天麻丸、秦艽湯等藥物預防。蔣大用誤信此說,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導致大便失禁,飲食不進而亡故。
我認為,預防中風應該注重養護氣血,節制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遠離潮濕環境。服用那些藥物反而可能招致風邪,導致中風。
劉允功,身材魁梧,平素不縱慾過度,因勞累和怒氣攻心,頭暈倒地,痰涎湧出,手腳麻木,時而面紅,口乾想喝水,脈象洪大而無力,脈搏頻數。我認為:肺主氣,腎藏精氣。他腎氣虛弱,不能納氣歸元,陽氣獨盛於上,所以頭暈;腎氣虛弱,不能攝水歸元,水液停留在體內,所以化為痰液;陽氣虛弱而伴有熱象導致麻木,虛火上炎導致口渴。應該滋補腎氣,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一劑藥就痊癒了。後來,只要勞累或房事過度,服用此藥就能很快好轉。
問:自從瀉下後,經常感覺口中痰多伴有熱感,容易飢餓,也經常有痰,用石膏瀉火後稍微好些。
答:瀉下後胃氣虛弱,不宜使用石膏。脾胃陰血虛弱,則陽火旺盛,火能消食,所以容易飢餓。暫時用石膏瀉胃火,所以感覺有效,但這不是正確的方法。應該用白朮補脾,白芍養血,甘草緩中瀉火,陳皮、茯苓化痰,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我認為,瀉下後反而出現陽火旺盛的情況,是脾胃虛寒的假象,如果誤認為是實熱,就會治療錯誤。《脾胃論》中對此已有詳細論述。如果患者氣盛喘息,身體發熱煩躁,或手舞足蹈,口中痰液很多,屬於中氣虛弱導致的病變,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患者形體消瘦,氣弱怕風寒,肢體蜷縮,痰液湧出,屬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如果同時伴有流口水,屬於脾氣虛寒,不能約束津液,應該服用張氏溫脾散,如果效果不佳,則需急用六君子湯加附子;如果因命門火衰不能滋生脾土,則需急用八味丸;如果患者素來腎虛發熱,或腎虛有痰,則需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患者素來陽虛怕冷,或腎虛有痰,則需同時服用八味丸。
一位儒生,脾腎素虛,痰多,曾使用祛痰的方法,結果痰更多了,口渴、頭暈、煩熱。我認為這是中氣虛弱導致的病變,於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很快痊癒。後來,勞累後出現發熱、頭暈,這是氣虛不能上升的表現,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治療,痊癒。之後,他又因勞神過度,怕風寒,四肢冰冷,口中痰涎湧出。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寒的真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治療,痊癒。
一位男子,素來腎虛,咳嗽痰多,也曾使用祛痰的方法,結果虛症更加明顯,痰涎湧出,小便頻數。我認為這是足三陰經虛弱,加重病情,於是早晨服用補養脾氣湯以補益脾肺之氣,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以收斂耗散的精氣,痊癒。
問:瀉下後,活動時經常感到頭暈,痰多,頭暈通常發生在勞累之後,平時大便也不成形,最近反而變得乾燥。
答:瀉下並非正治之法,所以各種風邪的病症沒有消除,痰多、大便乾燥、頭暈眼花,都是因為瀉下後元氣虛弱的緣故。瀉下會損傷大腸陽氣,所以大便乾燥。黃連苦寒燥濕,能瀉熱,但也能使大便乾燥,平時大便不成形的人,是腸胃中有濕熱,服用黃連後反而大便乾燥。